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小镇,去年真应该去下
[ 紧邻小镇广场的周边一带,古建筑成规模地延展开,民居、市集、戏台和牌坊散落在上百年的老树冠中 ]
[ 在宋一飞看来,相对于投入资金亲自着手改造、经营,当地人更愿意选择一种省事的赚钱方式——把整个老院落租出去,自己则搬离原来的空间 ]
[ 与开发相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或快或慢地消失:寺登街上的沙溪完小迁走了,原址上盖起了一家星级连锁酒店 ]
在被媚俗的商业符号包装的关于古镇的印象中,有人鼓动你“去沙溪”,想象薄雾中在河滩上搭起帐篷、想象穿过平整开阔的田野,很难不心动。
2013年暑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一学生宋一飞和她的伙伴,听老师的提议:去沙溪,便上路了。两天两夜的车程,到了这个滇西北的偏远小镇。老师当时的话,宋一飞一直很在意:“说不定能够实践一种通过设计让原住民与旅行者的生活,既有区隔又有联结的设计案例”。
一年前,这里还可算得上安静、古朴,紧邻小镇广场的周边一带,古建筑成规模地延展开,民居、市集、戏台和牌坊散落在上百年的老树冠中,小镇边河水平静、滩涂开阔,更远处,田野的气象静穆深阔。几乎是一种对乡村生活天然的亲近感,宋一飞和伙伴一起发起了“沙溪营造小组”。
到达的当天,他们遇见中登村的工匠赵铜生。赵铜生带着学生走村串巷,一路总有人与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原住民对工匠一直有敬意。接下来的考察时间,“沙溪营造小组”的年轻人便住在赵铜生家,空闲时间帮这家人构想把闲置空间改造为小客栈的计划,客栈的招牌也是学生给木刻的汉字白族语“阳好都”——我们家。
暑期实践很快结束了,回到同济校园,“沙溪营造小组”又在“追梦网”发起项目众筹活动,得到46次支持,筹得资金4945元,作为第二次到沙溪考察实践的路费。第二年的寒假,宋一飞和伙伴再次来到沙溪,这一次的考察实践却让这群年轻人感到茫然。
首先是暑假联系好有意把空闲院子改造为客栈的一家农户,在“沙溪营造小组”计划动身第二次去沙溪之前反悔了。之前,“沙溪营造小组”在和房主商议后,做了测绘和设计,暑假回校之后,又找专业老师修改了几次方案,正准备推进到施工方案的时候,农户拒绝了这群学生的改造计划。
在宋一飞看来,相对于投入资金亲自着手改造、经营,当地人更愿意选择一种省事的赚钱方式——把整个老院落租出去,自己则搬离原来的空间,有的农户则钻一些政策的空子,利用耕地另建新楼。这种原住民不断边缘化的方式,是宋一飞和伙伴最不愿看到的。
沙溪是一个“茶马古道”上遗存至今的建筑格局相对完整的小镇。2001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当年的世界101个濒危遗址名录。2003年起,受聘于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景观与空间规划研究所的建筑师黄印武,担任瑞士沙溪复兴工程项目主管,负责国际慈善资金沙溪古建修复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黄印武最后留了下来,定居沙溪,他有一段话,让这群热爱古建的年轻人很受启发:“历史有时就是这般的冷漠,如果你不认识她,即便你和她对面相逢,换来的也不过是一次擦肩而过。清理文化遗产斑驳痕迹里的时间线索,顺藤摸瓜,找到被历史尘埃蒙蔽的事实,以一定的方式展示或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一目了然,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目的之一。换句话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时间的能力。”
黄印武的团队保护和发展遗产价值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文化遗产价值,着眼未来利用的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并非为了自我表现,更多的是不动声色地化解实际矛盾,将遗产价值转化为发展动力。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学科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安德鲁·洛倡导的“留住旧的空间,但给里面生活的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的理念很相似。
13世纪,英国纽卡斯尔因为煤业而兴起,16世纪,城市煤炭贸易激增,水运成为这个城市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但繁忙、肮脏、吵闹的城市环境一度让纽卡斯尔打上了“如用煤炭雕刻”的声名印迹。之后,新的经济变革使纽卡斯尔逐渐脱离了旧有的发展轨道。得益于英国政府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遗产保护计划系统性的支持,纽卡斯尔这座背负遗产负债的工业老城的艰难变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围绕泰恩河的改造工程,包括公共运输方式的革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系列环境保护计划有序推进。
但对于“沙溪营造小组”这样一个缺少社会资源的学生团体来说,光是以学生身份来实践自身的专业抱负,艰难,越深入越艰难。
理想常常显得“离地三尺”,一方面,很多当地人都不敢投入很多钱来改造客栈,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足够的客源。尽管春节高峰期会有游客住不下,由村委会分配住到农户家。另一方面,“当地人很多并没有意识到传统建筑、材料、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们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对他们来讲,出租房屋再到远一点的地方再盖一栋的收益,要比自己改造家庭式旅馆的收益高很多,风险也小。”
与开发相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或快或慢地消失:寺登街上的沙溪完小迁走了,原址上盖起了一家星级连锁酒店;原有的大型农贸市场也即将为一个大型停车场的建造而迁至几公里远的地方;寺登村里外来人开的客栈越来越多了,半年里开了十多家。寺登村周围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很多都是村民出租了村中的老宅,拿了钱到村外田里再建新房。
卡尔维诺曾描绘过古代城市与当代人的情感关系的逻辑:“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记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老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旧的空间该怎么保护?(作者为自由撰稿人。她自北京回到故乡大理定居,通过“吾乡吾土”记录大理的行动者们。)
[ 在宋一飞看来,相对于投入资金亲自着手改造、经营,当地人更愿意选择一种省事的赚钱方式——把整个老院落租出去,自己则搬离原来的空间 ]
[ 与开发相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或快或慢地消失:寺登街上的沙溪完小迁走了,原址上盖起了一家星级连锁酒店 ]
在被媚俗的商业符号包装的关于古镇的印象中,有人鼓动你“去沙溪”,想象薄雾中在河滩上搭起帐篷、想象穿过平整开阔的田野,很难不心动。
2013年暑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一学生宋一飞和她的伙伴,听老师的提议:去沙溪,便上路了。两天两夜的车程,到了这个滇西北的偏远小镇。老师当时的话,宋一飞一直很在意:“说不定能够实践一种通过设计让原住民与旅行者的生活,既有区隔又有联结的设计案例”。
一年前,这里还可算得上安静、古朴,紧邻小镇广场的周边一带,古建筑成规模地延展开,民居、市集、戏台和牌坊散落在上百年的老树冠中,小镇边河水平静、滩涂开阔,更远处,田野的气象静穆深阔。几乎是一种对乡村生活天然的亲近感,宋一飞和伙伴一起发起了“沙溪营造小组”。
到达的当天,他们遇见中登村的工匠赵铜生。赵铜生带着学生走村串巷,一路总有人与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原住民对工匠一直有敬意。接下来的考察时间,“沙溪营造小组”的年轻人便住在赵铜生家,空闲时间帮这家人构想把闲置空间改造为小客栈的计划,客栈的招牌也是学生给木刻的汉字白族语“阳好都”——我们家。
暑期实践很快结束了,回到同济校园,“沙溪营造小组”又在“追梦网”发起项目众筹活动,得到46次支持,筹得资金4945元,作为第二次到沙溪考察实践的路费。第二年的寒假,宋一飞和伙伴再次来到沙溪,这一次的考察实践却让这群年轻人感到茫然。
首先是暑假联系好有意把空闲院子改造为客栈的一家农户,在“沙溪营造小组”计划动身第二次去沙溪之前反悔了。之前,“沙溪营造小组”在和房主商议后,做了测绘和设计,暑假回校之后,又找专业老师修改了几次方案,正准备推进到施工方案的时候,农户拒绝了这群学生的改造计划。
在宋一飞看来,相对于投入资金亲自着手改造、经营,当地人更愿意选择一种省事的赚钱方式——把整个老院落租出去,自己则搬离原来的空间,有的农户则钻一些政策的空子,利用耕地另建新楼。这种原住民不断边缘化的方式,是宋一飞和伙伴最不愿看到的。
沙溪是一个“茶马古道”上遗存至今的建筑格局相对完整的小镇。2001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当年的世界101个濒危遗址名录。2003年起,受聘于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景观与空间规划研究所的建筑师黄印武,担任瑞士沙溪复兴工程项目主管,负责国际慈善资金沙溪古建修复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黄印武最后留了下来,定居沙溪,他有一段话,让这群热爱古建的年轻人很受启发:“历史有时就是这般的冷漠,如果你不认识她,即便你和她对面相逢,换来的也不过是一次擦肩而过。清理文化遗产斑驳痕迹里的时间线索,顺藤摸瓜,找到被历史尘埃蒙蔽的事实,以一定的方式展示或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一目了然,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目的之一。换句话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时间的能力。”
黄印武的团队保护和发展遗产价值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文化遗产价值,着眼未来利用的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并非为了自我表现,更多的是不动声色地化解实际矛盾,将遗产价值转化为发展动力。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学科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安德鲁·洛倡导的“留住旧的空间,但给里面生活的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的理念很相似。
13世纪,英国纽卡斯尔因为煤业而兴起,16世纪,城市煤炭贸易激增,水运成为这个城市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但繁忙、肮脏、吵闹的城市环境一度让纽卡斯尔打上了“如用煤炭雕刻”的声名印迹。之后,新的经济变革使纽卡斯尔逐渐脱离了旧有的发展轨道。得益于英国政府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遗产保护计划系统性的支持,纽卡斯尔这座背负遗产负债的工业老城的艰难变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围绕泰恩河的改造工程,包括公共运输方式的革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系列环境保护计划有序推进。
但对于“沙溪营造小组”这样一个缺少社会资源的学生团体来说,光是以学生身份来实践自身的专业抱负,艰难,越深入越艰难。
理想常常显得“离地三尺”,一方面,很多当地人都不敢投入很多钱来改造客栈,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足够的客源。尽管春节高峰期会有游客住不下,由村委会分配住到农户家。另一方面,“当地人很多并没有意识到传统建筑、材料、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们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对他们来讲,出租房屋再到远一点的地方再盖一栋的收益,要比自己改造家庭式旅馆的收益高很多,风险也小。”
与开发相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或快或慢地消失:寺登街上的沙溪完小迁走了,原址上盖起了一家星级连锁酒店;原有的大型农贸市场也即将为一个大型停车场的建造而迁至几公里远的地方;寺登村里外来人开的客栈越来越多了,半年里开了十多家。寺登村周围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很多都是村民出租了村中的老宅,拿了钱到村外田里再建新房。
卡尔维诺曾描绘过古代城市与当代人的情感关系的逻辑:“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记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老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旧的空间该怎么保护?(作者为自由撰稿人。她自北京回到故乡大理定居,通过“吾乡吾土”记录大理的行动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