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之妙
今天和鞑靼聊天,我和他说到我家乡的龙眼,荔枝基本是要种上几年才收获果实。他告诉我苹果,雪梨很多水果都是如此,只有桃花不是,第一年就开花结果,可以收获果实。不过其他果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都在35年左右,只有桃树是5-7年左右,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那首唐人崔护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首诗的背景,就不用我和大家在说一遍吧。我相信我豆瓣上的好友,都知道。。。实在不知道的也可以百度)
桃花经崔生那一念,成为中文中形容短暂男女之情的代言词,而桃树又恰其是最短命的果树,不可不唯巧。
以下友情转载一篇文章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中国文学史,一个个既是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又是忠于爱情的伟丈夫、雄秀兼备的作家,时时跃然纸上、印入心间、令人激动、摧人情涌。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中,像陆游一样,历经八十五个春秋,留下诗作近万首,爱国精神至死不渝,爱情执著坚贞持久,雄秀极至的诗人却又屈指可数。
生于北宋灭亡、金军南侵之际,亲历丧乱惨痛、尝尽颠沛流离之苦的陆游,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操戈报国的壮志。“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等早期作品,已经确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进入青年后的陆游更是要求直接投身于火热的抗金斗争,三十二岁写的《夜读兵书》中:“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为了国家的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和家庭幸福的真情表述,决心的坚定和意志的执著,已是他崇高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尽管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热情,但南宋小朝庭多年推行的屈辱求和政策,却使诗人长期不能实践自己的理想。理想与信念不得实践,这是何等的煎熬,一直熬到四十多岁后,陆游才获得到抗金前线担任军职的机会。身着戎装,戍守在大散关隘,生活在战士中间的陆游,从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诗作中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为全面、强烈和深刻,“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处处体现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在这峥嵘的岁月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以及风雨烟云,在诗人的笔下,也洋溢着豪情,励人奋进。“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诗人的笔,指点着江山,驾驭着风云,将当时抗战救国最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人的面前。
南宋一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在其他诗人因抗金复国理想日趋渺茫大多转向低沉消极时,而陆游的爱国情怀却终生不渝。残酷的现实尽管使他因报国无门,内心陷入“醉中拂剑光射月,往往悲歌独流涕”、“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无比悲愤之中。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弟!”“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他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品行来要求自己,以战士的胸襟来度量生和死。即使到了老年还是壮志不减,六十多岁写下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八十二岁咏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还是时时盼望投身报国杀敌的战斗之中。
“寤寐不忘中原”是前人对陆游的评论。祖国的统一是陆游一生的最大渴求。但是现实却让八十五岁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写下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死了,本应该得到彻底的解脱,可是爱国的诗人死后在九泉之下放不下的,仍然是祖国的统一,而且相信祖国一定能够完成统一。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凝聚着毕生情感的最后号召,近八百年,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也引起了无数爱国者的共鸣,激励过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而献身!
陆游的爱国诗篇充满着战斗的精神,他的诗是战士的诗。陆游永远会以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定格于千秋史册。“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是晚清大学者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下的话,对陆游及其诗歌的如此评价,是对陆游的真正理解,也是对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真正领会和感悟。
古往今来,爱国志士更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形象丰满、可亲可敬的人。读陆游的诗歌,品味感受着爱国主题激情的同时,也常常被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对朋友的赤诚、对后辈的爱怜、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水的深情,感动不已。许多诗作体现了诗人,“一人一事、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细腻、丰富、俊秀的感情世界。其中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是令人感动,为世人传颂
陆游与前妻唐婉被迫分离,由此演绎出一场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分手后与唐婉在沈园重逢,他的一曲《钗头凤》,千百年来,不知惹出了多少人伤情的泪水。而在此后,几十年间他多次重游沈园,感情伤物写下的十来首“沈园本事诗”,更是令人读之凄然。“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字字句句流露出的都是极度伤心的情愫。特别是诗人在临终前的春天,以八十四岁高龄写下的《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还是那样饱含真情,挚爱、酸楚、凄凉、愧疚和自伤,对唐婉的爱表露得还是那样真真切切、一往情深、侧侧动人。难怪前人在评价陆游的“沈园诗”时就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人们向往神圣美好的爱情,人们也需要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的情感需要慰藉的今天,这些诗作更成了陆游留给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陆游并不想人们把他当成一个诗人来看,希望人们把他看成战士。他的诗是战士的诗,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战士。战士的爱是最赤诚的,也是最博大精深、厚实丰富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恋着亲人,更能显示出战士男子汉的本色。“亘古男儿一放翁”,是世人眼中陆游形象的最高度概括。
附人物资料:
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公元1125年11月13日),陆游诞生在他父亲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离职赴任的船上。他生前的头天晚上,他的母亲曾梦见过“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他父亲陆宰说:“秦观字少游,这孩子就名陆游吧。”及至陆游长大以后,朋友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来由。陆游的字也叫务观。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二日,陆游赴官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陆游借酒浇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同僚讥陆游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
陆游的幼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他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陆宰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颠沛流离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陆游从小就培养起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好学。在他十三四岁时,偶然从他父亲乘凉的竹榻上找到了一本晋代陶渊明的诗集,从此他爱上了诗,开始大量阅读前人的诗,自己也开始写诗。十七八岁时,陆游便有了诗名。大约25岁左右,陆游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导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篱。即使陆游的早期作品,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陆游不仅学诗、写诗,而且填词,写散文,读兵书,学舞剑。长大成人后,他成了一个能骑马、能舞剑、能踢球、能射箭的文武全才。
陆游长大后,坚决主张抗金。他的抗金主张,得不到宋高宗、秦桧的赏识,所以,陆游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中。25岁那年,陆游又去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未考中。正因为陆游屡次科举考试不中,才给他的婚姻带来了悲剧。陆游和表妹唐婉青梅竹马,成人后,二人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感情很好,生活得很美满。由于陆游屡次考进士未考中,陆游的父母竟责怪唐婉,认为陆游是因为迷恋唐婉而惰于学业,特别是陆游的母亲更不喜欢这个儿媳,多次逼陆游休掉唐婉。陆游22 岁那年,被迫和唐婉离婚。陆游离婚后,和一位姓王的女孩结了婚,唐婉嫁给了赵士程。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29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第一,第二年试于礼部,复置陆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他被黜落了。这一年,陆游的心头又受到了一次创伤。
出山阴城东南四里,禹迹寺南的沈园,是当地的名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陆游到沈园去游览,恰巧碰到了赵士程、唐婉夫妇。唐婉坦率地将她和陆游的关系告诉了赵士程,并让仆人把带去的酒菜送给陆游。陆游无语伤神,对着沈园的一堵粉墙,垂泪题下《钗头凤》一首:“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后来,唐婉看到了陆游写的这首词,伤心欲绝,泪如雨下,和了一首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名,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索。角声寒,夜阑栅。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不久,唐婉忧郁而死。这件事对陆游打击更大,他至死都深深地怀念唐婉。
沈园同唐婉会面之后,陆游心境沉痛,但他没有沉沦。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陆游毅然提出“学者当以经纶天下自期”。秦桧死后三年(1158年),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赵眘继位之初,抗战派稍有抬头,陆游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张浚北伐失利,主战派失势,在镇江任通判的陆游,也以鼓吹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还乡。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46岁,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陆游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这是陆游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在南郑,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往来于前线各地,接触爱国民众,考察南郑一带地形,出谋献策,积极御敌。他生活在士兵中间,和士兵去野营,去打猎,去饮酒。他还在南郑北山上独自刺杀过一只猛虎。南郑的生活,形成了陆游宏丽悲壮的诗歌风格,是他诗歌的成熟期。为纪念这段有意义的日子,后来陆游把他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调成都安抚使参议官。
淳熙五年(1178年),54岁的陆游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在江西任上,陆游园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回乡。从此,陆游断断续续地在地方和京城做过官,但日子都不长,大部分时间在家赋闲,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陆游生活贫困,但他不巴结权贵,而是经常骑上驴到附近农村为农民治病,和他们交朋友。
陆游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9300多首诗。他在诗中抒发政治抱负,揭露统治者的无能,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同情受苦的人民,描写田园风光。《游山西村》,是陆游歌唱田园生活的名篇: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千古吟唱。
陆游日夜想念着北伐收复失地,却始终没能实现。85岁那年,病势沉重,临死之时,他写下了《示儿》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著名诗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首诗的背景,就不用我和大家在说一遍吧。我相信我豆瓣上的好友,都知道。。。实在不知道的也可以百度)
桃花经崔生那一念,成为中文中形容短暂男女之情的代言词,而桃树又恰其是最短命的果树,不可不唯巧。
以下友情转载一篇文章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中国文学史,一个个既是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又是忠于爱情的伟丈夫、雄秀兼备的作家,时时跃然纸上、印入心间、令人激动、摧人情涌。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中,像陆游一样,历经八十五个春秋,留下诗作近万首,爱国精神至死不渝,爱情执著坚贞持久,雄秀极至的诗人却又屈指可数。
生于北宋灭亡、金军南侵之际,亲历丧乱惨痛、尝尽颠沛流离之苦的陆游,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操戈报国的壮志。“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等早期作品,已经确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进入青年后的陆游更是要求直接投身于火热的抗金斗争,三十二岁写的《夜读兵书》中:“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为了国家的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和家庭幸福的真情表述,决心的坚定和意志的执著,已是他崇高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尽管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热情,但南宋小朝庭多年推行的屈辱求和政策,却使诗人长期不能实践自己的理想。理想与信念不得实践,这是何等的煎熬,一直熬到四十多岁后,陆游才获得到抗金前线担任军职的机会。身着戎装,戍守在大散关隘,生活在战士中间的陆游,从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诗作中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为全面、强烈和深刻,“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处处体现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在这峥嵘的岁月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以及风雨烟云,在诗人的笔下,也洋溢着豪情,励人奋进。“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诗人的笔,指点着江山,驾驭着风云,将当时抗战救国最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人的面前。
南宋一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在其他诗人因抗金复国理想日趋渺茫大多转向低沉消极时,而陆游的爱国情怀却终生不渝。残酷的现实尽管使他因报国无门,内心陷入“醉中拂剑光射月,往往悲歌独流涕”、“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无比悲愤之中。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弟!”“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他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品行来要求自己,以战士的胸襟来度量生和死。即使到了老年还是壮志不减,六十多岁写下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八十二岁咏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还是时时盼望投身报国杀敌的战斗之中。
“寤寐不忘中原”是前人对陆游的评论。祖国的统一是陆游一生的最大渴求。但是现实却让八十五岁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写下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死了,本应该得到彻底的解脱,可是爱国的诗人死后在九泉之下放不下的,仍然是祖国的统一,而且相信祖国一定能够完成统一。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凝聚着毕生情感的最后号召,近八百年,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也引起了无数爱国者的共鸣,激励过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而献身!
陆游的爱国诗篇充满着战斗的精神,他的诗是战士的诗。陆游永远会以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定格于千秋史册。“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是晚清大学者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下的话,对陆游及其诗歌的如此评价,是对陆游的真正理解,也是对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真正领会和感悟。
古往今来,爱国志士更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形象丰满、可亲可敬的人。读陆游的诗歌,品味感受着爱国主题激情的同时,也常常被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对朋友的赤诚、对后辈的爱怜、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水的深情,感动不已。许多诗作体现了诗人,“一人一事、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细腻、丰富、俊秀的感情世界。其中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是令人感动,为世人传颂
陆游与前妻唐婉被迫分离,由此演绎出一场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分手后与唐婉在沈园重逢,他的一曲《钗头凤》,千百年来,不知惹出了多少人伤情的泪水。而在此后,几十年间他多次重游沈园,感情伤物写下的十来首“沈园本事诗”,更是令人读之凄然。“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字字句句流露出的都是极度伤心的情愫。特别是诗人在临终前的春天,以八十四岁高龄写下的《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还是那样饱含真情,挚爱、酸楚、凄凉、愧疚和自伤,对唐婉的爱表露得还是那样真真切切、一往情深、侧侧动人。难怪前人在评价陆游的“沈园诗”时就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人们向往神圣美好的爱情,人们也需要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的情感需要慰藉的今天,这些诗作更成了陆游留给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陆游并不想人们把他当成一个诗人来看,希望人们把他看成战士。他的诗是战士的诗,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战士。战士的爱是最赤诚的,也是最博大精深、厚实丰富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恋着亲人,更能显示出战士男子汉的本色。“亘古男儿一放翁”,是世人眼中陆游形象的最高度概括。
附人物资料:
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公元1125年11月13日),陆游诞生在他父亲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离职赴任的船上。他生前的头天晚上,他的母亲曾梦见过“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他父亲陆宰说:“秦观字少游,这孩子就名陆游吧。”及至陆游长大以后,朋友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来由。陆游的字也叫务观。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二日,陆游赴官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陆游借酒浇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同僚讥陆游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
陆游的幼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他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陆宰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颠沛流离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陆游从小就培养起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好学。在他十三四岁时,偶然从他父亲乘凉的竹榻上找到了一本晋代陶渊明的诗集,从此他爱上了诗,开始大量阅读前人的诗,自己也开始写诗。十七八岁时,陆游便有了诗名。大约25岁左右,陆游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导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篱。即使陆游的早期作品,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陆游不仅学诗、写诗,而且填词,写散文,读兵书,学舞剑。长大成人后,他成了一个能骑马、能舞剑、能踢球、能射箭的文武全才。
陆游长大后,坚决主张抗金。他的抗金主张,得不到宋高宗、秦桧的赏识,所以,陆游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中。25岁那年,陆游又去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未考中。正因为陆游屡次科举考试不中,才给他的婚姻带来了悲剧。陆游和表妹唐婉青梅竹马,成人后,二人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感情很好,生活得很美满。由于陆游屡次考进士未考中,陆游的父母竟责怪唐婉,认为陆游是因为迷恋唐婉而惰于学业,特别是陆游的母亲更不喜欢这个儿媳,多次逼陆游休掉唐婉。陆游22 岁那年,被迫和唐婉离婚。陆游离婚后,和一位姓王的女孩结了婚,唐婉嫁给了赵士程。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29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第一,第二年试于礼部,复置陆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他被黜落了。这一年,陆游的心头又受到了一次创伤。
出山阴城东南四里,禹迹寺南的沈园,是当地的名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陆游到沈园去游览,恰巧碰到了赵士程、唐婉夫妇。唐婉坦率地将她和陆游的关系告诉了赵士程,并让仆人把带去的酒菜送给陆游。陆游无语伤神,对着沈园的一堵粉墙,垂泪题下《钗头凤》一首:“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后来,唐婉看到了陆游写的这首词,伤心欲绝,泪如雨下,和了一首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名,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索。角声寒,夜阑栅。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不久,唐婉忧郁而死。这件事对陆游打击更大,他至死都深深地怀念唐婉。
沈园同唐婉会面之后,陆游心境沉痛,但他没有沉沦。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陆游毅然提出“学者当以经纶天下自期”。秦桧死后三年(1158年),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赵眘继位之初,抗战派稍有抬头,陆游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张浚北伐失利,主战派失势,在镇江任通判的陆游,也以鼓吹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还乡。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46岁,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陆游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这是陆游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在南郑,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往来于前线各地,接触爱国民众,考察南郑一带地形,出谋献策,积极御敌。他生活在士兵中间,和士兵去野营,去打猎,去饮酒。他还在南郑北山上独自刺杀过一只猛虎。南郑的生活,形成了陆游宏丽悲壮的诗歌风格,是他诗歌的成熟期。为纪念这段有意义的日子,后来陆游把他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调成都安抚使参议官。
淳熙五年(1178年),54岁的陆游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在江西任上,陆游园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回乡。从此,陆游断断续续地在地方和京城做过官,但日子都不长,大部分时间在家赋闲,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陆游生活贫困,但他不巴结权贵,而是经常骑上驴到附近农村为农民治病,和他们交朋友。
陆游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9300多首诗。他在诗中抒发政治抱负,揭露统治者的无能,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同情受苦的人民,描写田园风光。《游山西村》,是陆游歌唱田园生活的名篇: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千古吟唱。
陆游日夜想念着北伐收复失地,却始终没能实现。85岁那年,病势沉重,临死之时,他写下了《示儿》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著名诗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