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城》——荒诞又真实的城市寓言
小说以一起看似普通的谋杀案开始,但紧接着故事却进入了不同寻常的背景和轨道。这起谋杀发生在一座奇特的城市——或者说两座奇特的城市。
贝歇尔与乌库姆,同一地理位置上的两座城市国家,语言文字、政治组织、经济水平均不相同,却互相交错融合,又对对方视而不见。两座城市的居民很可能居住在隔壁、到同一幢大楼里上班、每天途径一样的路线,却不能对视、不能交谈、更不能碰触,否则就会被判为“越界”,将有“巡界者”从暗处现身,处以严厉的惩罚,而越界者自此便会消失无踪。
两座城市居民们如若想交往,便必须通过一处官方边境口岸。人们从一座城市通过口岸到达另一座城市后,很可能去的地方本就是出发的位置,却已跨越国境。
小说主人公博鲁因为处理谋杀案,不得不进入另一座城市,却陷入越来越多的阴谋之中。而隐匿在两座城市中的第三座城市——奥辛尼的传说渐渐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还有神秘的、能在两座城市间任意游走、权力超越城市法律的“巡界者”组织。
谁是凶手?奥辛尼真的存在吗?巡界者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些疑问伴随着博鲁的调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小说最后,凶手被绳之以法,但关于第三座城市与巡界者,仍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存在。在调查过程中,主人公博鲁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变,那些从小就被灌输的有关边界的教条受到怀疑。而在小说结尾,边界教条的破坏者博鲁却又成为了教条的维护者。
小说中双城的设定与其说是科幻,倒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将现实中的政治、宗教、民族、国家等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冲突放置到一个非常极端的、悖论的情况下,来思考法律、道德与人性的变异。
从这个角度看,《城与城》更类似于《1984》、《城堡》,而非那一类展示技术文明的科幻小说。这也正是小说独特和优秀之处。但这也并不是说《城与城》就完美无缺。凶手的作案动机与案件的精密、庞大相比有些说服力不足,与同为伪造历史的小说如《傅科摆》等相比显得要单薄一些。
《城与城》更像是一则寓言,最荒诞的与最真实的交融在一起。我们看着双城的故事,实则看到的是现实。故事中文化、政治上的种种冲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曾经的东西柏林,现今的南北朝鲜,以及所有多民族宗教混杂的城市何尝不是双城的某一面。而我们这些读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双城的居民。
2015-10-29日补充
奥辛尼的传说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读者完全可以再架构出第四座、第五座隐匿城市。
这就像站在两面平行的镜子中映照出来的无穷影像,最真实的只有镜子中间的那个人。《城与城》的故事中,真正人们所生活、所居住的真实的城市也只有一个,贝歇尔与乌库姆已是人为撕裂开的两个影像,而奥辛尼只是更多一重的反射。
巡界者否认他们是奥辛尼,可以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与奥辛尼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个词语的玩笑。巡界者、贝歇尔、乌库姆虽然互相抵制,但其实每个人都清楚,他们的存在正是依靠这种人为的边界约束,两座城市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其中居住的每个个体的自我审查。
如果我们离远一点儿,就会发现,贝歇尔/乌库姆的故事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像。我们以各种名义人为的设置规约、设置边界,然后进行自我审查和对他人的审查。而很多时候,我们审查的目的仅仅是维持这种边界。审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继续审查。《城与城》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读者认识到这种悖谬。
贝歇尔与乌库姆,同一地理位置上的两座城市国家,语言文字、政治组织、经济水平均不相同,却互相交错融合,又对对方视而不见。两座城市的居民很可能居住在隔壁、到同一幢大楼里上班、每天途径一样的路线,却不能对视、不能交谈、更不能碰触,否则就会被判为“越界”,将有“巡界者”从暗处现身,处以严厉的惩罚,而越界者自此便会消失无踪。
两座城市居民们如若想交往,便必须通过一处官方边境口岸。人们从一座城市通过口岸到达另一座城市后,很可能去的地方本就是出发的位置,却已跨越国境。
小说主人公博鲁因为处理谋杀案,不得不进入另一座城市,却陷入越来越多的阴谋之中。而隐匿在两座城市中的第三座城市——奥辛尼的传说渐渐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还有神秘的、能在两座城市间任意游走、权力超越城市法律的“巡界者”组织。
谁是凶手?奥辛尼真的存在吗?巡界者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些疑问伴随着博鲁的调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小说最后,凶手被绳之以法,但关于第三座城市与巡界者,仍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存在。在调查过程中,主人公博鲁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变,那些从小就被灌输的有关边界的教条受到怀疑。而在小说结尾,边界教条的破坏者博鲁却又成为了教条的维护者。
小说中双城的设定与其说是科幻,倒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将现实中的政治、宗教、民族、国家等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冲突放置到一个非常极端的、悖论的情况下,来思考法律、道德与人性的变异。
从这个角度看,《城与城》更类似于《1984》、《城堡》,而非那一类展示技术文明的科幻小说。这也正是小说独特和优秀之处。但这也并不是说《城与城》就完美无缺。凶手的作案动机与案件的精密、庞大相比有些说服力不足,与同为伪造历史的小说如《傅科摆》等相比显得要单薄一些。
《城与城》更像是一则寓言,最荒诞的与最真实的交融在一起。我们看着双城的故事,实则看到的是现实。故事中文化、政治上的种种冲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曾经的东西柏林,现今的南北朝鲜,以及所有多民族宗教混杂的城市何尝不是双城的某一面。而我们这些读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双城的居民。
2015-10-29日补充
奥辛尼的传说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读者完全可以再架构出第四座、第五座隐匿城市。
这就像站在两面平行的镜子中映照出来的无穷影像,最真实的只有镜子中间的那个人。《城与城》的故事中,真正人们所生活、所居住的真实的城市也只有一个,贝歇尔与乌库姆已是人为撕裂开的两个影像,而奥辛尼只是更多一重的反射。
巡界者否认他们是奥辛尼,可以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与奥辛尼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个词语的玩笑。巡界者、贝歇尔、乌库姆虽然互相抵制,但其实每个人都清楚,他们的存在正是依靠这种人为的边界约束,两座城市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其中居住的每个个体的自我审查。
如果我们离远一点儿,就会发现,贝歇尔/乌库姆的故事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像。我们以各种名义人为的设置规约、设置边界,然后进行自我审查和对他人的审查。而很多时候,我们审查的目的仅仅是维持这种边界。审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继续审查。《城与城》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读者认识到这种悖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