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抓紧时间,热血沸扬
2012-5-14
从迷笛回来十多天了,却迟迟没有动手写迷笛日志。今年的迷笛一样热血,一样精彩,一样让人热泪盈眶,没有强烈的记录欲望也许是因为我不再年轻。一路上被人称作“高中生”、“萌妹子”,却丝毫不能改变我已是25岁高龄的残酷现实。
18号早晨8点从三亚出发,大雨倾盆。3号早晨8点回到洛阳,阳光很好。半个月里我看过许多美景也看过许多美女,向往已久的厦大让我有些许失望还好苏州博物馆一如想象中的不落俗套,鼓浪屿果不其然商业得无以复加,法云安缦名副其实隐于山林不问世事,干燥的气候和骚瑞的环境依然让我觉得北京不适宜人类居住。
福州——醉吹横笛坐榕阴
福州街道两旁一棵棵开花的树让空气都变得浓稠,西禅寺的素斋难以下咽,三坊七巷的老房子正在消失。到达和离开的时候都在下雨,对这个城市最深的印象就是满街湿漉漉的榕树。
厦门——日暖桑麻光似泼
去厦门的动车上听到前面的人打电话:“晚上一起吃饭吧,我来厦门了……我来看演唱会啊,明天的……王菲的。”心马上碎成一地饺子馅,这个打击比车窗外的暴雨更加突如其来。我背着在三亚机场淋过暴雨的包走出厦门火车站又被浇了个透,彻底认了自己的雨人命。吃完饭一转身就看到了厦门外图的大楼,一头扎进去以便宜得令人发指的价钱淘到企鹅原版书,心情和雨后的夜晚空气一样好。向往已久的厦大校园没有想象中漂亮,倒是那条涂鸦隧道让我欣喜不已,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东西嘛。
万石植物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让我迈不动步子,我偶遇一株不起眼的植物有着美丽的名字“裹篱樵”,我发现自己养在阳台上的植物有居然叫“射干”,我看到了开得异常鲜艳肥硕的太阳花,我终于看到了《小王子》里的猴面包树,在多肉植物展厅和沙土植物区流连太久了之后我的肩颈都被灼伤了,这是我小看厦门的阳光穿吊带出门的报应吧。
吃完沙茶面再来上五块钱一大瓶的甘蔗汁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鼓浪屿了。岛上游人如织,名声在外的店铺门口都排起了队,偷拍了一个卖花草茶的帅哥,偶然踏进了一个摆着几千个胡桃夹子的酒吧,没有找到那家只有晴天才开的叫“晴天见”的冰淇淋店倒是吃到了麦兜的鱼丸粗面。海天堂构的118元的门票太贵,但木偶戏真的很精彩。拍婚纱照的人随处可见,时不时便闯进游客的相机。走在布满了各种小清新家庭旅馆的街道,想起连岳的话:只有到了晚上,游人散尽,鼓浪屿才是岛上居民的。没有偶遇他或者舒婷,但是当我故意走到鲜有游人的街道,看着那些老建筑,想象着它们的故事,也会望着门口的报箱幻想一下那个带空调的房间里面是不是就有一个正在发微博评论时事的情感专栏作家或正在埋头写作的诗人。路痴的我手拿着地图走了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菽庄花园,当地人家已经点起了灯火,迎面走来的都是拎着菜回家的人,一时间心底腾起一阵凄凉,顿觉自己形单影只楚楚可怜。等早已酸痛的双脚终于把我拉回码头附近,我在一家明信片小店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下一串英语。
杭州——半壕春水一城花
雨人的宿命还在继续,于是在雨中看到了盛开的虞美人,各色娇艳的花瓣带着水珠在风中招摇着,惹人万般爱怜。雨中探访灵隐寺倒是应了光景。古木参天的绿苔院落,斑驳的古塔和碑文,如黛远山和眼前翠竹,这一切在袅袅烟气中更显禅意十足。大殿虽然挤满了香客,庄严肃穆之气丝毫不减,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畏,连脚步都轻了起来。运气很好赶上灵隐的日课,我怔怔听了许久,跟同学说:“我这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被深深地震撼了。”
顺利找到传说中与灵隐寺想通的法云安缦,门口的工作人员很友好,放我们两个穷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铺着青苔的石板路,长着草的黑瓦屋顶,柴门泥墙掩映的院落,河边散步的鸭子,沾着雨滴的绣球和不知名的素净野花,近在咫尺的灵隐寺的袅袅香火,若不是不经意间看到一棵大树的枝丫上挂着“AMAN SPA”的木牌,还真以为自己穿越回了王维的田园诗里。第二天我发了一条微博:fayunaman,我心目中中国最牛逼的度假酒店,没有之一。
西湖音乐节一直以小清新风格著称,在风景这么婉约秀丽的地方也只能小清新了吧。春未老,风细柳斜斜,眼见之处都是盛开的鲜花:鸢尾、蔷薇、绣球……西湖这种气质就是要苏小小、朱淑真这种清新文艺女青年才相配嘛。
西湖边很多名人故居,随便逛着就走到了潘天寿纪念馆,看到一代名家“向毛主席请罪”和“请求医疗假”的手书,心里很不是滋味,快步走了出去。
苏州——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火车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整洁、有设计感的火车站了。订的青旅在桃花坞,没有看到桃花,但是看到闲适随意的江南人家散落在河畔,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门上挂着烟杂店的招牌,健硕的金毛趴在石板路上打瞌睡,专注做竺香扇的老人坐在一爿小店门口。
虎丘和记忆中没有差别,我一边欣赏着无边的美景,一边思忖“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并非徒有虚名。倒是寒山寺熙来攘往的游人已经让人无法体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寂寥意境,我还是坚持花五块钱去撞了那口钟,因为十五年前就爱上了的诗句。
苏州大学里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也有垂满了花的河岸,有小鸟结伴在大树下悠闲觅食也有“夜间行车请勿使用远光灯”的温馨提示,有历史悠久的方塔和钟楼,也有古色古香的幼儿园。暮色里,我站在路灯柔和的黄光里暗自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中国校园了。
一路走来最爱苏州,因为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建筑创意精妙的苏州博物馆,因为无论是火车站地铁站还是学校,都无一例外是白墙黑瓦雕花屋檐的江南风格,因为平江路上那些或可爱或帅气的狗狗们,因为连青旅房间墙上都挂着吴冠中的画。
北京——车如流水马如龙
两次进京都是冲六环之外的迷笛去的,并有幸经历了京城著名的享受沙尘暴和游车河项目。虽然第一天就和朋友们吃了美味的晚餐和夜宵,但干燥的气候还是让我这个在热带海边生活了七年的人无所适从。
被骚摇霸气地包下的青旅很有特色,老板是个好人,记事的黑板上写着“让老王吃饱”,老王是一只狗,还有一只狗叫小王。在天台上和几个初次见面的妹纸随意聊着,自己已经出现在了学壁画的妹纸的素描本上。和住同一个房间的K相谈甚欢,而她居然也叫小七。
迷笛三天依然骚情四溢,第一天看完崔健就觉得别无所求了,第二天在液氧罐头的现场看到了孙权,也算弥补了看不到二手玫瑰的遗憾,第三天我终于上前告诉校长我连续三年从三亚出发追随迷笛。逃跑计划的现场因为前排太挤我索性跳水去了后场,结果在《08年我们结婚》的歌声中被一对新人感动得泣不成声。穿着婚纱跳水的新娘,穿着扎染T恤的新郎,你们是最美的,我和散场后所有泪流满面的姑娘一样,都为你们送上了祝福。第三次来迷笛,阵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乌托邦的生活。
离开北京那天青旅老板说可以到晚上再退房,我还是决定中午就走。因为大部分骚摇们都已经在清晨奔赴车站回归各自水深火热的生活,我无法一个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鲜回忆。即便现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蒙古汉子老张抱着海大哭的样子和大巴上满车的歌声。
你听,那是琪琪和暗堂在唱:“空空的脑袋那么漂亮,茁壮的身体那么健康,短暂的生命那么匆忙,所以抓紧时间热血沸扬……”
恩。
从迷笛回来十多天了,却迟迟没有动手写迷笛日志。今年的迷笛一样热血,一样精彩,一样让人热泪盈眶,没有强烈的记录欲望也许是因为我不再年轻。一路上被人称作“高中生”、“萌妹子”,却丝毫不能改变我已是25岁高龄的残酷现实。
18号早晨8点从三亚出发,大雨倾盆。3号早晨8点回到洛阳,阳光很好。半个月里我看过许多美景也看过许多美女,向往已久的厦大让我有些许失望还好苏州博物馆一如想象中的不落俗套,鼓浪屿果不其然商业得无以复加,法云安缦名副其实隐于山林不问世事,干燥的气候和骚瑞的环境依然让我觉得北京不适宜人类居住。
福州——醉吹横笛坐榕阴
福州街道两旁一棵棵开花的树让空气都变得浓稠,西禅寺的素斋难以下咽,三坊七巷的老房子正在消失。到达和离开的时候都在下雨,对这个城市最深的印象就是满街湿漉漉的榕树。
厦门——日暖桑麻光似泼
去厦门的动车上听到前面的人打电话:“晚上一起吃饭吧,我来厦门了……我来看演唱会啊,明天的……王菲的。”心马上碎成一地饺子馅,这个打击比车窗外的暴雨更加突如其来。我背着在三亚机场淋过暴雨的包走出厦门火车站又被浇了个透,彻底认了自己的雨人命。吃完饭一转身就看到了厦门外图的大楼,一头扎进去以便宜得令人发指的价钱淘到企鹅原版书,心情和雨后的夜晚空气一样好。向往已久的厦大校园没有想象中漂亮,倒是那条涂鸦隧道让我欣喜不已,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东西嘛。
万石植物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让我迈不动步子,我偶遇一株不起眼的植物有着美丽的名字“裹篱樵”,我发现自己养在阳台上的植物有居然叫“射干”,我看到了开得异常鲜艳肥硕的太阳花,我终于看到了《小王子》里的猴面包树,在多肉植物展厅和沙土植物区流连太久了之后我的肩颈都被灼伤了,这是我小看厦门的阳光穿吊带出门的报应吧。
吃完沙茶面再来上五块钱一大瓶的甘蔗汁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鼓浪屿了。岛上游人如织,名声在外的店铺门口都排起了队,偷拍了一个卖花草茶的帅哥,偶然踏进了一个摆着几千个胡桃夹子的酒吧,没有找到那家只有晴天才开的叫“晴天见”的冰淇淋店倒是吃到了麦兜的鱼丸粗面。海天堂构的118元的门票太贵,但木偶戏真的很精彩。拍婚纱照的人随处可见,时不时便闯进游客的相机。走在布满了各种小清新家庭旅馆的街道,想起连岳的话:只有到了晚上,游人散尽,鼓浪屿才是岛上居民的。没有偶遇他或者舒婷,但是当我故意走到鲜有游人的街道,看着那些老建筑,想象着它们的故事,也会望着门口的报箱幻想一下那个带空调的房间里面是不是就有一个正在发微博评论时事的情感专栏作家或正在埋头写作的诗人。路痴的我手拿着地图走了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菽庄花园,当地人家已经点起了灯火,迎面走来的都是拎着菜回家的人,一时间心底腾起一阵凄凉,顿觉自己形单影只楚楚可怜。等早已酸痛的双脚终于把我拉回码头附近,我在一家明信片小店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下一串英语。
杭州——半壕春水一城花
雨人的宿命还在继续,于是在雨中看到了盛开的虞美人,各色娇艳的花瓣带着水珠在风中招摇着,惹人万般爱怜。雨中探访灵隐寺倒是应了光景。古木参天的绿苔院落,斑驳的古塔和碑文,如黛远山和眼前翠竹,这一切在袅袅烟气中更显禅意十足。大殿虽然挤满了香客,庄严肃穆之气丝毫不减,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畏,连脚步都轻了起来。运气很好赶上灵隐的日课,我怔怔听了许久,跟同学说:“我这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被深深地震撼了。”
顺利找到传说中与灵隐寺想通的法云安缦,门口的工作人员很友好,放我们两个穷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铺着青苔的石板路,长着草的黑瓦屋顶,柴门泥墙掩映的院落,河边散步的鸭子,沾着雨滴的绣球和不知名的素净野花,近在咫尺的灵隐寺的袅袅香火,若不是不经意间看到一棵大树的枝丫上挂着“AMAN SPA”的木牌,还真以为自己穿越回了王维的田园诗里。第二天我发了一条微博:fayunaman,我心目中中国最牛逼的度假酒店,没有之一。
西湖音乐节一直以小清新风格著称,在风景这么婉约秀丽的地方也只能小清新了吧。春未老,风细柳斜斜,眼见之处都是盛开的鲜花:鸢尾、蔷薇、绣球……西湖这种气质就是要苏小小、朱淑真这种清新文艺女青年才相配嘛。
西湖边很多名人故居,随便逛着就走到了潘天寿纪念馆,看到一代名家“向毛主席请罪”和“请求医疗假”的手书,心里很不是滋味,快步走了出去。
苏州——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火车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整洁、有设计感的火车站了。订的青旅在桃花坞,没有看到桃花,但是看到闲适随意的江南人家散落在河畔,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门上挂着烟杂店的招牌,健硕的金毛趴在石板路上打瞌睡,专注做竺香扇的老人坐在一爿小店门口。
虎丘和记忆中没有差别,我一边欣赏着无边的美景,一边思忖“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并非徒有虚名。倒是寒山寺熙来攘往的游人已经让人无法体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寂寥意境,我还是坚持花五块钱去撞了那口钟,因为十五年前就爱上了的诗句。
苏州大学里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也有垂满了花的河岸,有小鸟结伴在大树下悠闲觅食也有“夜间行车请勿使用远光灯”的温馨提示,有历史悠久的方塔和钟楼,也有古色古香的幼儿园。暮色里,我站在路灯柔和的黄光里暗自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中国校园了。
一路走来最爱苏州,因为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建筑创意精妙的苏州博物馆,因为无论是火车站地铁站还是学校,都无一例外是白墙黑瓦雕花屋檐的江南风格,因为平江路上那些或可爱或帅气的狗狗们,因为连青旅房间墙上都挂着吴冠中的画。
北京——车如流水马如龙
两次进京都是冲六环之外的迷笛去的,并有幸经历了京城著名的享受沙尘暴和游车河项目。虽然第一天就和朋友们吃了美味的晚餐和夜宵,但干燥的气候还是让我这个在热带海边生活了七年的人无所适从。
被骚摇霸气地包下的青旅很有特色,老板是个好人,记事的黑板上写着“让老王吃饱”,老王是一只狗,还有一只狗叫小王。在天台上和几个初次见面的妹纸随意聊着,自己已经出现在了学壁画的妹纸的素描本上。和住同一个房间的K相谈甚欢,而她居然也叫小七。
迷笛三天依然骚情四溢,第一天看完崔健就觉得别无所求了,第二天在液氧罐头的现场看到了孙权,也算弥补了看不到二手玫瑰的遗憾,第三天我终于上前告诉校长我连续三年从三亚出发追随迷笛。逃跑计划的现场因为前排太挤我索性跳水去了后场,结果在《08年我们结婚》的歌声中被一对新人感动得泣不成声。穿着婚纱跳水的新娘,穿着扎染T恤的新郎,你们是最美的,我和散场后所有泪流满面的姑娘一样,都为你们送上了祝福。第三次来迷笛,阵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乌托邦的生活。
离开北京那天青旅老板说可以到晚上再退房,我还是决定中午就走。因为大部分骚摇们都已经在清晨奔赴车站回归各自水深火热的生活,我无法一个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鲜回忆。即便现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蒙古汉子老张抱着海大哭的样子和大巴上满车的歌声。
你听,那是琪琪和暗堂在唱:“空空的脑袋那么漂亮,茁壮的身体那么健康,短暂的生命那么匆忙,所以抓紧时间热血沸扬……”
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