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丽上海》
美丽上海
这是一部优美,祥和的怀旧片。写一个上海贵族家庭没落的故事,剧中主角是由一位慈祥,优雅的母亲领衔四个子女分别由王祖贤,冯远征等饰演演绎一个过去辉煌,温馨,并经历文革残酷迫害的贵族家庭的故事。
看着不电影是奔着王祖贤而去的,同时关于上海的片子很多,揭露老上海惊心动魄的一面的同时带来了更多关于老上海的神秘与莫测,因此关于老上海的片子总想一探究竟。随着拥挤的巷子里传来的那洗洗涮涮,絮絮叨叨及锅碗瓢盆的声音,我被带进了一种真实,地气的上海老百姓生活,摘菜,搓麻将,晾晒衣服,公共洗刷池,多么平实的记录背后又隐隐的告诉我们生活的基调是多么丰富多彩,它那川流不息的活力及灵感就来自于每一天重复的日常及琐碎里。顿时,我似乎觉着这种嘈杂吵闹又脏乱无序的生活原来是这么别有一番情趣,老人们稳居在室内搓着麻将或是抽着烟斗,那神情悠闲淡定的背后透露出他们驻扎在这里的根基是多么的牢靠,而一切仿佛生了根,乃至于习惯都变成了种紧紧凝固的东西,无可撼动。当然,这种安居乐业生活之中也交织着不安,或者其他的悲苦,凄凉。有一个镜头难忘,因为噪音吵得不得入眠的老人家揪着棉被将头深深埋进被里,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她那种痛苦,挣扎及狠狠的抗拒,这样的日子不仅发生一天, 而是日复一日中。而这种干扰似乎是群居近距离生产下和谐之音之外的杂音,仿佛暗示着这种不可撼动的稳固的生存方式之中或许存在着某种不合理。年轻姑娘在半夜里随时有声音在楼下大喊,这种声音仿佛告诉我们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出现,而不必请示周围人的看法,也压根用不着考虑会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影响,显然一种自由的显赫存在必然造成了他人自由的丧失。这种嘈杂,破坏,干扰并没有一种秩序上的束缚或是惩罚,也不会有一种日光下的指责与抱怨,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为人所诟。因为在另一件屋子里或者说更多的屋里里已经在对它絮絮叨叨。
这种不和谐存存在邻里之间,也开始存在个体家庭当中。且看片中的这四个兄弟姐妹,因为母亲的病大家重新聚在了一起,这种久后的兄弟姐妹重逢应该是欣喜的激动的泪水涕下的,但实际上我们感受的温情,和谐只是在瞬间,而即刻就被现实所打破。因为在母亲如何安排的问题上有了争执与异议,从美国留学工作回来的小妹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把母亲带去美国,且送到有专业护理,先进管理理念的养老所,那里有专业医生,有营养调理师,还有更多的老人同伴,那会是非常理想的适合老人居住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免去哥哥姐姐们的负担。此话只是提议,就立即遭到了二哥阿荣的斥责,视这种做法为天理不容且又损害儿女们的面子。二哥认为妈妈应该在子女的陪伴下颐养天年。因为面子的提及立即被小妹藐视,二人在这一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二者的分歧实际上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分歧。二哥很毫不留情的就指出了这个问题答案,“你真以为你是美国人啊”。 而另外生活相对清苦的三姐与大哥更没有弟妹们的赤裸争吵,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许是为了顾全大局不伤了姐妹和气,倒没有太多表态。当然,相对来说,他们更更同意二哥的做法,只是目前之下找不到最佳现实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各有难处。三姐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女,仅有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供家养,对于女人来说这种担子不得不重,甚至生活还要靠妹妹的接济。而大哥的境况也不是很好,自己家在西北,正如他说,“那里过日子还成,到上海这个地方,就不行了。” 想必这些讨论都入了老母亲的耳,因此感叹自己成了儿女们的负担。当然,无论在这一问题上争吵多么激励,态度多么尖锐,气势多么强硬,但是对于要孝顺妈妈这一点是绝对的达成一致。我还记得,二哥陪老太太搓着麻将,邻居夸赞老太太福气好,子女个个孝顺,老太太一语揭开真相,“我受了那么多的苦,他们若不孝顺,老天都不答应。”这是一个经过历练的一家,而这个最大的历练是文革。文革期间,几岁的小妹因为敌人的恐吓被迫做了违心的举动,写了一张保留至今的字条,与其说这是小妹的犯罪记录,倒不如说是文革的犯罪记录,那时候红卫兵就是历经文革中人的梦魇,二哥被他们拳打脚踢,而妈妈则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活活打死,那副惨死的景象就是“一个巨大的苹果扎在一根筷子上”。当妈妈跟小妹轻轻诉说那一段关于纸条的故事时,清泪毫无声息的留下来,挑动的眉毛,抽搐的表情及几乎失声的话音,所有曾经经历的那一幕痛苦再一次提到现在来。
妈妈跟小妹回顾这一段往事的用意当然不是再现痛苦,而是向世人宣告一个真谛“历史是可以记住的,但是仇恨是可以宽容的”。而她对于小妹的期待就是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个家庭曾经走过的,更重要的是走好将来的——兄弟姐妹之间要宽容和谐。
实际上这一段回忆也是暗示母亲临死前的告别,妈妈早就安排了对于每一人的告别。对于大哥,妈妈拿出了一块文革中幸存下来的怀表,这是祖上传承下来,当传给大哥,其实妈妈更传承了一样比怀表更宝贵的东西给大哥,那就是告别前大哥于暴雨中掏出的怀表打开的赫然呈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在冒雨中出现更显的富有意蕴。这是一种家族精神。不过我觉得这里的处理也有点小孩气,大哥有了孙女,同时也是其他三个弟妹的大哥,弄到最后却是凄凄惨惨的,甚至需要一个励志的话语才能跨越这段姐妹分歧之争。总之,似乎有点让一个四五十岁的人返老还童到青少年之时的感觉。当然咯,我可能看重了这句话在这里的份量。
于三姐的告别则显得更不找痕迹,于发现女儿使用避孕套后心碎的三姐面前,妈妈扮演了一个有同理性的妈妈。女儿对于女儿的心碎就犹如妈妈对于女儿的心碎。那是一个多么慈祥的妈妈,接过女儿的手,轻轻的拍,手抚摸着女儿的脸,轻轻的拍,手放在女儿的胸口,轻轻的拍,轻轻地话语,“别哭了”,那所有的手势表情不断地在告诉你,我懂,我懂。所有的最富有成效的安慰就在这一连串简单的无声的言语与行为当中完成。另外,还告知,“我把房子留给你”,仿佛还要给女儿一个定心丸。 从这一刻,我顿时发现老人可以这么美,这是一种什么美的境界呢?老人这样美的神态与姿势很多,如跟孙女逗乐时的美,答应二哥去大麻将时洒脱的美,那是一套利落的瞬间动作,顿时一瞬间让我消解了老人与年轻人的所有的代沟。 而与小妹的那一席纸条对话中,显然导演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刺眼的光芒让人近乎看不清两位主角的脸蛋,一可能是要淡化观众对于人脸的关注,而更集中注意力去倾听那一个不得已的故事,二也许是寓意这段故事本身就如这段刺眼的光一般,尖利又模糊,犹如记忆终将将会淡化,消逝,唯独不断地提及,念起,才能永久保持记忆。
相对前部分的影片,我不甚喜欢结局的处理部分。从妈妈走到妈妈走之后的这段故事,处理的有点仓促,作者也许特意把这段悲哀抹去了,这无可厚非。但觉得王祖贤痛苦的部分太过干脆了,另外死后立马过度到讨论家常的问题,仍旧争执,依旧是小妹与二哥的激烈冲突,显然母亲生前的调和白费了,即使有个片尾二哥的忏悔弥补效果也不大,有点刻意套上去的感觉。而大哥悄无声息的走,这里讨论依旧也不合常理,而后又去把大哥找回来,所谓最后达成了共识,姐妹们终究达到和谐。 而我认为这种和谐在母亲死后应该立刻呈现,因为家族的记忆从此只能依靠他们来传承了,而这段记忆也是兄弟姐妹们维系和谐的重要纽带。影片中的处理似乎更符合现实,但有悖于艺术的美感。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哥走而又大哥回来,这里似乎都有牵强造作的地方。影片最后,大姐一人在房屋里,外面的挖掘机推土的声音轰轰作响,一个旧时的记忆就要崩塌,预示着一个家庭的真正落寞?其实早就落寞了,房屋不过是一个空壳。 而推土机的声音,是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吗?
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呢?借一个贵族家庭落寞的故事,谴责文革,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召唤?而传统与现代,也开始凸显出越来越尖锐的分歧。不管它什么主题,宏大与否,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优美的,柔和的,静静的旋律的怀旧故事,“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且听它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是一部优美,祥和的怀旧片。写一个上海贵族家庭没落的故事,剧中主角是由一位慈祥,优雅的母亲领衔四个子女分别由王祖贤,冯远征等饰演演绎一个过去辉煌,温馨,并经历文革残酷迫害的贵族家庭的故事。
看着不电影是奔着王祖贤而去的,同时关于上海的片子很多,揭露老上海惊心动魄的一面的同时带来了更多关于老上海的神秘与莫测,因此关于老上海的片子总想一探究竟。随着拥挤的巷子里传来的那洗洗涮涮,絮絮叨叨及锅碗瓢盆的声音,我被带进了一种真实,地气的上海老百姓生活,摘菜,搓麻将,晾晒衣服,公共洗刷池,多么平实的记录背后又隐隐的告诉我们生活的基调是多么丰富多彩,它那川流不息的活力及灵感就来自于每一天重复的日常及琐碎里。顿时,我似乎觉着这种嘈杂吵闹又脏乱无序的生活原来是这么别有一番情趣,老人们稳居在室内搓着麻将或是抽着烟斗,那神情悠闲淡定的背后透露出他们驻扎在这里的根基是多么的牢靠,而一切仿佛生了根,乃至于习惯都变成了种紧紧凝固的东西,无可撼动。当然,这种安居乐业生活之中也交织着不安,或者其他的悲苦,凄凉。有一个镜头难忘,因为噪音吵得不得入眠的老人家揪着棉被将头深深埋进被里,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她那种痛苦,挣扎及狠狠的抗拒,这样的日子不仅发生一天, 而是日复一日中。而这种干扰似乎是群居近距离生产下和谐之音之外的杂音,仿佛暗示着这种不可撼动的稳固的生存方式之中或许存在着某种不合理。年轻姑娘在半夜里随时有声音在楼下大喊,这种声音仿佛告诉我们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出现,而不必请示周围人的看法,也压根用不着考虑会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影响,显然一种自由的显赫存在必然造成了他人自由的丧失。这种嘈杂,破坏,干扰并没有一种秩序上的束缚或是惩罚,也不会有一种日光下的指责与抱怨,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为人所诟。因为在另一件屋子里或者说更多的屋里里已经在对它絮絮叨叨。
这种不和谐存存在邻里之间,也开始存在个体家庭当中。且看片中的这四个兄弟姐妹,因为母亲的病大家重新聚在了一起,这种久后的兄弟姐妹重逢应该是欣喜的激动的泪水涕下的,但实际上我们感受的温情,和谐只是在瞬间,而即刻就被现实所打破。因为在母亲如何安排的问题上有了争执与异议,从美国留学工作回来的小妹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把母亲带去美国,且送到有专业护理,先进管理理念的养老所,那里有专业医生,有营养调理师,还有更多的老人同伴,那会是非常理想的适合老人居住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免去哥哥姐姐们的负担。此话只是提议,就立即遭到了二哥阿荣的斥责,视这种做法为天理不容且又损害儿女们的面子。二哥认为妈妈应该在子女的陪伴下颐养天年。因为面子的提及立即被小妹藐视,二人在这一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二者的分歧实际上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分歧。二哥很毫不留情的就指出了这个问题答案,“你真以为你是美国人啊”。 而另外生活相对清苦的三姐与大哥更没有弟妹们的赤裸争吵,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许是为了顾全大局不伤了姐妹和气,倒没有太多表态。当然,相对来说,他们更更同意二哥的做法,只是目前之下找不到最佳现实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各有难处。三姐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女,仅有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供家养,对于女人来说这种担子不得不重,甚至生活还要靠妹妹的接济。而大哥的境况也不是很好,自己家在西北,正如他说,“那里过日子还成,到上海这个地方,就不行了。” 想必这些讨论都入了老母亲的耳,因此感叹自己成了儿女们的负担。当然,无论在这一问题上争吵多么激励,态度多么尖锐,气势多么强硬,但是对于要孝顺妈妈这一点是绝对的达成一致。我还记得,二哥陪老太太搓着麻将,邻居夸赞老太太福气好,子女个个孝顺,老太太一语揭开真相,“我受了那么多的苦,他们若不孝顺,老天都不答应。”这是一个经过历练的一家,而这个最大的历练是文革。文革期间,几岁的小妹因为敌人的恐吓被迫做了违心的举动,写了一张保留至今的字条,与其说这是小妹的犯罪记录,倒不如说是文革的犯罪记录,那时候红卫兵就是历经文革中人的梦魇,二哥被他们拳打脚踢,而妈妈则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活活打死,那副惨死的景象就是“一个巨大的苹果扎在一根筷子上”。当妈妈跟小妹轻轻诉说那一段关于纸条的故事时,清泪毫无声息的留下来,挑动的眉毛,抽搐的表情及几乎失声的话音,所有曾经经历的那一幕痛苦再一次提到现在来。
妈妈跟小妹回顾这一段往事的用意当然不是再现痛苦,而是向世人宣告一个真谛“历史是可以记住的,但是仇恨是可以宽容的”。而她对于小妹的期待就是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个家庭曾经走过的,更重要的是走好将来的——兄弟姐妹之间要宽容和谐。
实际上这一段回忆也是暗示母亲临死前的告别,妈妈早就安排了对于每一人的告别。对于大哥,妈妈拿出了一块文革中幸存下来的怀表,这是祖上传承下来,当传给大哥,其实妈妈更传承了一样比怀表更宝贵的东西给大哥,那就是告别前大哥于暴雨中掏出的怀表打开的赫然呈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在冒雨中出现更显的富有意蕴。这是一种家族精神。不过我觉得这里的处理也有点小孩气,大哥有了孙女,同时也是其他三个弟妹的大哥,弄到最后却是凄凄惨惨的,甚至需要一个励志的话语才能跨越这段姐妹分歧之争。总之,似乎有点让一个四五十岁的人返老还童到青少年之时的感觉。当然咯,我可能看重了这句话在这里的份量。
于三姐的告别则显得更不找痕迹,于发现女儿使用避孕套后心碎的三姐面前,妈妈扮演了一个有同理性的妈妈。女儿对于女儿的心碎就犹如妈妈对于女儿的心碎。那是一个多么慈祥的妈妈,接过女儿的手,轻轻的拍,手抚摸着女儿的脸,轻轻的拍,手放在女儿的胸口,轻轻的拍,轻轻地话语,“别哭了”,那所有的手势表情不断地在告诉你,我懂,我懂。所有的最富有成效的安慰就在这一连串简单的无声的言语与行为当中完成。另外,还告知,“我把房子留给你”,仿佛还要给女儿一个定心丸。 从这一刻,我顿时发现老人可以这么美,这是一种什么美的境界呢?老人这样美的神态与姿势很多,如跟孙女逗乐时的美,答应二哥去大麻将时洒脱的美,那是一套利落的瞬间动作,顿时一瞬间让我消解了老人与年轻人的所有的代沟。 而与小妹的那一席纸条对话中,显然导演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刺眼的光芒让人近乎看不清两位主角的脸蛋,一可能是要淡化观众对于人脸的关注,而更集中注意力去倾听那一个不得已的故事,二也许是寓意这段故事本身就如这段刺眼的光一般,尖利又模糊,犹如记忆终将将会淡化,消逝,唯独不断地提及,念起,才能永久保持记忆。
相对前部分的影片,我不甚喜欢结局的处理部分。从妈妈走到妈妈走之后的这段故事,处理的有点仓促,作者也许特意把这段悲哀抹去了,这无可厚非。但觉得王祖贤痛苦的部分太过干脆了,另外死后立马过度到讨论家常的问题,仍旧争执,依旧是小妹与二哥的激烈冲突,显然母亲生前的调和白费了,即使有个片尾二哥的忏悔弥补效果也不大,有点刻意套上去的感觉。而大哥悄无声息的走,这里讨论依旧也不合常理,而后又去把大哥找回来,所谓最后达成了共识,姐妹们终究达到和谐。 而我认为这种和谐在母亲死后应该立刻呈现,因为家族的记忆从此只能依靠他们来传承了,而这段记忆也是兄弟姐妹们维系和谐的重要纽带。影片中的处理似乎更符合现实,但有悖于艺术的美感。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哥走而又大哥回来,这里似乎都有牵强造作的地方。影片最后,大姐一人在房屋里,外面的挖掘机推土的声音轰轰作响,一个旧时的记忆就要崩塌,预示着一个家庭的真正落寞?其实早就落寞了,房屋不过是一个空壳。 而推土机的声音,是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吗?
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呢?借一个贵族家庭落寞的故事,谴责文革,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召唤?而传统与现代,也开始凸显出越来越尖锐的分歧。不管它什么主题,宏大与否,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优美的,柔和的,静静的旋律的怀旧故事,“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且听它向我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