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即出新书《苏轼与朱熹》写的出版后记
为了一个梦的复生(出版后记)
几年前的某几个夏日的夜晚,就着床前的灯光,我读完了这本《苏轼与朱熹》的第一版——我得说,那几个夜晚,有时有窗外的雨声和偶而飘进来的花香,给了我很大的悦读的享受。
我们都知道,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其性格与文字无疑是充满感性的,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与他旷达及聪慧的个性相结合又催生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及哲学感悟,这种感悟经由其生花妙笔的铺陈渲染自别有一番让人咀嚼不尽的意味,这样的经典表述有他在《前赤壁赋》里的名句,“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简直就是形而上论述了,但苏子的诗人本色却使他只是点到为止。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永遇乐-明月如霜》中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日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今日,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按着东坡大人的指示,发出一些“叹”,不过区别只在于,他说的是“浩”,而我只是一些轻轻的“叹息”,与他1000余年前的设想只有一些程度上的误差——那些灵性的文字穿越了时空,在今天听起来仍这般栩栩如生,仿佛大师就在我们面前发声。
而朱熹呢,却主要地是个哲学家,他惯常的知性活动是理性思考,虽然他也写诗,比如“半亩方堂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我们看到,在自然风景的描述中,他的灵感来源却是“观书”,而这诗的最后落脚点也是一点哲学启示,“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让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智性得到释放后的快乐——想必这是朱老夫子在一处“自家体贴”出来后的理学命题后“有感而发”的吧。
这样,本书把偏感性的苏轼与偏理性的朱熹放到一起论述就自有其独到的着眼点,这也就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如何处理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实乃每个个体生命都要处理的一个恒常的人生命题。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年少时曾写过姊妹诗篇《快乐的人》与《沉思的人》,其立意当在探讨如何能让个体生命更加精彩这一富有深意的主题;巴洛克时代的大作曲家亨德尔曾为这诗写过一部著名的清唱剧,现在仍经常上演于欧美的歌剧舞台,也明证了这一主题的恒久新意所在。
宋朝现在已被证明是我们国家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时期(有很多现时学人声言最愿生活在宋朝),苏轼与朱熹都是那个朝代各自领域的超级大师,为我们后人遗留下无尽的精神遗产,这书引领我们穿越于这两大文化人的思想和生平,让我们在他们“至广大而尽幽微”的精妙精神世界中游弋,读下来真让人得到莫大的知性的(朱熹)和灵性的(苏轼)享受。
也许,与诗人和哲人同行,也给了我些许诗人和哲人的灵气,读完本书的那个夜晚,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并在梦中得诗一首,这或许是沾了两位大师的仙气,兹录于下:
忆君最是清夜时,花开池畔静有诗
款款密语说禅悦,潺潺溪音滤尘襟
无相无住阒幽渺,一人一梦湛澄心
智开金顶光耀日,环魄圆魂前后身
时光流转到2013年,当我主持《学人文库》这个项目时,我忽然想起了这本书,也想到了我的那个梦,于是委托编辑于至堂与张毅先生联系,得慨然允诺重出此书,必将为本文库增色不少,同时也圆了我N年前的那个梦,使它终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生活是美丽的,学问和诗歌可以破解人生的苦闷与焦虑,就像它们曾经带给苏轼和朱熹以宽慰和抒解一样。
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如给我一样的享受和感悟。
几年前的某几个夏日的夜晚,就着床前的灯光,我读完了这本《苏轼与朱熹》的第一版——我得说,那几个夜晚,有时有窗外的雨声和偶而飘进来的花香,给了我很大的悦读的享受。
我们都知道,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其性格与文字无疑是充满感性的,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与他旷达及聪慧的个性相结合又催生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及哲学感悟,这种感悟经由其生花妙笔的铺陈渲染自别有一番让人咀嚼不尽的意味,这样的经典表述有他在《前赤壁赋》里的名句,“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简直就是形而上论述了,但苏子的诗人本色却使他只是点到为止。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永遇乐-明月如霜》中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日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今日,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按着东坡大人的指示,发出一些“叹”,不过区别只在于,他说的是“浩”,而我只是一些轻轻的“叹息”,与他1000余年前的设想只有一些程度上的误差——那些灵性的文字穿越了时空,在今天听起来仍这般栩栩如生,仿佛大师就在我们面前发声。
而朱熹呢,却主要地是个哲学家,他惯常的知性活动是理性思考,虽然他也写诗,比如“半亩方堂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我们看到,在自然风景的描述中,他的灵感来源却是“观书”,而这诗的最后落脚点也是一点哲学启示,“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让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智性得到释放后的快乐——想必这是朱老夫子在一处“自家体贴”出来后的理学命题后“有感而发”的吧。
这样,本书把偏感性的苏轼与偏理性的朱熹放到一起论述就自有其独到的着眼点,这也就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如何处理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实乃每个个体生命都要处理的一个恒常的人生命题。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年少时曾写过姊妹诗篇《快乐的人》与《沉思的人》,其立意当在探讨如何能让个体生命更加精彩这一富有深意的主题;巴洛克时代的大作曲家亨德尔曾为这诗写过一部著名的清唱剧,现在仍经常上演于欧美的歌剧舞台,也明证了这一主题的恒久新意所在。
宋朝现在已被证明是我们国家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时期(有很多现时学人声言最愿生活在宋朝),苏轼与朱熹都是那个朝代各自领域的超级大师,为我们后人遗留下无尽的精神遗产,这书引领我们穿越于这两大文化人的思想和生平,让我们在他们“至广大而尽幽微”的精妙精神世界中游弋,读下来真让人得到莫大的知性的(朱熹)和灵性的(苏轼)享受。
也许,与诗人和哲人同行,也给了我些许诗人和哲人的灵气,读完本书的那个夜晚,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并在梦中得诗一首,这或许是沾了两位大师的仙气,兹录于下:
忆君最是清夜时,花开池畔静有诗
款款密语说禅悦,潺潺溪音滤尘襟
无相无住阒幽渺,一人一梦湛澄心
智开金顶光耀日,环魄圆魂前后身
时光流转到2013年,当我主持《学人文库》这个项目时,我忽然想起了这本书,也想到了我的那个梦,于是委托编辑于至堂与张毅先生联系,得慨然允诺重出此书,必将为本文库增色不少,同时也圆了我N年前的那个梦,使它终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生活是美丽的,学问和诗歌可以破解人生的苦闷与焦虑,就像它们曾经带给苏轼和朱熹以宽慰和抒解一样。
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如给我一样的享受和感悟。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