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之死
托尼斯科特死了。2012年8月19日,他从洛杉矶一座高达200英尺的桥上跳了下来。他大概是头一个选择了自杀的国际级大导演。媒体没有说明他自杀的原因,由于他的家人向公众请求尊重他的隐私,短时期内我们可能无从得知这个秘密。这让我非常郁闷。托尼斯科特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凡是能找到的,我都找来看过了。
几年前,我无意中发现托尼斯科特是雷德利斯科特的亲弟弟时,大吃一惊。这两位声名显赫的大导演居然是亲兄弟,这件事不太符合自然规律,也违背了概率论。在创作上,他们不像科恩兄弟或者沃卓斯基兄弟(大哥做了变性手术,现在是姐弟)那样是合作伙伴,而是各干各的,居然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从他们的作品看,这两人应该都是alpha male的性格,谁也不甘于当绿叶的人物,通常这样的兄弟俩,总有一位的光芒更加耀眼,另一个大有永久活在阴影中的危险。而他们俩显然是一对明晃晃的双星,在好莱坞都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
尽管早在数年前,我就看过《壮志凌云》,却没有在意过导演是谁。后来我学了编剧,剪辑是必修课之一。教剪辑的老师Cheney教授是个实干派,更是个实在人,作为一个老派美国人,他向我们明确表示了对苏联的不满,当讲到所有剪辑课程都绕不过的经典片段“敖德萨阶梯”时,他只匆匆放映了一遍,就干脆利落地退出了录像带。然而他提到了《红潮风暴》(Crimson Tide)时,眼中突然燃起的热情照亮了他留着大胡子的圆脸膛。《红潮风暴》是托尼斯科特1995年的电影,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奖提名。Cheney先生对这部电影出神入化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无比推崇,在课堂上向我们反复讲解,以至于现在我想起剪辑课,头一个跳到眼前的就是《红潮风暴》。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几个军官穿过一道走廊的短短几秒钟,托尼斯科特用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穿插搭配,组合出了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奇妙效果。Cheney教授手拿遥控器,一秒一秒地展示给我们看,一边发自内心地啧啧赞叹,就像一个小孩向人显摆他最钟爱的玩具一般。而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一个导演会在几秒钟微不足道的过场戏上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倾注如此精细的构思,顿时有一种窥见了另一个非凡的世界之感。就是从那时起,我记住了托尼斯科特这个名字。
而托尼斯科特真正引起我的惊异的作品,却是两部不大受人注意的电影。一部是他2002年为宝马汽车拍摄的短片《打败恶魔》,这个系列广告片一共有八集,李安、吴宇森和王家卫也各拍了一集。这八个短片中,托尼斯科特的影像风格,我觉得最出色。虽然他的镜头不比吴宇森更激烈,不比李安更温情,也没有王家卫的……你们都知道该用哪个形容词,然而他那股子挥洒自如的帅气,实在是无与伦比。这可能和他做广告导演的出身有关。他的作品,永远让人感觉是个年轻人拍出来的。另一部电影叫做《多米诺》,主演有凯拉奈特莉和米基洛克,客观地讲,很可惜,这是一部烂片,不但故事不知所云,从头到尾嘈杂的摇滚乐让观影感受相当糟糕,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整地把它看完。然而这部电影让我完全无法相信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拍出来的,甚至一个年轻而精力充沛的导演也很难拍出这么狂暴躁动的电影,必须要有过盛的激情和不知疲倦的创造力,才会像个第一次踏上草地的奔马一样宣泄无畏的速度和力量。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他在这部带些实验性的烂片中起劲寻找着新鲜的角度、粗糙的质感、让人眩晕的表现手法,好像回到了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生刚刚开始拍电影时的青春期状态。就像他大哥雷德利说的,我是个古典派,托尼是个摇滚青年(大意)。我看他一直到老都是。如果人人都有托尼那样的冲劲儿,我估计这个世界的前进速度会提高三倍。
他拍的电影,永远都是动作片,他无法放下对运动镜头的偏爱。我一直认为,一个电影导演如果想找运动镜头的教学片,就不能不看托尼斯科特,他是好莱坞最擅长运动镜头的头把好手。同样喜欢运动镜头的迈克尔贝和他比起来,刚猛有余,潇洒就差得远,简直像个毛头小子。从他的电影中,我从来没看到过什么忧郁气质,也没有对世界表示过绝望,然而这样一位永远把持着摄影机在大地和空中驰骋飞翔的人物,居然选择了自杀,实在让人想不通。也许他近来的几部电影都不那么出色,然而他接下来的计划是《壮志凌云2》,这无疑会是一部续写辉煌的作品,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丢下已有和将来的荣光,从桥上飞了下去。
几年前,我无意中发现托尼斯科特是雷德利斯科特的亲弟弟时,大吃一惊。这两位声名显赫的大导演居然是亲兄弟,这件事不太符合自然规律,也违背了概率论。在创作上,他们不像科恩兄弟或者沃卓斯基兄弟(大哥做了变性手术,现在是姐弟)那样是合作伙伴,而是各干各的,居然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从他们的作品看,这两人应该都是alpha male的性格,谁也不甘于当绿叶的人物,通常这样的兄弟俩,总有一位的光芒更加耀眼,另一个大有永久活在阴影中的危险。而他们俩显然是一对明晃晃的双星,在好莱坞都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
尽管早在数年前,我就看过《壮志凌云》,却没有在意过导演是谁。后来我学了编剧,剪辑是必修课之一。教剪辑的老师Cheney教授是个实干派,更是个实在人,作为一个老派美国人,他向我们明确表示了对苏联的不满,当讲到所有剪辑课程都绕不过的经典片段“敖德萨阶梯”时,他只匆匆放映了一遍,就干脆利落地退出了录像带。然而他提到了《红潮风暴》(Crimson Tide)时,眼中突然燃起的热情照亮了他留着大胡子的圆脸膛。《红潮风暴》是托尼斯科特1995年的电影,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奖提名。Cheney先生对这部电影出神入化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无比推崇,在课堂上向我们反复讲解,以至于现在我想起剪辑课,头一个跳到眼前的就是《红潮风暴》。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几个军官穿过一道走廊的短短几秒钟,托尼斯科特用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穿插搭配,组合出了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奇妙效果。Cheney教授手拿遥控器,一秒一秒地展示给我们看,一边发自内心地啧啧赞叹,就像一个小孩向人显摆他最钟爱的玩具一般。而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一个导演会在几秒钟微不足道的过场戏上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倾注如此精细的构思,顿时有一种窥见了另一个非凡的世界之感。就是从那时起,我记住了托尼斯科特这个名字。
而托尼斯科特真正引起我的惊异的作品,却是两部不大受人注意的电影。一部是他2002年为宝马汽车拍摄的短片《打败恶魔》,这个系列广告片一共有八集,李安、吴宇森和王家卫也各拍了一集。这八个短片中,托尼斯科特的影像风格,我觉得最出色。虽然他的镜头不比吴宇森更激烈,不比李安更温情,也没有王家卫的……你们都知道该用哪个形容词,然而他那股子挥洒自如的帅气,实在是无与伦比。这可能和他做广告导演的出身有关。他的作品,永远让人感觉是个年轻人拍出来的。另一部电影叫做《多米诺》,主演有凯拉奈特莉和米基洛克,客观地讲,很可惜,这是一部烂片,不但故事不知所云,从头到尾嘈杂的摇滚乐让观影感受相当糟糕,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整地把它看完。然而这部电影让我完全无法相信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拍出来的,甚至一个年轻而精力充沛的导演也很难拍出这么狂暴躁动的电影,必须要有过盛的激情和不知疲倦的创造力,才会像个第一次踏上草地的奔马一样宣泄无畏的速度和力量。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他在这部带些实验性的烂片中起劲寻找着新鲜的角度、粗糙的质感、让人眩晕的表现手法,好像回到了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生刚刚开始拍电影时的青春期状态。就像他大哥雷德利说的,我是个古典派,托尼是个摇滚青年(大意)。我看他一直到老都是。如果人人都有托尼那样的冲劲儿,我估计这个世界的前进速度会提高三倍。
他拍的电影,永远都是动作片,他无法放下对运动镜头的偏爱。我一直认为,一个电影导演如果想找运动镜头的教学片,就不能不看托尼斯科特,他是好莱坞最擅长运动镜头的头把好手。同样喜欢运动镜头的迈克尔贝和他比起来,刚猛有余,潇洒就差得远,简直像个毛头小子。从他的电影中,我从来没看到过什么忧郁气质,也没有对世界表示过绝望,然而这样一位永远把持着摄影机在大地和空中驰骋飞翔的人物,居然选择了自杀,实在让人想不通。也许他近来的几部电影都不那么出色,然而他接下来的计划是《壮志凌云2》,这无疑会是一部续写辉煌的作品,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丢下已有和将来的荣光,从桥上飞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