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腐控心理学》读后
![]() |
我以为这是一本偏学术性的书,结果发现其实是一本普及读物。
宅腐文化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主流社会则诸多怀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此种亚文化持肯定态度的分析书籍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
书中对宅腐文化圈的各种现象:宅、腐、同人创作、各种‘控’、萌、攻与受等等都进行了定义和基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涉及的面相当广,但与我之前看过的国外研究论文集《粉丝文化读本》相比,在深度上实在有所欠缺。
并不是引述弗洛伊德或拉康就足够。仅以书中耽美文化为例:中国的耽美文化受到日本直接影响毋庸置疑,但就此以日本耽美文化作为其唯一源头就有点偏颇了。欧美的Slash文化早于日本,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也与日本大相径庭。而现状是,网络时代,全世界的耽美文化有融为一体的趋势,很多国外综合耽美小说站都支持多语种,不少耽美作者都是跨语言创作同人,而同人翻译在网络上也相当兴盛。在这样的情况下,耽美文化(也包括宅文化),其心理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过,对于非专业论著的本书而言,这倒也谈不上是多大的缺点。
比较让我不喜欢的其实是本书作者的存在感太强了。不知道是编辑还是作者本人的主意,在书中,作者总是喜欢以‘姐’自称,不时以宅腐代言人的口吻‘我们’如何如何。轻松没错,刻意套近乎还是算了吧。
但无论如何,在如今‘净化网络环境’的大形势下,这本书如果多少可以让那些对宅腐文化存在敌视态度的人稍稍转变一下看法,也就足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