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HOTDOCS 观影笔记之Day2
文/hasukihaga
2014年4月25日 / 星期五 / 多伦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DAY2
观看内容
Pipeline
HOT DOCS Talks
Slums: Cities of Tomorrow
Love Me
PIPELINE
建于1983年的名为“Urengoy-Pomary-Uzhgorod”输气管道,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穿越乌克兰,最后将天然气输送到德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条日夜轰鸣不停的跨国管道的周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在一个被冰天雪地覆盖的荒郊村庄里,一截车厢成为东 正 教 礼拜的会堂;在一个小镇上,居民大会依然在缅怀着前苏联时代留下的种种痕迹;在一个有着列宁雕像的广场上,一群扛着旗帜亢奋的民 众,诉说着不满,激昂地表达对列宁的崇敬与怀念。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拍摄一个殡仪馆的场景。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动作。负责主持仪式的是一位丰满女人,她带着黑色皮革文件夹,走上讲台,面向逝者照片及灵柩鞠躬,然后对着亲属们用严肃地强调缅怀逝者。简单的仪式过后,墙幕自动打开,灵柩被运送往焚化场所。一位男工作人员的工作,便是将灵柩放进焚化炉、点火焚化,最后收集骨灰。他机械地将灵柩边装饰布条撕扯并塞进棺材里,似乎是为了焚化的方便。火光燃起,人形化作骨架,最后散作块状与灰烬,就此终结一生。殡仪馆严肃静穆,并不阴森可怖。人生旅途再多激昂传奇,最后一程却如此平静单调。或许是读小学时奶奶过世,在火葬场里,被爸爸怀抱着,通过焚化炉的小窗口,一起看着那熊熊火光。这一幕一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没有任何恐惧害怕,只是见证亲人生命完尽的最后一刻。
电影最后一部分是德国的片段,一位在气罐运送站的工人,带着自己的狗,运送着气罐到热狗摊或是民宅。恰逢节日,平日严肃的德国人纷纷将自己打扮古怪相,在街道和地铁里闹腾。回到家,工人打电话给他乡的家人,说明年你们来这儿吧,今天德国的节日,年轻人们都上街玩得很开心,你们来了一定也很开心。
画面在隆隆作响的彩色管道片段,与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片段之间切换。因不同的历史与政.治所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普通生活,却因一条长长的输气管道联系到一起。
HOT DOCS TALK
"Docs Change People. People Change the World"
这场纪录片产业对话,谈论的是纪录片的影响力。
第一个演讲嘉宾谈论的是2008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Food Inc(中文译名《美味代价》),主要探讨企业化经营的农业与畜牧业所制造的食品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及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对环境的影响及虐待牲畜)。这部片子放映后,一个市场调查发现,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后续的影响力或许是制作前期无法准确预测的。
第二个演讲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名为Bully的纪录片,内容探讨的是校园凌霸。由于影片里出现五次“F词”而被评为R级(即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因此影响电影的校园推广与传播。因此,由一位名为Katy Butler的女生参与主导的在线请愿(petition)活动在2012年展开,要求将评级改为PG-13,因此可以令影片走入校园,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一起关注校园凌霸对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Katy Butler本身是一位校园凌霸受害者,她出生于密歇根州一个保守的地方,由于在学校透露自己对另一位女生的倾慕,从而遭受非议乃至凌霸。同为凌霸受害者的现身说法,令凌霸问题乃至请愿活动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Katy本人甚至上了Ellen DeGeneres的脱口秀(Ellen亦是同性恋者)。最后影片成功改为PG-13,不仅走入校园,同时亦获得更大程度的关注。
(p.s. Katy Butler现在是乔治城大学的学生,在国会山为一位国会议员工作。)
维基百科的搜索亦是研究纪录片关注与影响力的一个指标数据。一部关于艾 滋的片子,在影片词条得到关注之后,一个相应的患者行动小组“ACT UP”的维基词条点阅率相应上升,最后,片子所探讨的初衷“AIDS Epidemics”的词条也得到更多关注。
五个有关纪录片影响力的关键 / 5 things to remember
1. Impact is bigger than the movie
2. Targeted audience drive impact
3. Strategy - a theory of change - essential
4. Resources accelerate impacts
5. Story matters the most
最后的对话是关于一部名为Herman's House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名为Herman Wallace的人,因关注监 狱 服 刑 人员状况而不幸成为牺牲品。1972年,他与同伴被指控谋害一位狱警,因此被判入狱。在路易斯安那州监 禁长达41年的刑 期中,每天有至少23个小时是身处于一个6x9英尺(约1.8x2.7米)的单独隔离空间中。这部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有制作简短版,邀请国会议员观看并给予建议。得到国会山成员关注的几小时后,Wallace的单独监禁被撤销。2013年10月,Wallace的指控被撤销,而他在出狱的几天后因癌症过世。
两位制作人员探讨小众话题可以通过寻找相似题材影片作为范例,或是通过关注相应议题的组织,寻找资源及募款。
SLUMS: CITIES OF TOMORROW
魁北克的导演花了近5年时间,走访印度、摩洛哥、土耳其、法国、新泽西、魁北克(加拿大原住民)和巴西的所谓“贫民窟”,拍摄居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出“贫民窟”与大众第一印象脏乱穷差之外,充满人性化、温暖美好的生活片段。"贫民窟"从来是城市形态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刻板定义为犯罪滋生之地或贫困之源。某种程度,它的形成并不是城市的问题,而是对于政 府所无力解决的问题的一个自行解决方案。贫穷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劳动解决及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它不应该遭受偏见与歧视。
里边最有趣的是,印度与新泽西的贫民窟居民,皆体现了宗 教 信 仰。新泽西的这个帐篷居民区里,竟然还有一座帐篷教 会,每到周日会有礼拜活动。而印度的那位以女佣佣金供养孩子上学的母亲,自豪地表示自己能够送孩子念书,对他们充满期望。
这儿想到了印度作家巴哈特所写的Two States(中文不知为何被翻译为《高潮》),讲述两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南/北)相爱的年轻人,打破传统与隔阂,最终得以步入婚姻的故事。当然,这两个年轻人相遇在大学,男生去了花旗银行的员工,而女生去了宝洁。也希望片中这位印度母亲的梦想能够如愿吧:D
LOVE ME
今晚首映的这部片子实在有趣。故事讲述的是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几位情场失意婚姻失败的男人,通过一个名为A Foreign Affair的相亲网站,认识远在乌克兰的女人。这个在全球有超过十多个办公室的网站,提供给男人们结识美丽的东欧女人的机会。许多注册的女人不懂英文,因此,网站为相亲对话提供翻译服务,每一条私信收费$10美元。网站老板为男人们组织相亲团,将他们带到另一端的乌克兰,让他们与网络谈情对象见面,为他们组织邂逅的活动。有人第一面就求婚订婚,有人得到圆满结局得以娶妻生子,有人在举行婚礼后却遭遇退婚,有人在多次赴乌克兰之行后并未获得适宜对象,最后反而与前女友幸福结婚。
这些男人们大多为体力劳动者(建筑工人或奶厂工人),居住在偏远小镇,难有或少有邂逅单身女性机会。而在乌克兰,女性人口高于男性,因此婚姻市场选择有限。
最有趣的是,这个网站的老板,就是通过自己公司的服务,结识了远在俄罗斯的妻子,今晚的首映,这对夫妇也到场了!(插图即这对夫妇)在影片里,这位俄罗斯妻子被问及什么是爱情,她动情地流了泪,说是爱情是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自己主动争取而得来的婚姻,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带有一颗真诚的心,最终亦能得以获得幸福。
几个有意思的点。一,片中展现了乌克兰的城市,感觉还蛮有趣的,之前读过一本关于北京住房发展史的学术书籍,挺能体会到意 识 形 态对城市建筑的深切影响。二,其中一位男人,通过网站结识一位不会英文的乌克兰女人,通过网站手续来回对话服务费,按每条收费$10来算,竟然高达近一万美元!三,影片中关于配对成功以后,几位乌克兰女人办理未婚妻签证、与家人的别离割舍,也挺令人感触深刻的。其中结婚生子的那位女人的婆婆,说自己自小生长在小镇,无法想象离开故乡远嫁异国的状况,认为儿媳非常勇敢。(这么看来到底是冒险远嫁网络相亲男比较勇,还是出国留学比较勇呢…)
导演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提到跨国相亲这个传统,最初源自19世纪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通过相片从故乡挑选妻子。后来爱尔兰的移民、夏威夷的海军驻军都有类似的传统。高中寄宿家庭男方的曾祖父即爱尔兰移民,通过相片与爱尔兰的一位女人订了婚,女人从爱尔兰远渡到加拿大,才发现她竟然比他高大半个脑袋,但却为时已晚,只能哭着嫁人。
2014年4月25日 / 星期五 / 多伦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DAY2
观看内容
Pipeline
HOT DOCS Talks
Slums: Cities of Tomorrow
Love Me
PIPELINE
![]() |
建于1983年的名为“Urengoy-Pomary-Uzhgorod”输气管道,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穿越乌克兰,最后将天然气输送到德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条日夜轰鸣不停的跨国管道的周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在一个被冰天雪地覆盖的荒郊村庄里,一截车厢成为东 正 教 礼拜的会堂;在一个小镇上,居民大会依然在缅怀着前苏联时代留下的种种痕迹;在一个有着列宁雕像的广场上,一群扛着旗帜亢奋的民 众,诉说着不满,激昂地表达对列宁的崇敬与怀念。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拍摄一个殡仪馆的场景。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动作。负责主持仪式的是一位丰满女人,她带着黑色皮革文件夹,走上讲台,面向逝者照片及灵柩鞠躬,然后对着亲属们用严肃地强调缅怀逝者。简单的仪式过后,墙幕自动打开,灵柩被运送往焚化场所。一位男工作人员的工作,便是将灵柩放进焚化炉、点火焚化,最后收集骨灰。他机械地将灵柩边装饰布条撕扯并塞进棺材里,似乎是为了焚化的方便。火光燃起,人形化作骨架,最后散作块状与灰烬,就此终结一生。殡仪馆严肃静穆,并不阴森可怖。人生旅途再多激昂传奇,最后一程却如此平静单调。或许是读小学时奶奶过世,在火葬场里,被爸爸怀抱着,通过焚化炉的小窗口,一起看着那熊熊火光。这一幕一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没有任何恐惧害怕,只是见证亲人生命完尽的最后一刻。
电影最后一部分是德国的片段,一位在气罐运送站的工人,带着自己的狗,运送着气罐到热狗摊或是民宅。恰逢节日,平日严肃的德国人纷纷将自己打扮古怪相,在街道和地铁里闹腾。回到家,工人打电话给他乡的家人,说明年你们来这儿吧,今天德国的节日,年轻人们都上街玩得很开心,你们来了一定也很开心。
画面在隆隆作响的彩色管道片段,与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片段之间切换。因不同的历史与政.治所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普通生活,却因一条长长的输气管道联系到一起。
HOT DOCS TALK
"Docs Change People. People Change the World"
这场纪录片产业对话,谈论的是纪录片的影响力。
第一个演讲嘉宾谈论的是2008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Food Inc(中文译名《美味代价》),主要探讨企业化经营的农业与畜牧业所制造的食品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及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对环境的影响及虐待牲畜)。这部片子放映后,一个市场调查发现,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后续的影响力或许是制作前期无法准确预测的。
第二个演讲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名为Bully的纪录片,内容探讨的是校园凌霸。由于影片里出现五次“F词”而被评为R级(即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因此影响电影的校园推广与传播。因此,由一位名为Katy Butler的女生参与主导的在线请愿(petition)活动在2012年展开,要求将评级改为PG-13,因此可以令影片走入校园,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一起关注校园凌霸对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Katy Butler本身是一位校园凌霸受害者,她出生于密歇根州一个保守的地方,由于在学校透露自己对另一位女生的倾慕,从而遭受非议乃至凌霸。同为凌霸受害者的现身说法,令凌霸问题乃至请愿活动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Katy本人甚至上了Ellen DeGeneres的脱口秀(Ellen亦是同性恋者)。最后影片成功改为PG-13,不仅走入校园,同时亦获得更大程度的关注。
(p.s. Katy Butler现在是乔治城大学的学生,在国会山为一位国会议员工作。)
维基百科的搜索亦是研究纪录片关注与影响力的一个指标数据。一部关于艾 滋的片子,在影片词条得到关注之后,一个相应的患者行动小组“ACT UP”的维基词条点阅率相应上升,最后,片子所探讨的初衷“AIDS Epidemics”的词条也得到更多关注。
五个有关纪录片影响力的关键 / 5 things to remember
1. Impact is bigger than the movie
2. Targeted audience drive impact
3. Strategy - a theory of change - essential
4. Resources accelerate impacts
5. Story matters the most
最后的对话是关于一部名为Herman's House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名为Herman Wallace的人,因关注监 狱 服 刑 人员状况而不幸成为牺牲品。1972年,他与同伴被指控谋害一位狱警,因此被判入狱。在路易斯安那州监 禁长达41年的刑 期中,每天有至少23个小时是身处于一个6x9英尺(约1.8x2.7米)的单独隔离空间中。这部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有制作简短版,邀请国会议员观看并给予建议。得到国会山成员关注的几小时后,Wallace的单独监禁被撤销。2013年10月,Wallace的指控被撤销,而他在出狱的几天后因癌症过世。
两位制作人员探讨小众话题可以通过寻找相似题材影片作为范例,或是通过关注相应议题的组织,寻找资源及募款。
SLUMS: CITIES OF TOMORROW
![]() |
魁北克的导演花了近5年时间,走访印度、摩洛哥、土耳其、法国、新泽西、魁北克(加拿大原住民)和巴西的所谓“贫民窟”,拍摄居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出“贫民窟”与大众第一印象脏乱穷差之外,充满人性化、温暖美好的生活片段。"贫民窟"从来是城市形态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刻板定义为犯罪滋生之地或贫困之源。某种程度,它的形成并不是城市的问题,而是对于政 府所无力解决的问题的一个自行解决方案。贫穷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劳动解决及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它不应该遭受偏见与歧视。
里边最有趣的是,印度与新泽西的贫民窟居民,皆体现了宗 教 信 仰。新泽西的这个帐篷居民区里,竟然还有一座帐篷教 会,每到周日会有礼拜活动。而印度的那位以女佣佣金供养孩子上学的母亲,自豪地表示自己能够送孩子念书,对他们充满期望。
这儿想到了印度作家巴哈特所写的Two States(中文不知为何被翻译为《高潮》),讲述两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南/北)相爱的年轻人,打破传统与隔阂,最终得以步入婚姻的故事。当然,这两个年轻人相遇在大学,男生去了花旗银行的员工,而女生去了宝洁。也希望片中这位印度母亲的梦想能够如愿吧:D
LOVE ME
![]() |
今晚首映的这部片子实在有趣。故事讲述的是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几位情场失意婚姻失败的男人,通过一个名为A Foreign Affair的相亲网站,认识远在乌克兰的女人。这个在全球有超过十多个办公室的网站,提供给男人们结识美丽的东欧女人的机会。许多注册的女人不懂英文,因此,网站为相亲对话提供翻译服务,每一条私信收费$10美元。网站老板为男人们组织相亲团,将他们带到另一端的乌克兰,让他们与网络谈情对象见面,为他们组织邂逅的活动。有人第一面就求婚订婚,有人得到圆满结局得以娶妻生子,有人在举行婚礼后却遭遇退婚,有人在多次赴乌克兰之行后并未获得适宜对象,最后反而与前女友幸福结婚。
这些男人们大多为体力劳动者(建筑工人或奶厂工人),居住在偏远小镇,难有或少有邂逅单身女性机会。而在乌克兰,女性人口高于男性,因此婚姻市场选择有限。
最有趣的是,这个网站的老板,就是通过自己公司的服务,结识了远在俄罗斯的妻子,今晚的首映,这对夫妇也到场了!(插图即这对夫妇)在影片里,这位俄罗斯妻子被问及什么是爱情,她动情地流了泪,说是爱情是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自己主动争取而得来的婚姻,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带有一颗真诚的心,最终亦能得以获得幸福。
几个有意思的点。一,片中展现了乌克兰的城市,感觉还蛮有趣的,之前读过一本关于北京住房发展史的学术书籍,挺能体会到意 识 形 态对城市建筑的深切影响。二,其中一位男人,通过网站结识一位不会英文的乌克兰女人,通过网站手续来回对话服务费,按每条收费$10来算,竟然高达近一万美元!三,影片中关于配对成功以后,几位乌克兰女人办理未婚妻签证、与家人的别离割舍,也挺令人感触深刻的。其中结婚生子的那位女人的婆婆,说自己自小生长在小镇,无法想象离开故乡远嫁异国的状况,认为儿媳非常勇敢。(这么看来到底是冒险远嫁网络相亲男比较勇,还是出国留学比较勇呢…)
导演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提到跨国相亲这个传统,最初源自19世纪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通过相片从故乡挑选妻子。后来爱尔兰的移民、夏威夷的海军驻军都有类似的传统。高中寄宿家庭男方的曾祖父即爱尔兰移民,通过相片与爱尔兰的一位女人订了婚,女人从爱尔兰远渡到加拿大,才发现她竟然比他高大半个脑袋,但却为时已晚,只能哭着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