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总结下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几点特征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说起来人人都懂,但是真到用起来的时候,思路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为了让自己长长记性,就在这里记录下,到时候也好拿出来跟人掰扯,涨涨逼格。另外,我只负责说,对不对请自行评判。
1、免费。
其实免费有两种方式,硬件免费和软件免费。硬件免费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费提供硬件,我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去给宿舍买桶装水,只要没用过,都会免费提供饮水机。这种就是依靠后续的软件和增值服务来收费,赚到硬件成本。另一种就是成本价或者低出市场预期和消费者预期的硬件,例如小米,当年国外的手机相同配置能卖到三四千的时候,小米直接腰斩价格,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在国内建立起了知名度,后续配合上饥饿营销啥的卖的不火没天理。
软件免费,如360、QQ等。当年360就是靠免费这一招迅速风靡全国,也借由免费杀毒打破了瑞星江民金山等一众收费杀软垄断的市场。虽然也遭到了很多的负面,但是合不住我天朝人占便宜的心啊,只要你免费还好用,再黑也有人用。产品好用也是一个互联网思维特征,会在下边谈。
在操作系统方面,Linux太极客,后边的Ubuntu也是,导致其一直都是在小众圈子里享有赞誉。随着PC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智能设备蚕食,作为PC基石的微软也开始举步维艰,毕竟,收费的系统与现在的互联网大势相背离。微软的两大基石,windows和office,高昂的售价带来了过高的入门门槛,尤其是在我天朝。win7出来的时候,微软开始大肆封杀盗版XP,可无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由买卖就有伤害,反正我周围,没见过有用正版windows和office。
小议一下微软的可行性路子,面向消费者的,开发免费版系统,靠精品收费软件来获取收益,对于消费者来说,钝刀子割肉总比卖肾来的舒坦些;大企业客户开发收费专版,安全性和稳定性给予良好的保障。
几个可行的免费化模式:
免费入门,差异化区分。QQ一系列收费手段就是基于此,各种秀啊会员啊,一个月10块钱,彰显“贵族”身份。
免费体验,付费获取高服务。让普通消费者能勉强够用,让更高的消费者想要更进一步,例如网盘。
消费者免费,广告主买单。免费下载的app,总会有一些广告在里边,只不过太影响用户体验的话会被直接卸载,广告植入方式要创新。
实体经济怎么用,就看商家舍不舍得孩子了。
2、用户
在BAT的垄断下,流量已经成了越发金贵的东西,有了流量就是有了用户,有了用户才能开始圈钱。君不见嘀嘀与快的为了抢夺流量,狂砸几亿拉用户,你给5块我就敢给10块,看谁耗过谁!
另外还有天弘基金,基于阿里这一个平台,极短的时间余额宝就招募了无数的资金,2014年1季度,天弘基金掌控5537亿元,一举逆袭超越华夏基金成为国内基金业的头把交椅。其实这里边有很多道道,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但是要是没有阿里和支付宝,想要做成这个规模估计很难。
3、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总结起来有三点,便捷、好用、超值。
阿里的成功就是平台的便利性,足不出户买遍全国各地,动动手指坐等快递上门,不比苦哈哈的在人挤人的市场挑东西有更加的体验么?让用户更便捷的获取到需要的东西,这是传统行业需要思考的一点。
便捷就是就是能让用户爽!
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有了很大的同质化,想要脱颖而出,不让用户觉得用起来顺手真的就是等死。以前设计app产品的时候,我考虑的最多的就是用户交互设计,简单的界面,该有的功能都有,该用的功能都在很显眼、用户很习惯的地方,不要让用户发呆思考,这是基本的原则。
产品要做到差异化,就要超出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超值。这不是说买个10块钱的东西,你给他100的东西,而是不要做一锤子买卖。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消费者在以后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良好的服务,再口口相传帮着树立口碑,比广告的作用都高。
4、互动
人都是有表达欲望的,我们渴望参与,渴望被关注,独立自主的灵魂想要决定些什么。
瓶装可口可乐的换装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不同的标签让人们下意识的区分,这里边就有了参与和决策。虽然大多数标签是可口可乐自己弄出来的,但是这也是给了消费者一个表达的机会,之前这种零售产品可从来没有过这种有参与感的包装。
另外,透析各种比赛节目也能看出互联网的一些特征。例如《我是歌手》,湖南台自从超女开始就有了场外参与,但是也还是有评委在。《我是歌手》则完全排除了评委,名次的好坏,歌手的去留全都由现场的观众决定,虽然我们这些在电视机和视频网站前的观众没办法参与,但是那些场内观众与我们在现实中的身份一样,能产生代入感。另外,以前高高在上的明星将由我们决定是好是坏,平等的身份也让观众有了被尊重的感觉。
互动,就是要以平等的身份来进行对话,让用户产生内容。
5、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我没有什么涉猎,唯一直观感受到大数据的地方就是《东莞逃离图》、《2亿QQ在线》,以及《你正常吗》。网络的普及让数据的收集变得易操作和易获取,快速的数据更迭将利于对目标用户习惯和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持产品的良性发展。建立良好的CRM,精准的进行划分,将是营销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6、争议性
最近崛起的一些品牌,如小米、马佳佳、黄太吉、雕爷牛腩、西少爷,在建立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争议话题。小米的跑分,马佳佳的不买房,黄太吉的宝马卖煎饼,雕爷的12岁以下免进,西少爷的名企辞职创业,都会让一众网民有了扯淡的谈资。关于如何制造争议话题,日后资料收集齐全一些将会再谈。
7、产品
好吧,管你什么思维,管你什么营销,管你怎么争议,带来盈利的还是产品,也是用户能直观体验的地方。产品不好,任你吹的花一样,也只能是赚了吆喝,赔了买卖。
产品好不好,一个是看评价,一个是看回头客。网上信息传播便利又易查找,消费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也稍微具有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了。10个人说不好,那是黑,100个人说不好,就开始怀疑,1000个人说不好,那就是真的不好。危机公关可以处理这些事,但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危机公关也不能带来回头客,不能形成粉丝啊。
所以,抛开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先提升产品品质吧。
为了让自己长长记性,就在这里记录下,到时候也好拿出来跟人掰扯,涨涨逼格。另外,我只负责说,对不对请自行评判。
1、免费。
其实免费有两种方式,硬件免费和软件免费。硬件免费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费提供硬件,我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去给宿舍买桶装水,只要没用过,都会免费提供饮水机。这种就是依靠后续的软件和增值服务来收费,赚到硬件成本。另一种就是成本价或者低出市场预期和消费者预期的硬件,例如小米,当年国外的手机相同配置能卖到三四千的时候,小米直接腰斩价格,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在国内建立起了知名度,后续配合上饥饿营销啥的卖的不火没天理。
软件免费,如360、QQ等。当年360就是靠免费这一招迅速风靡全国,也借由免费杀毒打破了瑞星江民金山等一众收费杀软垄断的市场。虽然也遭到了很多的负面,但是合不住我天朝人占便宜的心啊,只要你免费还好用,再黑也有人用。产品好用也是一个互联网思维特征,会在下边谈。
在操作系统方面,Linux太极客,后边的Ubuntu也是,导致其一直都是在小众圈子里享有赞誉。随着PC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智能设备蚕食,作为PC基石的微软也开始举步维艰,毕竟,收费的系统与现在的互联网大势相背离。微软的两大基石,windows和office,高昂的售价带来了过高的入门门槛,尤其是在我天朝。win7出来的时候,微软开始大肆封杀盗版XP,可无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由买卖就有伤害,反正我周围,没见过有用正版windows和office。
小议一下微软的可行性路子,面向消费者的,开发免费版系统,靠精品收费软件来获取收益,对于消费者来说,钝刀子割肉总比卖肾来的舒坦些;大企业客户开发收费专版,安全性和稳定性给予良好的保障。
几个可行的免费化模式:
免费入门,差异化区分。QQ一系列收费手段就是基于此,各种秀啊会员啊,一个月10块钱,彰显“贵族”身份。
免费体验,付费获取高服务。让普通消费者能勉强够用,让更高的消费者想要更进一步,例如网盘。
消费者免费,广告主买单。免费下载的app,总会有一些广告在里边,只不过太影响用户体验的话会被直接卸载,广告植入方式要创新。
实体经济怎么用,就看商家舍不舍得孩子了。
2、用户
在BAT的垄断下,流量已经成了越发金贵的东西,有了流量就是有了用户,有了用户才能开始圈钱。君不见嘀嘀与快的为了抢夺流量,狂砸几亿拉用户,你给5块我就敢给10块,看谁耗过谁!
另外还有天弘基金,基于阿里这一个平台,极短的时间余额宝就招募了无数的资金,2014年1季度,天弘基金掌控5537亿元,一举逆袭超越华夏基金成为国内基金业的头把交椅。其实这里边有很多道道,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但是要是没有阿里和支付宝,想要做成这个规模估计很难。
3、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总结起来有三点,便捷、好用、超值。
阿里的成功就是平台的便利性,足不出户买遍全国各地,动动手指坐等快递上门,不比苦哈哈的在人挤人的市场挑东西有更加的体验么?让用户更便捷的获取到需要的东西,这是传统行业需要思考的一点。
便捷就是就是能让用户爽!
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有了很大的同质化,想要脱颖而出,不让用户觉得用起来顺手真的就是等死。以前设计app产品的时候,我考虑的最多的就是用户交互设计,简单的界面,该有的功能都有,该用的功能都在很显眼、用户很习惯的地方,不要让用户发呆思考,这是基本的原则。
产品要做到差异化,就要超出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超值。这不是说买个10块钱的东西,你给他100的东西,而是不要做一锤子买卖。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消费者在以后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良好的服务,再口口相传帮着树立口碑,比广告的作用都高。
4、互动
人都是有表达欲望的,我们渴望参与,渴望被关注,独立自主的灵魂想要决定些什么。
瓶装可口可乐的换装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不同的标签让人们下意识的区分,这里边就有了参与和决策。虽然大多数标签是可口可乐自己弄出来的,但是这也是给了消费者一个表达的机会,之前这种零售产品可从来没有过这种有参与感的包装。
另外,透析各种比赛节目也能看出互联网的一些特征。例如《我是歌手》,湖南台自从超女开始就有了场外参与,但是也还是有评委在。《我是歌手》则完全排除了评委,名次的好坏,歌手的去留全都由现场的观众决定,虽然我们这些在电视机和视频网站前的观众没办法参与,但是那些场内观众与我们在现实中的身份一样,能产生代入感。另外,以前高高在上的明星将由我们决定是好是坏,平等的身份也让观众有了被尊重的感觉。
互动,就是要以平等的身份来进行对话,让用户产生内容。
5、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我没有什么涉猎,唯一直观感受到大数据的地方就是《东莞逃离图》、《2亿QQ在线》,以及《你正常吗》。网络的普及让数据的收集变得易操作和易获取,快速的数据更迭将利于对目标用户习惯和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持产品的良性发展。建立良好的CRM,精准的进行划分,将是营销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6、争议性
最近崛起的一些品牌,如小米、马佳佳、黄太吉、雕爷牛腩、西少爷,在建立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争议话题。小米的跑分,马佳佳的不买房,黄太吉的宝马卖煎饼,雕爷的12岁以下免进,西少爷的名企辞职创业,都会让一众网民有了扯淡的谈资。关于如何制造争议话题,日后资料收集齐全一些将会再谈。
7、产品
好吧,管你什么思维,管你什么营销,管你怎么争议,带来盈利的还是产品,也是用户能直观体验的地方。产品不好,任你吹的花一样,也只能是赚了吆喝,赔了买卖。
产品好不好,一个是看评价,一个是看回头客。网上信息传播便利又易查找,消费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也稍微具有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了。10个人说不好,那是黑,100个人说不好,就开始怀疑,1000个人说不好,那就是真的不好。危机公关可以处理这些事,但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危机公关也不能带来回头客,不能形成粉丝啊。
所以,抛开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先提升产品品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