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一个人的时候,又是一个人住的时候,喜欢把房间填满。
墙壁上贴上明信片,架子上摆满书和彩图册还有各种小玩意,朋友送的CD也舍不得放起来,也要摆着,时不时看看封面就感到喜悦。桌子上摆上花束,即使变成干花,也舍不得扔到,就那样摆着,于是柜子顶上,鞋柜上,桌面上就被干花束们傲然地占据着,即使看着干枯的色彩也觉得充实。冰箱贴被贴的满满的,五彩斑斓,虽然有些是要送阿姊的,但是先让它们填补一下白色的空隙也好。连白色的柜子门上也要贴上法语动词无比复杂的变位,还有墙上的欧洲地图,刷牙的时候,总会站在灯下看一看,看那些去过的地方离马堡有多远。还有墙壁上的日历,上半年印在一面,下半年印在另一面,每天日期旁边的小小的空白都被填满,记下去了哪儿,去了哪家餐厅,见了哪个朋友,或者是去跑了步,还是游了泳,又或者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去办,回国的日期早早地就写上了,虽然这个日子被一推再推。
浴室门上还贴了也许将来再也不会被拿出来的照片,桌子上铺了桌布,连鞋柜上也没有放过,那是窗帘裁下来多余的一块(另一块被压箱底了),铺在鞋柜上面刚好和淡黄色的落地窗窗帘遥相呼应,房间一下子变得暖暖的。连小小的茶几上也有,那红红格子的其实是一块擦碗布,和挂在抽屉把手的格子布一同被买回来,他们总共有七条,分布于红蓝绿三个颜色,有着微微不一样的格子。一块浅米色长方形织的厚厚的地毯铺在木色矮书架前,本以为我会经常坐在那里弹吉他的。原来白色辉煌的书架,在书大都被寄回国内之后,转手给了一个强壮的肤色偏深的母亲。冰箱前也有一块原本是淡黄色的方巾,后来被换成了宽宽的绿条纹棉麻质地的地毯,床前的空隙经常懒散地躺着个瑜伽垫,因为总要打开索性就不卷起来了。
冬天的时候,阳台的铁艺拼图石面小圆桌会被搬进房间,摆在窗前,铺着小绿格格的桌布,上面摆着金色的支座(里面放个蜡烛可以让上面的茶壶保温)和其上的玻璃茶壶,我以为是印度风格,可傅同学非说是阿拉伯风格。在很多个寒冷黑暗的夜晚,那暖暖的袅袅上升的水汽伴着金黄的茶色让我在昏暗的灯光之下找到栖身之所。直到十二月的一天,有朋友来访,我想搬动那个小铁桌,以我一向的疏忽大意连同茶壶和底座一同搬,结果桌腿挂到地毯,桌子倾斜,眼看茶壶要滑下去了,在我的极力挽救之下,茶壶没有掉下去,可是壶盖掉在地上,碎了。我又是尴尬又是羞愧又是伤心。她曾经是多么美艳啊,像个骄傲的皇后,现在却被我搞的残缺不全了,这对她是一种多么大的侮辱啊。后来虽说几经周折傅同学给我寄来了壶盖,可我再也没有用过那个玻璃茶壶了,心里总是郁结着,也说不清。
回头继续说那个绿桌布,那原本是10年在法兰买的围巾,却从来没有被当做围巾派上过用场,就像那坚实无比的白色方桌上铺的桌布也是围巾,一整块黄色的色彩,边上是有紫色和暗红色的色条加上黑色的色块,颜色厚实饱满,有大地一样坚实浑厚的感觉,总让我想起梵高的色彩,虽然并没有他的色彩那么耀眼和充满张力,格子的图案又总让我想起荷兰风格派,当然最荷兰风格派的还是我们的HG(教学楼)。那块黄色的围巾背面的颜色和图案刚好和正面相反,这是不是叫反织呢。她还有一个姊妹围巾,一样的图案只是是蓝绿色的,我曾带着她回国,还去了厦门,铺在沙滩上,坐在上面看书,还带去了颐和园,铺在冰冷的台阶上,看民族舞表演,但我们还没怎么坐定那表演就结束了。就是这两块围巾在12年十月潮湿阴冷的巴黎让我和朋友度过了好几个夜晚。
还有那已经不能上弦了的音乐娃娃,金色头发梳成两个辫子,我给她取名Claire(一度作为我虾米的头像),她原来是唱致爱丽丝的吧。还有爱沙尼亚同学送我的石头做的烛托,据说是在一个岛上买的,她的爷爷奶奶来自那个岛,每次看到那个烛托总仿佛看见两个耄耋的老人,手牵手相亲相爱,一同走出那个岛,从年轻走到老。还有两只纸折的千纸鹤,一只粉蓝一只浅粉,那是在厦门青旅上铺的日本男孩,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放在我床边的,早晨醒来时她们就突然出现了,像魔法一样。还有大大一片琥珀色的化石吧,来自巴西,表面很光滑,有着树的年轮一样的纹理,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同学送我的礼物,他说蜡烛在后面映着的时候才漂亮,我从来没有用蜡烛映过,就摆在我面前,一抬头就会看到,每天我也许会看到十几遍,但其实是熟视无睹的样子。还有一个茶色的玻璃杯子,里面装了几个松榛,几粒干栗子,我已经分不清是从卡塞尔的栗子树下,还是巴黎的,还是斯德哥尔摩那个民族学博物馆前面有着薄薄积雪的潮湿的草地上捡的了,记得那次在斯德哥尔摩,十二月末还在草丛里发现了栗子,欣喜万分,于是用手套装满,回到青旅,然后终于借着这个契机把原本就不再干净的手套洗得还原了它柔和的颜色。
曾经我还有一个白色的大衣柜,有一面大大的镜子,镜子的边缘被我卡满邮票,每枚邮票都展示了一个地方,或者一段历史,我的邮票之旅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了,还有马堡附近的Limburg,也在拉恩河畔,没什么特别的就没跟大家说,只记得那个老城的石头路高低不平,那时我第一次注意到Weltladen在每个城市都有,回家Google,发现还可以做义工,于是就开始了几个月时间的每周一次的Ladendienst,度过了许多个美好的星期四下午,包括米兰同学来店里看我的那一次。
曾经我有一个大大的白色花盆,其实说是桶更合适,我在那里种了一株西红柿,后来硕果累累,我却都送给了一个不相识的邻居,因为我不敢咬下去,我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呀。每天阳光闪烁清风拂面的时候,我就用我那米色花鸟图案,很有古旧中国风味的小壶浇水,那是11年的事情了,那年四个挂在阳台铁栏上的白色长方形花盆里开满了花,花团锦簇一点也不为过。可惜在六月的一天,那是个极其闪耀晴朗的日子,我出去玩,临走时忘了浇水,然而回来时,她们就花容惨淡了。后来她们虽然还有恢复生机的努力,但那华丽繁茂被蹂躏了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那次我坐了小飞机在马堡上空盘旋。后来的一年我在四个花盆里种了菠菜香菜牛至和勿忘我,第一年只有野草和长得老高的香菜,可只是细细的茎,几乎没有叶,随风摇摆,也是我窗外不乏令人感叹的景象。今年我早就发现了那个开超级微小的蓝色小花的勿忘我,还有一株特别微小的牛至,剩下的地方就长满苔藓和不知名的植株,像个微型森林,如果我再继续盯着看的话也会被吸进去一样。
墙壁上贴上明信片,架子上摆满书和彩图册还有各种小玩意,朋友送的CD也舍不得放起来,也要摆着,时不时看看封面就感到喜悦。桌子上摆上花束,即使变成干花,也舍不得扔到,就那样摆着,于是柜子顶上,鞋柜上,桌面上就被干花束们傲然地占据着,即使看着干枯的色彩也觉得充实。冰箱贴被贴的满满的,五彩斑斓,虽然有些是要送阿姊的,但是先让它们填补一下白色的空隙也好。连白色的柜子门上也要贴上法语动词无比复杂的变位,还有墙上的欧洲地图,刷牙的时候,总会站在灯下看一看,看那些去过的地方离马堡有多远。还有墙壁上的日历,上半年印在一面,下半年印在另一面,每天日期旁边的小小的空白都被填满,记下去了哪儿,去了哪家餐厅,见了哪个朋友,或者是去跑了步,还是游了泳,又或者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去办,回国的日期早早地就写上了,虽然这个日子被一推再推。
浴室门上还贴了也许将来再也不会被拿出来的照片,桌子上铺了桌布,连鞋柜上也没有放过,那是窗帘裁下来多余的一块(另一块被压箱底了),铺在鞋柜上面刚好和淡黄色的落地窗窗帘遥相呼应,房间一下子变得暖暖的。连小小的茶几上也有,那红红格子的其实是一块擦碗布,和挂在抽屉把手的格子布一同被买回来,他们总共有七条,分布于红蓝绿三个颜色,有着微微不一样的格子。一块浅米色长方形织的厚厚的地毯铺在木色矮书架前,本以为我会经常坐在那里弹吉他的。原来白色辉煌的书架,在书大都被寄回国内之后,转手给了一个强壮的肤色偏深的母亲。冰箱前也有一块原本是淡黄色的方巾,后来被换成了宽宽的绿条纹棉麻质地的地毯,床前的空隙经常懒散地躺着个瑜伽垫,因为总要打开索性就不卷起来了。
冬天的时候,阳台的铁艺拼图石面小圆桌会被搬进房间,摆在窗前,铺着小绿格格的桌布,上面摆着金色的支座(里面放个蜡烛可以让上面的茶壶保温)和其上的玻璃茶壶,我以为是印度风格,可傅同学非说是阿拉伯风格。在很多个寒冷黑暗的夜晚,那暖暖的袅袅上升的水汽伴着金黄的茶色让我在昏暗的灯光之下找到栖身之所。直到十二月的一天,有朋友来访,我想搬动那个小铁桌,以我一向的疏忽大意连同茶壶和底座一同搬,结果桌腿挂到地毯,桌子倾斜,眼看茶壶要滑下去了,在我的极力挽救之下,茶壶没有掉下去,可是壶盖掉在地上,碎了。我又是尴尬又是羞愧又是伤心。她曾经是多么美艳啊,像个骄傲的皇后,现在却被我搞的残缺不全了,这对她是一种多么大的侮辱啊。后来虽说几经周折傅同学给我寄来了壶盖,可我再也没有用过那个玻璃茶壶了,心里总是郁结着,也说不清。
回头继续说那个绿桌布,那原本是10年在法兰买的围巾,却从来没有被当做围巾派上过用场,就像那坚实无比的白色方桌上铺的桌布也是围巾,一整块黄色的色彩,边上是有紫色和暗红色的色条加上黑色的色块,颜色厚实饱满,有大地一样坚实浑厚的感觉,总让我想起梵高的色彩,虽然并没有他的色彩那么耀眼和充满张力,格子的图案又总让我想起荷兰风格派,当然最荷兰风格派的还是我们的HG(教学楼)。那块黄色的围巾背面的颜色和图案刚好和正面相反,这是不是叫反织呢。她还有一个姊妹围巾,一样的图案只是是蓝绿色的,我曾带着她回国,还去了厦门,铺在沙滩上,坐在上面看书,还带去了颐和园,铺在冰冷的台阶上,看民族舞表演,但我们还没怎么坐定那表演就结束了。就是这两块围巾在12年十月潮湿阴冷的巴黎让我和朋友度过了好几个夜晚。
还有那已经不能上弦了的音乐娃娃,金色头发梳成两个辫子,我给她取名Claire(一度作为我虾米的头像),她原来是唱致爱丽丝的吧。还有爱沙尼亚同学送我的石头做的烛托,据说是在一个岛上买的,她的爷爷奶奶来自那个岛,每次看到那个烛托总仿佛看见两个耄耋的老人,手牵手相亲相爱,一同走出那个岛,从年轻走到老。还有两只纸折的千纸鹤,一只粉蓝一只浅粉,那是在厦门青旅上铺的日本男孩,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放在我床边的,早晨醒来时她们就突然出现了,像魔法一样。还有大大一片琥珀色的化石吧,来自巴西,表面很光滑,有着树的年轮一样的纹理,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同学送我的礼物,他说蜡烛在后面映着的时候才漂亮,我从来没有用蜡烛映过,就摆在我面前,一抬头就会看到,每天我也许会看到十几遍,但其实是熟视无睹的样子。还有一个茶色的玻璃杯子,里面装了几个松榛,几粒干栗子,我已经分不清是从卡塞尔的栗子树下,还是巴黎的,还是斯德哥尔摩那个民族学博物馆前面有着薄薄积雪的潮湿的草地上捡的了,记得那次在斯德哥尔摩,十二月末还在草丛里发现了栗子,欣喜万分,于是用手套装满,回到青旅,然后终于借着这个契机把原本就不再干净的手套洗得还原了它柔和的颜色。
曾经我还有一个白色的大衣柜,有一面大大的镜子,镜子的边缘被我卡满邮票,每枚邮票都展示了一个地方,或者一段历史,我的邮票之旅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了,还有马堡附近的Limburg,也在拉恩河畔,没什么特别的就没跟大家说,只记得那个老城的石头路高低不平,那时我第一次注意到Weltladen在每个城市都有,回家Google,发现还可以做义工,于是就开始了几个月时间的每周一次的Ladendienst,度过了许多个美好的星期四下午,包括米兰同学来店里看我的那一次。
曾经我有一个大大的白色花盆,其实说是桶更合适,我在那里种了一株西红柿,后来硕果累累,我却都送给了一个不相识的邻居,因为我不敢咬下去,我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呀。每天阳光闪烁清风拂面的时候,我就用我那米色花鸟图案,很有古旧中国风味的小壶浇水,那是11年的事情了,那年四个挂在阳台铁栏上的白色长方形花盆里开满了花,花团锦簇一点也不为过。可惜在六月的一天,那是个极其闪耀晴朗的日子,我出去玩,临走时忘了浇水,然而回来时,她们就花容惨淡了。后来她们虽然还有恢复生机的努力,但那华丽繁茂被蹂躏了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那次我坐了小飞机在马堡上空盘旋。后来的一年我在四个花盆里种了菠菜香菜牛至和勿忘我,第一年只有野草和长得老高的香菜,可只是细细的茎,几乎没有叶,随风摇摆,也是我窗外不乏令人感叹的景象。今年我早就发现了那个开超级微小的蓝色小花的勿忘我,还有一株特别微小的牛至,剩下的地方就长满苔藓和不知名的植株,像个微型森林,如果我再继续盯着看的话也会被吸进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