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书摘
谣言
【美】卡斯·R·桑斯坦 张楠迪扬(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10
ISBN 978-7-5086-2315-3
CIP(2010)第175501号
序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王绍光
PX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迎闯王,不纳粮”
《离骚》“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PXI 这本书试图从三个方面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信谣、传谣。
第一,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尤其是在不确定很强的时刻。
第二,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有情感,也包括所谓的“智者”,在不确定很强的时刻,各类情感尤为强烈。这些情感因素会大大增加人们信谣与传谣的概率。
第三,在立场上,所有人都有偏向,难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处理信息,尤其是所谓的“智者”。面对互相矛盾的信息时,偏见使人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的立场一致的信息,哪怕它们是谣言;偏见也使人们更愿意质疑与自我立场相左的信息,哪怕它们是真相。
PXII 如果谣言不仅与事实相关,而且与情感、偏见相关,那么遏制谣言的方式就未必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及时公布真相,可能会强化人们对错误信念的坚持。
保障言论自由,信息交互也很可能强化人们已经存在的观念,对遏制谣言传播毫无帮助。
序二 谣言与感冒 李连江
PXVI 首先,作者指出,谣言有真有假,制造、传播谣言者的动机有恶有善,相信谣言者有诚有伪。
其次,作者指出,谣言传播有三大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
最后,作者认为,在谣言问题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译者序 人们为何会相信谣言?张楠迪扬
第一章 谣言无处不在
◇谣言传播的过程——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P8
P8 谣言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
P8 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会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
P9 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效应都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
P9 偏颇吸收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了虚假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
◇规避谣言的危害——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P9)
第二章 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
●谋求一己之利者
●哗众取宠者
●追求政治利益者
利他主义传播者同样可能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
这些人所以肆无忌惮地传播他们的情绪,关键在于他们认为这些情绪是利他的。
●恶意中伤者
第三章 谣言的接受者:谁更容易相信谣言?
●处于困境中的人
●受“先入为主”的信念驱使的人
◇谣言的“门槛”和“临界点”(30)
P30接受者”、“中立者”和“怀疑主义者”
如果“愿意接受者”人数足够多,这些人共同的信念最终就可以说服“中立者”。
如果存在大量“中立者”,一些“怀疑主义者”可能会“倒戈”,这个群体的信念就会汇合成一种新的信念。
我们在很多场合可以看到临界点的作用。
“愿意接受者”很容易被说服,“中立者”最后也会动摇,用不了多久加之明显不容置疑的证据,使得“怀疑主义者”也会动摇。
第四章 信息流瀑: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
◇信息流瀑的巨大威力(P37)
P37瀑传播真相,这些流瀑是有益的。
但是谣言也经常抵消流瀑效应。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两种主要的社会问题。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人们可能会相信带有破坏性的谣言。
第二,那些身处流瀑中的人们一般不会透露自己的怀疑。
◇真理的谬误有着同样的传播方式(P38)
第五章 从众流瀑:独立判断和群体观点,你会选择哪个?
◇群体压力下的“人云亦云”(P47)
◇从众流瀑中的谣言传播(P50)
P50从众流瀑能够聚焦事实。也许过度怀疑的人选择沉默——他们的怀疑没有依据——并不是最坏的情况。但是,从众流瀑经常导致虚假谣言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人们身处严密的群体网络中,或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会在群体日益强大的判断面前保持沉默,即使他们不确定这样做的是否正确。人们通常会怀疑一则谣言,或者相信它不是真的,但是为了避免群体制裁,他们不会反对群体的判断。
◇从众压力也有临界点(P51)
第六章 群体极化:为何小组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
◇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科罗拉多实验(P55)
P56小组讨论后,几乎每组成员都变得更加极端.
P56科罗拉多实验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当想法类似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时,他们通常会达到一个比讨论前的倾向更加极端的立场。群体极化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群体讨论会点燃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怒之火(P58)
◇群体极化为何会让群体成员走向同一极端?(P60)
P60三个原因:
第一,信息交互会强化已经存在的看法。(群体的信念决定了“我”的看法)
第二,但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十分坚定时,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有信心;当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有信心时,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极端。
◇我们大多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P64)
第七章 偏颇吸收:为什么我们会固执己见?
◇均衡的信息环境真的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吗?(P69)
◇纠正的结果往往是对既有观点的逾加支持(P70)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选择的接收信息(P72)
第八章 谣言的纠正:均衡信息的发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纠正信息的出处至关重要(P81)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些谣言根深蒂固,而有些谣言很快就会被驱散?
◇既有观点与有偏见的信任(P86)
P87 对于大多数谣言来说,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强烈的既有观点,而且不会只信任一方而不信任另一方。这种情况下,思想市场可能会运行良好,不同观点最终会趋向真理。人们会听取不同意见并根据听到的意见决定自己的立场。
P88 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既有观点,最好的做法不是给他们看对手和敌人的信念,而是给他们看那些与他们立场相近的人的观点。
◇适得其反的纠正(P88)
P89 越是提供给人们一些信息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他们认为有危险的事情,他们越害怕。应该这样解释这个有趣的发现:当注意力集中在风险上时,人们的恐惧程度就会增强,就算他们看到信息是提醒他们风险会很小也一样。即使危险不太可能发生,人们也很怕去思考危险。
◇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P90)
P90 我们通常把谣言分成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源自恐惧,后者出于希望。
◇动荡的环境会加速谣言的滋生与传播(P93)
第十章 情绪效应:为什么愤怒可以助推谣言的传播?
第十一章 社会监督: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隐私权?
◇断章取义式谣言的巨大杀伤力(P106)
◇公正的社会监督与恶意的谣言制造只有一步之遥(P108)
第十二章 思想市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有何不同?
第十三章 寒蝉效应: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
第十四章 自由和管制:谣言传播的底线在哪里?
第十五章 个人隐私权:媒体拥有传播个人隐私的权利吗?
第十六章 文化和社会规范:为什么清理比法理更重要?
评论
豆瓣的评分就是群体极化啊。
【美】卡斯·R·桑斯坦 张楠迪扬(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10
ISBN 978-7-5086-2315-3
CIP(2010)第175501号
序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王绍光
PX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迎闯王,不纳粮”
《离骚》“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PXI 这本书试图从三个方面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信谣、传谣。
第一,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尤其是在不确定很强的时刻。
第二,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有情感,也包括所谓的“智者”,在不确定很强的时刻,各类情感尤为强烈。这些情感因素会大大增加人们信谣与传谣的概率。
第三,在立场上,所有人都有偏向,难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处理信息,尤其是所谓的“智者”。面对互相矛盾的信息时,偏见使人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的立场一致的信息,哪怕它们是谣言;偏见也使人们更愿意质疑与自我立场相左的信息,哪怕它们是真相。
PXII 如果谣言不仅与事实相关,而且与情感、偏见相关,那么遏制谣言的方式就未必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及时公布真相,可能会强化人们对错误信念的坚持。
保障言论自由,信息交互也很可能强化人们已经存在的观念,对遏制谣言传播毫无帮助。
序二 谣言与感冒 李连江
PXVI 首先,作者指出,谣言有真有假,制造、传播谣言者的动机有恶有善,相信谣言者有诚有伪。
其次,作者指出,谣言传播有三大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
最后,作者认为,在谣言问题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译者序 人们为何会相信谣言?张楠迪扬
第一章 谣言无处不在
◇谣言传播的过程——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P8
P8 谣言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
P8 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会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
P9 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效应都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
P9 偏颇吸收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了虚假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
◇规避谣言的危害——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P9)
第二章 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
●谋求一己之利者
●哗众取宠者
●追求政治利益者
利他主义传播者同样可能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
这些人所以肆无忌惮地传播他们的情绪,关键在于他们认为这些情绪是利他的。
●恶意中伤者
第三章 谣言的接受者:谁更容易相信谣言?
●处于困境中的人
●受“先入为主”的信念驱使的人
◇谣言的“门槛”和“临界点”(30)
P30接受者”、“中立者”和“怀疑主义者”
如果“愿意接受者”人数足够多,这些人共同的信念最终就可以说服“中立者”。
如果存在大量“中立者”,一些“怀疑主义者”可能会“倒戈”,这个群体的信念就会汇合成一种新的信念。
我们在很多场合可以看到临界点的作用。
“愿意接受者”很容易被说服,“中立者”最后也会动摇,用不了多久加之明显不容置疑的证据,使得“怀疑主义者”也会动摇。
第四章 信息流瀑: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
◇信息流瀑的巨大威力(P37)
P37瀑传播真相,这些流瀑是有益的。
但是谣言也经常抵消流瀑效应。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两种主要的社会问题。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人们可能会相信带有破坏性的谣言。
第二,那些身处流瀑中的人们一般不会透露自己的怀疑。
◇真理的谬误有着同样的传播方式(P38)
第五章 从众流瀑:独立判断和群体观点,你会选择哪个?
◇群体压力下的“人云亦云”(P47)
◇从众流瀑中的谣言传播(P50)
P50从众流瀑能够聚焦事实。也许过度怀疑的人选择沉默——他们的怀疑没有依据——并不是最坏的情况。但是,从众流瀑经常导致虚假谣言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人们身处严密的群体网络中,或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会在群体日益强大的判断面前保持沉默,即使他们不确定这样做的是否正确。人们通常会怀疑一则谣言,或者相信它不是真的,但是为了避免群体制裁,他们不会反对群体的判断。
◇从众压力也有临界点(P51)
第六章 群体极化:为何小组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
◇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科罗拉多实验(P55)
P56小组讨论后,几乎每组成员都变得更加极端.
P56科罗拉多实验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当想法类似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时,他们通常会达到一个比讨论前的倾向更加极端的立场。群体极化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群体讨论会点燃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怒之火(P58)
◇群体极化为何会让群体成员走向同一极端?(P60)
P60三个原因:
第一,信息交互会强化已经存在的看法。(群体的信念决定了“我”的看法)
第二,但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十分坚定时,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有信心;当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有信心时,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极端。
◇我们大多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P64)
第七章 偏颇吸收:为什么我们会固执己见?
◇均衡的信息环境真的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吗?(P69)
◇纠正的结果往往是对既有观点的逾加支持(P70)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选择的接收信息(P72)
第八章 谣言的纠正:均衡信息的发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纠正信息的出处至关重要(P81)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些谣言根深蒂固,而有些谣言很快就会被驱散?
◇既有观点与有偏见的信任(P86)
P87 对于大多数谣言来说,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强烈的既有观点,而且不会只信任一方而不信任另一方。这种情况下,思想市场可能会运行良好,不同观点最终会趋向真理。人们会听取不同意见并根据听到的意见决定自己的立场。
P88 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既有观点,最好的做法不是给他们看对手和敌人的信念,而是给他们看那些与他们立场相近的人的观点。
◇适得其反的纠正(P88)
P89 越是提供给人们一些信息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他们认为有危险的事情,他们越害怕。应该这样解释这个有趣的发现:当注意力集中在风险上时,人们的恐惧程度就会增强,就算他们看到信息是提醒他们风险会很小也一样。即使危险不太可能发生,人们也很怕去思考危险。
◇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P90)
P90 我们通常把谣言分成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源自恐惧,后者出于希望。
◇动荡的环境会加速谣言的滋生与传播(P93)
第十章 情绪效应:为什么愤怒可以助推谣言的传播?
第十一章 社会监督: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隐私权?
◇断章取义式谣言的巨大杀伤力(P106)
◇公正的社会监督与恶意的谣言制造只有一步之遥(P108)
第十二章 思想市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有何不同?
第十三章 寒蝉效应: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
第十四章 自由和管制:谣言传播的底线在哪里?
第十五章 个人隐私权:媒体拥有传播个人隐私的权利吗?
第十六章 文化和社会规范:为什么清理比法理更重要?
评论
豆瓣的评分就是群体极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