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日本——日本人在生死中对美的极致追求
上学期的论文。写的时候觉得写得可恶心了,今天看看又觉得还可以的样子= =
一、引子
日本人认为花有神性。 早在五六千年前,日本人已经有了“送灵”的仪式,大概那时日本人就已具有“万物有灵”的思想了。 《古事记》、《日本书纪》留下了许多自然神话的故事,它们开章就以苇芽的萌生象征神的出现,以此说明在日本最早的自然不是神创造,而是自然本身自力生成的,所以古代日本人将山川草木看作是神的化身,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此有很大的联系。先生敬畏,便生欣赏,对自然的爱与敬,对自然的效仿和追随,深深地体现在日本人生与死的各个方面。
日本女子和服上的绿柳樱花、和室中插着的那一支山茶花、歌舞伎桃花一般的妆容、俳句中的花与月、作为皇室象征的十六瓣八重菊、如樱花一般生一般死的武士、武士刀鞘上装饰的梅花……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惊呼:“花未眠!” 几千年过去了,日本文化逐渐发展,但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成为了其永恒的命题。花作为自然界中极具美感的代表,它的绚烂、高贵、凋谢都是日本人生生死死中不断欣赏、效仿的美的典范。他们期望着,能够像花儿一样幽雅地生,美丽地死。
二、花中见生
日本人的生,是离不开花的。日本人总要将自然风物移到自家院中,浓缩成一幅微观而幽美的景致;和屋之中也是不可以无花的;要立花、要生花;花见是日本非常重要的风俗;而衣有花染,着便穿花;武士以花为家纹,战场上,刀起花开,刀落花散,望花祈生,拈花向死 。
1、花中的文艺世界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这样介绍过:在庭院艺术之中,日本人“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景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而在插花时,“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到了冬季,就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取名“白玉”或“佗助”的山茶花,就要在许多山茶花的种类中,挑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蓓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然后,必须让这朵蓓蕾披上露水。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间,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有一朵白蓓蕾,而且也是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预先用水濡湿插花用的陶瓷花瓶。”
日本艺术中的精细和幽美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在花中看日本人的生,所见乃是其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古代中国将金列为五行之首不同,古代日本的五行是从木开始的,这也映证了日本文化审美中自然的重要地位。日本的自然景观与广阔而多样的中国大陆不同,多森林、多溪川,因此日本审美往往见“小”。与小格局中见大世界,是日本人的审美偏好。日本的审美核心,在于“物哀”。心与外物在接触的一刹那所迸发出的同情,便是物哀。物哀虽并不特指悲伤的情绪,然而日本人所体会的美往往伴随着哀。“感哀甚者,难免残酷,残酷之美,是日本文化的特色。日本人观花,情色皆美,然而内心焦虑,独缺‘悠然’。” 柏拉图认为真的幸福乃是高度自足的幸福,因而理性之人更为快乐。从此来看,日本人生之时对于美的极致追求乃是高度依赖于外物的,无需说其不得自足的理,根本就不屑于我之介入。日本人审美,是要入无我之境的。川端康成写道:“灭我为无。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天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融入自然,融入真正的大美。因审美之情常随外物转移,随时令变迁,随花开花落而动,故而内心中生有无常之感,对于外物对于自身,因而追求对当下世界对感观现世的充分体验,从中追求真我真自然。日本审美的精微细致,日本审美的哀的底色,大概有这样的原因吧。
2、花中的世俗世界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从西方的视角出发,出色地用西方的逻辑解释了日本民族“菊与刀”并存对立的矛盾性格。在她看来,西方是罪感文化,而日本是耻感文化。 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中也提到:“的确,以我所见,羞耻心是人类道德自觉意识产生的最初征兆”他还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民好意提醒一名武士,说有个跳蚤在他后背上跳,武士立即将这个平民看成两半。” 足见“羞耻之心”、“珍惜荣誉之心”在日本世俗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羞耻之心引发的报复行为,绝不是冲动之下的产物。日本人极推崇和擅长忍耐。但“狂”却也是日本文化中受推崇和效仿的表现。这些是否有矛盾呢?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从审美角度为此找到解释。所有行为,所有表现,在于合于义理,合于名分。而名分和义理所要求的,正是生而为人之美。武士平素必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上战场时,在头盔和铠甲上插上花朵;武士的刀亦是艺术品,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而由武士慎重地使用……美的韵律在日本世俗生活中随处可寻。
而日本对于情色文化的开放亦可体现出其对现世的执着。对于感官的重视不仅仅止于花见、花道、茶道、俳句等的所谓高雅欣赏。情色的感官体验对于日本人来说同样是及其重要的。而且色欲作为人最富有激情的欲望,自然不会被日本人所忽视。日本人对感官的享受,是极度追求美的。因而和中国人不同,情欲体验对于日本人绝不仅仅是一件放纵而可耻的事情。
3、小结
在日本的思想的世界里,总是少了形而上的色彩。
湛然和尚说:“穿透一瞬间,此在即永恒。当下,一瞬以外无他,一瞬、一瞬的重叠,就是一生。”日本人对于当下世界,对于感官境界的重视如是。
西方人从希腊文明伊始,便要超越现世的感官世界去追求永恒的真理。而日本人却要在一瞬一瞬的审美体验里达到自我的悟道。因而在日本,较少地关注理性思辨,而较多地关注现世体验。日本的和尚,并不执着于守戒,他们娶妻喝酒吃肉,他们入定参禅,用入世的生活来观自身的大修行。他们不同于“宗主国”中国,中国的儒学佛学在传入日本前,对于形而上的道是有追寻的迫切希望的,而日本则将道作为万物之中所蕴含的绝对精神,高而难及;他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追寻具体可感的“美”,将自身融入这种美中,从而达到“无”之境界。
三、死如落花
日本人对美的追求是极致而哀伤的。死作为人之一生最神秘、最激烈、最庄严的时刻,对于日本人来说,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日本作家多自杀而死。自杀身死的川端康成曾经写到:“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而对于死的极致追求在日本则体现在“切腹”之礼上。
我们都对樱花与武士的关系耳熟能详。“花は桜木、人は武士。”樱花是在日本最寻常可见的花,生命力旺盛,花开繁溢。与其他国家为产樱桃而种的樱花不同,日本的樱花是为观赏而生的花。武士之生如樱花,死亦当如樱花。这体现了日本人对死亡的极致的美的追求。
如同中国人对心脏的重视一样,日本人认为腹部是灵魂与爱情的栖息之地,将这个部分切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是一种高贵的荣誉。平民阶级甚至都没有切腹的资格。 日本武士在切腹自杀时,都要作诗一首。新渡户稻造认为“切腹并不只是一种自杀的方式,它是一种习俗,即带有法律意义又带有礼法意义。” 诚然,在我们看来,镇静自若地在自己的腹部划十字,忍受极度的生理痛苦仍然要保持面部表情的镇定,保持仪式的庄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日本,通过武士家族的教育,甚至连8岁的男孩也能够独自完成这样残酷的一件事情。 然而武士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其超人的忍耐力和极致的死亡之美。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维持了身为武士的荣誉,结束了追寻美的一生,并且“在临终的眼中映现出了自然的美。”
然而日本人也同时认为不恰当的自杀是令人羞愧的。没有适当的名分,或者为了一些根本不值一提的理由而选择切腹,在日本人看来是玷污了这项庄严而美的仪式。日本人固然在各个民族中对死具有别样的情怀,却并非纯然的向往死的民族。日本人向死要是适当的时机。一来是死之一事,关系甚大,地位崇高,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杀在日本人看来是玷污了死之美;二来其实在日本人来言,生有生之美,死有死之美,在适当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处置自己的生命,是最美的。武士为报主君之仇,隐忍数年甚至数十年,报大仇之后出于义理毅然就死,在日本人看来是很值得尊敬的。
四、总结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海岛。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大概少见大山大川的壮阔场景,少有考虑到世界之阔大。日本岛上发育出来的文明是精致而细微的。日本的文化是极端发展于“情”这一端的。日本则将道作为万物之中所蕴含的绝对精神,高而难及;他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追寻具体可感的“美”,将自身融入这种美中,从而达到“无”之境界。人生对日本人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瞬间组成的,对每个瞬间的充分的全然的美的展示和体验乃是他们的极致追求。在体悟和领略美中,日本形成了其独特的哀婉的审美底色,形成了幽玄而又绚烂的审美文化。在瑰丽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占有了它的特殊席位。
参考文献
书籍:
新渡户稻造著,李建萍 周钱编译,《武士道》,载于《日本人的书——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个范本》,武汉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鲁丝•本尼迪克特著,丹彤编译,《菊与刀》,载于《日本人的书——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个范本》,武汉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李冬君著,《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叶渭渠著,《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文章: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我在美丽的日本》
一、引子
日本人认为花有神性。 早在五六千年前,日本人已经有了“送灵”的仪式,大概那时日本人就已具有“万物有灵”的思想了。 《古事记》、《日本书纪》留下了许多自然神话的故事,它们开章就以苇芽的萌生象征神的出现,以此说明在日本最早的自然不是神创造,而是自然本身自力生成的,所以古代日本人将山川草木看作是神的化身,作为其崇拜的对象。 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此有很大的联系。先生敬畏,便生欣赏,对自然的爱与敬,对自然的效仿和追随,深深地体现在日本人生与死的各个方面。
日本女子和服上的绿柳樱花、和室中插着的那一支山茶花、歌舞伎桃花一般的妆容、俳句中的花与月、作为皇室象征的十六瓣八重菊、如樱花一般生一般死的武士、武士刀鞘上装饰的梅花……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惊呼:“花未眠!” 几千年过去了,日本文化逐渐发展,但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成为了其永恒的命题。花作为自然界中极具美感的代表,它的绚烂、高贵、凋谢都是日本人生生死死中不断欣赏、效仿的美的典范。他们期望着,能够像花儿一样幽雅地生,美丽地死。
二、花中见生
日本人的生,是离不开花的。日本人总要将自然风物移到自家院中,浓缩成一幅微观而幽美的景致;和屋之中也是不可以无花的;要立花、要生花;花见是日本非常重要的风俗;而衣有花染,着便穿花;武士以花为家纹,战场上,刀起花开,刀落花散,望花祈生,拈花向死 。
1、花中的文艺世界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这样介绍过:在庭院艺术之中,日本人“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景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而在插花时,“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到了冬季,就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取名“白玉”或“佗助”的山茶花,就要在许多山茶花的种类中,挑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蓓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然后,必须让这朵蓓蕾披上露水。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间,在青瓷花瓶里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有一朵白蓓蕾,而且也是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预先用水濡湿插花用的陶瓷花瓶。”
日本艺术中的精细和幽美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在花中看日本人的生,所见乃是其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古代中国将金列为五行之首不同,古代日本的五行是从木开始的,这也映证了日本文化审美中自然的重要地位。日本的自然景观与广阔而多样的中国大陆不同,多森林、多溪川,因此日本审美往往见“小”。与小格局中见大世界,是日本人的审美偏好。日本的审美核心,在于“物哀”。心与外物在接触的一刹那所迸发出的同情,便是物哀。物哀虽并不特指悲伤的情绪,然而日本人所体会的美往往伴随着哀。“感哀甚者,难免残酷,残酷之美,是日本文化的特色。日本人观花,情色皆美,然而内心焦虑,独缺‘悠然’。” 柏拉图认为真的幸福乃是高度自足的幸福,因而理性之人更为快乐。从此来看,日本人生之时对于美的极致追求乃是高度依赖于外物的,无需说其不得自足的理,根本就不屑于我之介入。日本人审美,是要入无我之境的。川端康成写道:“灭我为无。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天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融入自然,融入真正的大美。因审美之情常随外物转移,随时令变迁,随花开花落而动,故而内心中生有无常之感,对于外物对于自身,因而追求对当下世界对感观现世的充分体验,从中追求真我真自然。日本审美的精微细致,日本审美的哀的底色,大概有这样的原因吧。
2、花中的世俗世界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从西方的视角出发,出色地用西方的逻辑解释了日本民族“菊与刀”并存对立的矛盾性格。在她看来,西方是罪感文化,而日本是耻感文化。 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中也提到:“的确,以我所见,羞耻心是人类道德自觉意识产生的最初征兆”他还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民好意提醒一名武士,说有个跳蚤在他后背上跳,武士立即将这个平民看成两半。” 足见“羞耻之心”、“珍惜荣誉之心”在日本世俗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羞耻之心引发的报复行为,绝不是冲动之下的产物。日本人极推崇和擅长忍耐。但“狂”却也是日本文化中受推崇和效仿的表现。这些是否有矛盾呢?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从审美角度为此找到解释。所有行为,所有表现,在于合于义理,合于名分。而名分和义理所要求的,正是生而为人之美。武士平素必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上战场时,在头盔和铠甲上插上花朵;武士的刀亦是艺术品,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而由武士慎重地使用……美的韵律在日本世俗生活中随处可寻。
而日本对于情色文化的开放亦可体现出其对现世的执着。对于感官的重视不仅仅止于花见、花道、茶道、俳句等的所谓高雅欣赏。情色的感官体验对于日本人来说同样是及其重要的。而且色欲作为人最富有激情的欲望,自然不会被日本人所忽视。日本人对感官的享受,是极度追求美的。因而和中国人不同,情欲体验对于日本人绝不仅仅是一件放纵而可耻的事情。
3、小结
在日本的思想的世界里,总是少了形而上的色彩。
湛然和尚说:“穿透一瞬间,此在即永恒。当下,一瞬以外无他,一瞬、一瞬的重叠,就是一生。”日本人对于当下世界,对于感官境界的重视如是。
西方人从希腊文明伊始,便要超越现世的感官世界去追求永恒的真理。而日本人却要在一瞬一瞬的审美体验里达到自我的悟道。因而在日本,较少地关注理性思辨,而较多地关注现世体验。日本的和尚,并不执着于守戒,他们娶妻喝酒吃肉,他们入定参禅,用入世的生活来观自身的大修行。他们不同于“宗主国”中国,中国的儒学佛学在传入日本前,对于形而上的道是有追寻的迫切希望的,而日本则将道作为万物之中所蕴含的绝对精神,高而难及;他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追寻具体可感的“美”,将自身融入这种美中,从而达到“无”之境界。
三、死如落花
日本人对美的追求是极致而哀伤的。死作为人之一生最神秘、最激烈、最庄严的时刻,对于日本人来说,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日本作家多自杀而死。自杀身死的川端康成曾经写到:“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而对于死的极致追求在日本则体现在“切腹”之礼上。
我们都对樱花与武士的关系耳熟能详。“花は桜木、人は武士。”樱花是在日本最寻常可见的花,生命力旺盛,花开繁溢。与其他国家为产樱桃而种的樱花不同,日本的樱花是为观赏而生的花。武士之生如樱花,死亦当如樱花。这体现了日本人对死亡的极致的美的追求。
如同中国人对心脏的重视一样,日本人认为腹部是灵魂与爱情的栖息之地,将这个部分切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是一种高贵的荣誉。平民阶级甚至都没有切腹的资格。 日本武士在切腹自杀时,都要作诗一首。新渡户稻造认为“切腹并不只是一种自杀的方式,它是一种习俗,即带有法律意义又带有礼法意义。” 诚然,在我们看来,镇静自若地在自己的腹部划十字,忍受极度的生理痛苦仍然要保持面部表情的镇定,保持仪式的庄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日本,通过武士家族的教育,甚至连8岁的男孩也能够独自完成这样残酷的一件事情。 然而武士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其超人的忍耐力和极致的死亡之美。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维持了身为武士的荣誉,结束了追寻美的一生,并且“在临终的眼中映现出了自然的美。”
然而日本人也同时认为不恰当的自杀是令人羞愧的。没有适当的名分,或者为了一些根本不值一提的理由而选择切腹,在日本人看来是玷污了这项庄严而美的仪式。日本人固然在各个民族中对死具有别样的情怀,却并非纯然的向往死的民族。日本人向死要是适当的时机。一来是死之一事,关系甚大,地位崇高,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杀在日本人看来是玷污了死之美;二来其实在日本人来言,生有生之美,死有死之美,在适当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处置自己的生命,是最美的。武士为报主君之仇,隐忍数年甚至数十年,报大仇之后出于义理毅然就死,在日本人看来是很值得尊敬的。
四、总结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海岛。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大概少见大山大川的壮阔场景,少有考虑到世界之阔大。日本岛上发育出来的文明是精致而细微的。日本的文化是极端发展于“情”这一端的。日本则将道作为万物之中所蕴含的绝对精神,高而难及;他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追寻具体可感的“美”,将自身融入这种美中,从而达到“无”之境界。人生对日本人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瞬间组成的,对每个瞬间的充分的全然的美的展示和体验乃是他们的极致追求。在体悟和领略美中,日本形成了其独特的哀婉的审美底色,形成了幽玄而又绚烂的审美文化。在瑰丽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占有了它的特殊席位。
参考文献
书籍:
新渡户稻造著,李建萍 周钱编译,《武士道》,载于《日本人的书——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个范本》,武汉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鲁丝•本尼迪克特著,丹彤编译,《菊与刀》,载于《日本人的书——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个范本》,武汉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李冬君著,《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叶渭渠著,《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文章: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花未眠》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我在美丽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