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以马可波罗的口吻叙述了一个事实——无论你走过多少座城市,你看过多少次风景,你所描述的每一座不一样的城池里都有旧时的那座称作“家乡”的那座城市的影子。
-卡尔维诺在他后期多本著作里试图做到“平衡、平衡”。但我猜正是因为他看得太透彻,他才需要那个“平衡”,于是他提出每一个尖锐的矛盾面,然后又让他们显得相得益彰。
-卡尔维诺给那些马可波罗向可汗叙述的一座座城市写成集合,却把他叫做<看不见的城市>。我猜他想说,那些遥远的通过回想的城市,都不是你当年看到它的样子,你在看它的第一眼前带着自己的预期,你在看到它那一眼起一直让它顺应着你已经设计好的图式,你在离开它之后不断修缮只保留了最美的或者最突出的一面。因而那些城市的本来面目,你从来就没有看见,而你也永远没有办法看见。
-……
我就是坐在卡尔维诺读书会加会后晚饭结束后的公车上背朝司机的方向思考上述诸如此类问题的。
当时天色已晚,北京的建筑本就是暗沉沉的灰黑色调,因而纵使路灯广告牌竭尽全力的发光,那些建筑本身却依然有着一种和夜色融为一体的感觉,却倒像是真的如书名所说的有那么些“看不见”的意味。
我当然没办法确定我在描述北京这座城市的时候会不会带着厦门的影子,但是我能察觉到我总是在潜意识里追随厦门的样子。我把这归结为,低安全感,高防御感,以及试图通过寻找共同点增加熟悉感以降低高出均值太多个标准差的防御机制。但是南北方的差异毕竟太过巨大,以至于我发现共同点寻找这个课题似乎遭遇了重重阻碍,然而已经开启课题就不想要结束的固执以及可能的半途而废会带来严重认知失调的后果让我走向另一个极端——寻找差异。
我理所当然地带着“家乡”的影子看待这座城,因为“家乡”是参照对象,是坐标系的原点,是所谓的控制组,基线,零势能点。
我总是抱怨着北京二环以内的黑夜看着黑灯瞎火,尤其是一个个矮矮的平方,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合院,再多的路灯也照不亮黑不溜秋的墙体和地面。黑色是一个包容万象的颜色,它只管吸收而拒绝反射,它看着深不可测。同时黑暗本就是安全感这个词的敌人,对于我这种初到陌生环境就恨不得全身汗毛都竖起进入战时状态的人尤甚。所以回想初来乍到时走夜路的浓重不安全感与不幸福感,房子墙面颜色的差异似乎是解释了很多问题——厦门的房子颜色有多种选择,而厦门的地砖算是很有意思的铺法,鲜艳而且可以一眼认出。
即使是屋内的灯,也像是因为周围的黑,透出的光总像蒙了一层纱。我是看过北京东边城区的夜的,偶尔经过东三环的晚上多少会为那样明亮的高楼大厦着迷。后来仔细回想,许是厦门多年前搞起的“LED工程”已让我习惯太久,早年还嚷嚷着光污染破坏建筑美感云云,却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潜移默化中,渐渐不能习惯黑暗的只有路灯和广告牌的夜。看,我又一次拿着“家乡”在做参考系。
所以说,卡尔维诺是那么那么的透彻。那些如果不是从孩童时代起就漂泊不定习惯动荡的人,他们的心理总是有旧城的影子,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积习上都发挥着深深的影响。因而好多人在成人之后经历了无论多久的漂泊却又最终回归,也有很多人在他乡坚定着自己会回归的信念。
但我不知道自己会属于哪一种,人类的弹性毕竟太好,自我入京已有三年,再过剧烈的刮擦也已抹掉了不少血肉,学会渐渐适应成为了成长之中的必修课。而未来,下一座城,下下座城,说不清楚哪一个是终点站,又还是最终死在路上。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看不见的城市至死可能都是一座看不见的城。上一秒、下一秒,记忆、预期,在城里、在城外,在城市上空、在城市地底,在这之中、在遥远的远方,无论哪一种时空总会有上述中一对或者多对因素的制约,而城市就一直是这看不清的朦朦胧胧的概念。
但我不介意。
故,这无碍“平衡”。
-卡尔维诺在他后期多本著作里试图做到“平衡、平衡”。但我猜正是因为他看得太透彻,他才需要那个“平衡”,于是他提出每一个尖锐的矛盾面,然后又让他们显得相得益彰。
-卡尔维诺给那些马可波罗向可汗叙述的一座座城市写成集合,却把他叫做<看不见的城市>。我猜他想说,那些遥远的通过回想的城市,都不是你当年看到它的样子,你在看它的第一眼前带着自己的预期,你在看到它那一眼起一直让它顺应着你已经设计好的图式,你在离开它之后不断修缮只保留了最美的或者最突出的一面。因而那些城市的本来面目,你从来就没有看见,而你也永远没有办法看见。
-……
我就是坐在卡尔维诺读书会加会后晚饭结束后的公车上背朝司机的方向思考上述诸如此类问题的。
当时天色已晚,北京的建筑本就是暗沉沉的灰黑色调,因而纵使路灯广告牌竭尽全力的发光,那些建筑本身却依然有着一种和夜色融为一体的感觉,却倒像是真的如书名所说的有那么些“看不见”的意味。
我当然没办法确定我在描述北京这座城市的时候会不会带着厦门的影子,但是我能察觉到我总是在潜意识里追随厦门的样子。我把这归结为,低安全感,高防御感,以及试图通过寻找共同点增加熟悉感以降低高出均值太多个标准差的防御机制。但是南北方的差异毕竟太过巨大,以至于我发现共同点寻找这个课题似乎遭遇了重重阻碍,然而已经开启课题就不想要结束的固执以及可能的半途而废会带来严重认知失调的后果让我走向另一个极端——寻找差异。
我理所当然地带着“家乡”的影子看待这座城,因为“家乡”是参照对象,是坐标系的原点,是所谓的控制组,基线,零势能点。
我总是抱怨着北京二环以内的黑夜看着黑灯瞎火,尤其是一个个矮矮的平方,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合院,再多的路灯也照不亮黑不溜秋的墙体和地面。黑色是一个包容万象的颜色,它只管吸收而拒绝反射,它看着深不可测。同时黑暗本就是安全感这个词的敌人,对于我这种初到陌生环境就恨不得全身汗毛都竖起进入战时状态的人尤甚。所以回想初来乍到时走夜路的浓重不安全感与不幸福感,房子墙面颜色的差异似乎是解释了很多问题——厦门的房子颜色有多种选择,而厦门的地砖算是很有意思的铺法,鲜艳而且可以一眼认出。
即使是屋内的灯,也像是因为周围的黑,透出的光总像蒙了一层纱。我是看过北京东边城区的夜的,偶尔经过东三环的晚上多少会为那样明亮的高楼大厦着迷。后来仔细回想,许是厦门多年前搞起的“LED工程”已让我习惯太久,早年还嚷嚷着光污染破坏建筑美感云云,却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潜移默化中,渐渐不能习惯黑暗的只有路灯和广告牌的夜。看,我又一次拿着“家乡”在做参考系。
所以说,卡尔维诺是那么那么的透彻。那些如果不是从孩童时代起就漂泊不定习惯动荡的人,他们的心理总是有旧城的影子,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积习上都发挥着深深的影响。因而好多人在成人之后经历了无论多久的漂泊却又最终回归,也有很多人在他乡坚定着自己会回归的信念。
但我不知道自己会属于哪一种,人类的弹性毕竟太好,自我入京已有三年,再过剧烈的刮擦也已抹掉了不少血肉,学会渐渐适应成为了成长之中的必修课。而未来,下一座城,下下座城,说不清楚哪一个是终点站,又还是最终死在路上。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看不见的城市至死可能都是一座看不见的城。上一秒、下一秒,记忆、预期,在城里、在城外,在城市上空、在城市地底,在这之中、在遥远的远方,无论哪一种时空总会有上述中一对或者多对因素的制约,而城市就一直是这看不清的朦朦胧胧的概念。
但我不介意。
故,这无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