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何时化为雨? ——观《死亡诗社》有感而散发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引
了解到春风化雨这个词,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外国电影译名《春风化雨》,今天重温了一遍,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其实英文名翻译过来是《死亡诗社》,虽然脱离了片名原义,但更抓住了影片的精髓,其师者之教,如春风化雨,沾泽学子。也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一片,片名直译就是《唱诗班的孩子》,台湾译名本土化,采用放牛班,刚好切合“水池底部”里学生们的状况,点睛表明老师组建唱的诗班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片名都把电影的主题一以贯之。
这两部电影都是谈教育的,至少在我的理解中是这样。《春风化雨》中教英语的老师思想开放,对诗歌的讲解不拘一格,鼓励孩子写诗,读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尤其是第一堂课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拉丁词语叫“carpe diem”,英语译为“seize the day”,鼓励学生抓住今天。这一理念,可谓是贯穿全片的主线,学生们从老师处了解到“死亡诗社”,于是一起成立“死亡诗社”,晚上一起跑到学校附近山洞读诗,写诗。之间穿插了一个学生大胆向心仪女生示爱,尽管别人有男朋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咆哮”,在老师启发下作诗。以另一个学生违背其父的意愿坚持演戏的决心点睛。似乎在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终于开始解放思想,追求自由,抓住今天。忽而在高潮之中逆转直下,演戏的学生最终被父亲带回家,给他安排到军校读书,于是不堪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学校开始调查学生成立诗社的事,一个学生高密,一个学生被开除,其他诗社的学生被迫在校长的调查书上签字把黑锅背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被开除,似乎全片得以悲剧收场。但本片的高明之处是最后学生在校长上课时,齐齐站在课桌上,对着来拿东西的老师大呼“captain,captain”,以表明自己虽然被迫签字,但内心是承认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尊重老师的,也暗示他们内心已经认同自由,就算被保守校长禁止,也始终坚持,直到此时,春风才化为春雨。
同样很发人深省的《放牛班》也有类似的结局,教孩子合唱的老师被校长开除,孩子们不敢反抗(年龄太小了,而且都是作为问题儿童被关到“水池底部”接受教育,校长就是老大),但还是把教室门紧锁,然后躲在教室,一齐合唱老师教过的歌曲,并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纸飞机上,通过窗户扔给了离去的老师。
好的老师是学生一生的榜样,好的教育理念,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这就是孟子说的“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片中的两位老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性。但这恰恰是当下教育最缺少的,老师把自己当成教育的权威者,把自己定位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辈。这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阂,难以弥补。偶尔也有一两位先行者,敢于打破传统的桎梏,开始与学生平等交谈,开始了解他们真正所想的,开始把他们当朋友,开始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人。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自然也会把老师当朋友,接纳他们。于是片中的两位老师在电影结尾处才能感受的学生的敬意。由于有违背传统,保守者自然会出来横加阻拦,于是两位校长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先行者被开除也是理所当然,毕竟保守力量过于强大。
两位老师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启发学生,不是简单灌注知识。比如片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写诗,引导学生从内心发现合唱的魅力。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如《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这恰恰又是当今教育所缺的,只是一味的把书本东西交给学生,那培养的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亦或是老师的复读机,对学生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最好的启发就是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所教的东西的魅力,然后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来启发他,则事半功倍也。这就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了解到知识的魅力后,要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触类旁通,所谓举一反三是也。子贡评价颜回可以举一反十,而自己只能举一反六。由此可见孔子说这句话是有事实根据的,至少他是做到了的。
两位老师教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教学方式。比如一边踢足球,一边颂诗;比如带学生出游,在大自然中一起合唱等。不仅只是在教室上课,还可以在操场上课,还可以在野外上课,其目的无非是放松学生心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说到这儿,又得提提孔子,其实他那会儿教育就是如此,有时和几个学生坐在一块儿,沐浴着春风,畅谈人生理想。如《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学生一边鼓瑟,一边坐着谈理想。因此教育不走心,是不能发挥其效的。
谈到这里,想到了一部电影名《图书馆战争》,以前也写过文章分析。其讽刺的就是当政者以为是书籍毒害了青年,而诱使其犯罪,从而举国察书,封书。这颇有点像天朝的电影和电视剧审查制度一样。《春风化雨》也讽刺类似情况,家长和校长认为是老师给学生灌输了不好的思想,因此要辞退老师。其实他们大大低估了学生的自主性,就算是白痴学生,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那么容易就给洗脑了。诚然,要放到当今的传销组织中,要洗脑是能实现的,但那是强制的。片中的学生都是独立自由的,认不认同老师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因此要怪罪老师带坏了学生,只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对学生不自信的家长,对创新不认同的保守者,不思改变的中庸者,正是阻碍教育发展,阻碍学生人性解放的三座大山。都说高考制度是如何如何罪恶,诚然高考存在着缺陷。但就算取消了高考,教育者不思改变,还不是和以前一样,人不变,就什么都没变,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律。
孟子说,君子的教育,有五种,其一是如同及时雨般润泽万物;其二是塑造学生好的品德;其三是培养学生才能;其四是解答学生疑惑;其五是可以让后人私下学习到自己。如今之教育,做到了几条?
另外我觉得艺术给人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音乐、美术等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很大,可惜现在之教育完全抛弃了,甚遗憾。这两部电影的配乐都很好听呢。
了解到春风化雨这个词,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外国电影译名《春风化雨》,今天重温了一遍,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其实英文名翻译过来是《死亡诗社》,虽然脱离了片名原义,但更抓住了影片的精髓,其师者之教,如春风化雨,沾泽学子。也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一片,片名直译就是《唱诗班的孩子》,台湾译名本土化,采用放牛班,刚好切合“水池底部”里学生们的状况,点睛表明老师组建唱的诗班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片名都把电影的主题一以贯之。
这两部电影都是谈教育的,至少在我的理解中是这样。《春风化雨》中教英语的老师思想开放,对诗歌的讲解不拘一格,鼓励孩子写诗,读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尤其是第一堂课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拉丁词语叫“carpe diem”,英语译为“seize the day”,鼓励学生抓住今天。这一理念,可谓是贯穿全片的主线,学生们从老师处了解到“死亡诗社”,于是一起成立“死亡诗社”,晚上一起跑到学校附近山洞读诗,写诗。之间穿插了一个学生大胆向心仪女生示爱,尽管别人有男朋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咆哮”,在老师启发下作诗。以另一个学生违背其父的意愿坚持演戏的决心点睛。似乎在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终于开始解放思想,追求自由,抓住今天。忽而在高潮之中逆转直下,演戏的学生最终被父亲带回家,给他安排到军校读书,于是不堪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学校开始调查学生成立诗社的事,一个学生高密,一个学生被开除,其他诗社的学生被迫在校长的调查书上签字把黑锅背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被开除,似乎全片得以悲剧收场。但本片的高明之处是最后学生在校长上课时,齐齐站在课桌上,对着来拿东西的老师大呼“captain,captain”,以表明自己虽然被迫签字,但内心是承认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尊重老师的,也暗示他们内心已经认同自由,就算被保守校长禁止,也始终坚持,直到此时,春风才化为春雨。
同样很发人深省的《放牛班》也有类似的结局,教孩子合唱的老师被校长开除,孩子们不敢反抗(年龄太小了,而且都是作为问题儿童被关到“水池底部”接受教育,校长就是老大),但还是把教室门紧锁,然后躲在教室,一齐合唱老师教过的歌曲,并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纸飞机上,通过窗户扔给了离去的老师。
好的老师是学生一生的榜样,好的教育理念,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这就是孟子说的“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片中的两位老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性。但这恰恰是当下教育最缺少的,老师把自己当成教育的权威者,把自己定位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辈。这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阂,难以弥补。偶尔也有一两位先行者,敢于打破传统的桎梏,开始与学生平等交谈,开始了解他们真正所想的,开始把他们当朋友,开始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人。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自然也会把老师当朋友,接纳他们。于是片中的两位老师在电影结尾处才能感受的学生的敬意。由于有违背传统,保守者自然会出来横加阻拦,于是两位校长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先行者被开除也是理所当然,毕竟保守力量过于强大。
两位老师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启发学生,不是简单灌注知识。比如片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写诗,引导学生从内心发现合唱的魅力。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如《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这恰恰又是当今教育所缺的,只是一味的把书本东西交给学生,那培养的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亦或是老师的复读机,对学生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最好的启发就是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所教的东西的魅力,然后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来启发他,则事半功倍也。这就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了解到知识的魅力后,要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触类旁通,所谓举一反三是也。子贡评价颜回可以举一反十,而自己只能举一反六。由此可见孔子说这句话是有事实根据的,至少他是做到了的。
两位老师教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教学方式。比如一边踢足球,一边颂诗;比如带学生出游,在大自然中一起合唱等。不仅只是在教室上课,还可以在操场上课,还可以在野外上课,其目的无非是放松学生心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说到这儿,又得提提孔子,其实他那会儿教育就是如此,有时和几个学生坐在一块儿,沐浴着春风,畅谈人生理想。如《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学生一边鼓瑟,一边坐着谈理想。因此教育不走心,是不能发挥其效的。
谈到这里,想到了一部电影名《图书馆战争》,以前也写过文章分析。其讽刺的就是当政者以为是书籍毒害了青年,而诱使其犯罪,从而举国察书,封书。这颇有点像天朝的电影和电视剧审查制度一样。《春风化雨》也讽刺类似情况,家长和校长认为是老师给学生灌输了不好的思想,因此要辞退老师。其实他们大大低估了学生的自主性,就算是白痴学生,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那么容易就给洗脑了。诚然,要放到当今的传销组织中,要洗脑是能实现的,但那是强制的。片中的学生都是独立自由的,认不认同老师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因此要怪罪老师带坏了学生,只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对学生不自信的家长,对创新不认同的保守者,不思改变的中庸者,正是阻碍教育发展,阻碍学生人性解放的三座大山。都说高考制度是如何如何罪恶,诚然高考存在着缺陷。但就算取消了高考,教育者不思改变,还不是和以前一样,人不变,就什么都没变,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律。
孟子说,君子的教育,有五种,其一是如同及时雨般润泽万物;其二是塑造学生好的品德;其三是培养学生才能;其四是解答学生疑惑;其五是可以让后人私下学习到自己。如今之教育,做到了几条?
另外我觉得艺术给人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音乐、美术等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很大,可惜现在之教育完全抛弃了,甚遗憾。这两部电影的配乐都很好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