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学习的思考
起因是这样的,身边近期开始写字的朋友纷纷拿出了很不错的成果,看着略有怅然,不多时可能要超过我写字一年的水准吧。虽然我想,我所花下去的时间固然也是有收获的,写字弹琴也并不是为了什么成就,但是这其中确实有值得反省之处,记录下共勉。
1、经常只是在“做”这件事,而不是学习
于我,每天写字弹琴读书,不亦乐于。停下细想,很多时候只是做这件事情,并不是学习。学习需要钻研、需要思考、需要挖掘,着实耗费脑力体力。比如弹琴吧,有回课的压力在,有了时间不由得就要抓紧练习,又扣在所谓1w小时的帽子里,不由得就渐渐忽略了思辨的部分,妄图通过时间量的累积来达到薄发,久而久之整个事情变得只是在弹琴了。记得《傅雷家书》中傅老也总是说,要多走一走,不要总是在钢琴前。弹琴也无须弹尽,弹一弹想一想,读一读谱,更来的有效。想来也是这个道理。
至于我的这位朋友时间并不多,但是特别爱钻研,上班缝隙研究很多写字视频,各种专业术语如数家珍(当然这也未必是好事),她说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练所以想找找捷径,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便事半功倍了。也确有成效。其实这便是我欠缺的部分,我总是直接就开始了,行动力固然好可是方法论也很重要,我常常自诩似乎唯一的长处便是坚持,坚持确是需要的,坚持之外万不得只一味的累加时间,期间仍应不断的精进深入,突破与思考。(这话我在开始5K小时之前写过,现在拿出来敲脑瓜)
2、如何才算懂
听古典不短,总还只能以门外汉自居,谈的永远是感受。看画看展看书法,如何才叫好?是否真的懂,如何才算懂?便是最近还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前我觉得太抠细节不好,不论是书画音乐,显得斤斤计较而忽略了整体的美。现在觉得那是自己为“看不懂”的狡辩,因为压根抠不出细节,而点之在理的细节才真能揭示你到底懂得多少。
我想,怎么才算懂,大概是要建立在自己写过、画过、弹过的基础上才能算略懂吧?也需要一定的数量累积。比如这一场交响乐是否好,如何去评判,首先你得很熟(建立在听的数量基础上),而后才有资格去判断现场的处理好不好,现场的判断建立在一个个细节的合成。以前我总不知道该如何去评断这场音乐会好不好,只能有一个笼统的感官,打心里的觉得好或者是不好。后来听王健大无那场,听的很是陶醉,一些细节不同寻常的处理很是打动我。于是就想,为何有的场子听不到点上,有的却可以领会呢?思来想去还是够不够熟、听的够不够多的问题。
再一例,今天听一个琴友的梦中的婚礼,因为这个曲子我早已烂熟到不行,一边听发现弹的新颖,几个弱音又处理的极有内涵,不免感触很深。转念想,自己听这个曲子为什么很快可以抓住其要害呢?想来是因为够熟,又自己弹过,对各种范本了熟与心,于是便能融会贯通的做出反应。
前阵子去看书法展,行草没写过所以看个热闹,不得要领,楷书都细细揣摩了一番,遇到临过的帖子更是有一种泪如雨下的隔空神交感,这一横一竖怎么转,怎么落笔,贴着玻璃看真迹,十足的感叹。看到有的字,在心里比较一番,觉得并不怎么好,想着自己好好写也许也有这份田地。以上种种,想来只有自己写过临过了有些许底气才能对细节有所感悟,才能算略懂略懂。
看西方画,这幅作品好不好世俗多早已有了定论。而看不看得懂又是一茬,如果画过临过那固然是极好的,极业余的我们又要怎么看才算懂呢?前几天去看鲁本斯,画作多充斥着故事性,有整个时代背景的牵连,而作品本身也常有故事。没有做过任何功课而去,只能是浅浅的读一下讲解,寥寥的看几眼明暗细部,大致的感叹几句,也就说不出其他一二了。这两天翻看小顾聊绘画,应该只能算粗浅的扫盲书,对我这等基础差的已是收获良多。画家存活于时代,时代影响内容,性格经历又承载着画风,而艺术的贯通又常常将绘画、音乐、工业、科学等丝丝相扣,欣赏一幅画不仅仅是笔触本身,背后承载的如此庞大的背景,如果并不了解这些,只是泛泛而观,又怎么能谈看懂呢。有知识的储备才会看到诸多细节,“哦这里红色的浮标是一个亮点”,“对了这里还有一段轶事呢”,“这位画家颜料的用法很特别”,于是再盯着去看一笔一划的涂抹生出些许体验。我想,当你对这位画家所知如亲,对他的某一幅画作台前幕后都如数家珍,发自内心的喜欢,再看到真品就在眼前,是会感动到流泪的吧。
要学的太多而我又所知甚少,必须努力。
1、经常只是在“做”这件事,而不是学习
于我,每天写字弹琴读书,不亦乐于。停下细想,很多时候只是做这件事情,并不是学习。学习需要钻研、需要思考、需要挖掘,着实耗费脑力体力。比如弹琴吧,有回课的压力在,有了时间不由得就要抓紧练习,又扣在所谓1w小时的帽子里,不由得就渐渐忽略了思辨的部分,妄图通过时间量的累积来达到薄发,久而久之整个事情变得只是在弹琴了。记得《傅雷家书》中傅老也总是说,要多走一走,不要总是在钢琴前。弹琴也无须弹尽,弹一弹想一想,读一读谱,更来的有效。想来也是这个道理。
至于我的这位朋友时间并不多,但是特别爱钻研,上班缝隙研究很多写字视频,各种专业术语如数家珍(当然这也未必是好事),她说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练所以想找找捷径,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便事半功倍了。也确有成效。其实这便是我欠缺的部分,我总是直接就开始了,行动力固然好可是方法论也很重要,我常常自诩似乎唯一的长处便是坚持,坚持确是需要的,坚持之外万不得只一味的累加时间,期间仍应不断的精进深入,突破与思考。(这话我在开始5K小时之前写过,现在拿出来敲脑瓜)
2、如何才算懂
听古典不短,总还只能以门外汉自居,谈的永远是感受。看画看展看书法,如何才叫好?是否真的懂,如何才算懂?便是最近还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前我觉得太抠细节不好,不论是书画音乐,显得斤斤计较而忽略了整体的美。现在觉得那是自己为“看不懂”的狡辩,因为压根抠不出细节,而点之在理的细节才真能揭示你到底懂得多少。
我想,怎么才算懂,大概是要建立在自己写过、画过、弹过的基础上才能算略懂吧?也需要一定的数量累积。比如这一场交响乐是否好,如何去评判,首先你得很熟(建立在听的数量基础上),而后才有资格去判断现场的处理好不好,现场的判断建立在一个个细节的合成。以前我总不知道该如何去评断这场音乐会好不好,只能有一个笼统的感官,打心里的觉得好或者是不好。后来听王健大无那场,听的很是陶醉,一些细节不同寻常的处理很是打动我。于是就想,为何有的场子听不到点上,有的却可以领会呢?思来想去还是够不够熟、听的够不够多的问题。
再一例,今天听一个琴友的梦中的婚礼,因为这个曲子我早已烂熟到不行,一边听发现弹的新颖,几个弱音又处理的极有内涵,不免感触很深。转念想,自己听这个曲子为什么很快可以抓住其要害呢?想来是因为够熟,又自己弹过,对各种范本了熟与心,于是便能融会贯通的做出反应。
前阵子去看书法展,行草没写过所以看个热闹,不得要领,楷书都细细揣摩了一番,遇到临过的帖子更是有一种泪如雨下的隔空神交感,这一横一竖怎么转,怎么落笔,贴着玻璃看真迹,十足的感叹。看到有的字,在心里比较一番,觉得并不怎么好,想着自己好好写也许也有这份田地。以上种种,想来只有自己写过临过了有些许底气才能对细节有所感悟,才能算略懂略懂。
看西方画,这幅作品好不好世俗多早已有了定论。而看不看得懂又是一茬,如果画过临过那固然是极好的,极业余的我们又要怎么看才算懂呢?前几天去看鲁本斯,画作多充斥着故事性,有整个时代背景的牵连,而作品本身也常有故事。没有做过任何功课而去,只能是浅浅的读一下讲解,寥寥的看几眼明暗细部,大致的感叹几句,也就说不出其他一二了。这两天翻看小顾聊绘画,应该只能算粗浅的扫盲书,对我这等基础差的已是收获良多。画家存活于时代,时代影响内容,性格经历又承载着画风,而艺术的贯通又常常将绘画、音乐、工业、科学等丝丝相扣,欣赏一幅画不仅仅是笔触本身,背后承载的如此庞大的背景,如果并不了解这些,只是泛泛而观,又怎么能谈看懂呢。有知识的储备才会看到诸多细节,“哦这里红色的浮标是一个亮点”,“对了这里还有一段轶事呢”,“这位画家颜料的用法很特别”,于是再盯着去看一笔一划的涂抹生出些许体验。我想,当你对这位画家所知如亲,对他的某一幅画作台前幕后都如数家珍,发自内心的喜欢,再看到真品就在眼前,是会感动到流泪的吧。
要学的太多而我又所知甚少,必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