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他年纪尚轻,对世事知之甚少。而且东京这个新地方与此前的生活环境在许多方面差异太大。那差异远远超出他事先的预想。规模大得过头,内容的多彩多样也差距悬殊。不论做什么都有太多选择,人们以奇妙的方式说话,时间流逝得太快,所以把握不好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平衡。最主要的是那时候他还有退路,可以抽身回去。从东京站坐上新干线大约一个半小时,他就能回到“和谐有序的亲密空间”。在那里,时间平缓地流淌,可以推心置腹的友人在等着他。
作就像失去方向感的人,绕着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兜圈子。偶然回过神来,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他的思考一度像滑了丝的螺丝钉,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被别人那么决绝的排斥,有生以来还是头一回。何况对方还是四个最最信赖、熟悉亲近得就像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好朋友。别说寻找原因、消除误会了,我首先就受到巨大的打击,差点再也爬不起来。我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土崩瓦解了。
“你不想弄清真相吗?”
作望着自己放在桌上的双手,字斟句酌地说:“我大概害怕了,不敢去刨根问底,不敢看到真相大白。我觉得不管真相如何,对我来说都不可能是救赎。我不明白为什么,但相信肯定是这样。”
从前习以为常的色彩,如今看上去似乎隔了一层特殊的滤光镜,变成了不同的颜色。从前从未听到的声音如今可以听见,而从前能听到的声音如今却听不见了。打算运动身体,便知道自己的动作变得僵硬笨拙。似乎周遭的重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作就活在死亡的入口。黑暗无底的洞穴边筑起狭小的蜗居,孤零零地生活。那地方危险之极,只要翻个身,就可能跌进虚无的深渊。然而他毫无恐惧,只是觉得——坠落,原来竟这边容易。
环顾四周,是一片布满岩石的荒凉大地。没有一滴水,不长一颗草。没有颜色,也没有像样的光。既没有太阳,又没有月亮和星星。只怕也没有方向。唯有不明底细的薄暮与深不见底的黑暗,隔一定时间交错轮换。对于拥有意识的人来说,那是终极的边境。但同时那里又是丰润之地。薄暮时分,喙尖利如刃的鸟儿便会飞来,毫不留情的剜取他的肉。而当黑暗笼罩地表,鸟儿振翅飞去,那片土地又无声无息地用替代品填满他肉体生出的空白。
不论送来的替代品是什么,作都不能理解,也无法容忍和否认。它们作为一群影子留在他体内,产下许许多多影子的卵。很快黑暗离去,薄暮重归,鸟儿再度飞临,疯狂啄食他身上的肉。
这种时候,他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既是多崎作,又不是多崎作。感觉到难以承受的痛楚时,他游离出自己的肉体。然后再稍微一点距离的无痛的地方,观察强忍着痛楚的多崎作。只要努力集中意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种感觉至今仍不时在他心中苏醒。游离出自己的肉体。把自身的痛楚当作他人的痛楚,遥遥观望。
沙罗在想些什么,作当然无从知晓。而自己此时此刻的心事,作也不可能告诉沙罗。有些东西,无论发生什么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在回家的地铁中,多崎作脑中的东西就属于这种念头。
当自己被那四个人否定时,多崎作这个少年事实上已经一命呜呼。唯有那存在的外在勉强维持下来,但也在半年间被大多阔斧地改造过了。体形和脸形都为之一变,观察世界的眼光也改变了。吹拂而过的风的触感,倾泻而去的水的声音,云缝中倾洒而下的阳光的感觉,不同季节繁花的色彩,他都觉得和从前不同,似乎是重新改造过的东西。身处此地映在镜中的,乍一看似乎是多崎作,实际却不是。那仅仅是内容已被置换,为了方便暂且叫多崎作的容器。
所谓忌妒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因为那是因为囚徒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从里面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杆外的。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被幽禁在那里。当然,只要他下定决心出去,就可以走出去。因为牢狱就在他心里。然而下不了决心。他的心变得石壁一样坚硬。那是忌妒的本质。
无论看上去多么四平八稳的人生,肯定都会有巨大的虚脱期。也许能说成为发疯而准备的时期。人类大概需要这种类似间歇期的东西。
假设这个东西,越往前走越脆弱,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也不靠谱。
就算结局残酷、令人失望,我仍然觉得能和他相遇对你来说是好事。
作望着屏幕上排列的四人的名字,浮想联翩,感觉早已逝去的时间似乎在四周升腾弥漫。已然过去的时间无声无息,开始混入此时此地流淌的现实时间里。像烟雾从门扉细微的缝隙情情钻入房门一般。那是无色无味的烟雾。但某一刻他骤然返回现实,按下键盘,将那邮件发送到沙罗的邮箱里。确认发送成功后关闭电脑,等待时间恢复现实相位。
我们基本生活再一个冷漠的时代,却又处于如此庞大的他人信息的包围中。只要想做,就可以轻易获取这些信息。可就算这样,我们对别人还是一无所知。
他沿着大马路走到东京站。从八重洲检票口进站,坐在山手线站台的长椅上,眺望着络绎不绝、几乎每隔一分钟便驶来的绿色列车,突出无数人再慌慌张张吞进无数人,匆匆驶去。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不思不想,只是专心地用目光追逐着这番光景。景象并未缓解他心中的痛楚。但那种反反复复一如平素令他入迷,至少麻痹了时间感。
人们不知来自何处,源源不断地赶来,自觉地整齐排队,秩序井然地走进列车,被运往某地。如此众多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实实在在地存在,作首先被这个事实感动。继而为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如此众多的绿色列车而感动,他觉得这简直是奇迹。如此众多的人被如此众多的列车若无其事、秩序井然地运来运去。如此众多的人各有各的去处去归宿。
所谓事实就像淹没在沙漠里的城市。有时候时间越久,黄沙埋得越深;还有些时候,随着时间流逝,黄沙被风刮走,城市的轮廓就会越来越清晰。
的确,多崎作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该得的都得到了,没有不足,从未体味过想要却得不到的苦涩。然而想一想,也一次都没有真正想要的东西历尽艰辛才到手的喜悦。高中一年级邂逅的四位友人,恐怕是他得到过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但说那是他依据自身意志作出的选择。不如说是上天所赐,是自然而然地降临身边的,而且很早(同样与他的意志无关)就失去了,或者说被收走了。
他们两人都在某个时间从作的人生中悄然离去,连理由也没说。无比唐突。不对,不是悄然离去。说将他割舍、弃于不顾恐怕更接近事实。不必说,这刺伤了作的心,那伤痕至今犹存。但归根结底,真正负伤或者受到损害的,与其说是多崎作,不如说是他们俩吧。作最近常这么想。
我是个没有内容的人,腹中空空的人。作心想。但正因为这样空无一物,哪怕是暂时的,也有人在这里寻觅到栖身之地。就像夜间活动的孤独的飞鸟,在某处无人居住的空屋的屋檐下,寻觅白昼安全的休息地。飞鸟们大概是把那空空如也,微暗寂静的空间当作理想之地。如此看来,也许作应当为自己的空间感到喜悦。
洗完澡换好衣服,已经是黄昏时分。窗外却像正午一样明亮。天空清晰地浮着半只白色的月亮。望去像一块用旧了的浮石,被谁扔到了天上,因为某种缘由滞留在那里。
不管用什么语言,我们的人生中都会有解释起来太困难的事。
人的心灵就像夜间的鸟。它在静悄悄地等待什么,时机一到,便径直冲那里飞去。
心与心之间不是只能通过和谐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伤痕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相连。每一份宁静之中,总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总有鲜血洒落打底;每一次接纳,也总要经历沉痛的失去。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深处存在的东西。
两人再度隔着餐桌坐下,互相倾诉肺腑之言。许多都是长期收藏在灵魂深处、不曾化作语言的东西。他们掀起心灵的封盖,打开记忆的门扉,尽量如实地道出心声,静静地倾听对方的讲述。
大概是因为缺乏自我吧。既没有突出的个性,也没有鲜明的色彩。我没有任何东西拿得出手。一直以来都面临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自己是腹中空空的容器。作为容器,也许形成了一定的轮廓,但是里面根本没有可以称作内容的东西。
人生就像复杂的乐谱,作想。写满了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以及许多奇妙的符号、意义不明的批注。很难正确地解读。即便解读出来,将它转换成正确的乐音,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和评价当中寄托的意义。它也未必能让人幸福。人类的行为为什么非得如此错综复杂呢?
人生漫长,有时过于残酷,有时还需要牺牲者。必须有人扮演那样的角色。而且人的身体本来就被制造得很脆弱,容易受伤,割一刀就会流血。
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决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
一开始读者本书就有种强烈的共鸣,虽然我没有像多崎作那样的经历,但是觉得主人公跟我好像,我想,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我们都有那软弱的一面,不敢去探究真正地原因,害怕知道真像,可是多崎作比我幸运,他遇到了一个能让他下决心去探究、面对真正原因的人,不管他们两人结局怎样,作走出了那一步,并与曾经的三位友人再次相遇,交谈。
我们有着一样自卑的心态,不管这在别人看来是谦卑也好,有城府也好,实实在在的我经常像书中的多崎作一样,觉得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个腹中空空的容器,仅仅有一个容器的轮廓。书中说‘哪怕是暂时的,也有人在这里寻觅到栖身之地’,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而我,一直在这里,从小长大的地方,就像一个安全的休息地,受伤了就回来,伤好了就离开,然后再回来再离开。朋友说,你怎么可以性格这么好,这么独立,其实我想说,我也会觉得孤独,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不自觉的跟外界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所以我没有能真正称得上知心的朋友,哪怕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和一直以来一起生活的父母。但是我还是相信着,有一种莫名的执着。
(有点乱,但就是写了此时心里所想的)
作就像失去方向感的人,绕着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兜圈子。偶然回过神来,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他的思考一度像滑了丝的螺丝钉,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被别人那么决绝的排斥,有生以来还是头一回。何况对方还是四个最最信赖、熟悉亲近得就像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好朋友。别说寻找原因、消除误会了,我首先就受到巨大的打击,差点再也爬不起来。我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土崩瓦解了。
“你不想弄清真相吗?”
作望着自己放在桌上的双手,字斟句酌地说:“我大概害怕了,不敢去刨根问底,不敢看到真相大白。我觉得不管真相如何,对我来说都不可能是救赎。我不明白为什么,但相信肯定是这样。”
从前习以为常的色彩,如今看上去似乎隔了一层特殊的滤光镜,变成了不同的颜色。从前从未听到的声音如今可以听见,而从前能听到的声音如今却听不见了。打算运动身体,便知道自己的动作变得僵硬笨拙。似乎周遭的重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作就活在死亡的入口。黑暗无底的洞穴边筑起狭小的蜗居,孤零零地生活。那地方危险之极,只要翻个身,就可能跌进虚无的深渊。然而他毫无恐惧,只是觉得——坠落,原来竟这边容易。
环顾四周,是一片布满岩石的荒凉大地。没有一滴水,不长一颗草。没有颜色,也没有像样的光。既没有太阳,又没有月亮和星星。只怕也没有方向。唯有不明底细的薄暮与深不见底的黑暗,隔一定时间交错轮换。对于拥有意识的人来说,那是终极的边境。但同时那里又是丰润之地。薄暮时分,喙尖利如刃的鸟儿便会飞来,毫不留情的剜取他的肉。而当黑暗笼罩地表,鸟儿振翅飞去,那片土地又无声无息地用替代品填满他肉体生出的空白。
不论送来的替代品是什么,作都不能理解,也无法容忍和否认。它们作为一群影子留在他体内,产下许许多多影子的卵。很快黑暗离去,薄暮重归,鸟儿再度飞临,疯狂啄食他身上的肉。
这种时候,他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既是多崎作,又不是多崎作。感觉到难以承受的痛楚时,他游离出自己的肉体。然后再稍微一点距离的无痛的地方,观察强忍着痛楚的多崎作。只要努力集中意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种感觉至今仍不时在他心中苏醒。游离出自己的肉体。把自身的痛楚当作他人的痛楚,遥遥观望。
沙罗在想些什么,作当然无从知晓。而自己此时此刻的心事,作也不可能告诉沙罗。有些东西,无论发生什么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在回家的地铁中,多崎作脑中的东西就属于这种念头。
当自己被那四个人否定时,多崎作这个少年事实上已经一命呜呼。唯有那存在的外在勉强维持下来,但也在半年间被大多阔斧地改造过了。体形和脸形都为之一变,观察世界的眼光也改变了。吹拂而过的风的触感,倾泻而去的水的声音,云缝中倾洒而下的阳光的感觉,不同季节繁花的色彩,他都觉得和从前不同,似乎是重新改造过的东西。身处此地映在镜中的,乍一看似乎是多崎作,实际却不是。那仅仅是内容已被置换,为了方便暂且叫多崎作的容器。
所谓忌妒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因为那是因为囚徒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从里面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杆外的。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被幽禁在那里。当然,只要他下定决心出去,就可以走出去。因为牢狱就在他心里。然而下不了决心。他的心变得石壁一样坚硬。那是忌妒的本质。
无论看上去多么四平八稳的人生,肯定都会有巨大的虚脱期。也许能说成为发疯而准备的时期。人类大概需要这种类似间歇期的东西。
假设这个东西,越往前走越脆弱,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也不靠谱。
就算结局残酷、令人失望,我仍然觉得能和他相遇对你来说是好事。
作望着屏幕上排列的四人的名字,浮想联翩,感觉早已逝去的时间似乎在四周升腾弥漫。已然过去的时间无声无息,开始混入此时此地流淌的现实时间里。像烟雾从门扉细微的缝隙情情钻入房门一般。那是无色无味的烟雾。但某一刻他骤然返回现实,按下键盘,将那邮件发送到沙罗的邮箱里。确认发送成功后关闭电脑,等待时间恢复现实相位。
我们基本生活再一个冷漠的时代,却又处于如此庞大的他人信息的包围中。只要想做,就可以轻易获取这些信息。可就算这样,我们对别人还是一无所知。
他沿着大马路走到东京站。从八重洲检票口进站,坐在山手线站台的长椅上,眺望着络绎不绝、几乎每隔一分钟便驶来的绿色列车,突出无数人再慌慌张张吞进无数人,匆匆驶去。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不思不想,只是专心地用目光追逐着这番光景。景象并未缓解他心中的痛楚。但那种反反复复一如平素令他入迷,至少麻痹了时间感。
人们不知来自何处,源源不断地赶来,自觉地整齐排队,秩序井然地走进列车,被运往某地。如此众多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实实在在地存在,作首先被这个事实感动。继而为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如此众多的绿色列车而感动,他觉得这简直是奇迹。如此众多的人被如此众多的列车若无其事、秩序井然地运来运去。如此众多的人各有各的去处去归宿。
所谓事实就像淹没在沙漠里的城市。有时候时间越久,黄沙埋得越深;还有些时候,随着时间流逝,黄沙被风刮走,城市的轮廓就会越来越清晰。
的确,多崎作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该得的都得到了,没有不足,从未体味过想要却得不到的苦涩。然而想一想,也一次都没有真正想要的东西历尽艰辛才到手的喜悦。高中一年级邂逅的四位友人,恐怕是他得到过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但说那是他依据自身意志作出的选择。不如说是上天所赐,是自然而然地降临身边的,而且很早(同样与他的意志无关)就失去了,或者说被收走了。
他们两人都在某个时间从作的人生中悄然离去,连理由也没说。无比唐突。不对,不是悄然离去。说将他割舍、弃于不顾恐怕更接近事实。不必说,这刺伤了作的心,那伤痕至今犹存。但归根结底,真正负伤或者受到损害的,与其说是多崎作,不如说是他们俩吧。作最近常这么想。
我是个没有内容的人,腹中空空的人。作心想。但正因为这样空无一物,哪怕是暂时的,也有人在这里寻觅到栖身之地。就像夜间活动的孤独的飞鸟,在某处无人居住的空屋的屋檐下,寻觅白昼安全的休息地。飞鸟们大概是把那空空如也,微暗寂静的空间当作理想之地。如此看来,也许作应当为自己的空间感到喜悦。
洗完澡换好衣服,已经是黄昏时分。窗外却像正午一样明亮。天空清晰地浮着半只白色的月亮。望去像一块用旧了的浮石,被谁扔到了天上,因为某种缘由滞留在那里。
不管用什么语言,我们的人生中都会有解释起来太困难的事。
人的心灵就像夜间的鸟。它在静悄悄地等待什么,时机一到,便径直冲那里飞去。
心与心之间不是只能通过和谐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伤痕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相连。每一份宁静之中,总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总有鲜血洒落打底;每一次接纳,也总要经历沉痛的失去。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深处存在的东西。
两人再度隔着餐桌坐下,互相倾诉肺腑之言。许多都是长期收藏在灵魂深处、不曾化作语言的东西。他们掀起心灵的封盖,打开记忆的门扉,尽量如实地道出心声,静静地倾听对方的讲述。
大概是因为缺乏自我吧。既没有突出的个性,也没有鲜明的色彩。我没有任何东西拿得出手。一直以来都面临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自己是腹中空空的容器。作为容器,也许形成了一定的轮廓,但是里面根本没有可以称作内容的东西。
人生就像复杂的乐谱,作想。写满了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以及许多奇妙的符号、意义不明的批注。很难正确地解读。即便解读出来,将它转换成正确的乐音,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和评价当中寄托的意义。它也未必能让人幸福。人类的行为为什么非得如此错综复杂呢?
人生漫长,有时过于残酷,有时还需要牺牲者。必须有人扮演那样的角色。而且人的身体本来就被制造得很脆弱,容易受伤,割一刀就会流血。
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决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
一开始读者本书就有种强烈的共鸣,虽然我没有像多崎作那样的经历,但是觉得主人公跟我好像,我想,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我们都有那软弱的一面,不敢去探究真正地原因,害怕知道真像,可是多崎作比我幸运,他遇到了一个能让他下决心去探究、面对真正原因的人,不管他们两人结局怎样,作走出了那一步,并与曾经的三位友人再次相遇,交谈。
我们有着一样自卑的心态,不管这在别人看来是谦卑也好,有城府也好,实实在在的我经常像书中的多崎作一样,觉得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个腹中空空的容器,仅仅有一个容器的轮廓。书中说‘哪怕是暂时的,也有人在这里寻觅到栖身之地’,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而我,一直在这里,从小长大的地方,就像一个安全的休息地,受伤了就回来,伤好了就离开,然后再回来再离开。朋友说,你怎么可以性格这么好,这么独立,其实我想说,我也会觉得孤独,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不自觉的跟外界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所以我没有能真正称得上知心的朋友,哪怕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和一直以来一起生活的父母。但是我还是相信着,有一种莫名的执着。
(有点乱,但就是写了此时心里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