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升旗时我们在讲些什么
当自己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都是一场小小的盛会,因为这个早上可以免去跑操的无聊和辛苦;可以听听充满【正能量】的鸡汤美文,即国旗下的演讲,要知道那个时候每个人的阅读量有限,有些文章还确实能振奋人心;可以小声八卦下旗手或者演讲者的花边新闻,要知道能担此重任的都是年级(至少是班级)的风云人物。。。当然,看旗手能不能恰好在“前进进”的调子上把红旗升到旗杆顶端也是一项乐事。
那时候每次的升旗仪式校长都要亲自出席,一般是副校长总结本周学校事务,批评批评不良风气,倡导倡导勤奋刻苦精神。遇上比较有文化底蕴的校长讲话大家就听听,听完当然也不见得能记住,要是校长比较没水平,大家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无视。
那时候我也曾作为班级代表进行过国旗下的演讲,紧张的声音有些发抖,讲的什么内容现在也完全忘了,只是还记得那时在教务处门口昏黄的灯光下心快要跳出胸腔的恐惧感。明明那时候最害怕在那样的场合下发言,还是硬被班主任给推了上去,现在想来很好奇当班主任听着从广播中传出的略带哭腔的声音时作何感想。
那时候真是年幼无知又心比天高啊,深深记得有位同学慷慨激昂地朗诵过一篇名叫《中国的大车我们拉》的文章,之所以说叫朗诵,是因为我在某本作文书上见过这篇文章,当然,谁也没有规定演讲稿一定要原创,所以一向反感抄袭的我当时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字句还是小小震撼了一下。其他的演讲者的讲话内容也多是如此,谈理想,讲人生,要自信,不服输,懂感恩,争上游。。。诸如此类。那样的年纪未必能真正清醒的认识到何谓人生和责任,也还没有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多就是经历了大大小小考试的起起落落和家长的冷暖对待而已,但我想即便如此,也不应怀疑当时的真诚态度。要是放在战争年代,谁又能保证如此年纪的我们就不会慷慨激昂一腔热血地奔赴沙场呢。
如今,转换了身份,每周一的早上站在学校的广场上,还是会盯着徐徐上升的红旗,心里猜测着它能不能恰好在音乐结束时升到顶端,却没有了其他的任何乐趣。
校长只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草草说几句明显只是同样草草打了草稿的苍白语句,其余时间从未露面。校长的出席未必会使仪式更加庄重,校长的缺席却使仪式缺了几分庄重,这就导致每次的仪式都像变的有些山寨。
而仪式的流程又呆板的一腿,第一项是什么,介绍语是什么,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写好的现成模板,每只是每周换了一个阅读者而已。
演讲比较有新意的地方是,双语。说是双语,更像是同声翻译,而且是网络在线翻译的那种效果。至于内容,本来嘛,初中生,你不能太苛刻,期望有多深刻的人生感悟。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怀着宽容的心态听上一听,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比较地道的美式发音,也算种享受。
最近几周学校的中心是其中考试,所以在升旗仪式上听到这样两篇奇葩的文章,上周的名叫《期中考试前的反思》,这周的名叫《期中考试后的反思》。我当时真的就震惊了!
如果遇见更加重要、周期更长的考试,那是不是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一系列的演讲稿出炉,比如《XX考试中的心得》《XX考试中的所见所闻所想》《XX考试带给我的启示》《XX考试中让我懂得。。。》。虽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想,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喂,你够了】我清楚地记得不止一个学生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目标或者说理想,是考上XX中学(这所学校的高中部,也是这个省数一数二的高中),这几年的初中生活会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不止。我想家长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应该会喜极而泣的吧,孩子太懂事了,将来肯定会很有出息。。。班主任应该也会倍感欣慰,这么久的苦口婆心终于初见成效。
一向爱举一反三推而广之以小见大的我这时却忍不住开始想,从小升初考试开始,到之后的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有更多这样的演讲稿横空出世,有更多的学生开始树立考入名校的远大理想和宏伟人生目标。对比一下自己的中学时代,真真觉得,当时我是不是太特么鼠目寸光了。
那时候每次的升旗仪式校长都要亲自出席,一般是副校长总结本周学校事务,批评批评不良风气,倡导倡导勤奋刻苦精神。遇上比较有文化底蕴的校长讲话大家就听听,听完当然也不见得能记住,要是校长比较没水平,大家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无视。
那时候我也曾作为班级代表进行过国旗下的演讲,紧张的声音有些发抖,讲的什么内容现在也完全忘了,只是还记得那时在教务处门口昏黄的灯光下心快要跳出胸腔的恐惧感。明明那时候最害怕在那样的场合下发言,还是硬被班主任给推了上去,现在想来很好奇当班主任听着从广播中传出的略带哭腔的声音时作何感想。
那时候真是年幼无知又心比天高啊,深深记得有位同学慷慨激昂地朗诵过一篇名叫《中国的大车我们拉》的文章,之所以说叫朗诵,是因为我在某本作文书上见过这篇文章,当然,谁也没有规定演讲稿一定要原创,所以一向反感抄袭的我当时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字句还是小小震撼了一下。其他的演讲者的讲话内容也多是如此,谈理想,讲人生,要自信,不服输,懂感恩,争上游。。。诸如此类。那样的年纪未必能真正清醒的认识到何谓人生和责任,也还没有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多就是经历了大大小小考试的起起落落和家长的冷暖对待而已,但我想即便如此,也不应怀疑当时的真诚态度。要是放在战争年代,谁又能保证如此年纪的我们就不会慷慨激昂一腔热血地奔赴沙场呢。
如今,转换了身份,每周一的早上站在学校的广场上,还是会盯着徐徐上升的红旗,心里猜测着它能不能恰好在音乐结束时升到顶端,却没有了其他的任何乐趣。
校长只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草草说几句明显只是同样草草打了草稿的苍白语句,其余时间从未露面。校长的出席未必会使仪式更加庄重,校长的缺席却使仪式缺了几分庄重,这就导致每次的仪式都像变的有些山寨。
而仪式的流程又呆板的一腿,第一项是什么,介绍语是什么,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写好的现成模板,每只是每周换了一个阅读者而已。
演讲比较有新意的地方是,双语。说是双语,更像是同声翻译,而且是网络在线翻译的那种效果。至于内容,本来嘛,初中生,你不能太苛刻,期望有多深刻的人生感悟。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怀着宽容的心态听上一听,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比较地道的美式发音,也算种享受。
最近几周学校的中心是其中考试,所以在升旗仪式上听到这样两篇奇葩的文章,上周的名叫《期中考试前的反思》,这周的名叫《期中考试后的反思》。我当时真的就震惊了!
如果遇见更加重要、周期更长的考试,那是不是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一系列的演讲稿出炉,比如《XX考试中的心得》《XX考试中的所见所闻所想》《XX考试带给我的启示》《XX考试中让我懂得。。。》。虽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想,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喂,你够了】我清楚地记得不止一个学生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目标或者说理想,是考上XX中学(这所学校的高中部,也是这个省数一数二的高中),这几年的初中生活会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不止。我想家长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应该会喜极而泣的吧,孩子太懂事了,将来肯定会很有出息。。。班主任应该也会倍感欣慰,这么久的苦口婆心终于初见成效。
一向爱举一反三推而广之以小见大的我这时却忍不住开始想,从小升初考试开始,到之后的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有更多这样的演讲稿横空出世,有更多的学生开始树立考入名校的远大理想和宏伟人生目标。对比一下自己的中学时代,真真觉得,当时我是不是太特么鼠目寸光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