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百年孤独》
阅读《百年孤独》
多年以后,回忆过往,也许我将想起骑在摩托车上构思这篇文章的那个晚霞瑰丽的傍晚。近来虽然也断断续续、新旧杂陈的买了几本书,但唯一读完的却是借来的这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名头大到几乎没人没听过它,我在大学时就借来读过,结果读了几页就被它颠倒时空的叙述和冗长拗口的人名弄晕了,之后再没碰过。2011年它的新版也是大陆唯一正版出版之后(马尔克斯的著作在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后一直面临版权的尴尬,1990年他来访中国时发现他的书被大肆盗版,一怒之下发誓死后150年不会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书,好在经过多年磋商,他最终在2010年正式授权新经典出版他的著作,当然版权费也高的咋舌,据说在千万元这个级别)在书店见到却没敢尝试,但已有了念想,年初在朋友那见到此书,便借了来,然后这本《百年孤独》在我的书架上忍受了百日孤独,直到他的作者去世我才又想起它来,本准备读几页表示下缅怀的意思,没想到一读竟放不下,直到读完方始罢休。这真是一段愉快却又残酷同时难免孤独的阅读体验。
明明按常理很荒诞的事情,却用不可置疑的笔调认真道来,好像那才是真实,原来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于充斥着残暴的独裁者和浪漫的革命者的拉丁美洲历史,这是一段绵延多年的饥饿史、疾病史和暴力史。”),这个词听过很多次,但只有现在读了此书才明白它的深刻意味。漫天的黄花飘落,持续四年多的暴雨,和床单一块飞上天的绝世美女,能自己流到母亲眼前的儿子的血……无疑的这些魔幻的东西很有吸引力,但当我读到黑衣律师们以魔法手段将那些工人对香蕉公司的控诉变为无效,最高法院里那些操纵法律的魔术师们证明所有的指控都毫无效力,因为香蕉公司没有正式工人,一直以来都是招募临时工 时,尤其是读到在大屠杀后,从平民到政府一致认定没有死人,马孔多是一个幸福的城市时我便明白了魔幻亦现实,现实亦魔幻的道理。我于是感慨如此荒诞叙事的小说我们读来却感觉真实,而每天真实的新闻报道我们读来却感觉荒诞不可相信,这真是吊诡呀。
大概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的原因吧,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当下。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已经不需多说,阅读中仿佛找到了余华、莫言他们小说的源头。
“多年以后”这种中间叙事的手法在书中多次出现,但开头就使用如此繁复的时间观绝对震撼人心,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小说开头这段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At that time Macondo was a village of 20 adobe houses built on the bank of a river of clear water that ran along a bed of polished stones, which were white and enormous, like prehistoric eggs. The world was so recent that many things lacked names, an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m it was necessary to point.” (原文为西班牙文,英译者是作者钦定的格雷戈里•拉巴萨Gregory Rabassa,汉译者是范晔,补充一句:范晔好年轻。)
书中小镇马孔多的原型就是马尔多斯出生之地——哥伦比亚的加勒比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他小时候和外祖父母在这里一块生活,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据他说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就是从他外祖母那儿悟出来的。书中的一些原型就是他小时候在镇子上接触过的一些人,比如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原型是今年96岁的玛丽亚•德康蒂的父亲。这让我想到童年,是我们的心灵(精神)故乡,到青年时我们可能出走,中年时可能迷失,但到晚年时将会回归。
《纽约时报》4月22日有一篇报道说“20世纪初,阿拉卡塔卡是个被美国香蕉公司主导的新兴城市。如今,它是个满是灰尘的、炎热的地方,大约有四万名居民,它的人口近些年急剧增长,因为哥伦比亚的地方性暴乱产生了成千上万名难民。暴乱是游击队造成的,在这个地区,主要是右翼准军事部队。”于是我们看到马孔多与阿拉卡塔卡、虚构与现实缠绕在了一起。
马尔克斯说这部小说的灵感是(1965年)他开车去阿卡普尔科时出现的,然后他用了18个月时间写出了这部传世经典,当他写完时他妻子对他说我们现在欠了1.2万美元的债,当年(1967年,作者时年40岁)该书在阿根廷出版,几天之内就售罄,之后他们家再没欠过一分钱,据说该书现在在全球已销售了30000000(三千万)册,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读这本书的人不孤独了。
多年以后,回忆过往,也许我将想起骑在摩托车上构思这篇文章的那个晚霞瑰丽的傍晚。近来虽然也断断续续、新旧杂陈的买了几本书,但唯一读完的却是借来的这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名头大到几乎没人没听过它,我在大学时就借来读过,结果读了几页就被它颠倒时空的叙述和冗长拗口的人名弄晕了,之后再没碰过。2011年它的新版也是大陆唯一正版出版之后(马尔克斯的著作在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后一直面临版权的尴尬,1990年他来访中国时发现他的书被大肆盗版,一怒之下发誓死后150年不会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书,好在经过多年磋商,他最终在2010年正式授权新经典出版他的著作,当然版权费也高的咋舌,据说在千万元这个级别)在书店见到却没敢尝试,但已有了念想,年初在朋友那见到此书,便借了来,然后这本《百年孤独》在我的书架上忍受了百日孤独,直到他的作者去世我才又想起它来,本准备读几页表示下缅怀的意思,没想到一读竟放不下,直到读完方始罢休。这真是一段愉快却又残酷同时难免孤独的阅读体验。
明明按常理很荒诞的事情,却用不可置疑的笔调认真道来,好像那才是真实,原来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于充斥着残暴的独裁者和浪漫的革命者的拉丁美洲历史,这是一段绵延多年的饥饿史、疾病史和暴力史。”),这个词听过很多次,但只有现在读了此书才明白它的深刻意味。漫天的黄花飘落,持续四年多的暴雨,和床单一块飞上天的绝世美女,能自己流到母亲眼前的儿子的血……无疑的这些魔幻的东西很有吸引力,但当我读到黑衣律师们以魔法手段将那些工人对香蕉公司的控诉变为无效,最高法院里那些操纵法律的魔术师们证明所有的指控都毫无效力,因为香蕉公司没有正式工人,一直以来都是招募临时工 时,尤其是读到在大屠杀后,从平民到政府一致认定没有死人,马孔多是一个幸福的城市时我便明白了魔幻亦现实,现实亦魔幻的道理。我于是感慨如此荒诞叙事的小说我们读来却感觉真实,而每天真实的新闻报道我们读来却感觉荒诞不可相信,这真是吊诡呀。
大概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的原因吧,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当下。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已经不需多说,阅读中仿佛找到了余华、莫言他们小说的源头。
“多年以后”这种中间叙事的手法在书中多次出现,但开头就使用如此繁复的时间观绝对震撼人心,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小说开头这段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At that time Macondo was a village of 20 adobe houses built on the bank of a river of clear water that ran along a bed of polished stones, which were white and enormous, like prehistoric eggs. The world was so recent that many things lacked names, an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m it was necessary to point.” (原文为西班牙文,英译者是作者钦定的格雷戈里•拉巴萨Gregory Rabassa,汉译者是范晔,补充一句:范晔好年轻。)
书中小镇马孔多的原型就是马尔多斯出生之地——哥伦比亚的加勒比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他小时候和外祖父母在这里一块生活,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据他说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就是从他外祖母那儿悟出来的。书中的一些原型就是他小时候在镇子上接触过的一些人,比如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原型是今年96岁的玛丽亚•德康蒂的父亲。这让我想到童年,是我们的心灵(精神)故乡,到青年时我们可能出走,中年时可能迷失,但到晚年时将会回归。
《纽约时报》4月22日有一篇报道说“20世纪初,阿拉卡塔卡是个被美国香蕉公司主导的新兴城市。如今,它是个满是灰尘的、炎热的地方,大约有四万名居民,它的人口近些年急剧增长,因为哥伦比亚的地方性暴乱产生了成千上万名难民。暴乱是游击队造成的,在这个地区,主要是右翼准军事部队。”于是我们看到马孔多与阿拉卡塔卡、虚构与现实缠绕在了一起。
马尔克斯说这部小说的灵感是(1965年)他开车去阿卡普尔科时出现的,然后他用了18个月时间写出了这部传世经典,当他写完时他妻子对他说我们现在欠了1.2万美元的债,当年(1967年,作者时年40岁)该书在阿根廷出版,几天之内就售罄,之后他们家再没欠过一分钱,据说该书现在在全球已销售了30000000(三千万)册,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读这本书的人不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