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大街的“老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师”这个称呼开始大街小巷叫起来。年龄大的,有点社会背景的,哪怕是被吹出来的,都被冠以老师之名。在“小姐”、“同志”等词变得隐晦而别样后,大家终于找到一个貌似尊称的好词。
活了这么大,见老师最多的地方还是学校。不论是比较喜欢我的文科老师,还是恨我彻骨的理科老师,都对我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大学时候的姚小梨和杨建增两位老师,时至今日二位讲课时的风采犹历历在目。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重新审视之前虚晃的岁月,重新开始用心读书,读自己愿意读的书,更学着用一颗善良而不失审慎的心对待社会。
开始工作后,与学校的距离逐渐拉大,除了没法逃课起哄之外,更多的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领导,同事,老总,上级,合作公司对接的合作者以及他们的领导,等等不厌其烦的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如果让称呼X总,X经理,这挺好办。而引荐者来一句:“这是XX老师”,我就容易蒙圈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人能对我有怎样的教诲或帮助呢?对方要是客气一两句还好,要是直接用眼镜扫我一眼默默迎合着介绍人点头,我就开始胡乱琢磨了。你教我什么了你就老师了?来杭州后不定期参与一个艺术电影放映活动,组办人范达明老师是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资深影评人出身,活动场地负责人柳总是长期经营书画作品的业界名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美院的老师,同学以及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由于人数众多,又相互不知道其身份,于是统统归于老师之列。这里面有一些衣着朴素,谈吐温文尔雅的会员往往深藏不露,人文杭州地灵人杰,随便一位没准都笔走龙蛇,技艺超群。曾见过几个老先生恰好拿着自己的作品,花卉植物,虫鸟风景,令我叹为观止。对于这样有学识,有素养,有水平的人我自当尊称一句老师。但也有滥竽充数者,介绍人会考虑到其年纪说一句,而一听其谈吐与论调,着实不敢恭维,那老师俩字,也就免了。
还记得叶京导演《贻笑大方》中有一段非常好的调侃:一个误打误撞热衷影视艺术的流氓大亨,一位沦落风尘徘徊于众多领导大款中的交际花,一位刚从影视传媒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因费小弟的作品一炮而红,曾经混迹与社会的几位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圈追捧的对象,媒体也好,影迷也好都追着称呼其为老师,他们几个也相互吹捧,螃老师(外号螃蟹的流氓大亨),何老师,夏老师,似乎每个人都成了社会文化的洗涤者与道德的代言人。这里面每个“老师”都有着今天社会上相当一批所谓老师的影子。我仿佛又想到在过去见过的一个煤老板,用谁都能听懂的半涉黄调子调侃一位朋友介绍来的电台主持人,嘴里说着千百万不算事,可事后再没了踪影,介绍人对我说,X老师就是这么豁达。。。是啊,这么一把年纪满肚肥肠还能保持一颗不羁的心,果然算老尸了。
今天的老师,不见得非要百家讲坛开讲,也不见得非要定职称(有职称的就有水平么?),只要能对一件事物有其合理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对某问题有深刻而清醒的领悟,这也就够了。淡泊名利,老师之名不挂着大家心里也会尊总。
活了这么大,见老师最多的地方还是学校。不论是比较喜欢我的文科老师,还是恨我彻骨的理科老师,都对我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大学时候的姚小梨和杨建增两位老师,时至今日二位讲课时的风采犹历历在目。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重新审视之前虚晃的岁月,重新开始用心读书,读自己愿意读的书,更学着用一颗善良而不失审慎的心对待社会。
开始工作后,与学校的距离逐渐拉大,除了没法逃课起哄之外,更多的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领导,同事,老总,上级,合作公司对接的合作者以及他们的领导,等等不厌其烦的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如果让称呼X总,X经理,这挺好办。而引荐者来一句:“这是XX老师”,我就容易蒙圈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人能对我有怎样的教诲或帮助呢?对方要是客气一两句还好,要是直接用眼镜扫我一眼默默迎合着介绍人点头,我就开始胡乱琢磨了。你教我什么了你就老师了?来杭州后不定期参与一个艺术电影放映活动,组办人范达明老师是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资深影评人出身,活动场地负责人柳总是长期经营书画作品的业界名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美院的老师,同学以及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由于人数众多,又相互不知道其身份,于是统统归于老师之列。这里面有一些衣着朴素,谈吐温文尔雅的会员往往深藏不露,人文杭州地灵人杰,随便一位没准都笔走龙蛇,技艺超群。曾见过几个老先生恰好拿着自己的作品,花卉植物,虫鸟风景,令我叹为观止。对于这样有学识,有素养,有水平的人我自当尊称一句老师。但也有滥竽充数者,介绍人会考虑到其年纪说一句,而一听其谈吐与论调,着实不敢恭维,那老师俩字,也就免了。
还记得叶京导演《贻笑大方》中有一段非常好的调侃:一个误打误撞热衷影视艺术的流氓大亨,一位沦落风尘徘徊于众多领导大款中的交际花,一位刚从影视传媒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因费小弟的作品一炮而红,曾经混迹与社会的几位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圈追捧的对象,媒体也好,影迷也好都追着称呼其为老师,他们几个也相互吹捧,螃老师(外号螃蟹的流氓大亨),何老师,夏老师,似乎每个人都成了社会文化的洗涤者与道德的代言人。这里面每个“老师”都有着今天社会上相当一批所谓老师的影子。我仿佛又想到在过去见过的一个煤老板,用谁都能听懂的半涉黄调子调侃一位朋友介绍来的电台主持人,嘴里说着千百万不算事,可事后再没了踪影,介绍人对我说,X老师就是这么豁达。。。是啊,这么一把年纪满肚肥肠还能保持一颗不羁的心,果然算老尸了。
今天的老师,不见得非要百家讲坛开讲,也不见得非要定职称(有职称的就有水平么?),只要能对一件事物有其合理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对某问题有深刻而清醒的领悟,这也就够了。淡泊名利,老师之名不挂着大家心里也会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