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刹舜华
一刹舜华
其实我从未亲见某一朵木槿花朝开暮落。小时候木槿不稀罕,外婆的邻居,就是四叔爷爷家屋前水塘边就有一大棵,整个夏天紫光潋滟,每天都开满满一树。粉紫的五瓣花开得碗口大,花心处一圈深紫红,饱满的白色花蕊一支挺秀。那时并不晓得每朵花都已不是前一日的。湘中人家爱用木槿作篱笆,木槿又被叫呼作篱障花,好看亲切却不矜贵,长夏一道一道轻红淡紫的花篱,映着白墙黑瓦,是潇湘的洒落风神。
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用木槿花比喻美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舜华与舜英都指槿花。为何曰“舜”?“舜”指极短的时间,木槿花只有一天寿命,是以又名朝开暮落花。花本易谢,让人联想到锦瑟华年的飞逝,短命的槿花更让人惕然心惊。“采采荣木,结根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陶渊明看到槿花开落,终于悟出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义山借槿花感叹红颜易老芳华刹那,“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其实自整棵树看,木槿一夏都繁荣,花期长,此起彼伏生生不已。”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花中却是渠长命,换旧添新底用催。”韩国将木槿唤作无穷花并奉为国花。朝开暮落与无穷,禅理般引人以一生智慧去参透。如果花是哲学家,木槿一定在孜孜不倦提醒人类关于短暂与长久,刹那与永恒。
来粤地后难得看到木槿,终年遍地开花的是与木槿同属锦葵科木槿属的朱槿。几年前夏天返家乡,回了一趟中学时代的母校。校园格局已与当年读书时迥异。园艺设计者或许受了民居中木槿花篱的启示,在某两个区域之间种了长长一线木槿树,枝叶葳蕤。黄昏时复瓣紫花有了倦意,南风过处,叶与花都是乱的。我记得从前教学楼与科技楼之间也有不少木槿,校园变得崭新而面目生疏了,这一路熟悉的紫花钩沉暗香惆怅的少年时。年轻的孩子们端着饭盒或抱着篮球叽叽喳喳从我身边走过。
有一年七月在西湖边也看到木槿。树生得很大,零星开着三两朵花,但每一朵都艳丽饱满。有一朵就生在主干底部的细枝上,花瓣上浮起西子湖楚楚的水气。印象里木槿花总是俏丽野性的,这几朵却沉静清恬,临水照花如闺秀敛容无言。
《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唐玄宗侄儿汝阳王李琎精通音律,善羯鼓。某回头戴砑绢帽击鼓,玄宗摘红槿花一朵,放置于李琎的绢帽上,砑绢帽极滑,花好不容易才放住,但李琎一曲《舞山香》奏罢,花犹不落。玄宗大笑,谓“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花奴是李琎小名,以花为名,可以想见姿容冠绝皇族。他又爱酒,自称酿部尚书,在老杜《饮中八仙歌》中排名第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玄宗风流天子,性情俊迈奔放,喜欢胡地传入的乐器,却不喜琴音,曾在听琴时叱退乐师,而召花奴击鼓为其“解秽”。玄宗自己亦是羯鼓演奏家,亲自谱过《春光好》、《秋风高》等鼓曲。羯鼓音色焦杀鸣烈,头顶红花的俊美少年“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青春意气与心性必要人前完美展露高难度技艺,整幅画面正是盛唐织金染银的跳脱豪华。木槿本是多么乡土的花木,因为曾经融入盛唐激荡频促的鼓声中,也变得清越飞扬起来。花奴鼓声急,头顶槿花红,这是记忆里有关木槿最为生动旖旎的传奇。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其实我从未亲见某一朵木槿花朝开暮落。小时候木槿不稀罕,外婆的邻居,就是四叔爷爷家屋前水塘边就有一大棵,整个夏天紫光潋滟,每天都开满满一树。粉紫的五瓣花开得碗口大,花心处一圈深紫红,饱满的白色花蕊一支挺秀。那时并不晓得每朵花都已不是前一日的。湘中人家爱用木槿作篱笆,木槿又被叫呼作篱障花,好看亲切却不矜贵,长夏一道一道轻红淡紫的花篱,映着白墙黑瓦,是潇湘的洒落风神。
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用木槿花比喻美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舜华与舜英都指槿花。为何曰“舜”?“舜”指极短的时间,木槿花只有一天寿命,是以又名朝开暮落花。花本易谢,让人联想到锦瑟华年的飞逝,短命的槿花更让人惕然心惊。“采采荣木,结根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陶渊明看到槿花开落,终于悟出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义山借槿花感叹红颜易老芳华刹那,“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其实自整棵树看,木槿一夏都繁荣,花期长,此起彼伏生生不已。”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花中却是渠长命,换旧添新底用催。”韩国将木槿唤作无穷花并奉为国花。朝开暮落与无穷,禅理般引人以一生智慧去参透。如果花是哲学家,木槿一定在孜孜不倦提醒人类关于短暂与长久,刹那与永恒。
来粤地后难得看到木槿,终年遍地开花的是与木槿同属锦葵科木槿属的朱槿。几年前夏天返家乡,回了一趟中学时代的母校。校园格局已与当年读书时迥异。园艺设计者或许受了民居中木槿花篱的启示,在某两个区域之间种了长长一线木槿树,枝叶葳蕤。黄昏时复瓣紫花有了倦意,南风过处,叶与花都是乱的。我记得从前教学楼与科技楼之间也有不少木槿,校园变得崭新而面目生疏了,这一路熟悉的紫花钩沉暗香惆怅的少年时。年轻的孩子们端着饭盒或抱着篮球叽叽喳喳从我身边走过。
有一年七月在西湖边也看到木槿。树生得很大,零星开着三两朵花,但每一朵都艳丽饱满。有一朵就生在主干底部的细枝上,花瓣上浮起西子湖楚楚的水气。印象里木槿花总是俏丽野性的,这几朵却沉静清恬,临水照花如闺秀敛容无言。
《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唐玄宗侄儿汝阳王李琎精通音律,善羯鼓。某回头戴砑绢帽击鼓,玄宗摘红槿花一朵,放置于李琎的绢帽上,砑绢帽极滑,花好不容易才放住,但李琎一曲《舞山香》奏罢,花犹不落。玄宗大笑,谓“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花奴是李琎小名,以花为名,可以想见姿容冠绝皇族。他又爱酒,自称酿部尚书,在老杜《饮中八仙歌》中排名第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玄宗风流天子,性情俊迈奔放,喜欢胡地传入的乐器,却不喜琴音,曾在听琴时叱退乐师,而召花奴击鼓为其“解秽”。玄宗自己亦是羯鼓演奏家,亲自谱过《春光好》、《秋风高》等鼓曲。羯鼓音色焦杀鸣烈,头顶红花的俊美少年“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青春意气与心性必要人前完美展露高难度技艺,整幅画面正是盛唐织金染银的跳脱豪华。木槿本是多么乡土的花木,因为曾经融入盛唐激荡频促的鼓声中,也变得清越飞扬起来。花奴鼓声急,头顶槿花红,这是记忆里有关木槿最为生动旖旎的传奇。
![]() |
![]() |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