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大门由此开
过去一年受益于邓晓芒先生的学问和治学精神的影响,加上一根筋的苦学,对西方哲学有些了心得,一个最切实的体会就是西方世界里的一个源头(古希腊哲学),一个顶峰(德国古典哲学)境象实在奇异、引人入胜,特别是以康德为开端德国古典哲学,是现代哲学的“ 前结构”,如果能够从康德哲学中“主体性”思想去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那将会大大改变目前国内平庸的思想界,总之,要深入把握西方文化及形而上学演变,学习康德是再好不过的了。
1、关于康德版本的选择:
国内康德哲学研究较有成就的是邓晓芒、李秋零等,老一辈学人有杨祖陶、韦卓民和牟宗三等,我对邓晓芒是比较了解和信服的,过年一年读了他的多数著作、论文、随笔和演讲,今年则要把重点放在攻读他的三批判书上来,人民出版社出的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的版本算是国内目前最完善的译本,在阅读原著前,留意了他们合著的《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已脱销),暂由商务印书馆新出的《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代替,超星学术视频上还有讲课实录,加上前段时间读完了李秋零所译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邓晓芒版《康德哲学演讲录》及《德国古典哲学演讲录》(前八讲康德部分),打下了一点底子,这段时间攻读原著应该困难不大;原著的阅读目前以《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待水平上来之后再读《康德三批判合集》。由于当心其余版本快要绝迹,从当当网抢购韦卓民所译华特生的《康德原著选读》及《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作为藏书,为日后做深入比较。
2、为什么要读三批判书:
哲学空间是由哲学史、哲学问题、哲学家(著作)三者构成的,学习哲学首先是为“元问题”所吸引、困惑,想去哲学家那里找到某种启示,没有哲学史功底很难凑效,需要大部分时间来读各种各样的哲学史,基础的哲学专业类学习强调哲学史的训练,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带着问题去读经典,而所有经典中成体系,对历来所有哲学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直接影响后世哲学语言和发展的有这样几位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柏拉图首选《理想国》,不过文学戏剧类的情景对话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辨的求索;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本神学著作,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高深莫测包罗万象;而康德著作是对一切形而上学问题进行探讨,又直接调和16世纪-18世纪欧洲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分歧,康德哲学语言特点“严谨缜密、晦涩枯燥”已成了现代哲学通用语言规范,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的蓄水池,一切哲学问题都要经过康德的“末日大审判”;可以说,进入了康德的问题,也就真正进入了哲学,在读康德的时候可以联系前康德哲学的问题加以思考,又可以从中思考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的,并且能借此了解现代哲学家流派纷呈的思维起点,甚至还可以此会通马哲、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技哲学、中哲(或中西比较哲学),打通专业鸿沟,可谓一举多得。
3、《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读后感:
第一次翻《纯批》序是五年前,想读康德的人很多,这些人之中在接触序言后就再也不会往下读了,幸运的是我这段时间重新读起来竟然觉得顺畅了些。读的过程我才知道序言为什么这么难读了,第一版序康德在1781年出版《纯批》时对这门无人问津的书做的简介,苦口婆心地称自己做形而上学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形而上学了,这里有滥竽充数的江湖骗子,有永无休止的争吵,有坚称已掌握绝对真理的独断论者,有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感觉的怀疑论者,总之人们没有办法在这里找到一点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切都是似是而非、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人们的理性能力没有得到本质上提高;他也是自讨苦吃,想要从人的理性自身入手来进行讨论,把人的理性的本性进行分析,范围进行划定,尽管这本书很难,但是康德还是坚信他的书没有胡言乱语,是本着“确定性和明晰性”的原则来写,还没有哪一本哲学书比他更加明确谈“我们能够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在这点上,他很自信,也做好了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第一版纯批实在太难,已大大超过了当时读书界的知识水平,康德不得不在出版商的要求下写了一本纯批的简略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这版序言中他提到了是休谟对因果律及整个自然科学根基进行了摧毁,使得他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挑战,而卢梭则让他知道了如果他在书斋里做的所有学问如果不能给人的理想生活带来更多诠释和奠基那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启蒙时代中心命题“理性合法性”(心灵层面)和“自由的合法性”(肉体层面)已经到了不得不回答的时候了,而在《纯批》中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应。直到1787年,康德出《纯批》第二版时已经名满天下,当时他写第二版主要是为了把第一版讲的简略的重点如先验范畴演绎等内容进行扩充,以回应有人误解他的哲学像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在第二版序言中不再想获得读者“同情地理解”了,他洋洋洒洒地对自己的批判哲学进行了全面和精当的概括,可以说是整个康德哲学的导论,甚至还交代了批判哲学之间的关系,直接表明了要“扬弃知识以为信仰留出地盘”的立场,要依据人类的知性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要依据人的实践理性建立“道德形而上学”;所以如果没有对这一体系作“哲学史”上的清晰把握,读懂第二版序言是不可能的。康德哲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前面讲的问题后面会讲,前面的看不懂结合后面的阐述才能够看懂,这种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让读者永远只能以管窥豹,所以有“说不尽的康德”之说。
第二版序言发出了哲学向科学学习的呼吁,科学原理的特点就是逻辑清晰、不证自明的,人类的知识要向科学学习,之前我们觉得“认识一定要符合对象”,才算是有用的、正确的知识,但是经验对象是偶然的,没一个准;所以知识的根基总是不牢靠,没有办法做一个首尾一致的判断;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天文学里的“哥白尼革命”,之前一直以为地球是中心(托勒密体系),就像感觉上太阳一直围绕我们转一样;我们可以灵机一动,来个逆反思维,“地球在转动”,中心发生逆反,那么审判的标准将会大不一样,我们认识“先天”结构实际上是相对居于中心的“太阳”,而自然界的对象物实际上是“地球”围绕主体性作运转的,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托勒密反革命”,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仍旧是中心的,人不是亦步亦趋的学生去探究自然无穷的奥秘,而是我们理性的自我进步推动科学范式的不断进步,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而人的理性有一个标准那在于他的“先天”结构,那就是人的思维里确定的东西,有点往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上靠了,如果人没有永远确定的东西,那么“纯粹数学是何以可能的”,这里纯粹数学就是单纯“算术”5+7=12,几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边三角形两角相等”等命题;实际上这些基础性命题之所以成立都离不开人的“直观”,而这是之前的“概念”所忽视了的,有感性经验材料的直观做前提才能够进行这类概念分析,而这个直观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直观里又“先天”的东西,那就是一整套先验感性论。
“先天的”也就是“普遍的、必然的”,他在“逻辑上”的而非是“时间上”的,为了探究人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要肯定“先天的”作用,不然的话就会陷入怀疑论,独断论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他过分的使用了“先天的”能力,忽视了“先验的”和“超验的”的区别,只要在经验世界内使用“先天的”认识能力才是合法的,一旦超验的使用“理性”就会出现“幻想”,既然所有认识对象首先都必然经过人的感性直观(感官过滤),那么就会出现“现象”和“自在之物”(物自体)的分割,在“现象界”,人类的“先天”确保认识的客观性的逻辑前提,而对物自体来说,这种“有限理性思维存在者”的认识打上了人的认识结构的,是先验“唯心”,因此“经验实在论”和“先验唯心论”二者是统一于批判哲学的。
“物自体”的悬置对于康德哲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康德的“独断论”残余,物自体的存在一方面是对人类知性能力的警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会出现“二律背反”(尽管在黑格尔那里发展成为了人的辩证理性,但是在康德那里是属于人的理性的无能为力),人在现象界内获得了建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权利,却对以前所有形而上学进行了尖锐驳斥,之前的人类关于“灵魂、自由、上帝”等一切“属灵的”的形而上学探讨都宣布为“违法的”,人无法认识物自体,只能对自在之物进行“假设性”思考,康德在《纯批》中对上帝存在论等理性神学上的证明通通进行了有力反击,“杀死了上帝”(尼采所谓的“上帝死了”,其实是在康德那里敲响丧钟的),但是在“物自体”领域让上帝“复活”,上帝的“复活”是人充分运用实践理性、过道德生活的需要,道德的基础在于人对“自由意志”的自律,这是实践理性的不可推诿无任何经验条件的“绝对命令”,这里康德重申了二律背反中的第三组命题的重要性,正题是“一切事物都是因果性的”,反题是“存在着脱离因果律的自由律”,人生在无限因果锁链之中是否有因果律无法解释的“偶然”,那就是人的自由,唯有借助于对道德的“敬重”和不设条件的“自律”才能生成“自由”,而自由是康德哲学大殿的“拱心石”的意义就在于,人在实践领域内实现了对自然因果律的自由,实现了对神圣上帝的自由。
康德由此出色完成了“后中世纪”时代启蒙运动的总结,康德哲学落脚点在于回答“人是什么?”——包括“我能够认识什么”(纯粹理性批判-真),“我应该做什么”(实践理性批判-善),“我能够希望什么”(批判力批判-美),康德那复杂的哲学语言中包裹着对人性的“知识”、“意志”、“情感”的思考和热爱。
1、关于康德版本的选择:
国内康德哲学研究较有成就的是邓晓芒、李秋零等,老一辈学人有杨祖陶、韦卓民和牟宗三等,我对邓晓芒是比较了解和信服的,过年一年读了他的多数著作、论文、随笔和演讲,今年则要把重点放在攻读他的三批判书上来,人民出版社出的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的版本算是国内目前最完善的译本,在阅读原著前,留意了他们合著的《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已脱销),暂由商务印书馆新出的《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代替,超星学术视频上还有讲课实录,加上前段时间读完了李秋零所译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邓晓芒版《康德哲学演讲录》及《德国古典哲学演讲录》(前八讲康德部分),打下了一点底子,这段时间攻读原著应该困难不大;原著的阅读目前以《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待水平上来之后再读《康德三批判合集》。由于当心其余版本快要绝迹,从当当网抢购韦卓民所译华特生的《康德原著选读》及《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作为藏书,为日后做深入比较。
2、为什么要读三批判书:
哲学空间是由哲学史、哲学问题、哲学家(著作)三者构成的,学习哲学首先是为“元问题”所吸引、困惑,想去哲学家那里找到某种启示,没有哲学史功底很难凑效,需要大部分时间来读各种各样的哲学史,基础的哲学专业类学习强调哲学史的训练,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带着问题去读经典,而所有经典中成体系,对历来所有哲学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直接影响后世哲学语言和发展的有这样几位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柏拉图首选《理想国》,不过文学戏剧类的情景对话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辨的求索;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本神学著作,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高深莫测包罗万象;而康德著作是对一切形而上学问题进行探讨,又直接调和16世纪-18世纪欧洲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分歧,康德哲学语言特点“严谨缜密、晦涩枯燥”已成了现代哲学通用语言规范,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的蓄水池,一切哲学问题都要经过康德的“末日大审判”;可以说,进入了康德的问题,也就真正进入了哲学,在读康德的时候可以联系前康德哲学的问题加以思考,又可以从中思考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的,并且能借此了解现代哲学家流派纷呈的思维起点,甚至还可以此会通马哲、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技哲学、中哲(或中西比较哲学),打通专业鸿沟,可谓一举多得。
3、《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读后感:
第一次翻《纯批》序是五年前,想读康德的人很多,这些人之中在接触序言后就再也不会往下读了,幸运的是我这段时间重新读起来竟然觉得顺畅了些。读的过程我才知道序言为什么这么难读了,第一版序康德在1781年出版《纯批》时对这门无人问津的书做的简介,苦口婆心地称自己做形而上学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形而上学了,这里有滥竽充数的江湖骗子,有永无休止的争吵,有坚称已掌握绝对真理的独断论者,有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感觉的怀疑论者,总之人们没有办法在这里找到一点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切都是似是而非、剪不断理还乱的样子,人们的理性能力没有得到本质上提高;他也是自讨苦吃,想要从人的理性自身入手来进行讨论,把人的理性的本性进行分析,范围进行划定,尽管这本书很难,但是康德还是坚信他的书没有胡言乱语,是本着“确定性和明晰性”的原则来写,还没有哪一本哲学书比他更加明确谈“我们能够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在这点上,他很自信,也做好了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第一版纯批实在太难,已大大超过了当时读书界的知识水平,康德不得不在出版商的要求下写了一本纯批的简略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这版序言中他提到了是休谟对因果律及整个自然科学根基进行了摧毁,使得他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挑战,而卢梭则让他知道了如果他在书斋里做的所有学问如果不能给人的理想生活带来更多诠释和奠基那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启蒙时代中心命题“理性合法性”(心灵层面)和“自由的合法性”(肉体层面)已经到了不得不回答的时候了,而在《纯批》中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应。直到1787年,康德出《纯批》第二版时已经名满天下,当时他写第二版主要是为了把第一版讲的简略的重点如先验范畴演绎等内容进行扩充,以回应有人误解他的哲学像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在第二版序言中不再想获得读者“同情地理解”了,他洋洋洒洒地对自己的批判哲学进行了全面和精当的概括,可以说是整个康德哲学的导论,甚至还交代了批判哲学之间的关系,直接表明了要“扬弃知识以为信仰留出地盘”的立场,要依据人类的知性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要依据人的实践理性建立“道德形而上学”;所以如果没有对这一体系作“哲学史”上的清晰把握,读懂第二版序言是不可能的。康德哲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前面讲的问题后面会讲,前面的看不懂结合后面的阐述才能够看懂,这种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让读者永远只能以管窥豹,所以有“说不尽的康德”之说。
第二版序言发出了哲学向科学学习的呼吁,科学原理的特点就是逻辑清晰、不证自明的,人类的知识要向科学学习,之前我们觉得“认识一定要符合对象”,才算是有用的、正确的知识,但是经验对象是偶然的,没一个准;所以知识的根基总是不牢靠,没有办法做一个首尾一致的判断;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天文学里的“哥白尼革命”,之前一直以为地球是中心(托勒密体系),就像感觉上太阳一直围绕我们转一样;我们可以灵机一动,来个逆反思维,“地球在转动”,中心发生逆反,那么审判的标准将会大不一样,我们认识“先天”结构实际上是相对居于中心的“太阳”,而自然界的对象物实际上是“地球”围绕主体性作运转的,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托勒密反革命”,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仍旧是中心的,人不是亦步亦趋的学生去探究自然无穷的奥秘,而是我们理性的自我进步推动科学范式的不断进步,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而人的理性有一个标准那在于他的“先天”结构,那就是人的思维里确定的东西,有点往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上靠了,如果人没有永远确定的东西,那么“纯粹数学是何以可能的”,这里纯粹数学就是单纯“算术”5+7=12,几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边三角形两角相等”等命题;实际上这些基础性命题之所以成立都离不开人的“直观”,而这是之前的“概念”所忽视了的,有感性经验材料的直观做前提才能够进行这类概念分析,而这个直观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直观里又“先天”的东西,那就是一整套先验感性论。
“先天的”也就是“普遍的、必然的”,他在“逻辑上”的而非是“时间上”的,为了探究人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要肯定“先天的”作用,不然的话就会陷入怀疑论,独断论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他过分的使用了“先天的”能力,忽视了“先验的”和“超验的”的区别,只要在经验世界内使用“先天的”认识能力才是合法的,一旦超验的使用“理性”就会出现“幻想”,既然所有认识对象首先都必然经过人的感性直观(感官过滤),那么就会出现“现象”和“自在之物”(物自体)的分割,在“现象界”,人类的“先天”确保认识的客观性的逻辑前提,而对物自体来说,这种“有限理性思维存在者”的认识打上了人的认识结构的,是先验“唯心”,因此“经验实在论”和“先验唯心论”二者是统一于批判哲学的。
“物自体”的悬置对于康德哲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康德的“独断论”残余,物自体的存在一方面是对人类知性能力的警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会出现“二律背反”(尽管在黑格尔那里发展成为了人的辩证理性,但是在康德那里是属于人的理性的无能为力),人在现象界内获得了建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权利,却对以前所有形而上学进行了尖锐驳斥,之前的人类关于“灵魂、自由、上帝”等一切“属灵的”的形而上学探讨都宣布为“违法的”,人无法认识物自体,只能对自在之物进行“假设性”思考,康德在《纯批》中对上帝存在论等理性神学上的证明通通进行了有力反击,“杀死了上帝”(尼采所谓的“上帝死了”,其实是在康德那里敲响丧钟的),但是在“物自体”领域让上帝“复活”,上帝的“复活”是人充分运用实践理性、过道德生活的需要,道德的基础在于人对“自由意志”的自律,这是实践理性的不可推诿无任何经验条件的“绝对命令”,这里康德重申了二律背反中的第三组命题的重要性,正题是“一切事物都是因果性的”,反题是“存在着脱离因果律的自由律”,人生在无限因果锁链之中是否有因果律无法解释的“偶然”,那就是人的自由,唯有借助于对道德的“敬重”和不设条件的“自律”才能生成“自由”,而自由是康德哲学大殿的“拱心石”的意义就在于,人在实践领域内实现了对自然因果律的自由,实现了对神圣上帝的自由。
康德由此出色完成了“后中世纪”时代启蒙运动的总结,康德哲学落脚点在于回答“人是什么?”——包括“我能够认识什么”(纯粹理性批判-真),“我应该做什么”(实践理性批判-善),“我能够希望什么”(批判力批判-美),康德那复杂的哲学语言中包裹着对人性的“知识”、“意志”、“情感”的思考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