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财富
经济学的规律永远是短期可以依靠信息不对称或者门槛技术等因素获得超额收益,但是长期来说超额收益终将变成社会的平均收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一天天瘦下去的日子可能也真不好过。
之前听逻辑思维,罗振宇说他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卖了,把钱放在余额宝里,然后租房子住。我大致算了一下,保守估计,如果你丢200w在余额宝之类的产品里,每个月至少可以收益8000。300万就是1.2w,400w就是1.6w。在一个房地产高涨浪潮已经过去的时代,投资房地产更多的只是内心的一种安慰。除去通胀的影响,对于真的想干事情的人来说,这些流动性可以帮助完成关键的造血。我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相信在这种反常规的操作也多少有其合理性。
在余额宝们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如坐针毡,那些普通柜员就可以拿20万年薪的时代还能持续多久?在佣金宝的冲击下,证券公司面临更危险的境地,他们的收入命脉被直接挑断。证券公司的金领时代是否终结?
大部分的IT员工在自己25岁的时候拿着十五到二十万的年薪,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可以突破50w的年薪。可是,等他们35岁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同龄人依旧拿着三十来万,40岁的时候只有回家务农。码农的命运真的这么悲催吗?
收入的来源还是要回归到经济的本质上,也就是为企业或者社会创造了多少的价值。我不喜欢根据企业性质来划分企业的前景,因为无论怎样性质的企业,最终看的还是的还是其盈利性。盈利性好的企业,员工的日子自然不会太糟糕。而对于员工来说,无论在怎样的企业里,当你创造很大价值且不可轻易取代的时候,收益自然直线上升。反之,如果你只是浑浑噩噩傍着企业的大腿,那40岁的危机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最近看过许多外企经理在40岁重新寻找职业的开端,真的很难堪。
个人建议在35岁之前,要把自己的职业特长好好建立起来,这是你的吃饭家伙。有了特长之后,最好要找到一个不需要靠投入时间精力换取金钱的线性收益方式。如果你的投入产出是简单线性的,那40之后的收益必然是往下走的。那哪些是非线性的呢?管理、投资、创业、培训。这也是人到40之后必须有的转变,当你无法用精力去换金钱的时候,最好有更佳的方式来转换你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本身,也需要在之前那些年进行积累。
人生苦短,黄金的时间段更短,45岁之后要做姜子牙、柳传志、褚时健可能真的也不容易。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对的事情,尽可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之前听逻辑思维,罗振宇说他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卖了,把钱放在余额宝里,然后租房子住。我大致算了一下,保守估计,如果你丢200w在余额宝之类的产品里,每个月至少可以收益8000。300万就是1.2w,400w就是1.6w。在一个房地产高涨浪潮已经过去的时代,投资房地产更多的只是内心的一种安慰。除去通胀的影响,对于真的想干事情的人来说,这些流动性可以帮助完成关键的造血。我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相信在这种反常规的操作也多少有其合理性。
在余额宝们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如坐针毡,那些普通柜员就可以拿20万年薪的时代还能持续多久?在佣金宝的冲击下,证券公司面临更危险的境地,他们的收入命脉被直接挑断。证券公司的金领时代是否终结?
大部分的IT员工在自己25岁的时候拿着十五到二十万的年薪,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可以突破50w的年薪。可是,等他们35岁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同龄人依旧拿着三十来万,40岁的时候只有回家务农。码农的命运真的这么悲催吗?
收入的来源还是要回归到经济的本质上,也就是为企业或者社会创造了多少的价值。我不喜欢根据企业性质来划分企业的前景,因为无论怎样性质的企业,最终看的还是的还是其盈利性。盈利性好的企业,员工的日子自然不会太糟糕。而对于员工来说,无论在怎样的企业里,当你创造很大价值且不可轻易取代的时候,收益自然直线上升。反之,如果你只是浑浑噩噩傍着企业的大腿,那40岁的危机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最近看过许多外企经理在40岁重新寻找职业的开端,真的很难堪。
个人建议在35岁之前,要把自己的职业特长好好建立起来,这是你的吃饭家伙。有了特长之后,最好要找到一个不需要靠投入时间精力换取金钱的线性收益方式。如果你的投入产出是简单线性的,那40之后的收益必然是往下走的。那哪些是非线性的呢?管理、投资、创业、培训。这也是人到40之后必须有的转变,当你无法用精力去换金钱的时候,最好有更佳的方式来转换你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本身,也需要在之前那些年进行积累。
人生苦短,黄金的时间段更短,45岁之后要做姜子牙、柳传志、褚时健可能真的也不容易。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对的事情,尽可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晴雨晴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21 23: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