中华民族气节最盛的宋朝曾拯救了世界
横扫中亚、西亚、东欧的蒙古军队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称为“黄祸”、“上帝之鞭”。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蛮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亚霸主西辽、荡平花剌子模帝国(今阿富汗、乌斯别客斯坦等地区)都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驯服斡罗斯联盟(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灭亡木剌夷国、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了不足五年的时间。蒙古人屠灭中国境内的西夏用了十年几年的时间,捣毁大金帝国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征服南宋用了多少时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只有宋朝抵抗最顽强。只有宋朝军民表现最英勇。
蒙古军队在欧洲的孛烈尔(今波兰)轻易击溃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然后挺进马扎尔(今匈牙利),并大获全胜,兵锋直指欧洲腹地。罗马教皇震惊异常,西方各国人心惶惶。英国的历史学家马修•帕里斯修立在其《编年史》中这样记叙道:“他们闪电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烧杀抢掠,使每个人胆战心惊,无比恐惧。”瑞典著名的蒙古史学者多桑《蒙古史》写道:“当时西欧诸国。都信鞑靼之至,乃上帝假其手而罚罪。”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写道:“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西方的编年史家和中国的或者波斯的编年史家们对他们的叙述使他们名扬四海。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几年之内,他们使罗马、伊朗或者中国瞬间被夷为废墟。他们的到来,动机及消失似乎都是极难解释的,以致使今天的历史学家们还倾向于古代著作家们的结论,视他们为‘上帝之鞭’,他们是被派来惩罚古代文明的。”
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是野蛮蒙古人的对手。如果有,就是宋朝,就是中国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坚持最久,抗争最激烈的国家。此时的宋朝是全世界最热血的国家,此时的宋人是全世界最英勇的人。宋史学者王曾瑜指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兵锋锐利。南宋军队应该是他们碰到的惟一真正的对手。”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感慨:“蒙古人迅猛地扫荡了中亚、中东和东欧,可是,在中国则陷入困境:同中国人的大规模战斗打打停停地持续了数十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宋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王朝,但对蒙古人来说,征服宋朝却比征服中东的穆斯林统治者要艰难得多。”
中国的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市之东)被西方史学家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即蒙古总帅爷汪德臣在钓鱼城被漫天飞石击中而死后,宋理宗开庆元年(西元1259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史称元宪宗(1208-1259)。在钓鱼城下蒙哥汗也被飞石击中,负伤含狠死在军中。蒙哥死前遗书曰:“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据《元史》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也战死在钓鱼城下。宋朝军民无比顽强的抗战,使蒙古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与挫折。蒙古大汗蒙哥的被杀,使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滞下来从欧亚战场全面撤退。
正在指挥西征蒙古大军的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已经占领了大马士革,得知大汗蒙哥被杀,匆忙命令停止西怔,返回大漠谋夺蒙古汉位。此时前方的埃及危如累卵,嬴弱的欧洲小国们如待宰的羔羊毫无抵抗力。他们应该感谢上帝,感谢宋朝人弄死了蒙古的大汉。蒙古人此次撤军之后,从此再也没有西征。“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可以说是宋朝军民的誓死抵抗挽救了亚、非、欧等国。这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宋代中国人给世界文明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争权夺利的蒙古人从此开始集大半世界之力全力攻击这全世界最文明、最繁荣的国家——宋朝。“上下好色贪利,如蝇见血,如蚁慕膻,灭天理,穷人欲,罔所不至。”宋人的这句话鲜明的概括了元人的本质。宋朝用它的伟大的文明、灿烂的辉煌、无比的繁荣。招引了世界最强大强盗们的贪婪目光。这些人面对宋朝的山珍海味,当然不再去理会西方的残鲠冷炙。这些人面对宋朝的丝绸罗缎,当然看不上西方的粗麻破布。这些人目睹宋朝的繁华美景,当然不会再去西方的穷乡僻壤。北方汉人、蒙古人、契丹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众多色目人。北方汉人的军事技术、阿拉伯的军事技术、西方人的军事技术,全都投入进攻宋朝的战场上。惨烈的世界大战上演了,宋朝还能坚持多久?
宋朝人的所作所为足以令全世界景仰,足以令中国人骄傲!宋朝是中国忠臣最多的年代,宋朝是坚持民族大义最多的人,是士大夫骨气最硬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气节最盛忠臣最多的年代。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蒙古兵攻取潭州(今长沙)时,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震、颜应焱等在城中矢尽,弹尽粮绝情况下战斗到最后,为国殉葬。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子弟理学门生也全部战死殉国。不少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也自杀殉国。“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无算,惜其莫可考见。”“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这是对中国的热爱,对大义的坚持。
宋朝坚持抗争最顽强,一直到最后。厓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战悲壮的亡国,丞相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十万人壮烈殉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贵官、士女多腰金赴水自沉,死者数万人”、“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这是民族大义。 这是壮烈的,是震撼人心的,尤其应该震颤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华儿女的铁铮骨气,感天动地!!!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气壮山河!!!
元人编写的《宋史》忠义传:“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
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历史图说宋代》指出:“宋史《忠义传》有二百三十一传,其中往往有一传兼收数人。这个记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可证宋朝节义风气之盛。因此宋末有文天祥、陆秀夫等精忠浩气的人物,决非偶然。”台湾学者龚弘在《两宋人物》中感慨:“宋人讲道学,故重气节。宋亡殉国的文天祥,可说是殉道—成仁取义,而又殉国。代表了宋代读书人的真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坚持的是什么?是儒家的大义,是宋明理学的骨气。是孟子宣扬的“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朱熹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皆为南宋的之相,都为国而死。他们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都是儒家子弟。为大宋壮烈殉国的儒家子弟何止这三人。历史事实证明宋明理学不仅没有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而且还加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使中国人面对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性力量表现出大无畏的尚武精神。
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同榜进士,他们皆为国取义献身。明嘉靖进士袁袠在《世纬》中感慨:“暨乎宋祖,以忠厚立国,以廉耻养士,及其亡也,文、陆、张、谢之徒,蹈东海而不悔,戮燕市而不挫。由此言之,士何负于国哉!”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这些儒家子弟理学后生何曾负于国家?何曾愧于民族?何曾被阉割了尚武精神?
宋遗民龚开在《文、陆二丞相传》后序中写道:“天下学士大夫,二三百年祖宗培养作成之泽,薰蒸者久。忠臣义子或死节或死事,盖无愧焉。卒之文国瑞、陆秀夫前后死国,精忠激烈,诚有在于天地,而不在于古今者。呜呼,吴、晋、陈、隋之变,岂有一人若是哉?”宋遗民程敏政在《宋遗民录》中说道:“此秦隋之君一经败乱,即如溃瓜不可复救,而靖康之末,忠臣义士死者接踵,又相舆维持立国至于百五十年之久。国亡主执,而犹有如文丞相者挺然以其纲常之身,百折不屈,就死如归,以明大义于天下后世。”宋遗民刘麟瑞、赵景良等集录的《忠义集》追思宋末仗义死节之士,明人何乔新做序道:“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下至山谷之儒,里巷之妇亦皆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呼!汉唐之末曷尝有是哉?三百余年乐育之效,可见于此矣!”明浙江参宪王君廷光读到《忠义集》叹曰:“此集所记多《宋史》所遗者,是不可使其无传!将刻诸梓属,予序之。嗟!夫忠义人之大节也,根于天性具于人心,凡立于天地之间,而名为人者,孰无是性?孰无是心哉?惟存养不失,则其气浩然。一旦遭事之变,触白刃蹈鼎鑊而不慑,若此集所载诸君子是也!先正有言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予谓读是集而不咨嗟涕洟者,尚可谓之人哉?”明人蒋一葵在笔记《尧山堂外纪》中写道:“宋以仁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辱于金,亡于元,然人心终有不忍忘者。初宋亡,宗室有遗落中山者,众共立为主,期欲兴复,不克而灭。元末,韩山童自言祖父系宋胤,国亡变姓。汝颍兵起,卒推之为主。山童败,子林儿称宋帝亦十二年。其他所在兵起者,皆以兴宋为词。而红巾揭旗有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此见宋仁厚之德入人之深,虽易姓未泯。盖汉唐以下所未有也。”
宋遗民不著撰人写的《昭忠录》记载都是宋末忠节事迹,记有坚守死节的英雄一百三十人。清代编著《四库全书》组也为之感动,写道:“谨著之于录,庶一代忠臣义士未发之幽光,复得以彰显于世。”这是清代汉人史臣的良心。据清代历史学家万斯同《宋季忠义录》校订凡例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知名英雄就有五百多人,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不计其数。清代史学家赵翼感慨:“历代以来,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
在卫国战争中死去的宋朝军民永远是中国的骄傲,文天祥等永远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抗战、民族大义永远值得后人为之自豪与歌颂。
蒙古军队在欧洲的孛烈尔(今波兰)轻易击溃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然后挺进马扎尔(今匈牙利),并大获全胜,兵锋直指欧洲腹地。罗马教皇震惊异常,西方各国人心惶惶。英国的历史学家马修•帕里斯修立在其《编年史》中这样记叙道:“他们闪电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烧杀抢掠,使每个人胆战心惊,无比恐惧。”瑞典著名的蒙古史学者多桑《蒙古史》写道:“当时西欧诸国。都信鞑靼之至,乃上帝假其手而罚罪。”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写道:“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西方的编年史家和中国的或者波斯的编年史家们对他们的叙述使他们名扬四海。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几年之内,他们使罗马、伊朗或者中国瞬间被夷为废墟。他们的到来,动机及消失似乎都是极难解释的,以致使今天的历史学家们还倾向于古代著作家们的结论,视他们为‘上帝之鞭’,他们是被派来惩罚古代文明的。”
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是野蛮蒙古人的对手。如果有,就是宋朝,就是中国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坚持最久,抗争最激烈的国家。此时的宋朝是全世界最热血的国家,此时的宋人是全世界最英勇的人。宋史学者王曾瑜指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兵锋锐利。南宋军队应该是他们碰到的惟一真正的对手。”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感慨:“蒙古人迅猛地扫荡了中亚、中东和东欧,可是,在中国则陷入困境:同中国人的大规模战斗打打停停地持续了数十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宋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王朝,但对蒙古人来说,征服宋朝却比征服中东的穆斯林统治者要艰难得多。”
中国的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市之东)被西方史学家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即蒙古总帅爷汪德臣在钓鱼城被漫天飞石击中而死后,宋理宗开庆元年(西元1259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史称元宪宗(1208-1259)。在钓鱼城下蒙哥汗也被飞石击中,负伤含狠死在军中。蒙哥死前遗书曰:“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据《元史》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也战死在钓鱼城下。宋朝军民无比顽强的抗战,使蒙古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与挫折。蒙古大汗蒙哥的被杀,使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滞下来从欧亚战场全面撤退。
正在指挥西征蒙古大军的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已经占领了大马士革,得知大汗蒙哥被杀,匆忙命令停止西怔,返回大漠谋夺蒙古汉位。此时前方的埃及危如累卵,嬴弱的欧洲小国们如待宰的羔羊毫无抵抗力。他们应该感谢上帝,感谢宋朝人弄死了蒙古的大汉。蒙古人此次撤军之后,从此再也没有西征。“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可以说是宋朝军民的誓死抵抗挽救了亚、非、欧等国。这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宋代中国人给世界文明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争权夺利的蒙古人从此开始集大半世界之力全力攻击这全世界最文明、最繁荣的国家——宋朝。“上下好色贪利,如蝇见血,如蚁慕膻,灭天理,穷人欲,罔所不至。”宋人的这句话鲜明的概括了元人的本质。宋朝用它的伟大的文明、灿烂的辉煌、无比的繁荣。招引了世界最强大强盗们的贪婪目光。这些人面对宋朝的山珍海味,当然不再去理会西方的残鲠冷炙。这些人面对宋朝的丝绸罗缎,当然看不上西方的粗麻破布。这些人目睹宋朝的繁华美景,当然不会再去西方的穷乡僻壤。北方汉人、蒙古人、契丹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众多色目人。北方汉人的军事技术、阿拉伯的军事技术、西方人的军事技术,全都投入进攻宋朝的战场上。惨烈的世界大战上演了,宋朝还能坚持多久?
宋朝人的所作所为足以令全世界景仰,足以令中国人骄傲!宋朝是中国忠臣最多的年代,宋朝是坚持民族大义最多的人,是士大夫骨气最硬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气节最盛忠臣最多的年代。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蒙古兵攻取潭州(今长沙)时,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震、颜应焱等在城中矢尽,弹尽粮绝情况下战斗到最后,为国殉葬。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子弟理学门生也全部战死殉国。不少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也自杀殉国。“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无算,惜其莫可考见。”“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这是对中国的热爱,对大义的坚持。
宋朝坚持抗争最顽强,一直到最后。厓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战悲壮的亡国,丞相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十万人壮烈殉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贵官、士女多腰金赴水自沉,死者数万人”、“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这是民族大义。 这是壮烈的,是震撼人心的,尤其应该震颤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华儿女的铁铮骨气,感天动地!!!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气壮山河!!!
元人编写的《宋史》忠义传:“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
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历史图说宋代》指出:“宋史《忠义传》有二百三十一传,其中往往有一传兼收数人。这个记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可证宋朝节义风气之盛。因此宋末有文天祥、陆秀夫等精忠浩气的人物,决非偶然。”台湾学者龚弘在《两宋人物》中感慨:“宋人讲道学,故重气节。宋亡殉国的文天祥,可说是殉道—成仁取义,而又殉国。代表了宋代读书人的真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坚持的是什么?是儒家的大义,是宋明理学的骨气。是孟子宣扬的“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朱熹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皆为南宋的之相,都为国而死。他们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都是儒家子弟。为大宋壮烈殉国的儒家子弟何止这三人。历史事实证明宋明理学不仅没有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而且还加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使中国人面对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性力量表现出大无畏的尚武精神。
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同榜进士,他们皆为国取义献身。明嘉靖进士袁袠在《世纬》中感慨:“暨乎宋祖,以忠厚立国,以廉耻养士,及其亡也,文、陆、张、谢之徒,蹈东海而不悔,戮燕市而不挫。由此言之,士何负于国哉!”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这些儒家子弟理学后生何曾负于国家?何曾愧于民族?何曾被阉割了尚武精神?
宋遗民龚开在《文、陆二丞相传》后序中写道:“天下学士大夫,二三百年祖宗培养作成之泽,薰蒸者久。忠臣义子或死节或死事,盖无愧焉。卒之文国瑞、陆秀夫前后死国,精忠激烈,诚有在于天地,而不在于古今者。呜呼,吴、晋、陈、隋之变,岂有一人若是哉?”宋遗民程敏政在《宋遗民录》中说道:“此秦隋之君一经败乱,即如溃瓜不可复救,而靖康之末,忠臣义士死者接踵,又相舆维持立国至于百五十年之久。国亡主执,而犹有如文丞相者挺然以其纲常之身,百折不屈,就死如归,以明大义于天下后世。”宋遗民刘麟瑞、赵景良等集录的《忠义集》追思宋末仗义死节之士,明人何乔新做序道:“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下至山谷之儒,里巷之妇亦皆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呼!汉唐之末曷尝有是哉?三百余年乐育之效,可见于此矣!”明浙江参宪王君廷光读到《忠义集》叹曰:“此集所记多《宋史》所遗者,是不可使其无传!将刻诸梓属,予序之。嗟!夫忠义人之大节也,根于天性具于人心,凡立于天地之间,而名为人者,孰无是性?孰无是心哉?惟存养不失,则其气浩然。一旦遭事之变,触白刃蹈鼎鑊而不慑,若此集所载诸君子是也!先正有言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予谓读是集而不咨嗟涕洟者,尚可谓之人哉?”明人蒋一葵在笔记《尧山堂外纪》中写道:“宋以仁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辱于金,亡于元,然人心终有不忍忘者。初宋亡,宗室有遗落中山者,众共立为主,期欲兴复,不克而灭。元末,韩山童自言祖父系宋胤,国亡变姓。汝颍兵起,卒推之为主。山童败,子林儿称宋帝亦十二年。其他所在兵起者,皆以兴宋为词。而红巾揭旗有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此见宋仁厚之德入人之深,虽易姓未泯。盖汉唐以下所未有也。”
宋遗民不著撰人写的《昭忠录》记载都是宋末忠节事迹,记有坚守死节的英雄一百三十人。清代编著《四库全书》组也为之感动,写道:“谨著之于录,庶一代忠臣义士未发之幽光,复得以彰显于世。”这是清代汉人史臣的良心。据清代历史学家万斯同《宋季忠义录》校订凡例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知名英雄就有五百多人,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不计其数。清代史学家赵翼感慨:“历代以来,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
在卫国战争中死去的宋朝军民永远是中国的骄傲,文天祥等永远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抗战、民族大义永远值得后人为之自豪与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