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的爱情
我等了你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这句话躺在我高中的笔记本里整整三年。我没有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知道这句话的语言情境。却单纯的被它打动着,为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等待。被时间浇灌过的感情总是有份量的。
说来惭愧,在大学我也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却无意看到过这个故事的梗概---不是我想象中的为了一个爱的人怎样抛弃一切来坚守。相反,有过青涩甜蜜的初恋之后,女主人公简单随性突然就不喜欢了恋人而嫁给别人,男主人公此后也在半生时间里放纵肉欲。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男主人公那样放浪,心中却仍想着她,把性和爱的界限区分得如此清晰。在女主人公丧夫之后,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这里面的感情生活不是纯粹的,它甚至糅杂了太多复杂的东西,自私,糜烂,热烈,带着拉丁美洲的诡秘气息把爱情和人生都穷尽了。
高中和一个朋友都很迷恋“纯粹”这个词,觉得这是一种很超脱的状态,当一样东西不含任何杂质时。现在,却觉得这个词太过理想化而显得幼稚。能有几样东西会保留原始状态,当看到太过精致的东西被摧毁时那是怎样一种狼狈,还不如粗粝,不如斑驳。也是在现在,我才能感受那种不同于少女情怀的深刻爱情。最美的爱情是不受任何世俗影响单纯懵懂的执着,最好的爱情却是千山万水踏遍,历经所有美好琐碎却依然回头把你当做故乡。
名著里的爱情总是先给你道德观念上的冲击,再给你九曲百折之后让你俯首称臣的感动和诧异。
长久等待,病乱年代,这种在浓重的生活底色之下的爱情似乎太过古典,离在工业废气下喘息的我们太过遥远。
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们这一代,当我们还没完成性格定性时,很难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是现在能觉得:孤独。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看到张爱玲的这段话心中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孤独感。尽管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但内心挣扎却是亘古不变的。
我们的童年已经没有上一代人那么原汁原味,亲戚越来越少,从小与电脑钢琴打交道的越来越多,却也在社会体制变革下跌跌撞撞的成长,再面临科技生活的冲击,到现在连大多数朋友都是电子化的---永远在屏幕那端。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抱怨手机通讯录的人那么多,能倾诉的没有几个。所有人都把心事藏在酒后和睡前。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时代的孤独感,但这种孤单在形形色色的生活里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浮躁。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无所寄托,抓不住踏实的东西反而用更不踏实的方式,比如爱情,来麻痹。这是走出社会的年轻人用的方式。而大学,我所见过的经历的,毋宁说是来排遣。把大学时期爱情的浮躁追究于由于环境而产生内心孤独不尽合理,但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年轻的一无所有的我们,多多少少是会染上时代的疾病,当然有些人是天生。
我所推崇的爱情观“小王子和小玫瑰”“贾宝玉和林黛玉”这种模式在大学里真是寥若晨星。
小王子喜欢小玫瑰,为它浇水,听过它的沉默与吹嘘,因为花过那些精力与时间,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驯服与被驯服的关系,即使再遇到其他千千万万一样的玫瑰,也不是他在意的那枝。相反,而大学期间的恋爱,太过注重效率。摘不下这枝玫瑰,那就立即换一朵花。两者都没有互相吸引或者建立驯服的关系,就已经在心里筹划恋爱的可能性了。不是多喜欢这个人,而是与这个人恋爱的前景。而时间,也并不是感情的附加值,它更多的是“被”作为消耗品来加速消耗感情,直到它殆尽再用另一段的新鲜感来代替,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在被哪种自私和虚伪做为借口。
贾宝玉和林黛玉,我要说的肯定不是一个耍小性子另一个去哄的恋爱模式,而是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难免处境艰难,可是贾宝玉陪着她保护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哄女生了,而是给爱的人最暖心的精神安慰。宝玉喜热闹怕孤独,即使林黛玉生性清冷,他也愿意专情于她(不妨把他对别人的留情看做是对孤独的逃避)。有人说,一起走过黑暗的人才最深刻。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情境才那么让人动情。而大学,不需要黑暗的路也禁不起走黑暗的路,多的就是不用面对现实就不打自垮的。
寒暑假是大学情侣分手的高发期。(身边的事例也印证了这个很早就听过的理论)在学校一起没心没肺的打闹着,废话连篇的幸福着,不经会历什么波折,甚至成长停滞。而假期突然异地,恋爱模式被打乱,距离,信任,家庭因素若隐若现,回到旧圈子或接触一个新圈子,于是对感情的思考全都涌了出来。(这从侧面反映出人不提早思考自己的处境是不行的,在学校逃避了各种因素,在假期情侣分开的时候突然独自面临这些问题则容易走极端)。对于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人来说,冷落的冷落,该分的也就分了。
大学生在爱情里其实像是吃了催化剂的孩子,看似身强体壮却只是虚胖。十几年的教育体制一直告诉我们,摘得太早的果子不能吃,大家就积蓄着所有热情想等到大学再来一场纯情的校园爱情。于是在高考解放出来之后,迫不及待的要来体验爱情体验人生,甚至没有给自己一个缓冲带来理理思绪。所有人都想变得强壮,用力地往前跑,甚至终点是哪里都不知道,忘了让心智跟上身体的速度。他们一边追忆着高中纯情的恋爱又一边潦草的找个人陪伴。所以有那么多人在大学拥有爱情却觉得迷茫,仍然觉得生活无趣。
内心的孤独靠爱情来抵御,生活的乐趣靠爱情来寻找。这是多少人的误区。爱情从来没有特定的功能来帮你改善生活。唯有你自己抵御孤独,丰盈生活,爱情才有最正确的位置---并不肩负排遣的责任,所有发生和过程都只是因为喜欢。喜欢,就觉得满足,也不会再计较它到底有没有使你摆脱空虚。如此说来,也就没那么多让人失望的爱情了。
网络上每天都有很多段子教我们怎样去爱。今天一句“真正爱你的人不论你怎样骂他走都不会离开你”明天一句“如果一段爱情只剩下容忍和退让那你还要它干嘛”。每个都是带有具有条件性的伪真理。当你心甘情愿退让的时候,后面那句话对你来说根本没有意义,当你已经厌倦一段关系,那句话就像是在为你鸣冤。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中性的,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它只是在那里,作为一种存在的事物,不温暖任何人也无意伤害任何人,比如大学时期的爱情。对的或错的都是个人的方式---他们把自己的主观性里加入到爱情里,有的人放盐有的人放糖,一杯白水就成了糖水或者盐水。浮躁的人磕磕碰碰遇上同样浮躁的人邂逅一次拍拍肩膀上的灰就可以继续走了,慢热的人还在为上一段感情疗伤,深情的人被浮躁伤害或者被真爱解救。
所有人都可能排列组合,满身泥泞也好,世人皆醉我独醒也好,最后无一例外的都会从大学爱情这门必修课里结业带着新伤旧爱继续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
毛姆说爱情是一种疾病。也许有的人的爱情是一场感冒,几天就可自愈,而有的人患的是霍乱,爆发急骤,伤情严重。不管怎么样,爱始终是牵引我们探索生活的本能。它一直都在那里。
这句话躺在我高中的笔记本里整整三年。我没有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知道这句话的语言情境。却单纯的被它打动着,为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等待。被时间浇灌过的感情总是有份量的。
说来惭愧,在大学我也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却无意看到过这个故事的梗概---不是我想象中的为了一个爱的人怎样抛弃一切来坚守。相反,有过青涩甜蜜的初恋之后,女主人公简单随性突然就不喜欢了恋人而嫁给别人,男主人公此后也在半生时间里放纵肉欲。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男主人公那样放浪,心中却仍想着她,把性和爱的界限区分得如此清晰。在女主人公丧夫之后,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这里面的感情生活不是纯粹的,它甚至糅杂了太多复杂的东西,自私,糜烂,热烈,带着拉丁美洲的诡秘气息把爱情和人生都穷尽了。
高中和一个朋友都很迷恋“纯粹”这个词,觉得这是一种很超脱的状态,当一样东西不含任何杂质时。现在,却觉得这个词太过理想化而显得幼稚。能有几样东西会保留原始状态,当看到太过精致的东西被摧毁时那是怎样一种狼狈,还不如粗粝,不如斑驳。也是在现在,我才能感受那种不同于少女情怀的深刻爱情。最美的爱情是不受任何世俗影响单纯懵懂的执着,最好的爱情却是千山万水踏遍,历经所有美好琐碎却依然回头把你当做故乡。
名著里的爱情总是先给你道德观念上的冲击,再给你九曲百折之后让你俯首称臣的感动和诧异。
长久等待,病乱年代,这种在浓重的生活底色之下的爱情似乎太过古典,离在工业废气下喘息的我们太过遥远。
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们这一代,当我们还没完成性格定性时,很难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是现在能觉得:孤独。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看到张爱玲的这段话心中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孤独感。尽管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但内心挣扎却是亘古不变的。
我们的童年已经没有上一代人那么原汁原味,亲戚越来越少,从小与电脑钢琴打交道的越来越多,却也在社会体制变革下跌跌撞撞的成长,再面临科技生活的冲击,到现在连大多数朋友都是电子化的---永远在屏幕那端。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抱怨手机通讯录的人那么多,能倾诉的没有几个。所有人都把心事藏在酒后和睡前。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时代的孤独感,但这种孤单在形形色色的生活里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浮躁。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无所寄托,抓不住踏实的东西反而用更不踏实的方式,比如爱情,来麻痹。这是走出社会的年轻人用的方式。而大学,我所见过的经历的,毋宁说是来排遣。把大学时期爱情的浮躁追究于由于环境而产生内心孤独不尽合理,但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年轻的一无所有的我们,多多少少是会染上时代的疾病,当然有些人是天生。
我所推崇的爱情观“小王子和小玫瑰”“贾宝玉和林黛玉”这种模式在大学里真是寥若晨星。
小王子喜欢小玫瑰,为它浇水,听过它的沉默与吹嘘,因为花过那些精力与时间,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驯服与被驯服的关系,即使再遇到其他千千万万一样的玫瑰,也不是他在意的那枝。相反,而大学期间的恋爱,太过注重效率。摘不下这枝玫瑰,那就立即换一朵花。两者都没有互相吸引或者建立驯服的关系,就已经在心里筹划恋爱的可能性了。不是多喜欢这个人,而是与这个人恋爱的前景。而时间,也并不是感情的附加值,它更多的是“被”作为消耗品来加速消耗感情,直到它殆尽再用另一段的新鲜感来代替,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在被哪种自私和虚伪做为借口。
贾宝玉和林黛玉,我要说的肯定不是一个耍小性子另一个去哄的恋爱模式,而是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难免处境艰难,可是贾宝玉陪着她保护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哄女生了,而是给爱的人最暖心的精神安慰。宝玉喜热闹怕孤独,即使林黛玉生性清冷,他也愿意专情于她(不妨把他对别人的留情看做是对孤独的逃避)。有人说,一起走过黑暗的人才最深刻。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情境才那么让人动情。而大学,不需要黑暗的路也禁不起走黑暗的路,多的就是不用面对现实就不打自垮的。
寒暑假是大学情侣分手的高发期。(身边的事例也印证了这个很早就听过的理论)在学校一起没心没肺的打闹着,废话连篇的幸福着,不经会历什么波折,甚至成长停滞。而假期突然异地,恋爱模式被打乱,距离,信任,家庭因素若隐若现,回到旧圈子或接触一个新圈子,于是对感情的思考全都涌了出来。(这从侧面反映出人不提早思考自己的处境是不行的,在学校逃避了各种因素,在假期情侣分开的时候突然独自面临这些问题则容易走极端)。对于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人来说,冷落的冷落,该分的也就分了。
大学生在爱情里其实像是吃了催化剂的孩子,看似身强体壮却只是虚胖。十几年的教育体制一直告诉我们,摘得太早的果子不能吃,大家就积蓄着所有热情想等到大学再来一场纯情的校园爱情。于是在高考解放出来之后,迫不及待的要来体验爱情体验人生,甚至没有给自己一个缓冲带来理理思绪。所有人都想变得强壮,用力地往前跑,甚至终点是哪里都不知道,忘了让心智跟上身体的速度。他们一边追忆着高中纯情的恋爱又一边潦草的找个人陪伴。所以有那么多人在大学拥有爱情却觉得迷茫,仍然觉得生活无趣。
内心的孤独靠爱情来抵御,生活的乐趣靠爱情来寻找。这是多少人的误区。爱情从来没有特定的功能来帮你改善生活。唯有你自己抵御孤独,丰盈生活,爱情才有最正确的位置---并不肩负排遣的责任,所有发生和过程都只是因为喜欢。喜欢,就觉得满足,也不会再计较它到底有没有使你摆脱空虚。如此说来,也就没那么多让人失望的爱情了。
网络上每天都有很多段子教我们怎样去爱。今天一句“真正爱你的人不论你怎样骂他走都不会离开你”明天一句“如果一段爱情只剩下容忍和退让那你还要它干嘛”。每个都是带有具有条件性的伪真理。当你心甘情愿退让的时候,后面那句话对你来说根本没有意义,当你已经厌倦一段关系,那句话就像是在为你鸣冤。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中性的,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它只是在那里,作为一种存在的事物,不温暖任何人也无意伤害任何人,比如大学时期的爱情。对的或错的都是个人的方式---他们把自己的主观性里加入到爱情里,有的人放盐有的人放糖,一杯白水就成了糖水或者盐水。浮躁的人磕磕碰碰遇上同样浮躁的人邂逅一次拍拍肩膀上的灰就可以继续走了,慢热的人还在为上一段感情疗伤,深情的人被浮躁伤害或者被真爱解救。
所有人都可能排列组合,满身泥泞也好,世人皆醉我独醒也好,最后无一例外的都会从大学爱情这门必修课里结业带着新伤旧爱继续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
毛姆说爱情是一种疾病。也许有的人的爱情是一场感冒,几天就可自愈,而有的人患的是霍乱,爆发急骤,伤情严重。不管怎么样,爱始终是牵引我们探索生活的本能。它一直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