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献给年轻人的朴实
《自慢》:献给年轻人的朴实
——访《自慢》作者何飞鹏
《书香两岸》第三期 作者 陈忠坤 图片提供:城邦媒体控股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同样的领域、同样的工作年份,不同的人会收获不同的成果与回报?
这是一本少有的以工作为主题,让上班族广泛传阅的书作,有小员工不辞劳苦地在网络上转发,还有大老板交代下属大量复印,让员工仔细阅读。真实的职场体验、鲜活的案例、娓娓述之的道理,不仅令职场新人受益匪浅,找到安身立命的诀窍;而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亦能从中获得启迪,感悟成功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与处世准则。
2008年10月,《自慢》简体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一财经周刊》、《大众证券报》、《四川航空》、《新智囊》等专栏予以连载,《青年参考》、《文萃》、《财经文摘》也进行选摘推荐,《新京报》、《新快报》、《广州日报》、《中国商界》、《汽车商业评论》等登载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网上读者更是书评不断。至今,简体版的《自慢》已经重印了两次。
年轻人:要学会“自慢”
何为“自慢”?
“自慢”自じ 慢まん,这两个字是日本语法的中文,指的是一人最拿手的事物。“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学习‘自慢’的专业,找到‘自慢’的绝活。”何飞鹏如是说。
“其背后的意境发人深省。首先,‘自慢’是每个人一生的荣誉也是心灵的认同,它隐含一个人要有一辈子的承诺及永远的追求,才有机会形成最拿手的‘自慢’。其次,‘自慢’是追根究底的研究、学习与永不停止的反复练习,这可能是毕生的苦功。还有,‘自慢’是自己最拿手的绝活,是压箱底的工夫,但并没有骄傲自大的意思,反而有一点野人献曝的谦卑,展现‘自慢’是期待呈现最完美的自己,让别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何飞鹏先生看来,当今的大陆,就如同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无数二十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他们正把人生握在手中,快意恩仇、御风疾行,而且有的已经成就非凡,但是,没有谁会一帆风顺,因此更需要有一位过来人来引导。“如果我的经验他们能听到、看到一些,也许就会有更不可思议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我良好的期待吧!”何飞鹏说。
“年轻人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但认准了就要努力去追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价值,服务别人、奉献社会;同时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存方法。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因为他有一种能力,或专长,或专业,十分自信,很少人能比,每一个人用这种能力服务别人、效力公司,赢得认同、赢得尊敬,也赖以安身立命。我们一辈子追逐‘自慢’、培养‘自慢’、挥洒‘自慢’、奉献‘自慢’、贩卖‘自慢’,用‘自慢’联结外在世界,也用‘自慢’彰显每一个人的价值。”他希望《自慢》能带给两岸的年轻人一些领悟。
自己:我很平凡,但我始终努力向前
“我是一位平凡的工作者,我用自己的体验,重新批注每一个人在工作、待人、处世、生活上共通的普世价值,或许是因为我诚实,愿意开放内心世界与大家分享,也或许是因为内容具实用价值,所以读者也给我一些掌声。”从和何先生的对话中,我感触到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是用自己坎坷的经历和坚强的毅力来阐述他不平凡的一生。
《自慢》这本书,“每一篇的剧情,都是真的,都是我与同事、朋友实际发生的情境。但经过修饰,以免对号入座,引起困扰。其中的观念、想法、架构、逻辑,都是我深刻的体验,也是我内心不断自我探索、对话的结果,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做,我做源于我思、我想,而我想则反应到我长期以来的学习与改变,这一切,充满一些我原创的何氏风格”。
何飞鹏自认为是“唯心论”者,他说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内心的想法、观念,以及因为这些想法、观念,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所形成的态度。每个人做事的态度都应该是健康的、乐观的,全力以赴、永不放弃。说起当年选择离开事业发展正如日中天的《中国时报》的原因,何飞鹏说,创业是最大的冒险,而那时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经验,也拥有健康的体魄,需要继续去寻找更适合的战场。“他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台湾《经理人月刊》发行人陈芳毓是这样评价何飞鹏的。
“人对了,就对了”,何飞鹏在自己文章的某些观点惹来一些争议的时候,也没有因此而到处争论。他说,我要告诉年轻人,只要有道理,就应该坚持,因为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在自己的生涯中,自己才是关键,自己的对错,决定一切,不要被表像所迷惑,不要怕面对自己的丑陋,这样才会有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他把《自慢》献给年轻人的初衷。他说即使他的书在大陆的销量不是很理想,但是只要有读者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就足够了。
感恩母亲:是她为我撑起一片天
“这本书虽然是我自己和自己的学习对话,但还是有许多基本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我原创的,而是来自我妈妈行为的耳濡目染。”“到现在为止,我午夜梦回,都还能听到妈妈踩缝衣机的声音。那是小时候伴我入睡、半夜吵醒我的乐音。妈妈全力工作,教我的是全力以赴;不向环境妥协,教我的是永不放弃。”
何飞鹏6岁丧父,父亲不仅没有留下财富,反而留下了债务。母亲一直没有改嫁,巧手做裁缝,用温暖的臂膀来照顾包括他在内的8个孩子。何飞鹏说,是母亲为他撑起一片天空,有了母亲在身边,碰到再大的困难自己也不心慌,而是用更坚强的心去面对。即使也有碰壁的时候,因为感恩母亲,他都坚强地走过,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才筑就他今天的成就。而在这段不凡的人生经历中,他将自己的丝丝感思刻录下来,而这些感思虽然再简单不过,再熟悉不过,却是最真实的体验和最平凡朴实的道理。
《自慢》的文字叙述,让我们感受到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而不是一味的说教,这也许跟何飞鹏的这种情感莫无关系。现代的都市生活,让我们遗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这些最质朴的品质,是全天下的母亲给我们的,我们也正需要来寻回。
“我没见过我妈妈哭过,印象中只有她转头离开,与别过脸去擦眼泪的样子,不管日子多苦,妈妈总是用工作、用行动活下去,她没告诉我要乐观,但她一直都相信明天会更好。在妈妈身上我学到坚强、坚毅、乐观、正向思考。”何飞鹏说,“妈妈还教会我自立自强、安守本分、不要说谎。”
后记:《自慢》是何飞鹏人生中的第一本着作,我们所说的《自慢》指的是《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在台湾由商周出版集团出版,在大陆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的方华副总经理介绍说,简体版在大陆销售情况很乐观,而简体版和繁体版也没有很大的改变,由于大陆读者对何飞鹏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内容上也多一些作者的一个简体版的自序和小传。
而今,《自慢②:主管私房学》繁体版也已经出版,可惜大陆读者尚未能看到简体版上市,可能还需待些时日。而《自慢③》,则主要是针对创业方面的,现在也正在策划中,相信不久之后,台湾的读者也可以一饱眼福。
《自慢》作者简介:何飞鹏,著名媒体创办人、编辑、记者、出版家,现担任台湾城邦媒体控股集团CEO。1952年出生,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毕业。其拥有超过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他还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何飞鹏所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其出版理念创新多元,所带领的出版团队也时时掌握时代潮流与社会脉动,开创了多种不同类型与主题的杂志与图书。
——访《自慢》作者何飞鹏
《书香两岸》第三期 作者 陈忠坤 图片提供:城邦媒体控股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为什么同样的领域、同样的工作年份,不同的人会收获不同的成果与回报?
这是一本少有的以工作为主题,让上班族广泛传阅的书作,有小员工不辞劳苦地在网络上转发,还有大老板交代下属大量复印,让员工仔细阅读。真实的职场体验、鲜活的案例、娓娓述之的道理,不仅令职场新人受益匪浅,找到安身立命的诀窍;而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亦能从中获得启迪,感悟成功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与处世准则。
2008年10月,《自慢》简体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一财经周刊》、《大众证券报》、《四川航空》、《新智囊》等专栏予以连载,《青年参考》、《文萃》、《财经文摘》也进行选摘推荐,《新京报》、《新快报》、《广州日报》、《中国商界》、《汽车商业评论》等登载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网上读者更是书评不断。至今,简体版的《自慢》已经重印了两次。
年轻人:要学会“自慢”
何为“自慢”?
“自慢”自じ 慢まん,这两个字是日本语法的中文,指的是一人最拿手的事物。“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学习‘自慢’的专业,找到‘自慢’的绝活。”何飞鹏如是说。
“其背后的意境发人深省。首先,‘自慢’是每个人一生的荣誉也是心灵的认同,它隐含一个人要有一辈子的承诺及永远的追求,才有机会形成最拿手的‘自慢’。其次,‘自慢’是追根究底的研究、学习与永不停止的反复练习,这可能是毕生的苦功。还有,‘自慢’是自己最拿手的绝活,是压箱底的工夫,但并没有骄傲自大的意思,反而有一点野人献曝的谦卑,展现‘自慢’是期待呈现最完美的自己,让别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何飞鹏先生看来,当今的大陆,就如同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无数二十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他们正把人生握在手中,快意恩仇、御风疾行,而且有的已经成就非凡,但是,没有谁会一帆风顺,因此更需要有一位过来人来引导。“如果我的经验他们能听到、看到一些,也许就会有更不可思议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我良好的期待吧!”何飞鹏说。
“年轻人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但认准了就要努力去追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价值,服务别人、奉献社会;同时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存方法。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因为他有一种能力,或专长,或专业,十分自信,很少人能比,每一个人用这种能力服务别人、效力公司,赢得认同、赢得尊敬,也赖以安身立命。我们一辈子追逐‘自慢’、培养‘自慢’、挥洒‘自慢’、奉献‘自慢’、贩卖‘自慢’,用‘自慢’联结外在世界,也用‘自慢’彰显每一个人的价值。”他希望《自慢》能带给两岸的年轻人一些领悟。
自己:我很平凡,但我始终努力向前
“我是一位平凡的工作者,我用自己的体验,重新批注每一个人在工作、待人、处世、生活上共通的普世价值,或许是因为我诚实,愿意开放内心世界与大家分享,也或许是因为内容具实用价值,所以读者也给我一些掌声。”从和何先生的对话中,我感触到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是用自己坎坷的经历和坚强的毅力来阐述他不平凡的一生。
《自慢》这本书,“每一篇的剧情,都是真的,都是我与同事、朋友实际发生的情境。但经过修饰,以免对号入座,引起困扰。其中的观念、想法、架构、逻辑,都是我深刻的体验,也是我内心不断自我探索、对话的结果,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做,我做源于我思、我想,而我想则反应到我长期以来的学习与改变,这一切,充满一些我原创的何氏风格”。
何飞鹏自认为是“唯心论”者,他说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内心的想法、观念,以及因为这些想法、观念,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所形成的态度。每个人做事的态度都应该是健康的、乐观的,全力以赴、永不放弃。说起当年选择离开事业发展正如日中天的《中国时报》的原因,何飞鹏说,创业是最大的冒险,而那时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经验,也拥有健康的体魄,需要继续去寻找更适合的战场。“他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台湾《经理人月刊》发行人陈芳毓是这样评价何飞鹏的。
“人对了,就对了”,何飞鹏在自己文章的某些观点惹来一些争议的时候,也没有因此而到处争论。他说,我要告诉年轻人,只要有道理,就应该坚持,因为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在自己的生涯中,自己才是关键,自己的对错,决定一切,不要被表像所迷惑,不要怕面对自己的丑陋,这样才会有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他把《自慢》献给年轻人的初衷。他说即使他的书在大陆的销量不是很理想,但是只要有读者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就足够了。
感恩母亲:是她为我撑起一片天
“这本书虽然是我自己和自己的学习对话,但还是有许多基本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我原创的,而是来自我妈妈行为的耳濡目染。”“到现在为止,我午夜梦回,都还能听到妈妈踩缝衣机的声音。那是小时候伴我入睡、半夜吵醒我的乐音。妈妈全力工作,教我的是全力以赴;不向环境妥协,教我的是永不放弃。”
何飞鹏6岁丧父,父亲不仅没有留下财富,反而留下了债务。母亲一直没有改嫁,巧手做裁缝,用温暖的臂膀来照顾包括他在内的8个孩子。何飞鹏说,是母亲为他撑起一片天空,有了母亲在身边,碰到再大的困难自己也不心慌,而是用更坚强的心去面对。即使也有碰壁的时候,因为感恩母亲,他都坚强地走过,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才筑就他今天的成就。而在这段不凡的人生经历中,他将自己的丝丝感思刻录下来,而这些感思虽然再简单不过,再熟悉不过,却是最真实的体验和最平凡朴实的道理。
《自慢》的文字叙述,让我们感受到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而不是一味的说教,这也许跟何飞鹏的这种情感莫无关系。现代的都市生活,让我们遗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这些最质朴的品质,是全天下的母亲给我们的,我们也正需要来寻回。
“我没见过我妈妈哭过,印象中只有她转头离开,与别过脸去擦眼泪的样子,不管日子多苦,妈妈总是用工作、用行动活下去,她没告诉我要乐观,但她一直都相信明天会更好。在妈妈身上我学到坚强、坚毅、乐观、正向思考。”何飞鹏说,“妈妈还教会我自立自强、安守本分、不要说谎。”
后记:《自慢》是何飞鹏人生中的第一本着作,我们所说的《自慢》指的是《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在台湾由商周出版集团出版,在大陆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的方华副总经理介绍说,简体版在大陆销售情况很乐观,而简体版和繁体版也没有很大的改变,由于大陆读者对何飞鹏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内容上也多一些作者的一个简体版的自序和小传。
而今,《自慢②:主管私房学》繁体版也已经出版,可惜大陆读者尚未能看到简体版上市,可能还需待些时日。而《自慢③》,则主要是针对创业方面的,现在也正在策划中,相信不久之后,台湾的读者也可以一饱眼福。
《自慢》作者简介:何飞鹏,著名媒体创办人、编辑、记者、出版家,现担任台湾城邦媒体控股集团CEO。1952年出生,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毕业。其拥有超过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他还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何飞鹏所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其出版理念创新多元,所带领的出版团队也时时掌握时代潮流与社会脉动,开创了多种不同类型与主题的杂志与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