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5-II(十一)矫情个毛毛
这两天,拜托几个产业界的朋友,帮忙审阅我的一份关于工业政策的研究计划。他们无情地直戳,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里存在的种种问题。待他们走后,我只能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就着清酒,默默地吃掉一包花生米。因为我意识到,未来三天,我会有很大的工作量,只是一时难以接受。
深夜,我给几个原本要接着帮我审阅研究计划的朋友发短信,取消我们的面谈,并说清缘由。不同于其他表安慰短信,有一条则是淡淡地说,没事,放轻松,改呗。此时,我都能猜想到短信那头,打字者犀利的眉宇。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隐隐意识到我的研究计划有问题。因为每一次在读到工业政策的时候,总有新的发现,总觉得有东西可以补充进我的研究计划。然而,新的发现,并不能说明我的思维活跃,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之前的案头研究不够深入,这也是做严谨学问的大忌。
举例来说,按照霍普金斯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开头1/3的内容必须得是文献综述。然而,我刚开始写那篇洋洋洒洒100页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并不明白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同学们在一起,张牙舞爪地抱怨学校规范的变态。但是,等我半本论文都写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论文大纲是有问题的,这直接导致我的论文无法继续下去。
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们几个国关方向的学生都或早或迟地遇到了类似问题。但是国际法的学生就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把案例读完,都无从下手;国际经济的学生也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把模型做出来,什么都做不了。
突然间,我们几个平时最人五人六,看起来最“满腹经纶”的国际关系学生,牛皮被揭穿,瞬间成了学渣。糟糕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得重新来过,而答辩的时间不等人。此时,我们几个糟糕的学生,各自呼天喊地的跑去找导师哭。
幸好,我当时的导师是一个从哈佛跳过来的学术大拿,且年富力强。那小半年,他几乎折损了自己一半的睡眠时间,帮我指导并修改论文。每天夜里2-3点钟,我把最新出来的章节发给他,而早上6点起来的时候,我的邮箱里就躺着他已经批注过的内容。甚至,他还把他的那个在玻利维亚做人类学研究的女朋友搬过来,给我讲述,到底什么是学术研究。
那一年,他一共指导了两个学生。答辩结束后,他请我们两个学生吃饭,他问:“你们的论文写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实在不想以后带学生的时候,再过今年这种日子了。”我俩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在写论文大纲前,案头研究得不够充分,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本身的学术根基不牢固,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大厦随时都会坍塌。
然而,人往往能够很轻易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却惰性使然,很难做出改变。这种不扎实的毛病,也容易带到工作中去。特别是我所在的行业,留不住老人,而新人又是频频入住,这样,在新人面前,总会掩盖掉我不扎实的问题。而我自己,也被浮华包裹得无法成长。但凡遇到采访思路和写作思路问题的时候,就会矫情地说,啊,没灵感;啊,压力大。
我的一位编辑,在吃完一碗凉皮后,指出了我的这个问题。她说,你如果总在采访中发现新的思路,那就要小心了,是不是自己的研究不够。昨天的那个师兄,也是在吃完一张匹萨后,说了类似的话,你不能光靠访谈完成你的研究,那不叫学术研究。是啊,这简直就是在偷懒。
纵然,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但是究其根本,终归是一致的。现在想想,身边很多严谨治学的朋友,或许看到我年纪渐长,便默默地叹一口气,说,哎,人艰不拆吧。
所以,每每在工作中遇到“坍塌”的时候,我的惰性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纵着自己的性子,开始犯矫情。然后一副文青调调,贱贱地说,啊,没灵感;啊,压力大。但是,我想,短信那头,那道犀利的眉宇会说,矫情个毛毛,自己不够努力罢了。
深夜,我给几个原本要接着帮我审阅研究计划的朋友发短信,取消我们的面谈,并说清缘由。不同于其他表安慰短信,有一条则是淡淡地说,没事,放轻松,改呗。此时,我都能猜想到短信那头,打字者犀利的眉宇。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隐隐意识到我的研究计划有问题。因为每一次在读到工业政策的时候,总有新的发现,总觉得有东西可以补充进我的研究计划。然而,新的发现,并不能说明我的思维活跃,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之前的案头研究不够深入,这也是做严谨学问的大忌。
举例来说,按照霍普金斯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开头1/3的内容必须得是文献综述。然而,我刚开始写那篇洋洋洒洒100页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并不明白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同学们在一起,张牙舞爪地抱怨学校规范的变态。但是,等我半本论文都写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论文大纲是有问题的,这直接导致我的论文无法继续下去。
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们几个国关方向的学生都或早或迟地遇到了类似问题。但是国际法的学生就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把案例读完,都无从下手;国际经济的学生也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把模型做出来,什么都做不了。
突然间,我们几个平时最人五人六,看起来最“满腹经纶”的国际关系学生,牛皮被揭穿,瞬间成了学渣。糟糕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得重新来过,而答辩的时间不等人。此时,我们几个糟糕的学生,各自呼天喊地的跑去找导师哭。
幸好,我当时的导师是一个从哈佛跳过来的学术大拿,且年富力强。那小半年,他几乎折损了自己一半的睡眠时间,帮我指导并修改论文。每天夜里2-3点钟,我把最新出来的章节发给他,而早上6点起来的时候,我的邮箱里就躺着他已经批注过的内容。甚至,他还把他的那个在玻利维亚做人类学研究的女朋友搬过来,给我讲述,到底什么是学术研究。
那一年,他一共指导了两个学生。答辩结束后,他请我们两个学生吃饭,他问:“你们的论文写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实在不想以后带学生的时候,再过今年这种日子了。”我俩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在写论文大纲前,案头研究得不够充分,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本身的学术根基不牢固,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大厦随时都会坍塌。
然而,人往往能够很轻易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却惰性使然,很难做出改变。这种不扎实的毛病,也容易带到工作中去。特别是我所在的行业,留不住老人,而新人又是频频入住,这样,在新人面前,总会掩盖掉我不扎实的问题。而我自己,也被浮华包裹得无法成长。但凡遇到采访思路和写作思路问题的时候,就会矫情地说,啊,没灵感;啊,压力大。
我的一位编辑,在吃完一碗凉皮后,指出了我的这个问题。她说,你如果总在采访中发现新的思路,那就要小心了,是不是自己的研究不够。昨天的那个师兄,也是在吃完一张匹萨后,说了类似的话,你不能光靠访谈完成你的研究,那不叫学术研究。是啊,这简直就是在偷懒。
纵然,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但是究其根本,终归是一致的。现在想想,身边很多严谨治学的朋友,或许看到我年纪渐长,便默默地叹一口气,说,哎,人艰不拆吧。
所以,每每在工作中遇到“坍塌”的时候,我的惰性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纵着自己的性子,开始犯矫情。然后一副文青调调,贱贱地说,啊,没灵感;啊,压力大。但是,我想,短信那头,那道犀利的眉宇会说,矫情个毛毛,自己不够努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