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导,如沐春风——读前三卷《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雅力士的的伦理学之集大成,在2013年就已经买了,其实他政治哲学的《政治学》更早买了,但是其实没有坚持读下来,直到现在两本书也只能标记为在读状态。不过最近读尼采之后,重新翻阅此书,跟之前感觉并不相同,半年断断续续读完此书的前三卷(共十卷),现在再读却是能够体会一二,总体感觉是亚氏谆谆教导,读者如沐春风。
这里只是简单记录一下零碎的直观感受,估计很多观点都欠讨论。
1.前三卷,第一卷命名为【善】,第二卷【道德德性】,第三卷【行为】,这三卷似乎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呈现从伦理大话题到实践生活的小话题缩小和集中的态势。就此而言,亚氏的这本《尼各马可伦理学》当确实是谆谆教诲,希望读者并不是只是做纸上学问而看,而是不断强调现实的、实践的行为,伦理的事情要做。
在这个意义上,《论语》当中的开篇句“学而时习之,不宜乐乎”强调的“学”-“习”关系相似。
2.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区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里面并没有这种划分,亚氏引入这个划分对教育——尤其是伦理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理智德性可以通过教学、思维锻炼(包括各种形式的技术模拟演练和场景案例讨论)来促进,而道德德性却不能,道德德性必须要践行才能获得,亚氏是用乐器的演奏技艺作为比喻,得矣。
3.亚里士多德很多的讨论确实在延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问题,而且很多方面其实跟先师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并没有感觉当中那么多反对。当然的确有直接违逆的观点,但另一方面看很多不同的地方,其实也并不是反驳,是亚氏对相关话题的进一步推进或者进行的调和。亚氏是在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著书立学,自然也能够两方面观察各自的观点问题。
这种进一步综合推进的学术事业,其实在先秦诸子当中也有,荀子或许是比较类似亚氏的一个。荀子也被认为儒家中人,他也在稷下学宫见识了百家各派的观点争鸣,他的学问和实践亦是对百家观点的再批评和综合。不过这里做联想也有诸多不契合之处。
回正题,亚氏专门对古希腊几大德性讨论,尤其关于勇敢的讨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重视讨论勇敢),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当中已有,具体在《拉凯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已有比较明确的观点,阅读第三卷【行为】有关勇敢的讨论,非常有必要先温习柏拉图的这些对话录。
最后说说阅读的感觉,如果将思想家比作武侠《射雕》的话,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都无疑是宗师级的人物,但尼采更像是西毒欧阳锋,最终其武学造诣最高,单充满“邪气”。而亚里士多德就像中神通王重阳,华山论剑技压群雄。康德就像是南帝段智兴吧,苦心孤诣。阅读不同的思想家也如武林人士习武一般,不同门派调教出来的弟子功力不同,其心智气质也必然大受影响。
这里只是简单记录一下零碎的直观感受,估计很多观点都欠讨论。
1.前三卷,第一卷命名为【善】,第二卷【道德德性】,第三卷【行为】,这三卷似乎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呈现从伦理大话题到实践生活的小话题缩小和集中的态势。就此而言,亚氏的这本《尼各马可伦理学》当确实是谆谆教诲,希望读者并不是只是做纸上学问而看,而是不断强调现实的、实践的行为,伦理的事情要做。
在这个意义上,《论语》当中的开篇句“学而时习之,不宜乐乎”强调的“学”-“习”关系相似。
2.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区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里面并没有这种划分,亚氏引入这个划分对教育——尤其是伦理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理智德性可以通过教学、思维锻炼(包括各种形式的技术模拟演练和场景案例讨论)来促进,而道德德性却不能,道德德性必须要践行才能获得,亚氏是用乐器的演奏技艺作为比喻,得矣。
3.亚里士多德很多的讨论确实在延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问题,而且很多方面其实跟先师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并没有感觉当中那么多反对。当然的确有直接违逆的观点,但另一方面看很多不同的地方,其实也并不是反驳,是亚氏对相关话题的进一步推进或者进行的调和。亚氏是在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著书立学,自然也能够两方面观察各自的观点问题。
这种进一步综合推进的学术事业,其实在先秦诸子当中也有,荀子或许是比较类似亚氏的一个。荀子也被认为儒家中人,他也在稷下学宫见识了百家各派的观点争鸣,他的学问和实践亦是对百家观点的再批评和综合。不过这里做联想也有诸多不契合之处。
回正题,亚氏专门对古希腊几大德性讨论,尤其关于勇敢的讨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重视讨论勇敢),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当中已有,具体在《拉凯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已有比较明确的观点,阅读第三卷【行为】有关勇敢的讨论,非常有必要先温习柏拉图的这些对话录。
最后说说阅读的感觉,如果将思想家比作武侠《射雕》的话,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都无疑是宗师级的人物,但尼采更像是西毒欧阳锋,最终其武学造诣最高,单充满“邪气”。而亚里士多德就像中神通王重阳,华山论剑技压群雄。康德就像是南帝段智兴吧,苦心孤诣。阅读不同的思想家也如武林人士习武一般,不同门派调教出来的弟子功力不同,其心智气质也必然大受影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