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盍各言尔志”中透露出孔子什么样的情绪?(文/王路)
《论语》里有许多话,看似平淡,文笔极妙。比如“盍各言尔志”这五个字。原文是: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为什么单挑“盍各言尔志”五个字说,而不是后边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极为经典的回答呢?
因为这五个字里,表现出一些极有味道的情绪。
读古人的书,理解古人的情绪,这种地方,极容易被忽略,却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尤其是琢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对此等处,不可不深加留意。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黑格尔对孔子、对《论语》评价这么低?
我想,关键就在这种地方,黑格尔不可能理解。
我说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是一种很微妙而难以言传的精神。专属于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
中国文人的情结,士大夫的精神,用行舍藏,就蕴藏在这等看似不经意的地方。
孔子为什么不说:“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而是说:“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
孔子之所以水平比别人高,一个“盍”字,就是很能见分晓的地方。
简简单单一个“盍”字,透露出了孔子对天地,对人生,对万物的理解,以及他最终所选择的如何面对的态度。
实际上,在问之前,孔子是知道的。
他知道自己门下弟子虽有三千之众,却未必有一个,和他的志趣相同。
这不是说,孔子的志趣有多高。而是说,任何两个人之间,志趣都不一样。
孔子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这并不是因为,人和人追求不一样。而是因为,人和人天性不一样。
即便,你很希望你的弟子,能接过你的衣钵,可他极有可能(事实上,是一定的),和你的想法不一样。
不仅是老师和弟子,就算是父亲和儿子,也不一样。
一个做父亲的,是个手艺人,想把玩了一辈子的手艺传给儿子。
但儿子,可能不大看得上。
一个手艺人,到了晚年,把手艺看得比命都重要。
因为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已经凝结在里边了。那个东西,其实是他生命的延续。
就算儿子也喜欢这一行,也学,但儿子的理解总是和父亲不一样,总会掺点自己的东西进来,把父亲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东西,丢掉。
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任何两个人,性情都不同。追求也不同,志趣也不同。
孔子说过另外一句话,可与此句同参: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什么叫孝顺呢?孝顺就是,三年不要改你父亲的东西。
父亲传了你一门手艺,哪怕你觉得他这手艺可以改进,先别动,等三年,这就算尽孝道了。
孔子,也是个手艺人。
他传下来的手艺,学得最好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孟子,一个叫荀子。
荀子攻击孟子,攻击得不遗余力。
到了一千多年以后,朱晦翁和陆象山,学的都是孔子的手艺,看起来却大不一样。
其实,他们的手艺,都不再完完全全是孔子的手艺,都融入了自己的精神、理解在里边。
我想,孔子一定能预知自己的手艺会有传人,但是,传承自己手艺的人会是谁,他不知道。
孔子死了将近一百年,孟子才出生。
孔子活着的时候,门下有三千弟子,杰出的有七十二位。
但是,没有一位,能把孔子的手艺学到位。每个人,最多也只学了一鳞半爪。
颜回,大概是最有希望的。
后来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哭得很伤心,旁人说,你哭得太伤心了。
孔子说:有吗?我要不为他伤心,那我还为谁呢?
孔子自己的儿子,死的时候,他都没这么悲痛。
因为颜回的死,让孔子有了最大的恐惧——学绝道丧之忧。
虽然颜回已经很优秀,但孔子心里也清楚,颜回和自己的性情并不相近,志趣,也不尽一致。
所以,他一度非常感慨。他说:
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我说什么他都没有不高兴的。
颜回,差不多了吧,却这么穷;而子贡那种人,反倒能赚钱。
孔子的话说得有意思,《论语》编的也有意思。
孔子说颜回,差不多了吧。没说到底是什么差不多。
一般的解释是,颜回的品行差不多了吧,或者是,学问差不多了吧。
可闵子骞的品行也很好啊,子贡的学问也不错啊。孔门下,品行,学问,达标的人多得是。
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有一种理解:要继承我的衣钵,颜回这个人,差不多了吧。
但他不能说白了,说白了,其他弟子就是能理解,能同意,情绪上也不好接受。
孔子曾夸过子路一句:要是我的手艺最终会失传,我就离开这里,去大海上漂流,那时候,恐怕只有子路跟着我。子路听了,非常高兴。
子路,算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了。
这也因为子路头脑简单。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容易和你亲近。
但让他理解你的学说,太难了。
就是这两个弟子,一个是最有潜力传承孔子手艺的弟子,一个是和孔子最亲近的弟子,这时,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孔子问得看似很随意,其实很小心翼翼。
他并不是害怕才小心翼翼,而是有一点小惆怅。
那是一种不可名状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
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子了,尤其是这两位。他甚至连子路将来会是怎么个死法,都猜得很准。
他怎么能不明白,这二位弟子的志趣呢?
可是,明白又怎样呢,他们跟自己,都不一样。
哪怕是最亲密的师徒之间,父子之间,其实都是这样。
孔子接受了。虽然很不情愿。
所以,他在“各言尔志”之前,加了一个字——盍。
就算不一样,说说又何妨呢。其实,我早就知道。
果然,他们说了。
子路先说的,他说:
有好吃的,好穿的,我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
子路好肤浅啊,但子路又好实在啊。
一个人一旦深刻,就很难这么朴实了。不能怪子路。
然后,是颜回说。他说:
我愿,不夸自己的好处,不表自己的功劳。
从这句话,能看得出,颜回既老实,又滑头。
滑头并不和老实矛盾,而是说他聪明。
一个人在没有做出点成绩的时候,把自己的本事吹嘘得很大,是很掉价的。
所以,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轻易问对方的志趣,因为这是个很严肃的事情,等于要扒了别人的底裤,看人家的尺寸。
曹操问刘备,你觉得天下谁是英雄?就是这个意思。刘备筷子都吓掉了。
但孔子和弟子,关系不一样。老师问弟子是可以的。
虽然如此,孔子还是先说个“何不”,意思是:你们要不好意思,也可以不回答。
曹操对刘备说,英雄“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那是因为他比刘备年长,又比刘备地位高。如果弟子对着师父这么说,能把同门师兄弟的牙笑掉。
但是,难就难在,你又不能故意说低,那是等于在欺骗老师,不实诚。
所以,颜回说得很谦虚: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句话的暗藏着的意思是:善,劳,都是我追求的,但我并不想声张。
这个回答,可谓奇绝无比了。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德,就是善;立功,就是劳。
颜回不说立德立功,只说善和劳,已经说得极含蓄,但又在极含蓄之前,巧妙地加上无伐、无施,一下把重点放在了两个无上。
志向何其远大,而出言又何其谦逊!
颜渊的答案,孔子大概会满意吧。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完了。
只是子路,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也是丝毫不把老师当外人的家伙,问了一句:
愿闻子之志。
“愿闻”两个字,很有意思。
愿闻,意思就是,我想听。
大概子路也觉得,直接问老师的志向,有些不尊重。你看颜回,待在一边就不问。
所以子路只说,我想听听。如果老师你乐意讲讲,你就讲讲。
这也算弟子反过来考较老师一下。
孔子说了。他接招了。
孔子说得更平实: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对比,就看得出,颜回的回答有些小滑头,也有些小害羞。
害羞的是,他有很大的志向,却不好意思直说。
而孔子,到了这个年纪,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有什么隐瞒的必要呢。
就如他有次对弟子说的:你们以为我有什么东西藏着没教的吗?没有啊!
孔子的愿望,一点滑头,一点隐晦没有。
是最平平无奇的招数。
可是掂量掂量,却要多重,有多重。
一千多年后,程子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从这可以看出,颜回虽然天分极高,极聪明,但继承孔子的衣钵,还是差了些。
因为颜回身上,还有些文人的小害羞,不够主动。
颜回缺了孟子那种担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
颜回是箪食瓢饮就不改其乐的人。孟子却颠沛流离,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
拿佛教来打比方,颜回修的是声闻缘觉乘,孟子修的是菩萨乘。
可惜,孔子活着的时候,门下没有一个孟子这样的人。
因此,再回到开头那句话:
盍各言尔志?
孔子在问的时候,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虽然清清楚楚,但问一问又何妨呢。
闲着也是闲着,何不聊一聊。
整部《论语》的开头就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时间距离上,离孔子最近的那个朋友,就是一百年后的孟子。
周围的人,都还不够了解他。所以他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处“不亦……乎?”和“盍……?”,这两种问法,情绪是一致的。
很委婉地透露出了,孔子对这个世界抱有极大的热忱,却又碰到了失望。
不过,孔子最终,原谅了这个世界。
因为他纵然知道你和他不一样,他还是要问你一问呀。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为什么单挑“盍各言尔志”五个字说,而不是后边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极为经典的回答呢?
因为这五个字里,表现出一些极有味道的情绪。
读古人的书,理解古人的情绪,这种地方,极容易被忽略,却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尤其是琢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对此等处,不可不深加留意。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黑格尔对孔子、对《论语》评价这么低?
我想,关键就在这种地方,黑格尔不可能理解。
我说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是一种很微妙而难以言传的精神。专属于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
中国文人的情结,士大夫的精神,用行舍藏,就蕴藏在这等看似不经意的地方。
孔子为什么不说:“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而是说:“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
孔子之所以水平比别人高,一个“盍”字,就是很能见分晓的地方。
简简单单一个“盍”字,透露出了孔子对天地,对人生,对万物的理解,以及他最终所选择的如何面对的态度。
实际上,在问之前,孔子是知道的。
他知道自己门下弟子虽有三千之众,却未必有一个,和他的志趣相同。
这不是说,孔子的志趣有多高。而是说,任何两个人之间,志趣都不一样。
孔子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这并不是因为,人和人追求不一样。而是因为,人和人天性不一样。
即便,你很希望你的弟子,能接过你的衣钵,可他极有可能(事实上,是一定的),和你的想法不一样。
不仅是老师和弟子,就算是父亲和儿子,也不一样。
一个做父亲的,是个手艺人,想把玩了一辈子的手艺传给儿子。
但儿子,可能不大看得上。
一个手艺人,到了晚年,把手艺看得比命都重要。
因为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已经凝结在里边了。那个东西,其实是他生命的延续。
就算儿子也喜欢这一行,也学,但儿子的理解总是和父亲不一样,总会掺点自己的东西进来,把父亲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东西,丢掉。
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任何两个人,性情都不同。追求也不同,志趣也不同。
孔子说过另外一句话,可与此句同参: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什么叫孝顺呢?孝顺就是,三年不要改你父亲的东西。
父亲传了你一门手艺,哪怕你觉得他这手艺可以改进,先别动,等三年,这就算尽孝道了。
孔子,也是个手艺人。
他传下来的手艺,学得最好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孟子,一个叫荀子。
荀子攻击孟子,攻击得不遗余力。
到了一千多年以后,朱晦翁和陆象山,学的都是孔子的手艺,看起来却大不一样。
其实,他们的手艺,都不再完完全全是孔子的手艺,都融入了自己的精神、理解在里边。
我想,孔子一定能预知自己的手艺会有传人,但是,传承自己手艺的人会是谁,他不知道。
孔子死了将近一百年,孟子才出生。
孔子活着的时候,门下有三千弟子,杰出的有七十二位。
但是,没有一位,能把孔子的手艺学到位。每个人,最多也只学了一鳞半爪。
颜回,大概是最有希望的。
后来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哭得很伤心,旁人说,你哭得太伤心了。
孔子说:有吗?我要不为他伤心,那我还为谁呢?
孔子自己的儿子,死的时候,他都没这么悲痛。
因为颜回的死,让孔子有了最大的恐惧——学绝道丧之忧。
虽然颜回已经很优秀,但孔子心里也清楚,颜回和自己的性情并不相近,志趣,也不尽一致。
所以,他一度非常感慨。他说:
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我说什么他都没有不高兴的。
颜回,差不多了吧,却这么穷;而子贡那种人,反倒能赚钱。
孔子的话说得有意思,《论语》编的也有意思。
孔子说颜回,差不多了吧。没说到底是什么差不多。
一般的解释是,颜回的品行差不多了吧,或者是,学问差不多了吧。
可闵子骞的品行也很好啊,子贡的学问也不错啊。孔门下,品行,学问,达标的人多得是。
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有一种理解:要继承我的衣钵,颜回这个人,差不多了吧。
但他不能说白了,说白了,其他弟子就是能理解,能同意,情绪上也不好接受。
孔子曾夸过子路一句:要是我的手艺最终会失传,我就离开这里,去大海上漂流,那时候,恐怕只有子路跟着我。子路听了,非常高兴。
子路,算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了。
这也因为子路头脑简单。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容易和你亲近。
但让他理解你的学说,太难了。
就是这两个弟子,一个是最有潜力传承孔子手艺的弟子,一个是和孔子最亲近的弟子,这时,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孔子问得看似很随意,其实很小心翼翼。
他并不是害怕才小心翼翼,而是有一点小惆怅。
那是一种不可名状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
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子了,尤其是这两位。他甚至连子路将来会是怎么个死法,都猜得很准。
他怎么能不明白,这二位弟子的志趣呢?
可是,明白又怎样呢,他们跟自己,都不一样。
哪怕是最亲密的师徒之间,父子之间,其实都是这样。
孔子接受了。虽然很不情愿。
所以,他在“各言尔志”之前,加了一个字——盍。
就算不一样,说说又何妨呢。其实,我早就知道。
果然,他们说了。
子路先说的,他说:
有好吃的,好穿的,我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
子路好肤浅啊,但子路又好实在啊。
一个人一旦深刻,就很难这么朴实了。不能怪子路。
然后,是颜回说。他说:
我愿,不夸自己的好处,不表自己的功劳。
从这句话,能看得出,颜回既老实,又滑头。
滑头并不和老实矛盾,而是说他聪明。
一个人在没有做出点成绩的时候,把自己的本事吹嘘得很大,是很掉价的。
所以,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轻易问对方的志趣,因为这是个很严肃的事情,等于要扒了别人的底裤,看人家的尺寸。
曹操问刘备,你觉得天下谁是英雄?就是这个意思。刘备筷子都吓掉了。
但孔子和弟子,关系不一样。老师问弟子是可以的。
虽然如此,孔子还是先说个“何不”,意思是:你们要不好意思,也可以不回答。
曹操对刘备说,英雄“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那是因为他比刘备年长,又比刘备地位高。如果弟子对着师父这么说,能把同门师兄弟的牙笑掉。
但是,难就难在,你又不能故意说低,那是等于在欺骗老师,不实诚。
所以,颜回说得很谦虚: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句话的暗藏着的意思是:善,劳,都是我追求的,但我并不想声张。
这个回答,可谓奇绝无比了。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德,就是善;立功,就是劳。
颜回不说立德立功,只说善和劳,已经说得极含蓄,但又在极含蓄之前,巧妙地加上无伐、无施,一下把重点放在了两个无上。
志向何其远大,而出言又何其谦逊!
颜渊的答案,孔子大概会满意吧。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完了。
只是子路,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也是丝毫不把老师当外人的家伙,问了一句:
愿闻子之志。
“愿闻”两个字,很有意思。
愿闻,意思就是,我想听。
大概子路也觉得,直接问老师的志向,有些不尊重。你看颜回,待在一边就不问。
所以子路只说,我想听听。如果老师你乐意讲讲,你就讲讲。
这也算弟子反过来考较老师一下。
孔子说了。他接招了。
孔子说得更平实: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对比,就看得出,颜回的回答有些小滑头,也有些小害羞。
害羞的是,他有很大的志向,却不好意思直说。
而孔子,到了这个年纪,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有什么隐瞒的必要呢。
就如他有次对弟子说的:你们以为我有什么东西藏着没教的吗?没有啊!
孔子的愿望,一点滑头,一点隐晦没有。
是最平平无奇的招数。
可是掂量掂量,却要多重,有多重。
一千多年后,程子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从这可以看出,颜回虽然天分极高,极聪明,但继承孔子的衣钵,还是差了些。
因为颜回身上,还有些文人的小害羞,不够主动。
颜回缺了孟子那种担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
颜回是箪食瓢饮就不改其乐的人。孟子却颠沛流离,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
拿佛教来打比方,颜回修的是声闻缘觉乘,孟子修的是菩萨乘。
可惜,孔子活着的时候,门下没有一个孟子这样的人。
因此,再回到开头那句话:
盍各言尔志?
孔子在问的时候,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虽然清清楚楚,但问一问又何妨呢。
闲着也是闲着,何不聊一聊。
整部《论语》的开头就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时间距离上,离孔子最近的那个朋友,就是一百年后的孟子。
周围的人,都还不够了解他。所以他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处“不亦……乎?”和“盍……?”,这两种问法,情绪是一致的。
很委婉地透露出了,孔子对这个世界抱有极大的热忱,却又碰到了失望。
不过,孔子最终,原谅了这个世界。
因为他纵然知道你和他不一样,他还是要问你一问呀。
-
盈盈无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4 08:32:53
-
梅菲斯特拉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9 16:23:43
-
v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30 13:27:31
-
南墙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5 14:41:29
-
方天画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3 14:04:16
-
小妮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6 14:36:30
-
见贤思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8 09:53:34
-
1987w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1 18:07:04
-
幼蛇摔跤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6:50:36
-
霜之燃烧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3 12:15:20
-
佩玉将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6 09:55:31
-
嘿喽Thel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30 18:51:27
-
不良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2:40:22
-
酒染长袍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05 17:00: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0 04:23:02
-
Welfa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19 23:08:12
-
低端·捞月居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19 11:30:02
-
邻家大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18 18:47:06
-
白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9 16:04:2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4 23:21:54
-
七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8 13:31:49
-
笑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4 18:58:18
-
夏小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1 20:25:44
-
Eff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6 18:00:57
-
嘟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5 22:05:13
-
Vinc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4 13:23:53
-
参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6 20:04:16
-
刘屠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6 13:48:47
-
三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3 11:17:31
-
病变的脑会跳舞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2 09:11:11
-
晓凉暮凉树如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16:23:12
-
我独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16:12:59
-
梁山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15:32:29
-
Miyako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13:28:43
-
Viol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07:05:12
-
舟之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5 21:33:2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9:25:49
-
喵想天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2:59:45
-
Briefe1799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20:36:23
-
塘生春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9:07:42
-
心太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5:40:37
-
杨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2:37:32
-
蜡笔一不小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2:07:57
-
王小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0:26:41
-
XDJD201XP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23:14:5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23:07:51
-
パー子ずら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23:04:18
-
Jannie在梦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22:54:54
-
薇桦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20:29:18
-
阪阪小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9:53:04
-
梦断代码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9:45:00
-
上班的人在五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9:41:29
-
仁静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8:32:23
-
老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8:24:23
-
陆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2 17:58:31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1 22:39:30
-
三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1 16:46:27
-
姽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1 10:01: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30 11:46:59
-
一个诗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30 09:10:39
-
Fan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9 13:01:20
-
Lév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9 12:03:56
-
MISS TAMB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9 09:56:50
-
豆瓣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15:20:16
-
Q_for_Que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15:17:26
-
猫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12:19:10
-
白刃时代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11:38:43
-
carraj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08:47:27
-
Storytell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01:21:35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3:52:49
-
杨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3:40:24
-
星葵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3:34:12
-
纠结反复小妖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2:12:35
-
欧不起来的欧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1:53:02
-
旺好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1:49:05
-
papexx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1:25:29
-
Aso nozom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1:15:19
-
Rocksma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20:44:23
-
很自然的宿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9:45:17
-
托马斯之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9:43:00
-
iliebemi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9:27:3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9:14:16
-
C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59:49
-
李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56:09
-
螃蟹里的珍珠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51:38
-
东野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38:48
-
曄小單。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11:13
-
山中行慢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08:52
-
杨困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8:00:45
-
孤舟一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8:24
-
芯浣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7:0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4: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1:15
-
Zillionai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0:36
-
Lolis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50:30
-
Ky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46: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21:53
-
eras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16:30
-
Amade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15:37
-
Gabri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7 17:05:06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李白天下第三 (5人喜欢)
- 200字抓包大模型 (2人喜欢)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2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