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箱——视觉风景的魔方,人际关系的立方
![]() |
为人苛刻,不懂得享受单纯趣味的证据之一:刚在天桥剧场为《戏箱》由衷地拍烂手掌,散场电话里却不自觉地让自己爬到一棵装作文化优越感的树上,抓牢品味制高点地对朋友说:“相当精彩!但应该是由于自己没这方面的观视经验,缺乏对比,或许它没那么好。”
其实,好就是好,不该有那种“不喜欢的好作品”,或者说盖棺定论的好作品你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审美时刻还没到。但对于木偶剧,不能说审美时刻还没到,而是它早经历过童年。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学校常组织我们去看木偶戏,当时的自己肯定是震撼和惊喜的,它甚至激励过一些同学成为后来的航模高手甚至家装汽修高手。同学们之所以没能成为木偶玩家,相信是与市场经济的实用逻辑有关。我不清楚后来的木偶剧发展如何,但我相信不会比街边变钞票的好多少,只会悲剧地成为可有可无的江湖技艺。长大后,看到有人对木偶泛着的兴奋感也是在电影里,比如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北野武的《玩偶》。
而侯孝贤早在《戏梦人生》和《红气球》中,就展现过台湾和法国两地的偶文化了,虽然我还是不可能也没想去分清嘉义布袋戏和里昂Guignol偶。《红气球》更让两地偶文化相遇,朱丽叶.比诺什为中国元曲木偶剧《求妻煮海人》中的角色配上法国版的音。舞台剧《戏箱》,更让两地偶剧团敞开各自小戏箱,并共建出一个更为巨大的戏箱。对了,该剧的偶戏执导和主演(台湾团的父亲)即《戏梦人生》中李天禄大师的儿子陈锡煌。
这个两米高的大戏箱,首先是个视觉装置作品。它被投影上旧时嘉义和里昂的市井风俗画、标识季节变迁的植物、演出所在地的街景风情以及只是随意淡妆浓抹的调色板。它或快或慢地旋转起来,气候流转、时代变迁、物换星移,宛如一个真正的大魔方,每一面都那么流光溢彩。我只想找搬家公司来抬走它,把它置于建外SOHO、三里屯Village甚至大裤衩裆部,变成一件会随时造成交通堵塞的公共装置。
当然,天桥剧场的舞台,不可能只是魔方陈列室和装置展览厅。琵琶的大珠小珠落入悠扬的手风琴风箱,竖琴抚过迥异的东西音色,一阵锣鼓框傥当傥……Mesdames et Messieurs……偶戏上演了。台湾台原偶剧团展现的是最常见的武场,里昂Zonzons拿出的是生活喜剧场景。大戏箱从是视觉魔方变成木偶们狂欢的舞台。
既然身高两米,戏箱自然也发展出在舞台上的空间多义性,除了木偶,操偶师们不也可以表演了?而且不止龟缩在戏箱壁背面的后场,台前也成为操偶师们的舞台。这样,他们就更有了戏剧演员的身份。法方的三个团员本来就是演员,早就习惯了舞台空间,而台方的则得从导演人偶的位置上迈出,也成为三个被导演的人偶。
人生如戏,这个设置本可以让操偶师们也成为被无形力量操纵的人偶,进而表达一种命定的无力感。但这是让成人开颜让孩子欢笑的舞台剧,主创者或许也就无意增加其中的复杂度,交织着爱情、亲情、友情的通俗剧最适合人们眼里的魔方。大戏箱里,相思的情人们拥着形似对方的偶入梦,同行的技师观摩着对方的手艺,演员在其中操纵着自身的生活。
语言有国界,艺术无国界,可要让两团成员鸡鸭互通,除了“干杯”,势必也需要各自艺术上的深度交流。在这方面,《戏箱》缺少了一些两团互相飙戏炫技的过瘾细节。相信,让两团在舞台上“斗偶”,于配乐于表演都不该是难事,更能以这种“相对陌生的奇观”激起观众的情绪共鸣,这上面犯不上太去深入两地偶文化的灵魂,也就无所谓需要太多妥协的地方。希望两团日后若还有机会合作,能在这方面进行提升。
大戏箱因为有了视觉风景,而成为魔方;魔方因为有了木偶和真人,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立方体。如微软根据六度传播理论研究的人立方一样,这种凝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立方体远不止六面这么简单,每一次的相聚、狂欢、暧昧,甚至只是嘘寒问暖,都该是组成这立方体的一个分子。从艺术创作看,它们是沉淀着艺术家心血的时间晶体。
![]() |
![]() |
———————————————————————————————————————————
相关人员
演出單位:Zonzons偶劇團、台原偶戲團
製作人:Stéphanie LEFORT 、林經甫
導演: Philippe AUCHERE、伍姍姍
創意總監:羅斌
偶戲指導/主演:陳錫煌
演員:Thierry CHIFFE 、Gilles DEBENAT、Emma UTGES、
吳朋奉、賴世安
作曲/樂師: Patrick GUILLOT、李哲藝
樂師/歌手: 張士能
燈光設計 :Bernard LOEB、洪阿力
影像設計:徐逸君
舞台技術指導:范朝煒
舞監:趙中澄
長度:70分鐘(無中場休息) 語言:中、台、法語發音,部分內容文投影字幕
*為避免視覺畫面干擾,本劇不使用字幕機逐字翻譯,但重要橋段會搭配中英文投影畫面幫助觀眾了解完整劇情。
———————————————————————————————————————————剧情:
為了討生活而四處演出奔波的兩個劇團在路上不期而遇,阿公把玩起一輩子沒見過的法國大戲偶,法國團團長鐵律則試著操弄台灣掌中戲翻起跟斗,技術不佳的他不小心把偶摔倒在地而對自己生悶氣,眾人安慰他。兩團一起到酒吧狂歡,法國團長女兒瑪麗與阿公孫子阿齒互有好感愛苗滋生,很難得相遇的兩人卻因為阿齒撿到了瑪莉的超大胸罩而有了見面的機會並唱歌互訴衷情。一場台法偶戲藝術拼台的音樂偶戲劇場轉動《戲箱》說說唱唱…
———————————————————————————————————————————
一些幕后故事:
會促成「《戲箱》」的演出,最初只是一個念文化資產管理的學生鍾志佳的論文構想,在雲林看布袋戲長大的他,對這個劇種情有獨鍾,又因曾在里昂偶戲館實習過,因此提出做一個跨文化的國際交流計畫,沒想到得到法國隆省區政府財政資源上大力的支持,展開了這兩劇團的合作。鍾志佳挑選ZonZon和台原偶戲團的動機,是因為這兩個從傳統出發的劇團都企圖要走現代化創新的路線,所以在台北和里昂兩地展開的合作計畫,先是相互拜訪,然後透過密集飛往兩地討論劇本的創作,以及藝術技巧互動的工作坊,「《戲箱》」的演出計畫誕生,不只有兩國的傳統戲偶,還有為此劇特別製作的新戲偶,甚至兩種音樂。
由於布袋戲偶和法國木偶特色不同,雙方在合作上就有相互妥協的地方。操持法國木偶的人都是演員出身,所以木偶跟演員可以同時台上台下出雙入對的呈現聲音表情,也較重視舞台燈光走位等表演效果。操作台灣布袋戲偶的師傅技術成熟精準,對法國演員而言,台灣布袋戲有許多的舞蹈動作,非常優美。可是要照劇本演出兩個劇團的相遇相知甚至相戀的戲,原本只在幕後操偶的台原劇團團員,被迫走向台前,卻有了意想不到的戲劇表現。
七十八歲的台灣師傅陳錫煌,也就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帶著另外兩位團員跟ZonZon的三位團員在《戲箱》外做戲劇演出,不時也在《戲箱》裡操持布袋戲偶表演特技雜耍,贏得觀眾頻頻鼓掌。
ZonZon的團長歐榭和在演出後表示,非常感謝台原團員的妥協,因為文化不一樣,所以要陳錫煌手拿木偶穿的胸罩,要團員一起唱歌跳舞,對平時在幕後操偶的團員絕對是一大挑戰,不過他也非常興奮的說,台原團員在台前的表現簡直太突出了。
陳錫煌笑說,表演確實比操偶辛苦,唱歌跳舞的排練也比較累,但也是一個不錯的經驗,而就專業的操偶來說,他認為東西方的差異不大。台原團長伍珊珊也表示,ZonZon很有實驗精神,許多台原口說不會成功的情節,都被他們克服,使得「《戲箱》」在創新上有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