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蟑螂记
本文已收录于《夜晚属于恋人》
1
起初,我们只是在夜里开灯的时候看到一两只蟑螂抱头鼠窜。直到我在翻看一本落满灰尘的书看到书槽里密密麻麻全都是蟑螂产下的卵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把所有的藏书都翻了一遍,发现其中一大半已经成为蟑螂繁殖的乐园了。
那些暗红色的卵被清理后依然会在书页上留下一块块污点,像是白衬衫上洗不掉的油渍,这让我们大伤脑筋。她一气之下买回来一大堆塑料袋,把书都塑封起来了。
“你都封起来了,我要看怎么办?”我夺过她手里的书,希望能还它们一个自由之身。
“你根本不会看,有些书你翻都没翻。要不然也不会现在才发现!”她气冲冲地把书抢了过去。
“好歹也给我留几十本吧。”我妥协道。
“你难道不应该想办法先把蟑螂灭掉吗?”她没好气地说。
2
我当然想到了,只是她每次都先我一步把我要做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使我变得很被动,好像我永远都只是在勉强执行她的计划和安排。不管怎样,我去网上买了一百多块钱的蟑螂屋和蟑螂药。
蟑螂屋的效果很明显,没几天的功夫,那里面便粘满了蟑螂。它们活在一种诡异的静止状态里,拼命扭动着自己造型复杂的腿脚和那两根骄傲的触角,幻想着能爬出死亡的泥沼,像是在上演着贝克特[1]的荒诞戏剧。那情形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纳粹的集中营。正如美国作家艾·辛格[2]在他的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里所说的那样:“当他多次目睹对动物的屠杀之后,他心里一直这样想:人类对别的生命的残暴行为,人类在其它物种面前的不可一世,与纳粹无异,他们都信奉拥有暴力即拥有真理。”
我知道我又在做一件招人厌烦的事情了:引用名人名言。有人说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可是我总是觉得既然前人已经把话说得那么漂亮了,我们又何苦绞尽脑汁再重新组织语言将同样的意思再表达一遍呢?本雅明[3]说他曾经梦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所构成的著作,就像蒙太奇捕获形象那样,使所有的意义都将得到确切的保留,只是加以重新理解。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他的梦想。
我在书架上贴了一句费内隆大主教[4]的话——一切王国的王冠摆在我脚下来交换我的图书,我也会把它们全都踢开——用来彰显我对书的热爱。大学毕业后没几年,我已经拥有了四千多本藏书。这些书有的是在书店买的,有的是在地坛书市淘的,有的则是在网店促销时买的。
当一本书摆在书店的时候,她还只是一件商品,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两样。当她被一个爱书人相中并买走,摆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她才成为一本真正的书。这时候,她的封面,她的体香,她被翻动时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无一不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这是一个灵魂被释放并被赋予新的灵性的过程。就像一件衣服,当它摆在商店的时候它是那么的呆滞,毫无生气。只有当它被人穿在身上的时候,它才慢慢地被那个人的气质所浸染和改变,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和气味。当女友质问我买了那么多书却不看时,我就是这么反驳她的:你买了那么多衣服,不一样都没怎么穿?每次她都会回答说:“总有一天我会穿的!”而我会说:“总有一天我会看的!”
每次去逛地坛书市时,除了带几个空袋子,我还会拉一个空行李箱过去。那里吸引我的地方,除了书之外,还有爱书的人:有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堆画册。因为耳背的缘故,她大声地问着摊主:“有没有莫迪尼阿尼[5]的画册啊,就差他的了。”有一位中年男子,手捧着一大摞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满面红光,步履矫健。有一个姑娘,看到一本只有上册的《尤利西斯》,兴奋地问老板娘有没有下册。我知道她的期待会落空,因为刚刚我也问过老板娘同样的问题。
能够碰到真心喜欢书籍的人,我的内心是喜悦的。我觉得我同这样的人是彼此熟识的。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相遇的那一瞬间被一道强光所照亮。在那道强光下,我想给这样的人一个深情的拥抱。我知道由于激动,我的姿势必定是丑陋的。但是正如加缪[6]所说:“如果我可以拥抱这个世界,那么拥抱得丑陋又有什么关系?”
而网上书店那个“购买这本书的顾客也同时购买”这个功能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每次都要在那个页面逗留许久,最后进入“结算中心”时我总是发现我实际买的书要比我计划买的书多上好几倍。我试图去掉几本书,但是每次我都痛苦地意识到哪一本我都不想去掉。一想到等我下次来买可能已经售罄,而等再版要等很多年时,我就更加坚定了下单的决心。“也就一顿饭钱!”“少抽两包烟就行了!”我总是这么安慰自己。
3
当然,饭我没有少吃,烟我也没有少抽。就这样,我的工资至少有一半都花费在购书上了,这自然招致了女朋友的不满。
“如果在我和书之间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她不厌其烦地问我。
“当然是你了。”我的眼睛依然盯着书。
“骗人!”这一回她居然哭了。
为了安慰女友,我撕掉了费内隆大主教的那句话,换成了福楼拜的那句:“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足以成为一个圣人。”我还信誓旦旦地对她说,以后再也不买书了。
福楼拜的这句话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劝诫我少买书,它还可以督促我认真地去读完一本书。事实上,尽管我买了这么多书,可认真读完的没有几本。我每次只要在一本书里读到另一个我不知道的作家,渴望去了解那个作家的冲动便会淹没我将手头的书读完的欲望,我总是情不自禁去找来那个作家的书来读。一个作家牵出另一个作家,一本书生出另一本书,就这样,我迷失在书的迷宫里。渴望拥有一本书的欲望总是远远超过读完一本书的欲望,就像博尔赫斯曾站在书店自己喜欢的书面前所感叹的那样:我不能买这本书,真可惜,因为家里早已经有一本了。[7]我也曾无数次提醒自己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可是我几乎没有成功过。每当我心中有愧的时候,我就找几段名人名言来安慰自己,比如蒙田说过:“如果一本书很乏味,我就换一本读,我只在无聊到发慌时才会找书来读。”塞缪尔·约翰逊[8]说:“世上的书,能让人从头读到尾的没几本。”
4
当然,我确实不想再买书了。随着我年纪越来越大,我已经失去了年轻时那种读遍天下好书的野心和激情了。我现在特别害怕逛书店,逛完书店后,我感到我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悲哀地意识到人生是多么地短暂!而我需要花费好几天时间来平复这种痛苦的心情,这导致我的人生越发短暂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有一个叫永泽的人,他声称自己只读那些已经死去三十年以上的人写的书。受其启发,我开始为自己的阅读设定范围:比如不读中国作协的人写的书,不读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的书,不读自杀未遂的作家写的书(因为自杀未遂在我看来是一种不真诚的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我怎么频繁地使用排除法,我最终还是发现想读的书需要消耗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一生所拥有的时间,要知道,我每次计算时,都是设定自己能活100岁的。
另外,每次搬家也是个大问题,搬家师傅一看到一屋子的书就要求加价,为了省钱多买几本书,我便决定自己动手搬,搬完之后往往要大病一场,治病的钱比搬家费多得多,可是下回搬家时又总是侥幸地想:也许上次生病只是巧合。在多次验证这并不是巧合之后,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身体已经垮掉了,我绝对活不了100岁。为了节约时间买书看书,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锻炼过身体了。但是每次我都会拿作家、诗人大多体弱多病的事实来安慰自己。我担心再这样下去,我会像巴尔扎克一样在临死之前还拿出笔列一个购书清单出来,当然他列的是写作提纲。
我甚至开始幻想我要像卡洛斯·M·多明盖兹[9]《纸房子》里的主人公一样,跑到荒野里去用自己买的书堆一个房子,或者像赫拉巴尔[10]《过于喧嚣的孤独》里的主人公一样把书搁在床头的隔板上,既害怕又期待着那些书在深夜里“轰隆”一声倒下来把自己压死。
5
“你死了我要怎么办呢?你只想着你自己!”女友就这样一次次把我从自己营造的悲剧氛围里拉回冷冰冰的现实世界中。当然她这样做是对的,没有她,我可能早就死在书堆里了,要知道,我最长的一次阅读时间长达24个小时,在那一天一夜里,我一共翻阅了将近200本书,做了十几页笔记。我有一个“名人名言”的摘抄本,里面标满了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标记。
我和我女朋友是在书店认识的,有一段时间我是那家书店的常客,而她是那家书店的店员。自从我注意到她后,我每次都特意问她找书。而她每次都用最漂亮的包装纸帮我包书(这也是她能在一天时间里将所有书用塑料袋封好的原因)。其实我买的书都是给自己看的,并不需要包装,我只是为了找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站在一旁盯着她看。
就这样,我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渴望(在此之前,我一直在追寻书中的“颜如玉”,渴望遇到一个像艾米丽·狄金森一样结着丁香般幽怨的女子),而她怀着对文学青年的美好期许(后来她痛苦地意识到她的期许完全落空了),我们接受了彼此暧昧的暗示。
这几年我很感激她通过责骂和训斥等方法使我看上去跟正常人一样——当然前提是,我得保持沉默,只要跟人说话超过三句,我就忍不住要开始引用名人名言。
一天,她劝诫我说:“你为什么不干脆去掉某某某说呢,反正也没人知道,这样别人也许就不那么反感了。”一开始我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有辱先贤,后来我看到福柯说他在自己的著作里经常这么做,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干起了这样的“勾当”。我的人格魅力果然迅速提升了许多,我写了不少全部由“引文”构成的文章,在网上收到一些读者的追捧,甚至有网友称呼我为“贫民哲学家[11]”。于是我信心大增:或许我可以去尝试完成本雅明的遗愿。
6
“谢谢你!”想到这一切,我不由得深情地望着她的眼睛,但我发现她的眼珠上开始生出一些不解和愤怒的小火苗。
“你又在发什么神经病!你买的蟑螂药根本就没用,好吗!”
是的,本来可以买上七八本书的钱用来买了蟑螂药,结果还没什么用。这让我十分生气。但是她比我更生气,因为几天前就在我以为蟑螂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我把塑料袋全都拆掉了。
“我好不容易封上的!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小火苗已经从她的眼睛里爬出来,涨红了她的小脸蛋。
“你再给我一天时间,我一定把蟑螂全部消灭掉!”我急忙安慰道。
经过研究,我发现家里的蟑螂学名叫做德国小蠊,于是又特意去网上买了两瓶德国进口的杀虫喷剂。我请了一天年假,把家里大大小小所有角落都喷了一遍。
等两瓶喷剂全都喷完后,我心满意足地躺到了床上,这种滋味应该很接近海明威描述他写完一篇小说后的感觉:感到空落落的,既悲伤又快活,仿佛做了一次爱似的[12]。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心地大笑起来。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这句话此刻安在我身上实在是太精确了,就在我笑完之后,我开始感到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恶心感。我突然意识到我大概不小心喷了不少药水到我刚喝的那杯水里。
女朋友回家的时候,看到我一手握着萨特的《恶心》,一手捂着肚子在墙角呕吐。她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洗了胃,那种感觉比平时的呕吐要强烈十部,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那就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作夫兄弟》连读十遍。
7
走在出院的路上,就在我不失俏皮地对女朋友讲出这个比方时,她突然阴沉着脸对我说:我们分手吧!我没有傻到要去问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没人受得了我对书的痴迷,她恨的不只是我,还有我的书。虽然她也很喜欢看书,但也仅限于徐志摩与林徽因之流。我从来都不允许她把这些书摆到我的书架上。她称我为“文学法西斯”。
“分家”的时候,最困难的环节自然落到了“分书”上。有些书是我买来送给她的,有些书是她买来送给我的,还有些书忘了是谁买的了。我没有小气到要去跟她争论某本书的归属,然而当她把那本已经绝版多年的苇岸[13]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装进背包里时,我还是叹了口气。虽然很轻,但还是被她察觉到了,她先是把那本书朝我扔了过来,接着一气之下把一背包书全都倒到了地上。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脾气很好,很温柔,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变成了这样。
她离开这个房间已经有七天了,我发现蟑螂这次是真的被我消灭了。我撕掉了书架上福楼拜的那句话,贴上了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然而奇怪的是,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她浪费了我太多读书的时间,如果有一天可以离开她,我一定会很开心。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她的离去使我一下子有了很多空余的时间,而过多的自由反而使我的阅读失去了专注的色彩。我试着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却发现她关机了。
帕斯卡尔[14]说:“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拉布吕耶尔[15]说:“所有人的不幸都来自于他们憎恨孤独。”
克尔凯郭尔[16]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他能够甘于寂寞。”
罗伯特·柏莱[17]说:“我不在孤独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浪费了。”
曼德尔施塔姆[18]说:“我既是花园,也是园丁,在尘世的牢狱之中,我并不孤独。”
……
我在墙上贴满了这些劝诫人坚守孤独的名言,但是我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享受这种孤独,我忽然想起来这也是我当初想找一个女朋友的初衷。
8
几个月后的一天,刚刚失业的我从潮湿得可以拧出水来的被窝里坐起来,连打了几十个喷嚏之后(我的鼻炎越来越严重了,我开始担心我的五脏六腑会被我的喷嚏震碎),在一片眩晕之中,我惊讶地发现墙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被我贴满了各种关于死亡的名言: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托马斯·伯恩哈德[19]
不要吻我,我疲惫不堪,来吻我的自有那死神。——阿赫玛托娃[20]
这世上的铁链和令人窒息的空气,除了自杀的自由之外,拿走了我们的一切。——齐奥朗[21]
人生是疾病,世界是医院,而死亡是我们是医生。——海涅[22]
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芥川龙之介[23]
……
我打开了很多天都没有开过的窗户,让窗外新鲜的雾霾飘进室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一口气撕掉了墙上所有的名人名言,并且将所有的书都打包装箱寄回家去了。我决定再找一份工作和一个女朋友,重新开始我的人生。罗曼·罗兰[24]说得好:“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然而,没过几天,我又开始怀念我那些书了。毛姆[25]说得对:“养成读书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我不应该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这座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避难所,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了另一个极端。于是我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能从家里给我回寄一箱书过来。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父亲总是自以为很幽默。
“先听坏消息吧。”我习惯把好消息留到最后。
“家里的猫死了。”
“这也算不上什么坏消息吧。”
“我还没说完,猫死了,家里老鼠越来越多了,它们把你的书都咬坏了。”
“那好消息是什么?”
“在你老妈的督促下,我已经把那些老鼠全都消灭了,哈哈!”
我还能说什么呢?地坛书市又开了,我打算去逛逛。
注释:
[1]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6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 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
[4] 费内隆大主教,生卒年不祥,下文中提到的那句话转引自美国作家汤姆·拉伯《嗜书瘾君子》一书。
[5] 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意大利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6]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引文出自散文集《反与正》。
[7]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引文出自《诗艺》。下文中博尔赫斯的引文出自诗歌《关于天赐的诗》。
[8]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
[9] 卡洛斯·M.多明盖兹(Calrlos María Domínguez,1952——),男,乌拉圭作家。他被誉为继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小说家之后拉美文学的明日之星。
[10] 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捷克小说家。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的捷克作家之一,他的地位可与哈谢克、卡雷尔·恰佩克、米兰·昆德拉等人比肩。
[11] 《贫民窟的哲学家》系法国作家苏维斯特(Charles Emile Souvestre,1806—1854年)的经典随笔集。
[12] 引自海明威的散文集《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
[13] 苇岸(1960—1998),原名马建国,北京昌平人,素食主义者,散文家。他的散文浑然天成,诗意盎然,充满了灵性与美感。
[14]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引言出自其经典随笔集《思想录》一书。
[15] 拉布吕耶尔(La Bruyere,Jean de,1645-1696)法国作家,哲学家。引言出自其随笔集《品格论》。
[16] 克尔凯郭尔(Søren AabyeKierkegaard,又译齐克果、祈克果等,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引言出自《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17] 罗伯特·柏莱(Robert Bly,1926—),美国诗人,引文出自他的诗歌《漫长俗物之后(After Long Business)》
[18] 曼德尔施塔姆(Osip Emilyevich Mandelstam,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之一。引言出自他的诗歌《我拿它怎么办》。
[19]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一1989),奥地利最有争议的作家,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作家、死亡作家、社会批评家、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夸张艺术家、语言音乐家等。
[20] 阿赫玛托娃(Anna Ahmatova,1889—1966),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21] 齐奥朗(Emile Michel Cioran,又译萧沆,1911-1997),罗马尼亚文学家和哲学家,二十世纪怀疑论、虚无主义重要思想家。此句出自他的代表作《解体概要》。
[22] 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著名诗人。
[23] 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日本小说家。此句出自他的自传体绝笔小说《一个傻子的一生》。
[24]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引言出自他的传记作品《巨人传》。
[25]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此句出自他的散文集《作家笔记》。
1
起初,我们只是在夜里开灯的时候看到一两只蟑螂抱头鼠窜。直到我在翻看一本落满灰尘的书看到书槽里密密麻麻全都是蟑螂产下的卵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把所有的藏书都翻了一遍,发现其中一大半已经成为蟑螂繁殖的乐园了。
那些暗红色的卵被清理后依然会在书页上留下一块块污点,像是白衬衫上洗不掉的油渍,这让我们大伤脑筋。她一气之下买回来一大堆塑料袋,把书都塑封起来了。
“你都封起来了,我要看怎么办?”我夺过她手里的书,希望能还它们一个自由之身。
“你根本不会看,有些书你翻都没翻。要不然也不会现在才发现!”她气冲冲地把书抢了过去。
“好歹也给我留几十本吧。”我妥协道。
“你难道不应该想办法先把蟑螂灭掉吗?”她没好气地说。
2
我当然想到了,只是她每次都先我一步把我要做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使我变得很被动,好像我永远都只是在勉强执行她的计划和安排。不管怎样,我去网上买了一百多块钱的蟑螂屋和蟑螂药。
蟑螂屋的效果很明显,没几天的功夫,那里面便粘满了蟑螂。它们活在一种诡异的静止状态里,拼命扭动着自己造型复杂的腿脚和那两根骄傲的触角,幻想着能爬出死亡的泥沼,像是在上演着贝克特[1]的荒诞戏剧。那情形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纳粹的集中营。正如美国作家艾·辛格[2]在他的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里所说的那样:“当他多次目睹对动物的屠杀之后,他心里一直这样想:人类对别的生命的残暴行为,人类在其它物种面前的不可一世,与纳粹无异,他们都信奉拥有暴力即拥有真理。”
我知道我又在做一件招人厌烦的事情了:引用名人名言。有人说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可是我总是觉得既然前人已经把话说得那么漂亮了,我们又何苦绞尽脑汁再重新组织语言将同样的意思再表达一遍呢?本雅明[3]说他曾经梦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所构成的著作,就像蒙太奇捕获形象那样,使所有的意义都将得到确切的保留,只是加以重新理解。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他的梦想。
我在书架上贴了一句费内隆大主教[4]的话——一切王国的王冠摆在我脚下来交换我的图书,我也会把它们全都踢开——用来彰显我对书的热爱。大学毕业后没几年,我已经拥有了四千多本藏书。这些书有的是在书店买的,有的是在地坛书市淘的,有的则是在网店促销时买的。
当一本书摆在书店的时候,她还只是一件商品,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两样。当她被一个爱书人相中并买走,摆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她才成为一本真正的书。这时候,她的封面,她的体香,她被翻动时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无一不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这是一个灵魂被释放并被赋予新的灵性的过程。就像一件衣服,当它摆在商店的时候它是那么的呆滞,毫无生气。只有当它被人穿在身上的时候,它才慢慢地被那个人的气质所浸染和改变,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和气味。当女友质问我买了那么多书却不看时,我就是这么反驳她的:你买了那么多衣服,不一样都没怎么穿?每次她都会回答说:“总有一天我会穿的!”而我会说:“总有一天我会看的!”
每次去逛地坛书市时,除了带几个空袋子,我还会拉一个空行李箱过去。那里吸引我的地方,除了书之外,还有爱书的人:有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堆画册。因为耳背的缘故,她大声地问着摊主:“有没有莫迪尼阿尼[5]的画册啊,就差他的了。”有一位中年男子,手捧着一大摞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满面红光,步履矫健。有一个姑娘,看到一本只有上册的《尤利西斯》,兴奋地问老板娘有没有下册。我知道她的期待会落空,因为刚刚我也问过老板娘同样的问题。
能够碰到真心喜欢书籍的人,我的内心是喜悦的。我觉得我同这样的人是彼此熟识的。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相遇的那一瞬间被一道强光所照亮。在那道强光下,我想给这样的人一个深情的拥抱。我知道由于激动,我的姿势必定是丑陋的。但是正如加缪[6]所说:“如果我可以拥抱这个世界,那么拥抱得丑陋又有什么关系?”
而网上书店那个“购买这本书的顾客也同时购买”这个功能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每次都要在那个页面逗留许久,最后进入“结算中心”时我总是发现我实际买的书要比我计划买的书多上好几倍。我试图去掉几本书,但是每次我都痛苦地意识到哪一本我都不想去掉。一想到等我下次来买可能已经售罄,而等再版要等很多年时,我就更加坚定了下单的决心。“也就一顿饭钱!”“少抽两包烟就行了!”我总是这么安慰自己。
3
当然,饭我没有少吃,烟我也没有少抽。就这样,我的工资至少有一半都花费在购书上了,这自然招致了女朋友的不满。
“如果在我和书之间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她不厌其烦地问我。
“当然是你了。”我的眼睛依然盯着书。
“骗人!”这一回她居然哭了。
为了安慰女友,我撕掉了费内隆大主教的那句话,换成了福楼拜的那句:“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足以成为一个圣人。”我还信誓旦旦地对她说,以后再也不买书了。
福楼拜的这句话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劝诫我少买书,它还可以督促我认真地去读完一本书。事实上,尽管我买了这么多书,可认真读完的没有几本。我每次只要在一本书里读到另一个我不知道的作家,渴望去了解那个作家的冲动便会淹没我将手头的书读完的欲望,我总是情不自禁去找来那个作家的书来读。一个作家牵出另一个作家,一本书生出另一本书,就这样,我迷失在书的迷宫里。渴望拥有一本书的欲望总是远远超过读完一本书的欲望,就像博尔赫斯曾站在书店自己喜欢的书面前所感叹的那样:我不能买这本书,真可惜,因为家里早已经有一本了。[7]我也曾无数次提醒自己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可是我几乎没有成功过。每当我心中有愧的时候,我就找几段名人名言来安慰自己,比如蒙田说过:“如果一本书很乏味,我就换一本读,我只在无聊到发慌时才会找书来读。”塞缪尔·约翰逊[8]说:“世上的书,能让人从头读到尾的没几本。”
4
当然,我确实不想再买书了。随着我年纪越来越大,我已经失去了年轻时那种读遍天下好书的野心和激情了。我现在特别害怕逛书店,逛完书店后,我感到我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悲哀地意识到人生是多么地短暂!而我需要花费好几天时间来平复这种痛苦的心情,这导致我的人生越发短暂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有一个叫永泽的人,他声称自己只读那些已经死去三十年以上的人写的书。受其启发,我开始为自己的阅读设定范围:比如不读中国作协的人写的书,不读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的书,不读自杀未遂的作家写的书(因为自杀未遂在我看来是一种不真诚的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我怎么频繁地使用排除法,我最终还是发现想读的书需要消耗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一生所拥有的时间,要知道,我每次计算时,都是设定自己能活100岁的。
另外,每次搬家也是个大问题,搬家师傅一看到一屋子的书就要求加价,为了省钱多买几本书,我便决定自己动手搬,搬完之后往往要大病一场,治病的钱比搬家费多得多,可是下回搬家时又总是侥幸地想:也许上次生病只是巧合。在多次验证这并不是巧合之后,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身体已经垮掉了,我绝对活不了100岁。为了节约时间买书看书,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锻炼过身体了。但是每次我都会拿作家、诗人大多体弱多病的事实来安慰自己。我担心再这样下去,我会像巴尔扎克一样在临死之前还拿出笔列一个购书清单出来,当然他列的是写作提纲。
我甚至开始幻想我要像卡洛斯·M·多明盖兹[9]《纸房子》里的主人公一样,跑到荒野里去用自己买的书堆一个房子,或者像赫拉巴尔[10]《过于喧嚣的孤独》里的主人公一样把书搁在床头的隔板上,既害怕又期待着那些书在深夜里“轰隆”一声倒下来把自己压死。
5
“你死了我要怎么办呢?你只想着你自己!”女友就这样一次次把我从自己营造的悲剧氛围里拉回冷冰冰的现实世界中。当然她这样做是对的,没有她,我可能早就死在书堆里了,要知道,我最长的一次阅读时间长达24个小时,在那一天一夜里,我一共翻阅了将近200本书,做了十几页笔记。我有一个“名人名言”的摘抄本,里面标满了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标记。
我和我女朋友是在书店认识的,有一段时间我是那家书店的常客,而她是那家书店的店员。自从我注意到她后,我每次都特意问她找书。而她每次都用最漂亮的包装纸帮我包书(这也是她能在一天时间里将所有书用塑料袋封好的原因)。其实我买的书都是给自己看的,并不需要包装,我只是为了找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站在一旁盯着她看。
就这样,我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渴望(在此之前,我一直在追寻书中的“颜如玉”,渴望遇到一个像艾米丽·狄金森一样结着丁香般幽怨的女子),而她怀着对文学青年的美好期许(后来她痛苦地意识到她的期许完全落空了),我们接受了彼此暧昧的暗示。
这几年我很感激她通过责骂和训斥等方法使我看上去跟正常人一样——当然前提是,我得保持沉默,只要跟人说话超过三句,我就忍不住要开始引用名人名言。
一天,她劝诫我说:“你为什么不干脆去掉某某某说呢,反正也没人知道,这样别人也许就不那么反感了。”一开始我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有辱先贤,后来我看到福柯说他在自己的著作里经常这么做,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干起了这样的“勾当”。我的人格魅力果然迅速提升了许多,我写了不少全部由“引文”构成的文章,在网上收到一些读者的追捧,甚至有网友称呼我为“贫民哲学家[11]”。于是我信心大增:或许我可以去尝试完成本雅明的遗愿。
6
“谢谢你!”想到这一切,我不由得深情地望着她的眼睛,但我发现她的眼珠上开始生出一些不解和愤怒的小火苗。
“你又在发什么神经病!你买的蟑螂药根本就没用,好吗!”
是的,本来可以买上七八本书的钱用来买了蟑螂药,结果还没什么用。这让我十分生气。但是她比我更生气,因为几天前就在我以为蟑螂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我把塑料袋全都拆掉了。
“我好不容易封上的!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小火苗已经从她的眼睛里爬出来,涨红了她的小脸蛋。
“你再给我一天时间,我一定把蟑螂全部消灭掉!”我急忙安慰道。
经过研究,我发现家里的蟑螂学名叫做德国小蠊,于是又特意去网上买了两瓶德国进口的杀虫喷剂。我请了一天年假,把家里大大小小所有角落都喷了一遍。
等两瓶喷剂全都喷完后,我心满意足地躺到了床上,这种滋味应该很接近海明威描述他写完一篇小说后的感觉:感到空落落的,既悲伤又快活,仿佛做了一次爱似的[12]。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心地大笑起来。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这句话此刻安在我身上实在是太精确了,就在我笑完之后,我开始感到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恶心感。我突然意识到我大概不小心喷了不少药水到我刚喝的那杯水里。
女朋友回家的时候,看到我一手握着萨特的《恶心》,一手捂着肚子在墙角呕吐。她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洗了胃,那种感觉比平时的呕吐要强烈十部,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那就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作夫兄弟》连读十遍。
7
走在出院的路上,就在我不失俏皮地对女朋友讲出这个比方时,她突然阴沉着脸对我说:我们分手吧!我没有傻到要去问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没人受得了我对书的痴迷,她恨的不只是我,还有我的书。虽然她也很喜欢看书,但也仅限于徐志摩与林徽因之流。我从来都不允许她把这些书摆到我的书架上。她称我为“文学法西斯”。
“分家”的时候,最困难的环节自然落到了“分书”上。有些书是我买来送给她的,有些书是她买来送给我的,还有些书忘了是谁买的了。我没有小气到要去跟她争论某本书的归属,然而当她把那本已经绝版多年的苇岸[13]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装进背包里时,我还是叹了口气。虽然很轻,但还是被她察觉到了,她先是把那本书朝我扔了过来,接着一气之下把一背包书全都倒到了地上。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脾气很好,很温柔,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变成了这样。
她离开这个房间已经有七天了,我发现蟑螂这次是真的被我消灭了。我撕掉了书架上福楼拜的那句话,贴上了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然而奇怪的是,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她浪费了我太多读书的时间,如果有一天可以离开她,我一定会很开心。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她的离去使我一下子有了很多空余的时间,而过多的自由反而使我的阅读失去了专注的色彩。我试着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却发现她关机了。
帕斯卡尔[14]说:“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拉布吕耶尔[15]说:“所有人的不幸都来自于他们憎恨孤独。”
克尔凯郭尔[16]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他能够甘于寂寞。”
罗伯特·柏莱[17]说:“我不在孤独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浪费了。”
曼德尔施塔姆[18]说:“我既是花园,也是园丁,在尘世的牢狱之中,我并不孤独。”
……
我在墙上贴满了这些劝诫人坚守孤独的名言,但是我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享受这种孤独,我忽然想起来这也是我当初想找一个女朋友的初衷。
8
几个月后的一天,刚刚失业的我从潮湿得可以拧出水来的被窝里坐起来,连打了几十个喷嚏之后(我的鼻炎越来越严重了,我开始担心我的五脏六腑会被我的喷嚏震碎),在一片眩晕之中,我惊讶地发现墙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被我贴满了各种关于死亡的名言: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托马斯·伯恩哈德[19]
不要吻我,我疲惫不堪,来吻我的自有那死神。——阿赫玛托娃[20]
这世上的铁链和令人窒息的空气,除了自杀的自由之外,拿走了我们的一切。——齐奥朗[21]
人生是疾病,世界是医院,而死亡是我们是医生。——海涅[22]
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芥川龙之介[23]
……
我打开了很多天都没有开过的窗户,让窗外新鲜的雾霾飘进室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一口气撕掉了墙上所有的名人名言,并且将所有的书都打包装箱寄回家去了。我决定再找一份工作和一个女朋友,重新开始我的人生。罗曼·罗兰[24]说得好:“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然而,没过几天,我又开始怀念我那些书了。毛姆[25]说得对:“养成读书的习惯,就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我不应该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这座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避难所,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了另一个极端。于是我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能从家里给我回寄一箱书过来。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父亲总是自以为很幽默。
“先听坏消息吧。”我习惯把好消息留到最后。
“家里的猫死了。”
“这也算不上什么坏消息吧。”
“我还没说完,猫死了,家里老鼠越来越多了,它们把你的书都咬坏了。”
“那好消息是什么?”
“在你老妈的督促下,我已经把那些老鼠全都消灭了,哈哈!”
我还能说什么呢?地坛书市又开了,我打算去逛逛。
注释:
[1]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6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 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
[4] 费内隆大主教,生卒年不祥,下文中提到的那句话转引自美国作家汤姆·拉伯《嗜书瘾君子》一书。
[5] 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意大利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6]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引文出自散文集《反与正》。
[7]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引文出自《诗艺》。下文中博尔赫斯的引文出自诗歌《关于天赐的诗》。
[8]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
[9] 卡洛斯·M.多明盖兹(Calrlos María Domínguez,1952——),男,乌拉圭作家。他被誉为继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小说家之后拉美文学的明日之星。
[10] 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捷克小说家。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的捷克作家之一,他的地位可与哈谢克、卡雷尔·恰佩克、米兰·昆德拉等人比肩。
[11] 《贫民窟的哲学家》系法国作家苏维斯特(Charles Emile Souvestre,1806—1854年)的经典随笔集。
[12] 引自海明威的散文集《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
[13] 苇岸(1960—1998),原名马建国,北京昌平人,素食主义者,散文家。他的散文浑然天成,诗意盎然,充满了灵性与美感。
[14]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引言出自其经典随笔集《思想录》一书。
[15] 拉布吕耶尔(La Bruyere,Jean de,1645-1696)法国作家,哲学家。引言出自其随笔集《品格论》。
[16] 克尔凯郭尔(Søren AabyeKierkegaard,又译齐克果、祈克果等,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引言出自《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17] 罗伯特·柏莱(Robert Bly,1926—),美国诗人,引文出自他的诗歌《漫长俗物之后(After Long Business)》
[18] 曼德尔施塔姆(Osip Emilyevich Mandelstam,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之一。引言出自他的诗歌《我拿它怎么办》。
[19]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一1989),奥地利最有争议的作家,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作家、死亡作家、社会批评家、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夸张艺术家、语言音乐家等。
[20] 阿赫玛托娃(Anna Ahmatova,1889—1966),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21] 齐奥朗(Emile Michel Cioran,又译萧沆,1911-1997),罗马尼亚文学家和哲学家,二十世纪怀疑论、虚无主义重要思想家。此句出自他的代表作《解体概要》。
[22] 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著名诗人。
[23] 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日本小说家。此句出自他的自传体绝笔小说《一个傻子的一生》。
[24]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引言出自他的传记作品《巨人传》。
[25]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此句出自他的散文集《作家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