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谁的面子?
我只听说他们要民主集中,可没有说要民主自由啊。
一。
执念的又拉向日葵同学去看了一遍蒋公的面子。常看常新,看完还是感觉意犹未尽。
不过就是旁边昏昏欲睡的向日葵同学让我负罪感很强。不过是你去年吵着要看蒋公的面子啊,好吧,我错鸟~
二。
蒋公的面子,谁的面子。
记得第一次去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个老反革命在那边争自己的名号:
你是历史反革命!我才是反动学术权威。我的帽子早就摘掉。
舞台上时间一闪,又回到他们当时为一个到底是行政院长还是校长而争执,抑或为去不去赴老蒋的宴,甚至于讨论要不要在宴席上大骂老蒋。
20年前的他们,可曾想过,建国后的自己,会因为谁比谁反革命的成分更少一点,而争得头破血流么。
话语体系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我想,哪个时候,或许他们真的是觉得自己有错吧。毕竟整场戏下来,以时任道的火爆性格,都没有说这个政府的一句不是,只是叹息伤感。
或许是没有胆量,或许是没有力气,反正都是绝望了。
三。
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老毛对蒋公的评价,说到底两个人是没什么本质区别,不过就是一个强势独裁者和弱势独裁者的区别罢了。
区别在于这些学人的反应,极其的讽刺。蒋介石不够独裁专制,于是知识分子们一阵大骂,鄙夷,甚至高于在宴席之上打蒋公,“不过是住了七天监狱罢了”。
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有这种胆量的也就储安平了吧,不过就是一句党天下,49年前说,只是黑名单,49年后说,谁也不知道他后来去了哪。
讽刺,甚至是无力。
四。
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长期的儒家教育下,出将入相是他们读书的最终目标,做帝王师,也是每个学人根本的目的。
所谓出世入世之争,本身就是个悖论。除了庄子,中国的学人大多数不过是在用出世达到其入世的目的罢了。就像荆公,十几年称病不出,不过就是为了自己将来出世,攒够资本罢了。
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选择也就变得耐人询问。美国知识分子可以一头扎进书本,只做学术,单纯的寻求知识的乐趣;俄国的知识分子定义中,就是不合作者;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过就是选择和谁合作罢了,从没有什么合不合作的问题。
五。
因为在这个国度,对于知识的崇拜导致了知识分子病态的处境。知识被赋予太多,宋仁宗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中国的社会偏执的相信,知识就意味着权利、金钱、地位、能力。
却不知,很多知识之所以是知识,恰恰是其无用。而很多知识之所以有其魅力,也就恰恰是其本身的魅力,却无法与任何外在的物质相联系。
否则,如何解释,古今中外的诸多知识分子,都是穷困潦倒,如何解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最终是病饿而死。
六。
所以这个国家,谈知识分子的脊梁和风骨,本身就是很讽刺的事情。因为如果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物件,本身就不是独立的,又谈何自己是独立的?
所以,站队就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选择,每每历史上关键的节点,就成为了知识分子检验自己眼光的时候。既然他们寄希望于能够经世济民,就只能在统治者中进行选择。
可悲的是,这样的站队,不过就是坏与更坏的选择。
更可悲的是,当独裁者决定将话语权完全收走的时候,他们根本无从反抗,而只能去争,谁更加不反动一点。
所以,知识分子能够发挥多大热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独裁者有多仁慈,只要手上的缰绳紧一紧,只要不给面子,知识分子,只能默默流泪,甚至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那个时候,三缺一的机会,都已经没有了。
七。
剧中的四个知识分子,唯一没有露面也没有交代最后结果的是楼之初,母亲丧病,未免不是一种幸运,可以抽身于这场面子之争。只是不知道,他最后给没给另一个蒋公面子,还是同样去台湾奔丧了。
奔那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丧,奔中国学术的丧。
八。
前一段得知彭狗要读PHD,彼时心中的激动让我自己都有点吃惊。
事后回想,对与我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我内心最向往的生活,只是一来这个国家,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太好的出路,二来男生的责任感也不能让我自私的选择在书斋看书。
所以原谅我的软弱和犬儒,不敢走上学术的道路。
九。
不过话说回来,几天前看到知乎上的一句话,顿时哭笑不得:
和中国的学者谈知识,就如同和妓女谈爱情。
那这样,学术,不做也罢。以我的懒散性格,想来不合适去做个妓女,到头来只会变得和徐老师一样偏激吧。
不过,也很难说偏激,老徐说的那些不过就是实事,只是痴傻如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一个未必会发生的远景。
毕竟,人还是要活的。
十。
话说回来,解决了吃饭问题,或许我还是要去学校,做一个学者的,去做一个可以谈爱情的学者,不去做谈知识的妓女。
十一。
负能量满满。这也是研究生以来,心情一直压抑的根本原因吧。
一。
执念的又拉向日葵同学去看了一遍蒋公的面子。常看常新,看完还是感觉意犹未尽。
不过就是旁边昏昏欲睡的向日葵同学让我负罪感很强。不过是你去年吵着要看蒋公的面子啊,好吧,我错鸟~
二。
蒋公的面子,谁的面子。
记得第一次去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个老反革命在那边争自己的名号:
你是历史反革命!我才是反动学术权威。我的帽子早就摘掉。
舞台上时间一闪,又回到他们当时为一个到底是行政院长还是校长而争执,抑或为去不去赴老蒋的宴,甚至于讨论要不要在宴席上大骂老蒋。
20年前的他们,可曾想过,建国后的自己,会因为谁比谁反革命的成分更少一点,而争得头破血流么。
话语体系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我想,哪个时候,或许他们真的是觉得自己有错吧。毕竟整场戏下来,以时任道的火爆性格,都没有说这个政府的一句不是,只是叹息伤感。
或许是没有胆量,或许是没有力气,反正都是绝望了。
三。
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老毛对蒋公的评价,说到底两个人是没什么本质区别,不过就是一个强势独裁者和弱势独裁者的区别罢了。
区别在于这些学人的反应,极其的讽刺。蒋介石不够独裁专制,于是知识分子们一阵大骂,鄙夷,甚至高于在宴席之上打蒋公,“不过是住了七天监狱罢了”。
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有这种胆量的也就储安平了吧,不过就是一句党天下,49年前说,只是黑名单,49年后说,谁也不知道他后来去了哪。
讽刺,甚至是无力。
四。
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长期的儒家教育下,出将入相是他们读书的最终目标,做帝王师,也是每个学人根本的目的。
所谓出世入世之争,本身就是个悖论。除了庄子,中国的学人大多数不过是在用出世达到其入世的目的罢了。就像荆公,十几年称病不出,不过就是为了自己将来出世,攒够资本罢了。
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选择也就变得耐人询问。美国知识分子可以一头扎进书本,只做学术,单纯的寻求知识的乐趣;俄国的知识分子定义中,就是不合作者;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过就是选择和谁合作罢了,从没有什么合不合作的问题。
五。
因为在这个国度,对于知识的崇拜导致了知识分子病态的处境。知识被赋予太多,宋仁宗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中国的社会偏执的相信,知识就意味着权利、金钱、地位、能力。
却不知,很多知识之所以是知识,恰恰是其无用。而很多知识之所以有其魅力,也就恰恰是其本身的魅力,却无法与任何外在的物质相联系。
否则,如何解释,古今中外的诸多知识分子,都是穷困潦倒,如何解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最终是病饿而死。
六。
所以这个国家,谈知识分子的脊梁和风骨,本身就是很讽刺的事情。因为如果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物件,本身就不是独立的,又谈何自己是独立的?
所以,站队就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选择,每每历史上关键的节点,就成为了知识分子检验自己眼光的时候。既然他们寄希望于能够经世济民,就只能在统治者中进行选择。
可悲的是,这样的站队,不过就是坏与更坏的选择。
更可悲的是,当独裁者决定将话语权完全收走的时候,他们根本无从反抗,而只能去争,谁更加不反动一点。
所以,知识分子能够发挥多大热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独裁者有多仁慈,只要手上的缰绳紧一紧,只要不给面子,知识分子,只能默默流泪,甚至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那个时候,三缺一的机会,都已经没有了。
七。
剧中的四个知识分子,唯一没有露面也没有交代最后结果的是楼之初,母亲丧病,未免不是一种幸运,可以抽身于这场面子之争。只是不知道,他最后给没给另一个蒋公面子,还是同样去台湾奔丧了。
奔那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丧,奔中国学术的丧。
八。
前一段得知彭狗要读PHD,彼时心中的激动让我自己都有点吃惊。
事后回想,对与我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我内心最向往的生活,只是一来这个国家,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太好的出路,二来男生的责任感也不能让我自私的选择在书斋看书。
所以原谅我的软弱和犬儒,不敢走上学术的道路。
九。
不过话说回来,几天前看到知乎上的一句话,顿时哭笑不得:
和中国的学者谈知识,就如同和妓女谈爱情。
那这样,学术,不做也罢。以我的懒散性格,想来不合适去做个妓女,到头来只会变得和徐老师一样偏激吧。
不过,也很难说偏激,老徐说的那些不过就是实事,只是痴傻如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一个未必会发生的远景。
毕竟,人还是要活的。
十。
话说回来,解决了吃饭问题,或许我还是要去学校,做一个学者的,去做一个可以谈爱情的学者,不去做谈知识的妓女。
十一。
负能量满满。这也是研究生以来,心情一直压抑的根本原因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