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手记】南浔(1)记人·琐事
杂篇
|记人|琐事|
说起来南浔是“巨富之镇”。回忆起在那里遇见的人,似乎繁华背后确实有繁华的道理。
在那里所经历的事情,即使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都值得我一一数说,倘若你愿意听我讲的话。
在被我爸无数次灌输了“细节决定高度”的思想后,我终于成功地成为了一名高度重视细节的强迫症病患。但是要知道,反而是最琐碎的细节定义了那个地方的气质。
南浔,大概是我到过的极少数堪称民风淳朴的地方了。
时至中午,遍寻饭食不获,便决定在小莲庄附近之“广场”将就买些豆花充饥。
而我由于眼力不济忘了提前告知我不吃豆花上撒的配料,只得抱歉地拜托卖豆花的小镇阿姨帮我再做一份。竟然毫无抱怨的神色,而是心平气和地告知了一边等待的另外两个顾客,将这份豆花先给了他们。非但没有一点不快地重新给我盛了一份,还叮嘱我端稳小心烫手。
这份不紧不慢的修养和礼貌着实难得。而寻常的所谓古镇没有些个扯着嗓子拉客、做买卖多个心眼的叔婶,倒是少见多怪了。
查门票的伯伯貌不惊人,却也有几分文绉之气。
走上前来相当有温和地问你,查一下门票,态度也是和蔼,没有丝毫寻常景区管理人员的傲慢与不耐烦之气,倒像是别具风度的东道主。而查票的例行公事自然也变成了寒暄,主客两者皆是微笑以待,查毕门票,大伯还极其有礼貌的一“请”,虽辞而意未尽。
独自步行小镇的长裙姑娘眼神急切,却又不好意思麻烦路人帮她照相。这焦虑全然被路过的阿姨看在眼里,上前及时解救了尴尬,这位普通的小镇居民此刻几乎就像是行走江湖拔刀相助的侠士了。
看见我们面带迷茫之色,路口遛弯的大爷竟是主动向前询问我们是不是找不到路。几乎让我认为重返了旧时邻里鸡犬相闻的时代,户户紧挨,而人与人之间也被密集的居住空间粘合,古镇的吸引力本当在此。一切都是旧而值得关心的,即使最平常事物里都充满生活的气味。
同去的同学坐在河边一家店喝三碗茶,亦有两个衣着似游客的当地青年回乡探访,极其热情地向我们解说这“三杯茶”的来历和讲究——往往是丈母娘招待女婿的风俗,甜咸苦三味,而最后一道则是这独具特色的熏豆茶。茶盅里料的种类越多:青豆、陈皮、桂花、芝麻......即是岳母对女婿越满意的意思。流传下来的风俗虽然不似从前那么讲究,但主人的善意却始终映在茶碗里。
甚至连遇到的清扫河边走道的阿姨也是极为彬彬有礼,对当时无意中挡住道路的我轻声细语道“不好意思借过一下”,罢了还说了句谢谢。除了惊讶和感动之外。我不得不印证我的一点猜测,这个镇子的一切文明与繁华恐怕与当地人的素质不无关系的。
想来我在云南数个古镇游玩之时,确实是遇到了一些极好的客栈老板。但不少当地人眼神里似乎都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这让我颇有几分不安全和疏离感。就接触的人而言,虽然多是生意人,但又是总归会有几分不愉快。或许当地秩序和环境的混乱也是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近年来丽江那里因火灾损坏了几个镇子,虽说的确痛心,但细想或许并非不无道理。
顺带一提,在永定土楼游玩之时,对当地人也颇有几分感触。
印象深刻的是热情招徕生意的当地居民,当时我们借了他们的关系得了便宜的价钱进了土楼参观,做生意的男主人请我们吃茶,可惜我们家都是些不擅长笼络关系的迂腐城里人,便只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拒绝了。游毕又偶遇的时候,那一家子还与我们寒暄几句。
当地的生意人自然多是十分精明的,他们深知生意往来的道理,不来欺你,也绝不会无故的给你好处。似乎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生意关系,以及生意衍生开的关系。
走在土楼,会有热情的主人邀请你喝茶,会有关心你的车夫询问要不要载你一程。但在那里,我总是会担心这一切热情最终是需要金钱交易换来的。不过平心而论,等价交换,一切的存在都无可厚非。可对于一个抱残守缺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种关系总归是有些令人心冷的。
而此间小镇之人情风物确是极其亲切。
南浔。
难寻。
言之不假。
|记人|琐事|
![]() |
说起来南浔是“巨富之镇”。回忆起在那里遇见的人,似乎繁华背后确实有繁华的道理。
在那里所经历的事情,即使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都值得我一一数说,倘若你愿意听我讲的话。
在被我爸无数次灌输了“细节决定高度”的思想后,我终于成功地成为了一名高度重视细节的强迫症病患。但是要知道,反而是最琐碎的细节定义了那个地方的气质。
南浔,大概是我到过的极少数堪称民风淳朴的地方了。
时至中午,遍寻饭食不获,便决定在小莲庄附近之“广场”将就买些豆花充饥。
而我由于眼力不济忘了提前告知我不吃豆花上撒的配料,只得抱歉地拜托卖豆花的小镇阿姨帮我再做一份。竟然毫无抱怨的神色,而是心平气和地告知了一边等待的另外两个顾客,将这份豆花先给了他们。非但没有一点不快地重新给我盛了一份,还叮嘱我端稳小心烫手。
这份不紧不慢的修养和礼貌着实难得。而寻常的所谓古镇没有些个扯着嗓子拉客、做买卖多个心眼的叔婶,倒是少见多怪了。
查门票的伯伯貌不惊人,却也有几分文绉之气。
走上前来相当有温和地问你,查一下门票,态度也是和蔼,没有丝毫寻常景区管理人员的傲慢与不耐烦之气,倒像是别具风度的东道主。而查票的例行公事自然也变成了寒暄,主客两者皆是微笑以待,查毕门票,大伯还极其有礼貌的一“请”,虽辞而意未尽。
独自步行小镇的长裙姑娘眼神急切,却又不好意思麻烦路人帮她照相。这焦虑全然被路过的阿姨看在眼里,上前及时解救了尴尬,这位普通的小镇居民此刻几乎就像是行走江湖拔刀相助的侠士了。
看见我们面带迷茫之色,路口遛弯的大爷竟是主动向前询问我们是不是找不到路。几乎让我认为重返了旧时邻里鸡犬相闻的时代,户户紧挨,而人与人之间也被密集的居住空间粘合,古镇的吸引力本当在此。一切都是旧而值得关心的,即使最平常事物里都充满生活的气味。
同去的同学坐在河边一家店喝三碗茶,亦有两个衣着似游客的当地青年回乡探访,极其热情地向我们解说这“三杯茶”的来历和讲究——往往是丈母娘招待女婿的风俗,甜咸苦三味,而最后一道则是这独具特色的熏豆茶。茶盅里料的种类越多:青豆、陈皮、桂花、芝麻......即是岳母对女婿越满意的意思。流传下来的风俗虽然不似从前那么讲究,但主人的善意却始终映在茶碗里。
甚至连遇到的清扫河边走道的阿姨也是极为彬彬有礼,对当时无意中挡住道路的我轻声细语道“不好意思借过一下”,罢了还说了句谢谢。除了惊讶和感动之外。我不得不印证我的一点猜测,这个镇子的一切文明与繁华恐怕与当地人的素质不无关系的。
想来我在云南数个古镇游玩之时,确实是遇到了一些极好的客栈老板。但不少当地人眼神里似乎都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这让我颇有几分不安全和疏离感。就接触的人而言,虽然多是生意人,但又是总归会有几分不愉快。或许当地秩序和环境的混乱也是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近年来丽江那里因火灾损坏了几个镇子,虽说的确痛心,但细想或许并非不无道理。
顺带一提,在永定土楼游玩之时,对当地人也颇有几分感触。
印象深刻的是热情招徕生意的当地居民,当时我们借了他们的关系得了便宜的价钱进了土楼参观,做生意的男主人请我们吃茶,可惜我们家都是些不擅长笼络关系的迂腐城里人,便只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拒绝了。游毕又偶遇的时候,那一家子还与我们寒暄几句。
当地的生意人自然多是十分精明的,他们深知生意往来的道理,不来欺你,也绝不会无故的给你好处。似乎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生意关系,以及生意衍生开的关系。
走在土楼,会有热情的主人邀请你喝茶,会有关心你的车夫询问要不要载你一程。但在那里,我总是会担心这一切热情最终是需要金钱交易换来的。不过平心而论,等价交换,一切的存在都无可厚非。可对于一个抱残守缺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种关系总归是有些令人心冷的。
而此间小镇之人情风物确是极其亲切。
南浔。
难寻。
言之不假。
-
樹下小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23 19: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