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最后一位旅法现代主义大师 撰文/杨琴
![]() |
旅法著名华裔画家朱德群,因5年前一场意外引发脑血栓后,在病床上接受长期监护。 2014年3月25日巴黎时间上午10点(北京时间17点)于巴黎辞世,享年94岁。
3月31日下午,朱德群先生告别仪式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Cimètiere du Père Lachaise)的圆顶大厅(Salle de la Coupole) 举行。法兰西艺术院的六名院士代表发言致悼词,上百名生前好友前来向朱老告别。法国文化部部长奥雷莉•菲莉佩蒂(Aurélie Filippetti),对朱德群离世表示哀悼。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向朱德群的家属表示诚挚的哀悼。
据朱德群的妻子董景昭透露,朱德群是在医院离开人世,逝世时比较安详,看不出有太大的痛苦。
留法艺术家冯骁鸣回忆,朱德群于2009年患上脑血栓,瘫痪在床已有5个年头了。从2009年至今,每隔三两个月,他就会前往朱德群家中探望。朱德群的身体每况愈下,近段时间无法接待访客。卧床之后,他甚至无法进食,更不要说创作了。冯骁鸣说,朱德群平时为人谦和、低调,但他一直关注着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法兰西艺术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在大师逝世后发表了一份新闻公报称, “朱德群是法兰西艺术院充满激情的抽象派的最后的杰出代表,他革新了西方绘画史。他的作品融汇中法文化,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有着传承千年的丰富文化底蕴,也有着对创作自由的最高肯定。”1997年朱德群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这是200年来法兰西艺术院第一位华人院士。
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萌发,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尤其是法国的写实主义、印象派与欧洲的抽象派等的影响。1920年代前后,徐悲鸿、林风眠、常玉等纷纷前往法国留学。1950年代吴冠中、赵无极和朱德群先后旅居法国。朱德群的溘然长逝,标志着旅法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群体的最后一位大师离去。
朱德群192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后于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林风眠、吴大羽等名师。林风眠一直在国立艺专推行西化艺术运动,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其中就包括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毕业后,三人相继留学法国,在与西方美学的碰撞融合中,各自在不同的艺术道路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被冠以“法兰西三剑客”的称号。
朱德群青少年求学时期勤奋努力,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之后辗转到台湾地区,再前往法国。而朱老在创作生涯的每个阶段,都在寻求突破和创新。从东方到西方追寻艺术的他,在精神上再度回归到东方汲取艺术养分,将东方精神融入西画的体系,他的绘画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留学前的1948年至1955年期间,是朱德群绘画的具象阶段。他为妻子董景昭画的两幅肖像在巴黎春季艺术沙龙获奖,这也是他在巴黎绘画生涯的开始。
在法国两年的学习后,1957年朱德群开始脱离写实阶段,进入抽象绘画的探索阶段。因朱德群一直喜爱中国古代山水画,尤其擅长书法,他把对书法的理解,运用在绘画里,朱德群开始逐渐感受到中国书法与抽象艺术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 |
朱德群的“中国传统”在“法国浪漫”的影响下经历了50年创作生涯的发展和变化。其196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既注重西方油画色彩的表现力,又将中国文化的“写意”观念注入其中,获得了色彩绚烂而意象丰富的艺术风格。此阶段画作尺寸不大,但结构紧实,张力雄强。 1970 年代初,他受到荷兰古典大师伦勃朗的影响,开始探索光线在绘画中的不同表现,创作出一系列光影起伏强烈的作品。直到1980年代开始,作品在色彩运用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充分运用暗与亮的对比,色彩在昏暗中跃动,光线在晦暗中闪烁,形成画面的反差。正如法国的一位艺术评论家所说:“在斯塔尔和伦勃朗之后,朱德群完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永远将抒情发展到极致,自由的书法、韵律、色彩表现得游刃有余。”
1985年,朱德群坐火车从瑞士回法国,在车窗里看到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暴风雪景色,灵感犹如泉涌,进行了一系列独特的雪景创作。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皮埃尔•卡巴纳(Pierre Cabanne)曾评价:“朱德群不是一位单纯的风景画家,但他是一位自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来自于两种文化,但却只有一个愿望:打造色彩表现力。”
1990年代开始,朱德群搬到巴黎近效维特耶(Vitry-sur-Seine)的大画室,开始创作尺幅巨大的画,如二联作、三联作,也渐渐开始和台湾画廊界有合作。
2014年3月19日,纽约马勃洛画廊(Marlborough Gallery)刚刚开幕了朱德群瓷板画展览。展出了朱德群27幅陶瓷作品,所有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之前在法国国立塞维尔瓷器厂(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亲自手绘完成的。万万没想到,这个展览竟然成了朱德群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