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形而上的忧伤 – 《沉思录》 奥勒留 AD121.4.26----180.3.17
from 天涯
不是国破家亡才让人感慨,也不是死生离别才让人凄凉,对有一种人来说,即使拥有了全世界,即使和所有人在一起,他仍会觉得忧伤和孤单,因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不会随着肉身欲望的满足和世俗愿望的实现而消失,这种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思考,就构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忧伤。这种忧伤又绝不是一种“没事找抽型”的消遣,而是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国家、世界的繁荣与衰落,如果这个人是是罗马皇帝的话。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作为皇帝安东尼庇护的养子,他十九岁就被推举为执政官,后来更被推举为罗马皇帝,在他在世期间,短命的东汉王朝先后经历了7位寂寂无名的皇帝。从传承上看,马可.奥勒留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奥古斯都、图拉真已横扫欧亚非三大洲,将古罗马版图扩至最大,创造了帝国辉煌的顶峰。奥勒留的罗马已是一个叛乱不断,危机四伏的帝国,这就注定他后半生要在行军打仗中度过。
纵览《沉思录》全篇,以中国传统之道观之,奥勒留无疑为人们树立了“内圣外王”的典范,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做过皇帝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做过哲学家的皇帝。这十二卷颇似“吾日三省吾身”自白,主要是讲自己在个人修为和国家治理的感受和心得,若按宋儒朱熹注的《大学》,《沉思录》的大部分均为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到修身,很多人都会想到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但奥勒留认为“人们惯于凡欲隐退便寻找那人迹罕见的地方,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身为皇帝,大隐隐于朝,是为一例。论及人际关系,他说“每天清晨,你要对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骄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恶。”这种人己高下区分的饶恕,虽然还不能和自认卑微的宽容相比,但在那个时期也算有了相当的认识高度。
谈到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他说“客观的事物并不能涉及灵魂,只是在外面静止着,烦扰皆由内心而起”“眼见的世界瞬息万变,然后趋于消灭,要不断想念你自己亲眼见的有多少事物在变,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这与中国宋明以来的“陆王心学”何其相似?同时,奥勒留还非常注重人生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他说“宇宙啊,凡是与你和谐的,亦即与我和谐。自然啊,你各季节所带来的,都是给我享用的果实”。如《圣经哥林多前书》上说“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有在叫他生长的神。”(林前3:7),又如同当人们发现一幅画并不仅由纸和颜料构成,一座建筑也不仅由红转和水泥构成的时候,当人们突然发现除了理性和劳作之外,还有一种神秘而隐蔽的东西在主导着宇宙万物运行的时候,无疑是惊骇的,而对古罗马时代的人来说,这种惊骇常常又蹈向虚无飘渺的返灵论。
《沉思录》很多时候仅被当作提高个人修为的书籍,但实际上,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本书中也在多处留下了他对社会、政治(如果治国平天下意味着政治的话)的理解。比如他说“所谓国家,即是根据个人平等与言论自由制定一套法律,适用于所有人,所谓君主,其最高理想乃是人民的自由。”、“凡属于对公众有益之事物,有含有一种本质,迫使它不得不如此做。”“不准许人们追求他们心中认为适意而有益的事物,那实在太不可容忍了” “珍视你所学习的技艺,无论其为如何的低微,并且要安心乐业于其中。”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在近现代政治哲学文献中被不断明确和细化的语句,我甚至斗胆猜测,无论是德国新教改革的马丁路德修士,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大师埃德蒙柏克、法国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卢梭,还是华盛顿、杰裴逊等美国国父,都应该有从这位哲学家帝王的作品里吸收自己的理论养分。
人类历史上早期的伟人往往都是如此,在不经意间就会以自己从灵魂中流淌出来的智慧泽及后来各个领域和学科,这让我们在读史品文之外,还希望能将自己还原到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更多的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当我们读毕全卷,发现奥勒留除了强调要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外,也弥漫着作者对物质虚幻和人生短暂的慨叹,强调了人生和存在的无意义、无价值,比如他说“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无任何稳定性可言的东西”。按一个存在主义的逻辑,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不值得过下去的,但为什么奥勒却保持着对世人的关爱和对人性的修炼呢?
在那个时期的罗马,各类宗教和哲学思想相当庞杂,斯多葛派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众多流派中与基督教教义最接近的,甚至有人说斯多葛派就是把耶稣从基督教里抽了出来,区别在于斯多葛派所信奉的灵性宇宙,是一个非人格化的超越存在,人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只是一堆循环出现的物质。这一点很有些类似冯友兰先生所谓的“知天然后能事天,然后能乐天,最后至于同天。天即宇宙或大全。”冯先生也认为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无所谓生与死,因为他们已自同为“宇宙或大全”一部分。
没有信心和盼望的哲学永远只是说教,而不是信仰,对深受斯多葛派影响的奥勒留来说,人生只有一死了之的解脱,没有罪衍洗清的救赎,只有重归宇宙的空灵、没有进入天堂的永生,因此对人生看得再通透,也不能走出心之困境。虽然奥勒留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关怀也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及至广袤的宇宙与心灵,但他仍然会认为“生命没有什么了不得。回顾一下,时间在你后面张着大嘴,向前展望,又是一个无穷的永恒。在这永恒之内,只活三天的婴儿的寿命和长达三个世纪的一个NESTOR(传说特洛伊战争中最长寿的一位将军)的寿命是一样的。”一如庄子在《齐物论》所说,“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面前,终有一死的人生总是让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发出类似的感叹。
一个无神论的君王,很容易滑向及时行乐的深渊,而奥勒留却一直过着节制、内省的生活,并认为“由于欲望产生的过错比由于愤怒产生的过错更为可厌”。作为斯多葛派晚期的代表人物,奥勒留简单朴素,深爱着他的人民,除了未经元老院同意,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康茂德外,他在政治上几乎无可挑剔,这是他人生的宽度;他在个人修为和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上,也已超越当时绝大多数人,这是他的人生的深度;但他所信奉的斯多葛人生哲学一直朝着无神论、或泛神论的方向延伸,极有可能也像其创始人芝诺(Zeno)那样自杀弃世,因此他人生的高度是令人遗憾的。奥勒留身后一千八百年来,斯多葛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早已不复存在,它的很多理念和原则被后世拆散吸收,如今的斯多葛(Stoic,意为高度自制,坚忍克己)仅作为一个单词存留在英文里。
因此人们往往会发现奥勒留《沉思录》的可疑甚至矛盾之处,比如他反复强调心灵修为和道德标准,那么这在一个无意义世界里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真的只是庄子梦里的蝴蝶,或者蝴蝶梦里的庄周,那么强调“爱人”的依据又在何方?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满意地回答,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宇宙观和一些没有柴米油盐的人生感悟,除了得到些阅读快感之外,对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生活又有何指导意义?王国维曾评李后主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茫怅惘、悲哀痛苦和死生离别,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奥勒留和李煜因其独特的视野和经历,把普通人的思考和悲哀都写了出来,但宇宙人生难道真如他们所写,大家都同是一首“人生长恨水长东”吗?
本书中文版的最早译者梁实秋先生说过“历史通常保持沉睡的姿态,探询者的目光唤醒它的生命”。真正的好东西,比如这本叫《沉思录》的书,也只是会静静的躺在那里,或者躲在书店、图书馆里人少的角落,等着人们自己去发现。如果你想知道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人生思考的演进是多么缓慢,甚至倒退的话,《沉思录》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是国破家亡才让人感慨,也不是死生离别才让人凄凉,对有一种人来说,即使拥有了全世界,即使和所有人在一起,他仍会觉得忧伤和孤单,因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不会随着肉身欲望的满足和世俗愿望的实现而消失,这种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思考,就构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忧伤。这种忧伤又绝不是一种“没事找抽型”的消遣,而是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国家、世界的繁荣与衰落,如果这个人是是罗马皇帝的话。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作为皇帝安东尼庇护的养子,他十九岁就被推举为执政官,后来更被推举为罗马皇帝,在他在世期间,短命的东汉王朝先后经历了7位寂寂无名的皇帝。从传承上看,马可.奥勒留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奥古斯都、图拉真已横扫欧亚非三大洲,将古罗马版图扩至最大,创造了帝国辉煌的顶峰。奥勒留的罗马已是一个叛乱不断,危机四伏的帝国,这就注定他后半生要在行军打仗中度过。
纵览《沉思录》全篇,以中国传统之道观之,奥勒留无疑为人们树立了“内圣外王”的典范,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做过皇帝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做过哲学家的皇帝。这十二卷颇似“吾日三省吾身”自白,主要是讲自己在个人修为和国家治理的感受和心得,若按宋儒朱熹注的《大学》,《沉思录》的大部分均为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到修身,很多人都会想到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但奥勒留认为“人们惯于凡欲隐退便寻找那人迹罕见的地方,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身为皇帝,大隐隐于朝,是为一例。论及人际关系,他说“每天清晨,你要对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骄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恶。”这种人己高下区分的饶恕,虽然还不能和自认卑微的宽容相比,但在那个时期也算有了相当的认识高度。
谈到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他说“客观的事物并不能涉及灵魂,只是在外面静止着,烦扰皆由内心而起”“眼见的世界瞬息万变,然后趋于消灭,要不断想念你自己亲眼见的有多少事物在变,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这与中国宋明以来的“陆王心学”何其相似?同时,奥勒留还非常注重人生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他说“宇宙啊,凡是与你和谐的,亦即与我和谐。自然啊,你各季节所带来的,都是给我享用的果实”。如《圣经哥林多前书》上说“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有在叫他生长的神。”(林前3:7),又如同当人们发现一幅画并不仅由纸和颜料构成,一座建筑也不仅由红转和水泥构成的时候,当人们突然发现除了理性和劳作之外,还有一种神秘而隐蔽的东西在主导着宇宙万物运行的时候,无疑是惊骇的,而对古罗马时代的人来说,这种惊骇常常又蹈向虚无飘渺的返灵论。
《沉思录》很多时候仅被当作提高个人修为的书籍,但实际上,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本书中也在多处留下了他对社会、政治(如果治国平天下意味着政治的话)的理解。比如他说“所谓国家,即是根据个人平等与言论自由制定一套法律,适用于所有人,所谓君主,其最高理想乃是人民的自由。”、“凡属于对公众有益之事物,有含有一种本质,迫使它不得不如此做。”“不准许人们追求他们心中认为适意而有益的事物,那实在太不可容忍了” “珍视你所学习的技艺,无论其为如何的低微,并且要安心乐业于其中。”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在近现代政治哲学文献中被不断明确和细化的语句,我甚至斗胆猜测,无论是德国新教改革的马丁路德修士,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大师埃德蒙柏克、法国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卢梭,还是华盛顿、杰裴逊等美国国父,都应该有从这位哲学家帝王的作品里吸收自己的理论养分。
人类历史上早期的伟人往往都是如此,在不经意间就会以自己从灵魂中流淌出来的智慧泽及后来各个领域和学科,这让我们在读史品文之外,还希望能将自己还原到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更多的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当我们读毕全卷,发现奥勒留除了强调要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外,也弥漫着作者对物质虚幻和人生短暂的慨叹,强调了人生和存在的无意义、无价值,比如他说“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变化着的,无任何稳定性可言的东西”。按一个存在主义的逻辑,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不值得过下去的,但为什么奥勒却保持着对世人的关爱和对人性的修炼呢?
在那个时期的罗马,各类宗教和哲学思想相当庞杂,斯多葛派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众多流派中与基督教教义最接近的,甚至有人说斯多葛派就是把耶稣从基督教里抽了出来,区别在于斯多葛派所信奉的灵性宇宙,是一个非人格化的超越存在,人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只是一堆循环出现的物质。这一点很有些类似冯友兰先生所谓的“知天然后能事天,然后能乐天,最后至于同天。天即宇宙或大全。”冯先生也认为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无所谓生与死,因为他们已自同为“宇宙或大全”一部分。
没有信心和盼望的哲学永远只是说教,而不是信仰,对深受斯多葛派影响的奥勒留来说,人生只有一死了之的解脱,没有罪衍洗清的救赎,只有重归宇宙的空灵、没有进入天堂的永生,因此对人生看得再通透,也不能走出心之困境。虽然奥勒留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关怀也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及至广袤的宇宙与心灵,但他仍然会认为“生命没有什么了不得。回顾一下,时间在你后面张着大嘴,向前展望,又是一个无穷的永恒。在这永恒之内,只活三天的婴儿的寿命和长达三个世纪的一个NESTOR(传说特洛伊战争中最长寿的一位将军)的寿命是一样的。”一如庄子在《齐物论》所说,“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面前,终有一死的人生总是让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发出类似的感叹。
一个无神论的君王,很容易滑向及时行乐的深渊,而奥勒留却一直过着节制、内省的生活,并认为“由于欲望产生的过错比由于愤怒产生的过错更为可厌”。作为斯多葛派晚期的代表人物,奥勒留简单朴素,深爱着他的人民,除了未经元老院同意,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康茂德外,他在政治上几乎无可挑剔,这是他人生的宽度;他在个人修为和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上,也已超越当时绝大多数人,这是他的人生的深度;但他所信奉的斯多葛人生哲学一直朝着无神论、或泛神论的方向延伸,极有可能也像其创始人芝诺(Zeno)那样自杀弃世,因此他人生的高度是令人遗憾的。奥勒留身后一千八百年来,斯多葛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早已不复存在,它的很多理念和原则被后世拆散吸收,如今的斯多葛(Stoic,意为高度自制,坚忍克己)仅作为一个单词存留在英文里。
因此人们往往会发现奥勒留《沉思录》的可疑甚至矛盾之处,比如他反复强调心灵修为和道德标准,那么这在一个无意义世界里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真的只是庄子梦里的蝴蝶,或者蝴蝶梦里的庄周,那么强调“爱人”的依据又在何方?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满意地回答,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宇宙观和一些没有柴米油盐的人生感悟,除了得到些阅读快感之外,对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生活又有何指导意义?王国维曾评李后主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茫怅惘、悲哀痛苦和死生离别,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奥勒留和李煜因其独特的视野和经历,把普通人的思考和悲哀都写了出来,但宇宙人生难道真如他们所写,大家都同是一首“人生长恨水长东”吗?
本书中文版的最早译者梁实秋先生说过“历史通常保持沉睡的姿态,探询者的目光唤醒它的生命”。真正的好东西,比如这本叫《沉思录》的书,也只是会静静的躺在那里,或者躲在书店、图书馆里人少的角落,等着人们自己去发现。如果你想知道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人生思考的演进是多么缓慢,甚至倒退的话,《沉思录》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