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你知道为什么写诗吗?”——承孝相《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序言
---------------------------------
与革命性建筑的遭遇
---------------------------------
选择建筑作为职业,是在读高三的时候,但并不是因为对建筑有什么特别的了解,或是出于某种动机。我从小就很喜欢绘画,因此对美术有些执著,但是从一开始父母就极力反对我以此为业;我当时正处在彷徨不定的少年时期,又掀起了对神学的热情,甚至曾考虑过踏上圣职之路。但父母总是在强调我的长子身份,我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因此总是犹豫不定。
正当彷徨无助的时候,给我指出建筑之路的人,是我的姐姐。或许当时她以为可以继续将绘画作为职业的就是建筑;或许认为建筑就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从我考取了大学的建筑专业之后,因为擅长绘画,经常被大家称为有才华的建筑系学生,而我自己也觉得比其他同学更有优越感。
大学还没毕业,我就拜“空间”事务所的金寿根先生为师,沉溺于先生的建筑当中。也许在我的人生中从未有过像当时那么彻底与世隔绝,深深沉迷于建筑的时期。连续几天、几星期、几个月不分昼夜面对绘图板,我不知不觉已经变成金寿根建筑的狂热信徒。那时的成绩是马山圣堂、京东教堂和国立青州博物馆等建筑。我相信这些作品在金寿根建筑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关于自己对这些建筑做出的极大贡献备感骄傲,这种自满或许说明我面临着建筑的某种局限。
由于当时国内黑暗的政治形势,建筑成了我唯一的希望,我所面对的建筑的局限亦是我人生的界限,每日只有狂饮烂醉才是摆脱现实的唯一途径。过了维新末期,新军部的登场,致使社会状况更让人窒息,最终我只能以留学的名义逃避现实,在奥地利维也纳开始我的新生活。那是1980年,我28岁。
维也纳自由的气氛使我整天无暇学习,只是沉浸在音乐和葡萄酒当中,好像要补偿被压抑的所有过去一样,自在地生活着。就在那个时候,我和一位建筑师相遇了,是通过学校老师送给我的一本叫《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书。惭愧的是,我在韩国从未听说过这位建筑师,当然,也没听说过他的建筑。
于是,令人惊讶的现实展开了。在书中,路斯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称之为革命家。他并非是我所学和熟知的建筑师那样,是沉溺于想象中优美的建筑,并将其描绘出来、以匠人姿态出现的所谓艺术家,而是面对时代,不断与惰性和惯习抗争的、梦想新时代的实践性知识分子。
为了游览他的建筑,我重新仔细地在维也纳寻找他的作品,并不断地叹息,懊悔之前的虚度光阴,埋怨自己这么晚才遭遇到路斯。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一部分,这一荒谬和无意义的假设,正在我脑中被彻底的擦掉。我开始反问:所谓擅长美术,岂不是妨碍做建筑?
---------------------------------
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
---------------------------------
那么,建筑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转载几年前我在《美术文化》月刊发表的部分文章,以做解答,一部分会与本书中的内容有重复,望能谅解。
我相信建筑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常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夫妻在同一空间内度过漫长的岁月,受到了这个空间的支配,因此逐渐改变彼此的习惯,最终连长相也变得相似的结果。修道者寻找小而简朴的空间也是希望受到空间的控制。温斯顿·丘吉尔曾在1960年会见《时代周刊》的记者时就说过这样的话,“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意思是“我们虽然在营造建筑,但建筑也会重新塑造我们”。换句话说,好的建筑将塑造好的生活,坏的建筑只能塑造坏的生活。当然,好与坏不在于它的华丽或是俭朴。倒是华丽建筑中的生活十之八九会失去生活的真实而变得虚假,而简朴的建筑中容易滋生出正直而真实的心性。虽然建筑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的,我们对它的感受也是相对滞后的,但建筑确实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我们的人格产生绝对性的影响,所以建筑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并且建筑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所造的“建筑”这个词并不能确切地用来说明建筑,它只是强调了“盖”与“砌”的物理运动,并不能说明支配我们生活的建筑的奥妙之处。英文中的“architecture”比“建筑”一词略好:词源“arch”表示第一或是大的意义;“tect”为希腊语,表示技术或学问意思。这个单词直译出来就是“元学”或是“大的技术”。建筑若不是如此博大而重要,怎能用这个词来表达?甚至在基督教中表明天主的单词,是在建筑前面加上了一个定冠词,即“The Architect”,这在英文《圣经》里是有记载的,可见建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用这个词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
在我们的语言中曾经有比建筑更好的词,就是“营造”这个汉语词汇。用我们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它具有“做出”的意思。是的,房子不是盖起来的,而是做出来,就像做饭、做农活儿、做诗一样。什么是做?就是利用材料通过想法、意愿和心智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与单纯的物理运动的结果相比,其方法和过程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讲是思想的不同。
如果不是物理行为的话,造房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先推想在房间里可发生的行为,决定收容其行为的空间,来预测使用人数,再决定大小,之后规定顺序,重新组织起来就构成平面图。在这平面里生活的我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学习和适应其平面组织的规律。厕所作为解决生理现象的空间,以前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房子后面,叫“后间”,但现在的住宅平面上被放在中心位置,名字也变成“卫生间”。虽是同样功能,利用平面图上所处的空间,我们已含糊其名字,变得适应了。
这种平面图不是看,准确地说叫“读平面图”,因为平面图不光视为由线条形成的一个图,而是要读出其中建筑师的想法,才能理解平面图中的生活组织。建筑师的图,他的价值在于是否表现出他的思维。因擅长绘画而做建筑的话,绘画只能妨碍他的思考过程,浑浊浓度。换句话说,将建筑师思维的记录,用普通语言来表示的,就是建筑师的图。因此,建筑师应擅长绘画是没有理由的,他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就像写文章一样,用规定的符号和线条记录下来就是了。某种意义上说,他所需要的是文化素质,并不是艺术技巧。就是创造生活的系统,即创造生活的方式,这才是我所指的建筑。
将建筑分为工学或是艺术的一部分,我认为是不对的,这只是误解了建筑所具有的某一小部分属性。当然,技术是建筑中重要的部分。事实上进入20世纪,在无限发展的技术时代,对于技术的表现也曾是建筑的重要目标,而且我们的生活通过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技术常常以发展和进步为目标,问题是我们在技术发达的建筑中是否更加幸福,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比古埃及为工人设计的集合住宅和信息时代可操纵所有设备的现代智能公寓的平面结构,就会惊讶于两者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我从不怀疑如果能研究朝鲜时代儒生们所居住的房子的平面,就能做出使我们现时代生活更加润泽的现代住宅。这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与我们生活的进步并不成正比。反而我们的生活经常发生退步,今天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纷争和矛盾等诸多病理现象就证明这一切。技术不同于建筑,它只是将我们生活的系统变得更加便利和稳健的手段,是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存在“建筑艺术”这一说法。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叫亨德尔特·比瑟的画家曾设计了一栋公寓并成为议论的话题,建成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引来很多观光客人,但是它是否真的具有作为建筑的意义?被称作艺术作品的这个建筑物可能从艺术角度来讲是有意义的,但是从建筑角度来看它却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它没有为集合住宅的居民提供任何特别的提案,住宅的内部结构也没有表现出建筑师本人对于生活的组织。它只是在与周边住宅几乎类似的形式上用各种混乱的色彩装饰了外墙面,因此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些装饰和色彩并没能给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新的生活系统,装饰墙面只是成为城市里的宣传画,使暗淡的维也纳街道变得华丽。这并不是建筑。
建筑的外形是包含内部生存系统的状态,所以其外观和外形最好直接反映内在的系统。在今天,建筑作为环境的意义大于其作为单体的意义,它的外观是次要的,是从属于平面组织的附属而已。但是至今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是将立面作为建筑的目标,将建筑作为象征和符号,甚至错误地将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这类建筑里几乎不可能产生美好的生活。
可笑的是由基于技术和艺术的各类错误观点所组成的教育制度,在成功培养出正确的建筑师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现在也开始产生一些建筑大学,但在两三年前还多数是从属于工科大学和艺术大学。在工科大学的专业设置里放入建筑或在艺术大学里勉强塞入建筑学,作为学徒或艺术家来提升其素质培养成正确的建筑师,这只能是妄想。
如果一定要将建筑放入其他学科,则人文学比较接近。因为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历史的洞察力,还有对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正是必须在对邻里生活的热爱和尊敬中工作的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究竟如何做好的建筑?我对此有三个原则:
第一,关于目的性的问题。即建筑能否充分表现预期的目的和功能,学校要像学校,教堂要像教堂,住宅要像住宅。模仿曾经用来作为坟墓的金字塔来做餐饮店,或是以民主议事为目标的议事堂成为封建时期的建筑样式,这些都是背叛了建筑目的的结果。这些建筑所要运营的功能被其他形式所伪装,常常招致误读。换句话说,越可能是好的建筑,就越应该正确表现出其所应具有的功能。只有这些建筑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其中的生活本身才会具有考古学上的意义。
第二,与时代有关。建筑是重要的记忆装置,常被称作时代的镜子。我们经常通过建筑来得知建造它的时代的社会风俗与文化。考古学者发现古建筑遗址欢呼的原因,也是因为获得了可以正确复原当时社会状况的机会。即作为时代的文化产物的建筑,应采用其所处时代最合适的建造方法、材料与样式。我们生活在高速信息时代,如果再来建茅草屋或是土瓦房,只能是作为对古代建筑的学习或是作为展示对象,这些只能算是对先祖们创作的复制。19世纪末,处在世纪末的欧洲建筑与艺术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分离派(Sezession)运动,旨在挽救所谓充满危机的时代。不仅有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等建筑师,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古斯塔夫·马勒等主导时代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纷纷与旧时代诀别,开展新艺术运动。他们在维也纳建造一个用于展示他们作品的展馆来将他们的理念付诸实践。约瑟夫·玛丽亚·奥尔布里希设计的这个分离派馆的入口刻着如下的一段文字:“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给每个时代以它的艺术,给每种艺术以它的自由。)
第三,建筑和场所的关系。建筑必须以根基于场地为前提,这一点是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相区分的重要因素。比如雕塑和绘画是在工作室制作后移到展厅或其他空间设置,也可在各处辗转。当然有时雕塑与地面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此时的雕塑与其说是雕塑,更多的是作为建筑身份而出现。建筑总是与现实的场地密不可分,这个事实是确定建筑的最重要的核心。这个现实的场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场地相连并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每块地段都有其固有的特性。并且,这些地段因长期固守此处,记录着久远的历史痕迹。这种空间性、时间性成为一块地段的特殊条件,这种具有地理性、历史性文脉的地段叫做“场所”。准确反映场所性的建筑是正确的建筑,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类建筑的集合将创造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所以美国和韩国的房子应该不同,首尔和釜山的房子也应有不同形式。
从某种角度考虑,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房子只是基础,房子里蕴涵的我们的生活与房子一起构成建筑,也就是说,造就我们的生活就是建筑最明确的含义。
这种好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当然就是对我们人生价值的确认。不容置疑,每天都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善良、真实和美丽的建筑,就是好建筑。《圣经》的“箴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房屋因智慧而建,因聪明立稳,其中因知识充满各样美好宝贵的财物。”
建筑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智慧建造起来的,单单用手是绝对不能建起来的。
---------------------------------
这时代我们的建筑
---------------------------------
阿道夫·路斯颠覆了我对建筑的认识。我觉悟到变得熟悉的维也纳生活的松散,开始急于准备回国。对于在韩国的建筑工作,我想重新修正。但是回国后的条件并不乐观。金寿根老师的患病和去世,还有那期间只能接受的现实问题,使我将建筑推在背后,我在那7年的时间只能远离阿道夫·路斯。
1989年的冬天,我终于独立出来。对于阿道夫·路斯的革命的记忆还是不允许我对自己的建筑踌躇不前。
到了该做“承孝相建筑”的时候了。当时成立的“4·3集团”的成员都是我的师傅。大伙夜夜展开激烈的讨论,确定了具体的学习方向后出发的建筑旅行,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以此为基础,我开始航向建筑的海洋。1992年,由14人组成的“4·3集团”通过建筑展览,向着冰冻了的韩国建筑界呐喊,表明了具有新价值的时代建筑的想法。
在当时以“这时代我们的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中,好友金光贤教授在册子的序言里写了这样的忠告:“从闺房的建筑中解脱。”但是他所指的闺房是西欧建筑的形式,而我被监禁的闺房却是金寿根老师。像后来在“4·3集团”其他册子中所提到的那样,我必须成为只能以夜空的星星作为唯一坐标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员。
为此,重新翻检对不朽的建筑师们的航海记录,是个有效的方法。在新时代,用新建筑实现新生活的他们的建筑对我来说是珍贵的教导,也是安慰孤独航行的同行的记录。他们是只依靠夜空的星星,向着自己追求的宇宙法则与汹涌澎湃的波涛进行斗争的革命家。是什么让他们永远保持年轻的面貌?他们有着共同的原则。
---------------------------------
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
波兰的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1995年拍摄的电影《日蚀》(Total Eclipse),讲的是法国的两位天才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和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故事。众所周知,魏尔伦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诗坛的代表人物,37岁病逝的兰波则被称为“现代诗之父”。
相差10岁的这俩人处于三角关系,又是互相欣赏的同性恋者,但是在诗的世界里却是互不相让的对手。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年轻的兰波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是无法压抑热情的人物,不停地陷害当时在巴黎诗坛已有地位的魏尔伦,以至最终中弹。
沉浸于电影中这两位诗人的对话的我,听到一句兰波在与魏尔伦舌战时脱口而出的话,不禁感到如同直面刀刃似的不寒而栗。我记得当时兰波是这样说的:
“你是知道怎样写诗,但我知道为何写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面对象征主义诗坛巨匠魏尔伦,告诉他丢失本质而只依靠戏弄语言的方法来写的诗是空壳,只有对本质彻底性的质疑,彻底地否定自己,能够创造出新精神的态度,才是这个时代所需的真正诗篇。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在想我自己。我是否在对建筑提出根本的疑问?是不是只依靠惰性在画建筑?对我来说,建筑是什么?我对自己的拷问难以终止。就好像兰波的质问不是对魏尔伦,而是针对我。
建筑设计是不断与不同的事物相遇的工作。每次做新的设计,都能遇到不同的地段和人。新盖的房子就应该是新的,但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房子是用旧的精神盖起来的。为了那些用尽自己所有的财产,梦想崭新又幸福生活的人们,假如建筑师没有更新鲜更幸福的梦想,那些房子就是死的房子,也将背叛他们。虽是如此,就因建筑是非常艰辛的工作,当偶尔自己也原谅自己的懒惰和胆怯的时候,兰波总是向着我质问:“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恰好这些疑问就是上个时代不朽的建筑师们共同的话题,也就是这种力量形成了革命性建筑,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开创了新的时代。他们不应只是存在于历史中的记录,更应成为今天有效的教科书。特别是对被抛弃在夜色茫茫的海洋中的我,更是不可替代的老师。
-------------------------------------
对20世纪不朽建筑的思考
-------------------------------------
对他们这些人的记录就是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相比建筑专业人士更适合普通人。它是将几年前某公司内部刊物里刊登的内容和今年在《中央日报》连载的《建筑师承孝相的世界城市建筑巡礼》中介绍的部分内容,配合单行本的体裁以现在的角度进行了改版,特此说明。
虽是为了提高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理解而写的书,但书中的内容都是对我自己产生很大影响的建筑和建筑师的故事。当然,我不否认世上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建筑,但仅仅是这些建筑就足以刺激我洗去惯性和惰性,接近建筑的本质。
遗憾的是,由于我本人着实缺乏文采,不能让人充分理解这些建筑。如果可能的话,殷切期望读者亲自去体验这些建筑,独自发现这些建筑超于我描述之上的价值,而更接近其建筑的真实。
这本书简单地说是建筑游记,但我并不希望被冠以此名。与其说是建筑游记,不如说是通过20世纪不朽的建筑来思考的一个建筑师的记录,从某种角度来说,可称为我自己的建筑背景。因此本书的内容不得不充满严重的一己之见。但我并不想以自己并非正确的理论专家为由,逃避因这本书中出现的错误而所应负的责任。如果发现在客观事实上有错误或是歪曲的见解,我在适当的时候将重新修改。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只不过是当前这个时期一个建筑师的观点。读者如果持有这种念头,自然觉得可信度也不同,也会减少伤害。
和文章一起介绍的照片大部分是我自己拍的,但有些不是特别满意,因此也借用了前辈建筑师闵贤植先生的作品,特此表示谢意。还有些是未经作者的允许擅自采用,因此心里总是不踏实。至少应该表示出处的,但是至今从某个书上复印后讲课时一直擅自使用,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出处。原本不想刊载,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以后找到作者的话,征求原谅的同时将采取适当措施。
不知怎么,总是在出书。总觉得写出些水平不足的文字是令人汗颜的事情,但因种种原因,已经出版了四五本书,担忧招致真正写文章的人的嘲笑和指责。
其实举出诸多理由,着实难为了为出版此书而奔波辛苦的石枕出版社韩熙社长,但书得以出版,减轻了他的负担,我也感到欣慰。同时向为了照顾心胸狭隘的我而操心的石枕出版社的编辑和排版人员表示感谢。
书中对建筑师的统一介绍和图片整理工作,由今年开始在我们事务所(履露斋)工作的崔源俊博士负责,对此读者们可信赖。
在建筑被物欲所操纵成为游戏工具、被诡辩成为玩笑的今天,抛弃诱惑,找寻建筑的本质,以闪烁的夜空中的星星为坐标,此刻还孤独地航行在夜色海洋中的建筑前辈和同行们,把此书献给你们。
2004年夏 于履露斋
承孝相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与革命性建筑的遭遇
---------------------------------
选择建筑作为职业,是在读高三的时候,但并不是因为对建筑有什么特别的了解,或是出于某种动机。我从小就很喜欢绘画,因此对美术有些执著,但是从一开始父母就极力反对我以此为业;我当时正处在彷徨不定的少年时期,又掀起了对神学的热情,甚至曾考虑过踏上圣职之路。但父母总是在强调我的长子身份,我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因此总是犹豫不定。
正当彷徨无助的时候,给我指出建筑之路的人,是我的姐姐。或许当时她以为可以继续将绘画作为职业的就是建筑;或许认为建筑就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从我考取了大学的建筑专业之后,因为擅长绘画,经常被大家称为有才华的建筑系学生,而我自己也觉得比其他同学更有优越感。
大学还没毕业,我就拜“空间”事务所的金寿根先生为师,沉溺于先生的建筑当中。也许在我的人生中从未有过像当时那么彻底与世隔绝,深深沉迷于建筑的时期。连续几天、几星期、几个月不分昼夜面对绘图板,我不知不觉已经变成金寿根建筑的狂热信徒。那时的成绩是马山圣堂、京东教堂和国立青州博物馆等建筑。我相信这些作品在金寿根建筑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关于自己对这些建筑做出的极大贡献备感骄傲,这种自满或许说明我面临着建筑的某种局限。
由于当时国内黑暗的政治形势,建筑成了我唯一的希望,我所面对的建筑的局限亦是我人生的界限,每日只有狂饮烂醉才是摆脱现实的唯一途径。过了维新末期,新军部的登场,致使社会状况更让人窒息,最终我只能以留学的名义逃避现实,在奥地利维也纳开始我的新生活。那是1980年,我28岁。
维也纳自由的气氛使我整天无暇学习,只是沉浸在音乐和葡萄酒当中,好像要补偿被压抑的所有过去一样,自在地生活着。就在那个时候,我和一位建筑师相遇了,是通过学校老师送给我的一本叫《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书。惭愧的是,我在韩国从未听说过这位建筑师,当然,也没听说过他的建筑。
于是,令人惊讶的现实展开了。在书中,路斯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称之为革命家。他并非是我所学和熟知的建筑师那样,是沉溺于想象中优美的建筑,并将其描绘出来、以匠人姿态出现的所谓艺术家,而是面对时代,不断与惰性和惯习抗争的、梦想新时代的实践性知识分子。
为了游览他的建筑,我重新仔细地在维也纳寻找他的作品,并不断地叹息,懊悔之前的虚度光阴,埋怨自己这么晚才遭遇到路斯。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一部分,这一荒谬和无意义的假设,正在我脑中被彻底的擦掉。我开始反问:所谓擅长美术,岂不是妨碍做建筑?
---------------------------------
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
---------------------------------
那么,建筑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转载几年前我在《美术文化》月刊发表的部分文章,以做解答,一部分会与本书中的内容有重复,望能谅解。
我相信建筑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常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夫妻在同一空间内度过漫长的岁月,受到了这个空间的支配,因此逐渐改变彼此的习惯,最终连长相也变得相似的结果。修道者寻找小而简朴的空间也是希望受到空间的控制。温斯顿·丘吉尔曾在1960年会见《时代周刊》的记者时就说过这样的话,“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意思是“我们虽然在营造建筑,但建筑也会重新塑造我们”。换句话说,好的建筑将塑造好的生活,坏的建筑只能塑造坏的生活。当然,好与坏不在于它的华丽或是俭朴。倒是华丽建筑中的生活十之八九会失去生活的真实而变得虚假,而简朴的建筑中容易滋生出正直而真实的心性。虽然建筑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的,我们对它的感受也是相对滞后的,但建筑确实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我们的人格产生绝对性的影响,所以建筑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并且建筑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所造的“建筑”这个词并不能确切地用来说明建筑,它只是强调了“盖”与“砌”的物理运动,并不能说明支配我们生活的建筑的奥妙之处。英文中的“architecture”比“建筑”一词略好:词源“arch”表示第一或是大的意义;“tect”为希腊语,表示技术或学问意思。这个单词直译出来就是“元学”或是“大的技术”。建筑若不是如此博大而重要,怎能用这个词来表达?甚至在基督教中表明天主的单词,是在建筑前面加上了一个定冠词,即“The Architect”,这在英文《圣经》里是有记载的,可见建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用这个词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
在我们的语言中曾经有比建筑更好的词,就是“营造”这个汉语词汇。用我们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它具有“做出”的意思。是的,房子不是盖起来的,而是做出来,就像做饭、做农活儿、做诗一样。什么是做?就是利用材料通过想法、意愿和心智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与单纯的物理运动的结果相比,其方法和过程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讲是思想的不同。
如果不是物理行为的话,造房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先推想在房间里可发生的行为,决定收容其行为的空间,来预测使用人数,再决定大小,之后规定顺序,重新组织起来就构成平面图。在这平面里生活的我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学习和适应其平面组织的规律。厕所作为解决生理现象的空间,以前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房子后面,叫“后间”,但现在的住宅平面上被放在中心位置,名字也变成“卫生间”。虽是同样功能,利用平面图上所处的空间,我们已含糊其名字,变得适应了。
这种平面图不是看,准确地说叫“读平面图”,因为平面图不光视为由线条形成的一个图,而是要读出其中建筑师的想法,才能理解平面图中的生活组织。建筑师的图,他的价值在于是否表现出他的思维。因擅长绘画而做建筑的话,绘画只能妨碍他的思考过程,浑浊浓度。换句话说,将建筑师思维的记录,用普通语言来表示的,就是建筑师的图。因此,建筑师应擅长绘画是没有理由的,他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就像写文章一样,用规定的符号和线条记录下来就是了。某种意义上说,他所需要的是文化素质,并不是艺术技巧。就是创造生活的系统,即创造生活的方式,这才是我所指的建筑。
将建筑分为工学或是艺术的一部分,我认为是不对的,这只是误解了建筑所具有的某一小部分属性。当然,技术是建筑中重要的部分。事实上进入20世纪,在无限发展的技术时代,对于技术的表现也曾是建筑的重要目标,而且我们的生活通过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技术常常以发展和进步为目标,问题是我们在技术发达的建筑中是否更加幸福,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比古埃及为工人设计的集合住宅和信息时代可操纵所有设备的现代智能公寓的平面结构,就会惊讶于两者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我从不怀疑如果能研究朝鲜时代儒生们所居住的房子的平面,就能做出使我们现时代生活更加润泽的现代住宅。这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与我们生活的进步并不成正比。反而我们的生活经常发生退步,今天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纷争和矛盾等诸多病理现象就证明这一切。技术不同于建筑,它只是将我们生活的系统变得更加便利和稳健的手段,是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存在“建筑艺术”这一说法。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叫亨德尔特·比瑟的画家曾设计了一栋公寓并成为议论的话题,建成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引来很多观光客人,但是它是否真的具有作为建筑的意义?被称作艺术作品的这个建筑物可能从艺术角度来讲是有意义的,但是从建筑角度来看它却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它没有为集合住宅的居民提供任何特别的提案,住宅的内部结构也没有表现出建筑师本人对于生活的组织。它只是在与周边住宅几乎类似的形式上用各种混乱的色彩装饰了外墙面,因此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些装饰和色彩并没能给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新的生活系统,装饰墙面只是成为城市里的宣传画,使暗淡的维也纳街道变得华丽。这并不是建筑。
建筑的外形是包含内部生存系统的状态,所以其外观和外形最好直接反映内在的系统。在今天,建筑作为环境的意义大于其作为单体的意义,它的外观是次要的,是从属于平面组织的附属而已。但是至今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是将立面作为建筑的目标,将建筑作为象征和符号,甚至错误地将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这类建筑里几乎不可能产生美好的生活。
可笑的是由基于技术和艺术的各类错误观点所组成的教育制度,在成功培养出正确的建筑师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现在也开始产生一些建筑大学,但在两三年前还多数是从属于工科大学和艺术大学。在工科大学的专业设置里放入建筑或在艺术大学里勉强塞入建筑学,作为学徒或艺术家来提升其素质培养成正确的建筑师,这只能是妄想。
如果一定要将建筑放入其他学科,则人文学比较接近。因为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历史的洞察力,还有对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正是必须在对邻里生活的热爱和尊敬中工作的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究竟如何做好的建筑?我对此有三个原则:
第一,关于目的性的问题。即建筑能否充分表现预期的目的和功能,学校要像学校,教堂要像教堂,住宅要像住宅。模仿曾经用来作为坟墓的金字塔来做餐饮店,或是以民主议事为目标的议事堂成为封建时期的建筑样式,这些都是背叛了建筑目的的结果。这些建筑所要运营的功能被其他形式所伪装,常常招致误读。换句话说,越可能是好的建筑,就越应该正确表现出其所应具有的功能。只有这些建筑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其中的生活本身才会具有考古学上的意义。
第二,与时代有关。建筑是重要的记忆装置,常被称作时代的镜子。我们经常通过建筑来得知建造它的时代的社会风俗与文化。考古学者发现古建筑遗址欢呼的原因,也是因为获得了可以正确复原当时社会状况的机会。即作为时代的文化产物的建筑,应采用其所处时代最合适的建造方法、材料与样式。我们生活在高速信息时代,如果再来建茅草屋或是土瓦房,只能是作为对古代建筑的学习或是作为展示对象,这些只能算是对先祖们创作的复制。19世纪末,处在世纪末的欧洲建筑与艺术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分离派(Sezession)运动,旨在挽救所谓充满危机的时代。不仅有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等建筑师,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古斯塔夫·马勒等主导时代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纷纷与旧时代诀别,开展新艺术运动。他们在维也纳建造一个用于展示他们作品的展馆来将他们的理念付诸实践。约瑟夫·玛丽亚·奥尔布里希设计的这个分离派馆的入口刻着如下的一段文字:“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给每个时代以它的艺术,给每种艺术以它的自由。)
第三,建筑和场所的关系。建筑必须以根基于场地为前提,这一点是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相区分的重要因素。比如雕塑和绘画是在工作室制作后移到展厅或其他空间设置,也可在各处辗转。当然有时雕塑与地面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此时的雕塑与其说是雕塑,更多的是作为建筑身份而出现。建筑总是与现实的场地密不可分,这个事实是确定建筑的最重要的核心。这个现实的场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场地相连并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每块地段都有其固有的特性。并且,这些地段因长期固守此处,记录着久远的历史痕迹。这种空间性、时间性成为一块地段的特殊条件,这种具有地理性、历史性文脉的地段叫做“场所”。准确反映场所性的建筑是正确的建筑,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类建筑的集合将创造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所以美国和韩国的房子应该不同,首尔和釜山的房子也应有不同形式。
从某种角度考虑,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房子只是基础,房子里蕴涵的我们的生活与房子一起构成建筑,也就是说,造就我们的生活就是建筑最明确的含义。
这种好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当然就是对我们人生价值的确认。不容置疑,每天都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善良、真实和美丽的建筑,就是好建筑。《圣经》的“箴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房屋因智慧而建,因聪明立稳,其中因知识充满各样美好宝贵的财物。”
建筑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智慧建造起来的,单单用手是绝对不能建起来的。
---------------------------------
这时代我们的建筑
---------------------------------
阿道夫·路斯颠覆了我对建筑的认识。我觉悟到变得熟悉的维也纳生活的松散,开始急于准备回国。对于在韩国的建筑工作,我想重新修正。但是回国后的条件并不乐观。金寿根老师的患病和去世,还有那期间只能接受的现实问题,使我将建筑推在背后,我在那7年的时间只能远离阿道夫·路斯。
1989年的冬天,我终于独立出来。对于阿道夫·路斯的革命的记忆还是不允许我对自己的建筑踌躇不前。
到了该做“承孝相建筑”的时候了。当时成立的“4·3集团”的成员都是我的师傅。大伙夜夜展开激烈的讨论,确定了具体的学习方向后出发的建筑旅行,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以此为基础,我开始航向建筑的海洋。1992年,由14人组成的“4·3集团”通过建筑展览,向着冰冻了的韩国建筑界呐喊,表明了具有新价值的时代建筑的想法。
在当时以“这时代我们的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中,好友金光贤教授在册子的序言里写了这样的忠告:“从闺房的建筑中解脱。”但是他所指的闺房是西欧建筑的形式,而我被监禁的闺房却是金寿根老师。像后来在“4·3集团”其他册子中所提到的那样,我必须成为只能以夜空的星星作为唯一坐标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员。
为此,重新翻检对不朽的建筑师们的航海记录,是个有效的方法。在新时代,用新建筑实现新生活的他们的建筑对我来说是珍贵的教导,也是安慰孤独航行的同行的记录。他们是只依靠夜空的星星,向着自己追求的宇宙法则与汹涌澎湃的波涛进行斗争的革命家。是什么让他们永远保持年轻的面貌?他们有着共同的原则。
---------------------------------
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
波兰的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1995年拍摄的电影《日蚀》(Total Eclipse),讲的是法国的两位天才诗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和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故事。众所周知,魏尔伦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诗坛的代表人物,37岁病逝的兰波则被称为“现代诗之父”。
相差10岁的这俩人处于三角关系,又是互相欣赏的同性恋者,但是在诗的世界里却是互不相让的对手。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年轻的兰波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是无法压抑热情的人物,不停地陷害当时在巴黎诗坛已有地位的魏尔伦,以至最终中弹。
沉浸于电影中这两位诗人的对话的我,听到一句兰波在与魏尔伦舌战时脱口而出的话,不禁感到如同直面刀刃似的不寒而栗。我记得当时兰波是这样说的:
“你是知道怎样写诗,但我知道为何写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面对象征主义诗坛巨匠魏尔伦,告诉他丢失本质而只依靠戏弄语言的方法来写的诗是空壳,只有对本质彻底性的质疑,彻底地否定自己,能够创造出新精神的态度,才是这个时代所需的真正诗篇。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在想我自己。我是否在对建筑提出根本的疑问?是不是只依靠惰性在画建筑?对我来说,建筑是什么?我对自己的拷问难以终止。就好像兰波的质问不是对魏尔伦,而是针对我。
建筑设计是不断与不同的事物相遇的工作。每次做新的设计,都能遇到不同的地段和人。新盖的房子就应该是新的,但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房子是用旧的精神盖起来的。为了那些用尽自己所有的财产,梦想崭新又幸福生活的人们,假如建筑师没有更新鲜更幸福的梦想,那些房子就是死的房子,也将背叛他们。虽是如此,就因建筑是非常艰辛的工作,当偶尔自己也原谅自己的懒惰和胆怯的时候,兰波总是向着我质问:“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恰好这些疑问就是上个时代不朽的建筑师们共同的话题,也就是这种力量形成了革命性建筑,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开创了新的时代。他们不应只是存在于历史中的记录,更应成为今天有效的教科书。特别是对被抛弃在夜色茫茫的海洋中的我,更是不可替代的老师。
-------------------------------------
对20世纪不朽建筑的思考
-------------------------------------
对他们这些人的记录就是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相比建筑专业人士更适合普通人。它是将几年前某公司内部刊物里刊登的内容和今年在《中央日报》连载的《建筑师承孝相的世界城市建筑巡礼》中介绍的部分内容,配合单行本的体裁以现在的角度进行了改版,特此说明。
虽是为了提高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理解而写的书,但书中的内容都是对我自己产生很大影响的建筑和建筑师的故事。当然,我不否认世上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建筑,但仅仅是这些建筑就足以刺激我洗去惯性和惰性,接近建筑的本质。
遗憾的是,由于我本人着实缺乏文采,不能让人充分理解这些建筑。如果可能的话,殷切期望读者亲自去体验这些建筑,独自发现这些建筑超于我描述之上的价值,而更接近其建筑的真实。
这本书简单地说是建筑游记,但我并不希望被冠以此名。与其说是建筑游记,不如说是通过20世纪不朽的建筑来思考的一个建筑师的记录,从某种角度来说,可称为我自己的建筑背景。因此本书的内容不得不充满严重的一己之见。但我并不想以自己并非正确的理论专家为由,逃避因这本书中出现的错误而所应负的责任。如果发现在客观事实上有错误或是歪曲的见解,我在适当的时候将重新修改。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只不过是当前这个时期一个建筑师的观点。读者如果持有这种念头,自然觉得可信度也不同,也会减少伤害。
和文章一起介绍的照片大部分是我自己拍的,但有些不是特别满意,因此也借用了前辈建筑师闵贤植先生的作品,特此表示谢意。还有些是未经作者的允许擅自采用,因此心里总是不踏实。至少应该表示出处的,但是至今从某个书上复印后讲课时一直擅自使用,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出处。原本不想刊载,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以后找到作者的话,征求原谅的同时将采取适当措施。
不知怎么,总是在出书。总觉得写出些水平不足的文字是令人汗颜的事情,但因种种原因,已经出版了四五本书,担忧招致真正写文章的人的嘲笑和指责。
其实举出诸多理由,着实难为了为出版此书而奔波辛苦的石枕出版社韩熙社长,但书得以出版,减轻了他的负担,我也感到欣慰。同时向为了照顾心胸狭隘的我而操心的石枕出版社的编辑和排版人员表示感谢。
书中对建筑师的统一介绍和图片整理工作,由今年开始在我们事务所(履露斋)工作的崔源俊博士负责,对此读者们可信赖。
在建筑被物欲所操纵成为游戏工具、被诡辩成为玩笑的今天,抛弃诱惑,找寻建筑的本质,以闪烁的夜空中的星星为坐标,此刻还孤独地航行在夜色海洋中的建筑前辈和同行们,把此书献给你们。
2004年夏 于履露斋
承孝相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