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该怎么谈论“孝”?
母亲节马上就要到了,关于中国式“孝顺”的事迹很快就会不绝于媒体。前几天,我已经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则这样的文章。宣传孝道是件好事,但是怎么宣传却必须认真计较。
我一直很讨厌一种文章,这种文章有个模式,要么前面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要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罗列一些常识,要么就是说一段很迷信的说辞,后面几乎都差不多,一般是作者自己被感动了,泪流满面之类的,接着就是“为了母亲,给我转”,“不转妄为人”,或者是更恶毒的诅咒。我很奇怪,写这种模式文章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始终拥有一种强制心态,自己认为是的东西,别人一定要接受,否则他就跟你势不两立,恨不得透过文字、透过电脑把你给揍一顿。他似乎不愿意承认,即使人人以为是,人人愿意为的孝也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你可以为母亲祈福,他可以给母亲送花,还有人愿意陪母亲说说话。
还有一种很正统的宣传法,一提到孝,那就是我中华传统美德,似乎其他国家的家庭都很冷漠似的,唯独我们中国人孝道深入骨髓。 应该说,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确实跟其它国家,尤其是亚洲以外的国家有很大差异。但是,孝这个东西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我以为,孝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就像乌鸦反哺一样,几乎是一种本能。当然,这是说在平常状态之下,极端不孝的例子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很多。
那中国的孝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中国人是生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没有独立性,连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的,还有什么属于自己呢?《论语》说:”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 就是说,中国人是一代一代刻板复制的,父在的时候,要模仿他的言行举止,父不在的时候,要体察他的思想旨归,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孝。所以到了宋明时代,由理学发展出一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关于这一点,肯定不是基于这一个理由,张宏杰所说宋明时期政治局势导致理学发展,窃以为也非常有道理),人本身的价值,被否定了。
孝顺这个词,孝在前,顺在后,其实顺才是孝的前提。所谓耳提面命、膝下承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不顺是传统时代最大的罪过,在家庭忤逆是孽子,在朝廷,忤逆是犯上作乱。说白了,孝是传统时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维护王朝秩序的首要工具。
秦之前的三代,孝是封建秩序的保障,春秋战国,礼乐渐毁,到了秦时,去封建,立郡县,提倡以吏为师。从法律上否定亲情伦理,承认私人财产,鼓励亲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大义灭亲,搞出很多伪个人主义的东西,汉朝重新恢复礼乐秩序,董仲舒提出一套天人合一的理论,把亲情伦理,变成三纲五常,从市井扩大到了朝廷。历朝历代为了宣传孝道,甚至弄出了很多现在看来很变态的东西,比如,郭巨埋儿、黄香温席等等。
所以,如今提倡孝道,首先不能提倡传统时代的孝道,必须把孝建立在现代伦理的基础之上,所谓现代伦理就是具有普世价值,那些基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提倡孝道,不应突出它具有所谓”排他性“,一它不是我们独有的,独特的,孝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二不应以孝为理由,排拒其他价值,比如个人的自由,不能提倡一种变态的孝道。
这就是我关于孝的一点看法。
我一直很讨厌一种文章,这种文章有个模式,要么前面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要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罗列一些常识,要么就是说一段很迷信的说辞,后面几乎都差不多,一般是作者自己被感动了,泪流满面之类的,接着就是“为了母亲,给我转”,“不转妄为人”,或者是更恶毒的诅咒。我很奇怪,写这种模式文章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始终拥有一种强制心态,自己认为是的东西,别人一定要接受,否则他就跟你势不两立,恨不得透过文字、透过电脑把你给揍一顿。他似乎不愿意承认,即使人人以为是,人人愿意为的孝也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你可以为母亲祈福,他可以给母亲送花,还有人愿意陪母亲说说话。
还有一种很正统的宣传法,一提到孝,那就是我中华传统美德,似乎其他国家的家庭都很冷漠似的,唯独我们中国人孝道深入骨髓。 应该说,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确实跟其它国家,尤其是亚洲以外的国家有很大差异。但是,孝这个东西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我以为,孝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就像乌鸦反哺一样,几乎是一种本能。当然,这是说在平常状态之下,极端不孝的例子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很多。
那中国的孝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中国人是生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没有独立性,连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的,还有什么属于自己呢?《论语》说:”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 就是说,中国人是一代一代刻板复制的,父在的时候,要模仿他的言行举止,父不在的时候,要体察他的思想旨归,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孝。所以到了宋明时代,由理学发展出一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关于这一点,肯定不是基于这一个理由,张宏杰所说宋明时期政治局势导致理学发展,窃以为也非常有道理),人本身的价值,被否定了。
孝顺这个词,孝在前,顺在后,其实顺才是孝的前提。所谓耳提面命、膝下承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不顺是传统时代最大的罪过,在家庭忤逆是孽子,在朝廷,忤逆是犯上作乱。说白了,孝是传统时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维护王朝秩序的首要工具。
秦之前的三代,孝是封建秩序的保障,春秋战国,礼乐渐毁,到了秦时,去封建,立郡县,提倡以吏为师。从法律上否定亲情伦理,承认私人财产,鼓励亲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大义灭亲,搞出很多伪个人主义的东西,汉朝重新恢复礼乐秩序,董仲舒提出一套天人合一的理论,把亲情伦理,变成三纲五常,从市井扩大到了朝廷。历朝历代为了宣传孝道,甚至弄出了很多现在看来很变态的东西,比如,郭巨埋儿、黄香温席等等。
所以,如今提倡孝道,首先不能提倡传统时代的孝道,必须把孝建立在现代伦理的基础之上,所谓现代伦理就是具有普世价值,那些基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提倡孝道,不应突出它具有所谓”排他性“,一它不是我们独有的,独特的,孝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二不应以孝为理由,排拒其他价值,比如个人的自由,不能提倡一种变态的孝道。
这就是我关于孝的一点看法。
-
李作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26 19:00:27
-
jlj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09:39:04
-
在钢琴上跳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6 00:05:33
-
名字不重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5 21:50:17
-
莫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5 20:06:47
-
戈壁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23:24:40
-
赤名莉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5:36:32
-
.隔壁老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5:36:08
-
a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5:29:46
-
我叫月心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4:45:22
-
小老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3:32:52
-
象牙山刘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3:10:56
-
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2:58:58
-
小啊小毛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2:23:07
-
hotsumm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2:15:48
-
Thanks Go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04 1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