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耻的自尊心
《失恋三十三天》原著里,醉酒的黄小仙儿和前男友吵架,前男友一气之下拦车离开,黄小仙儿却恍然大悟般,追着他的车跑了好长一段路。她一边跑一边甩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她痛哭着,想要道歉,想要求和。直到王小贱追上来,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那一章结尾,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 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
我也曾在自己的玛丽苏小说中写过这样的桥段,说十几岁的美丽清贫的女孩子跟着男友去宴会上见父母,去洗手间时无意听到男友母亲与别人说起自己,语词间充满鄙薄。她转身想走到男友身边,却见男友忙着为宴会上别的女孩子收拾残局,似乎暂时忘记了她的存在。那一刻,她知道男友什么也没有做错,可她就是受不了。所以她提起裙摆,高傲地离开了会场。
这一段算是伏笔,为的是引出多年后二人重逢,感叹当年竟然为了这样的小事分开,然后各自羡慕起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可惜十八岁的我力有未逮,没能写到男女重逢的时刻。只是我当时就给那个章节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可耻的自尊心”。
自尊心这样东西不仅肮脏,简直是可耻。可是拥有它,偏偏可以让你觉得自己的灵魂高贵得纤尘不染。
我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抵是说:这个社会总是在一个人成功之前,过度忽略他的感受;却又在这个人成功之后,过度强调他的内心感受。
从小我家书架上就摆着许多的名人传记,我对这类书的兴趣,远远逊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本身,和跌宕起伏的传奇爱情。就连教科书上也常常提到华盛顿的樱桃树、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还有比尔盖茨的辍学。写这些传记的人总是想让我们相信,在名人和伟人的人生中,所有的东西是早就注定好了的,他们童年和青少年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名人和伟人的灵魂在作祟。
可这世上有那么多的人被跌落的苹果和花盆砸到过头,有的人被送进了医院,有的人被送上了天堂,还有的人被砸之后抬头看见一个美女,所以他就成了西门庆。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劳技课笨手笨脚、受到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的笨孩子,他们没能在物理上做出一番成就扬眉吐气,所以他们一辈子都是别人眼里的“蠢货”。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念头而辍学,有的人开始在网吧打游戏抢钱杀人,最后上了“今日说法”留下一个悔恨的遗像;有的人努力创业却得不到回报,最后在困死在小山村里再也没有出来。
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熟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认识他们也了解他们的故事,但我们总是不屑,我们觉得自己早就看出这人难成大器,我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愚蠢至极,所以他们活该有最后籍籍无名了此残生的结局。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在别人成功之前轻易地否定,随手剥夺别人的机会,却又在别人成功之后瞠目结舌,将他的每一个经验记录下来,作为成功的法门来让更多人学习。
所以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名人传记都是可叹可笑。这就好比杨过在全真教被一群人孤立,被所有人肆意欺凌,狼狈到要躲在古墓里依靠两个女人的庇护——然而十六年后,等他戴着面具成为拉风的神雕大侠,所有人都对他敬之重之,还以当年和他有过交集为荣,甚至觉得正是童年的屈辱成就了后来的大侠。我在给杨过写评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资格谈尊严。”
我考过三次托福,第一次是裸考试水,72分的底子。大三下学期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制定了三个月计划,生拉硬拽地把水平重新提高到可以看懂长阅读不嫌烦的水准。但我没料到,英语底子恶补上来了,考试能力却不够,六月考托福毁在听力上,最终以一分之差没上90。
当时我还满心热忱,想把恶补英语的法子分享给更多人,却被一位高端大气的名校学弟噎了一句:“呵,复习整整一年终于上80了,真不容易呢。” 在那之后,我用了一个月专心熟悉考试套路,然后考到了三位数的托福。分数出来,身边的人语气马上不同,我那套被人听也不屑听的短时间复习方法,一下子又充满了借鉴价值。
但是,那些曾经在我被分数打击时对我冷言冷语的人,此时任凭说什么好话,我都不想再搭理他们了。
今年二月我拿到美国Dream School的面试通知,我妈得意非常,不断声称从头到尾没找中介和顾问是对的,并且家里人也一再称赞我亲力亲为的材料做得如何精彩出色。当时我就反复强调,因为他们不愿让我找顾问参详,我交上去的材料绝对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而正相反,里面有不少因疏忽和无知而造成的瑕疵。但我也不能说有瑕疵的材料就是不好的,也许外国人正是看中这份真实——既然拿到面试,那就努力做好呗。
然后三月底完成了面试,旋即拿到等待通知。不是录取不是拒绝,而是磨人的等待。
起初我们只当时间太短,正式结果稍后就会出来。但一拖到了五月,眼看别人一个个都知道去向,而我始终还停留在等待状态,说不焦躁是不可能的。此时只有我哥和闺蜜小翠还在鼓励我,他们告诉我,第一,走到这步已经非常棒,准备其他出路也不是坏事;第二,机会可能很快就来了。但是一向自诩英明睿智的我妈早就坐不住了,接连电话轰炸,屡次冲我发火。当我强调我已经把自己能做的部分做到极致时,我妈就翻出把大一大二的绩点问题,对我冷嘲热讽。
在我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我的直系血亲非但没有半句鼓励,反倒是以语言为利刃,蛮不讲理地一刀一刀地捅过来,并且还用追魂夺命call逼我领受。
我不禁想到,另一个平行时空里,顺利拿到录取的我自己,此刻是不是身边花团锦簇?此刻的我是不是已经名正言顺地拿到资格和经费,拍出了毕业季微电影?此刻的我是不是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不是会接到数不尽的道贺电话和羡慕眼神?那些质疑我的讥嘲我的高高在上不咸不淡叫我不要灰心的人,此刻是不是都在惊讶地议论着我?
中国式父母最是结果导向型,只要结果不好,他们可以立马否定你所有的努力。如果结果是好的,谁在乎你过程中怎么插科打诨?我也知道,如果当年高考不是侥幸考到六百多,我的十八岁会过得多么痛苦艰难。
往年看着大四的学长学姐叫苦连天,我倒也不觉得怎样,直到今年轮到自己,才体会到个中纠结。所以我跟别人说:在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人没有主动提起自己的去向,你们千万不要去问。因为如果得到好结果,每个人都肯定会晒出来——在对方不说话时还不识趣地去问,只会白白给人添堵。
年轻人的自尊心敏感而脆弱,往往经不得一点摔打。因为大家正在从天真往世故的方向前行,所以不由得开始揣摩每个人的言下之意,不由得开始猜测每个人无懈可击的笑容底下,是不是藏着一些冷漠和鄙夷。可正因为处于心理状态的转型期,我们一面可以解读出别人的恶意,一面却又消化不了这样的恶意,所以导致格外的易受伤害。
在这种时候,只有两种人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一种朋友是你的拥趸,无论你站得高还是低,都真心相信你可以做到你所希冀的一切。还有一种朋友,是本身素质很高的,无论他们内心深处是否相信你可以做到,他们一定不会说出任何有可能伤害到你的词语。
除了这两种朋友之外,在内心格外经不起摔打的时期,我觉得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和更多的人交流。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表姐表妹抢男友的八卦帖,剧情平淡文笔捉急之余,有一段简单的做人小贴士却让我有些动容:“1.没有最后做成功的事不要说出去。2.不要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优点表现出来。3.看不懂的书就再看一遍,不懂就再看一遍。”
作者说,这三条对于谈恋爱和做人,都同样适用。
所以我从二月接到吓到手抖的面试到现在,几乎对谁也没有说过,我的面试和等待通知究竟是来自哪个学校。因为任何事情,哪怕已是为山九仞,你没有迈进那个门槛,别人都当你是一事无成。此时提起,也等于枉自吹嘘。
接下来我会恢复到积极争取的工作态度,将自己能做的所有工作、能动用的所有资源,都尝试一遍。即使今年真的差了这一步,那也还有来年。成绩永远比争辩有效得多,我宁愿此刻把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吞下去咽下去,一句话也不解释,然后等自己拿到自己应有的成果,再回来闪瞎他们的眼。
作家蒋晓云写过一句:“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 所以请原谅我一向平和恬静的文章,此刻变得急迫而有失风度。只因,我不愿意就此心淡——我想,现在应当是争取的时候,而不是潇洒放手的时候。
只因,我有这样一颗肮脏可耻的自尊心,它敏感而脆弱,它单薄而易受伤害,但是此刻它伫立在我面前,高大强势,凛然生威。
就像我的玛丽苏小说中,若干年后女主角与男主角重逢,他们谈起当年为了维护自尊心而分手,口吻是羡慕的,而不是百般遗憾的。他们羡慕着青春岁月里那个无惧无畏的自己,羡慕那个可以背起一身尖刺,倔强转身独自上路的自由的灵魂。
或许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现在所追求和争取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光芒万丈。
但我们怀里的这颗年轻而单薄的自尊心,它是如此的高傲,如此的有力,如此的明艳不可方物,足以让我们用全部的力气来守护。千难万险,甘之如饴。
那一章结尾,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 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
我也曾在自己的玛丽苏小说中写过这样的桥段,说十几岁的美丽清贫的女孩子跟着男友去宴会上见父母,去洗手间时无意听到男友母亲与别人说起自己,语词间充满鄙薄。她转身想走到男友身边,却见男友忙着为宴会上别的女孩子收拾残局,似乎暂时忘记了她的存在。那一刻,她知道男友什么也没有做错,可她就是受不了。所以她提起裙摆,高傲地离开了会场。
这一段算是伏笔,为的是引出多年后二人重逢,感叹当年竟然为了这样的小事分开,然后各自羡慕起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可惜十八岁的我力有未逮,没能写到男女重逢的时刻。只是我当时就给那个章节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可耻的自尊心”。
自尊心这样东西不仅肮脏,简直是可耻。可是拥有它,偏偏可以让你觉得自己的灵魂高贵得纤尘不染。
我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抵是说:这个社会总是在一个人成功之前,过度忽略他的感受;却又在这个人成功之后,过度强调他的内心感受。
从小我家书架上就摆着许多的名人传记,我对这类书的兴趣,远远逊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本身,和跌宕起伏的传奇爱情。就连教科书上也常常提到华盛顿的樱桃树、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还有比尔盖茨的辍学。写这些传记的人总是想让我们相信,在名人和伟人的人生中,所有的东西是早就注定好了的,他们童年和青少年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名人和伟人的灵魂在作祟。
可这世上有那么多的人被跌落的苹果和花盆砸到过头,有的人被送进了医院,有的人被送上了天堂,还有的人被砸之后抬头看见一个美女,所以他就成了西门庆。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劳技课笨手笨脚、受到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的笨孩子,他们没能在物理上做出一番成就扬眉吐气,所以他们一辈子都是别人眼里的“蠢货”。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念头而辍学,有的人开始在网吧打游戏抢钱杀人,最后上了“今日说法”留下一个悔恨的遗像;有的人努力创业却得不到回报,最后在困死在小山村里再也没有出来。
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熟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认识他们也了解他们的故事,但我们总是不屑,我们觉得自己早就看出这人难成大器,我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愚蠢至极,所以他们活该有最后籍籍无名了此残生的结局。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在别人成功之前轻易地否定,随手剥夺别人的机会,却又在别人成功之后瞠目结舌,将他的每一个经验记录下来,作为成功的法门来让更多人学习。
所以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名人传记都是可叹可笑。这就好比杨过在全真教被一群人孤立,被所有人肆意欺凌,狼狈到要躲在古墓里依靠两个女人的庇护——然而十六年后,等他戴着面具成为拉风的神雕大侠,所有人都对他敬之重之,还以当年和他有过交集为荣,甚至觉得正是童年的屈辱成就了后来的大侠。我在给杨过写评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资格谈尊严。”
我考过三次托福,第一次是裸考试水,72分的底子。大三下学期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制定了三个月计划,生拉硬拽地把水平重新提高到可以看懂长阅读不嫌烦的水准。但我没料到,英语底子恶补上来了,考试能力却不够,六月考托福毁在听力上,最终以一分之差没上90。
当时我还满心热忱,想把恶补英语的法子分享给更多人,却被一位高端大气的名校学弟噎了一句:“呵,复习整整一年终于上80了,真不容易呢。” 在那之后,我用了一个月专心熟悉考试套路,然后考到了三位数的托福。分数出来,身边的人语气马上不同,我那套被人听也不屑听的短时间复习方法,一下子又充满了借鉴价值。
但是,那些曾经在我被分数打击时对我冷言冷语的人,此时任凭说什么好话,我都不想再搭理他们了。
今年二月我拿到美国Dream School的面试通知,我妈得意非常,不断声称从头到尾没找中介和顾问是对的,并且家里人也一再称赞我亲力亲为的材料做得如何精彩出色。当时我就反复强调,因为他们不愿让我找顾问参详,我交上去的材料绝对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而正相反,里面有不少因疏忽和无知而造成的瑕疵。但我也不能说有瑕疵的材料就是不好的,也许外国人正是看中这份真实——既然拿到面试,那就努力做好呗。
然后三月底完成了面试,旋即拿到等待通知。不是录取不是拒绝,而是磨人的等待。
起初我们只当时间太短,正式结果稍后就会出来。但一拖到了五月,眼看别人一个个都知道去向,而我始终还停留在等待状态,说不焦躁是不可能的。此时只有我哥和闺蜜小翠还在鼓励我,他们告诉我,第一,走到这步已经非常棒,准备其他出路也不是坏事;第二,机会可能很快就来了。但是一向自诩英明睿智的我妈早就坐不住了,接连电话轰炸,屡次冲我发火。当我强调我已经把自己能做的部分做到极致时,我妈就翻出把大一大二的绩点问题,对我冷嘲热讽。
在我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我的直系血亲非但没有半句鼓励,反倒是以语言为利刃,蛮不讲理地一刀一刀地捅过来,并且还用追魂夺命call逼我领受。
我不禁想到,另一个平行时空里,顺利拿到录取的我自己,此刻是不是身边花团锦簇?此刻的我是不是已经名正言顺地拿到资格和经费,拍出了毕业季微电影?此刻的我是不是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不是会接到数不尽的道贺电话和羡慕眼神?那些质疑我的讥嘲我的高高在上不咸不淡叫我不要灰心的人,此刻是不是都在惊讶地议论着我?
中国式父母最是结果导向型,只要结果不好,他们可以立马否定你所有的努力。如果结果是好的,谁在乎你过程中怎么插科打诨?我也知道,如果当年高考不是侥幸考到六百多,我的十八岁会过得多么痛苦艰难。
往年看着大四的学长学姐叫苦连天,我倒也不觉得怎样,直到今年轮到自己,才体会到个中纠结。所以我跟别人说:在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人没有主动提起自己的去向,你们千万不要去问。因为如果得到好结果,每个人都肯定会晒出来——在对方不说话时还不识趣地去问,只会白白给人添堵。
年轻人的自尊心敏感而脆弱,往往经不得一点摔打。因为大家正在从天真往世故的方向前行,所以不由得开始揣摩每个人的言下之意,不由得开始猜测每个人无懈可击的笑容底下,是不是藏着一些冷漠和鄙夷。可正因为处于心理状态的转型期,我们一面可以解读出别人的恶意,一面却又消化不了这样的恶意,所以导致格外的易受伤害。
在这种时候,只有两种人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一种朋友是你的拥趸,无论你站得高还是低,都真心相信你可以做到你所希冀的一切。还有一种朋友,是本身素质很高的,无论他们内心深处是否相信你可以做到,他们一定不会说出任何有可能伤害到你的词语。
除了这两种朋友之外,在内心格外经不起摔打的时期,我觉得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和更多的人交流。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表姐表妹抢男友的八卦帖,剧情平淡文笔捉急之余,有一段简单的做人小贴士却让我有些动容:“1.没有最后做成功的事不要说出去。2.不要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优点表现出来。3.看不懂的书就再看一遍,不懂就再看一遍。”
作者说,这三条对于谈恋爱和做人,都同样适用。
所以我从二月接到吓到手抖的面试到现在,几乎对谁也没有说过,我的面试和等待通知究竟是来自哪个学校。因为任何事情,哪怕已是为山九仞,你没有迈进那个门槛,别人都当你是一事无成。此时提起,也等于枉自吹嘘。
接下来我会恢复到积极争取的工作态度,将自己能做的所有工作、能动用的所有资源,都尝试一遍。即使今年真的差了这一步,那也还有来年。成绩永远比争辩有效得多,我宁愿此刻把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吞下去咽下去,一句话也不解释,然后等自己拿到自己应有的成果,再回来闪瞎他们的眼。
作家蒋晓云写过一句:“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 所以请原谅我一向平和恬静的文章,此刻变得急迫而有失风度。只因,我不愿意就此心淡——我想,现在应当是争取的时候,而不是潇洒放手的时候。
只因,我有这样一颗肮脏可耻的自尊心,它敏感而脆弱,它单薄而易受伤害,但是此刻它伫立在我面前,高大强势,凛然生威。
就像我的玛丽苏小说中,若干年后女主角与男主角重逢,他们谈起当年为了维护自尊心而分手,口吻是羡慕的,而不是百般遗憾的。他们羡慕着青春岁月里那个无惧无畏的自己,羡慕那个可以背起一身尖刺,倔强转身独自上路的自由的灵魂。
或许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现在所追求和争取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光芒万丈。
但我们怀里的这颗年轻而单薄的自尊心,它是如此的高傲,如此的有力,如此的明艳不可方物,足以让我们用全部的力气来守护。千难万险,甘之如饴。
林探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场自证清白的感情事故 (20人喜欢)
- 所有问题的答案 (22人喜欢)
- 小说 | 沉香屑·仿真香气 (5人喜欢)
- 琼瑶给我的大女主说明书 (93人喜欢)
- 剧评 | 太阳星辰 | 天可变,风可转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