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记(1)
这个国家这几天,难得的长假,一年到头最长的假期也就是复活节,4天。本以为肯定会去哪个国家的景点走走,结果哪里都没去。身处非洲,去比较远的地方都得跟领导报批,而领导出于员工人身安全考虑,往往不好批这种去其他非洲国家旅游的事宜。之前还被大大boss称赞为公司年轻人的榜样,所以即使我内心有跟非洲狂野自由很相似的一面,在做这些决定时还是很谨慎,不想让领导为难,也不希望这批小年轻效仿我的行为,虽然我的心早飞到坦桑尼亚或是纳米比亚了。
昨天和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去徒步了,我们也尝试了这个国家的小公交。很难想象,来这边一年多,这是我们第一次乘坐当地的交通工具。有时出于对贫穷疾病的顾虑,真的会很现实地拉开人与人的距离。国内普遍人对非洲都有种畏惧的心理,在我来非洲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下当地艾滋病比例的资料,不知道数据是否权威,查到的是个会很吓人的比例。我曾下定决心,但当我真正来非洲,我一定不去接受当地寻常百姓用手直接接触递过的食物。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记得在住处附近散步,不断有主动跟你打招呼的当地人,他们用很质朴的方式及平和的微笑向你展示他们的友好,所以当第一次和邻居,一个在卢萨卡国际学校读书的少年散步时,他递给我一个在路面摊买的小吃,我虽犹豫还是很开心地享受了下当地的美味。
前段时间,领导让我陪在纽约大学深造的一学生去维多利亚大瀑布游玩。那个学生来之前医生嘱咐说:不要直接喝当地的水质,怕是有疟原虫。一开始这个学生也是畏畏缩缩,就像当初的我初来乍到一样。但接下来的几天,人与人之间那种友善及真诚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置身境地态度的改观,真的没必要去畏缩,不是么。其实非洲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不该带着很强烈但事实上并不客观的色彩去审视这片在我看来很有人情味的热土,在此呆过一年之后,我越来越纳闷很多人在评头论足非洲时言语中那种优越感从何而来?而后,渐渐发现,这类群体也往往是在欧美人士面前极不自信的一个群体。
昨天的公交之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乘客。那是一对父子,父亲抱着孩子上的公交。那孩子估计有腿疾。我没有将目光停留在那小孩身上,怕强化他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应该是因为外国人来乘坐当地小巴的人真的很少,我发现他总是透过余光在看我。当眼神触碰到一起时他马上又畏缩地往别处看去,而我能保证的就是每当眼神触碰时我都会给这个小朋友一个微笑。车子一路向北,经过一些土路时摇晃颠簸。我还是忍不住很主动地跟他问好,一开始他没回答,只是腼腆一笑,当我再次问他几岁时,他用手语示意我他听不到。那个‘我听不到’的手语此刻还清晰存在我的脑海里,刺痛我心。
我一直觉得生命的精彩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我不知道对于眼前的这个用好奇眼神打量我的少年他的未来会在哪里,我只知道他日后做出的每一步改变都要比常人花数倍的努力。当我看到他父亲抱着他有点吃力地在小巴上找位置,看着他和他父亲共享很小的一块价格不到1块钱的面包时,这些画面虽然饱满亲情但更多表明贫穷已经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每一个充满好奇的眼神,都因为他的腿疾、听不到声音、家庭贫困在降低着生命的可能性。
有时当我们驾车经过一些偏远的村落时,总会有一些孩童在向我们拼命地挥手。越野车当时是飞驰而过,当他们缩成拇指大小的时候,我从后视镜望去,他们依然在热情地挥手,犹如希望抓住某些空气中不存在的珍宝那样执着。那个时候,眼眶突然就湿润了,那种不知为何的感动,正如不知前面延伸的道路何时会终结一样,有着值得珍惜的不可预知性。
在荒野里玩耍的孩童们,不曾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会照亮你们前行。
昨天和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去徒步了,我们也尝试了这个国家的小公交。很难想象,来这边一年多,这是我们第一次乘坐当地的交通工具。有时出于对贫穷疾病的顾虑,真的会很现实地拉开人与人的距离。国内普遍人对非洲都有种畏惧的心理,在我来非洲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下当地艾滋病比例的资料,不知道数据是否权威,查到的是个会很吓人的比例。我曾下定决心,但当我真正来非洲,我一定不去接受当地寻常百姓用手直接接触递过的食物。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记得在住处附近散步,不断有主动跟你打招呼的当地人,他们用很质朴的方式及平和的微笑向你展示他们的友好,所以当第一次和邻居,一个在卢萨卡国际学校读书的少年散步时,他递给我一个在路面摊买的小吃,我虽犹豫还是很开心地享受了下当地的美味。
前段时间,领导让我陪在纽约大学深造的一学生去维多利亚大瀑布游玩。那个学生来之前医生嘱咐说:不要直接喝当地的水质,怕是有疟原虫。一开始这个学生也是畏畏缩缩,就像当初的我初来乍到一样。但接下来的几天,人与人之间那种友善及真诚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置身境地态度的改观,真的没必要去畏缩,不是么。其实非洲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不该带着很强烈但事实上并不客观的色彩去审视这片在我看来很有人情味的热土,在此呆过一年之后,我越来越纳闷很多人在评头论足非洲时言语中那种优越感从何而来?而后,渐渐发现,这类群体也往往是在欧美人士面前极不自信的一个群体。
昨天的公交之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乘客。那是一对父子,父亲抱着孩子上的公交。那孩子估计有腿疾。我没有将目光停留在那小孩身上,怕强化他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应该是因为外国人来乘坐当地小巴的人真的很少,我发现他总是透过余光在看我。当眼神触碰到一起时他马上又畏缩地往别处看去,而我能保证的就是每当眼神触碰时我都会给这个小朋友一个微笑。车子一路向北,经过一些土路时摇晃颠簸。我还是忍不住很主动地跟他问好,一开始他没回答,只是腼腆一笑,当我再次问他几岁时,他用手语示意我他听不到。那个‘我听不到’的手语此刻还清晰存在我的脑海里,刺痛我心。
我一直觉得生命的精彩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我不知道对于眼前的这个用好奇眼神打量我的少年他的未来会在哪里,我只知道他日后做出的每一步改变都要比常人花数倍的努力。当我看到他父亲抱着他有点吃力地在小巴上找位置,看着他和他父亲共享很小的一块价格不到1块钱的面包时,这些画面虽然饱满亲情但更多表明贫穷已经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每一个充满好奇的眼神,都因为他的腿疾、听不到声音、家庭贫困在降低着生命的可能性。
有时当我们驾车经过一些偏远的村落时,总会有一些孩童在向我们拼命地挥手。越野车当时是飞驰而过,当他们缩成拇指大小的时候,我从后视镜望去,他们依然在热情地挥手,犹如希望抓住某些空气中不存在的珍宝那样执着。那个时候,眼眶突然就湿润了,那种不知为何的感动,正如不知前面延伸的道路何时会终结一样,有着值得珍惜的不可预知性。
在荒野里玩耍的孩童们,不曾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会照亮你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