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就是积累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资本积累,就不能改进技术,不能扩大生产,社会就无法进步。但资本积累又被马克思认为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因为工人的剩余价值被剥削了,所以没有足够的钱,导致总需求不足,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进而导致经济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论点。
马克思对这个矛盾的认识使得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观点。可是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反而焕发出生机,这是为什么?
这可以从很多观点来解读,比如索洛模型、组织和制度等观点,即经济绩效是怎么决定的。但如果要回答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也许要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记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里有个图表,工资在20世纪飞速增长。增长的原因,我们的教科书说是资产阶级为了调和矛盾,增加了工资。这完全是没学经济学的说法,企业家不会盲目增长工资,他们给的工资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工人获得的工作取决于劳动边际产出和工人的其他选择。考虑一下交易,买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是对商品的评价,即能带给他多少价值;卖者愿意卖的最低价格是他的成本,否则他会亏本。劳动力也是一件商品,劳动力的卖方——员工,成本是其他的工作机会能带给的收入,这里就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竞争;劳动力的买方——企业家,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是每增加一个工人获得的产品,即劳动边际产出。工资就在这个区间决定,至于多少,取决于竞争状况。
而20世纪工资的增长就来源于劳动边际产出的增长。而劳动边际产出即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取决于运用的资本和技术。每个工人所支配的资本提升了,使用了新的生产技术。前者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随着人口的下降,刘易斯拐点的突破,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另一点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员工获得的知识的提升,人力资本是一个在知识经济时代愈发重要的资本,可能是马克思所没有遇见到的。 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对研发的投入,林毅夫说过,西方经济每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都有技术进来来推动新一轮增长,没有技术进步,必然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这一切都导致了工人工资的提升,其归根结底,还是资本主义的功劳,如果没有资本积累,不可能有研发、资本量的提升、知识教育的推广。
但是似乎矛盾依然存在,贫富差距还是很大,只有财富越来越集中,消费就肯定跟不上。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如何解决固有矛盾呢?最主要的问题是谁掌握生产资料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剥夺了本来工人应该获得的财富,如果工人有了这些财富,也能成为“资本家”。于是,需要将“剩余价值”返还给工人,但如果将“剩余价值”返还工人,却又无法再生产和投资技术。
这里又是一个矛盾了,于是产生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工人集体所有企业,生产资料和所得是工人一起拥有。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理性的问题,工人的利益最大化是自己的收入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率最大化,这可能导致眼光不长远,无法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另一个方法就是所谓社会化大生产,由国家来掌控,国家只是个概念,真正掌控的是政府,更具体是政府的人。这种体制所导致的的问题想必已经知道了,依然是官僚理性和计划经济的问题。
虽然我不赞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但我在想沿着他的思路,用别的办法方法代替。既保证生产,又让工人获得生产资料中的收入。
这就是金融的方法,将利润返还于工人,工人再用金融的方法去投资,获得收入。
其实已经有了,就是员工持股。但员工持股也有一个矛盾,如果员工持股过多,就不可能有一个大股东以做出决定性的意见,股权的分散不利于决策。
况且,这种方式不适合资源配置最大化,金融的目的本来就是配置资源,但因为员工持股不能转让,只放在一家企业里,显然就无法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所以,可以让员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这里就要用到金融工具,不论是基金也好,或者其他创造力的工具,这种工具力图保证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员工既可以选择投入本企业,也可以投入其他的,企业运作不够的部分,通过其他金融渠道获得。
因此,通过资本分配,让每个人成为资本家,通过金融工具,让资源配置最优。
马克思对这个矛盾的认识使得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观点。可是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反而焕发出生机,这是为什么?
这可以从很多观点来解读,比如索洛模型、组织和制度等观点,即经济绩效是怎么决定的。但如果要回答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也许要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记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里有个图表,工资在20世纪飞速增长。增长的原因,我们的教科书说是资产阶级为了调和矛盾,增加了工资。这完全是没学经济学的说法,企业家不会盲目增长工资,他们给的工资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工人获得的工作取决于劳动边际产出和工人的其他选择。考虑一下交易,买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是对商品的评价,即能带给他多少价值;卖者愿意卖的最低价格是他的成本,否则他会亏本。劳动力也是一件商品,劳动力的卖方——员工,成本是其他的工作机会能带给的收入,这里就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竞争;劳动力的买方——企业家,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是每增加一个工人获得的产品,即劳动边际产出。工资就在这个区间决定,至于多少,取决于竞争状况。
而20世纪工资的增长就来源于劳动边际产出的增长。而劳动边际产出即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取决于运用的资本和技术。每个工人所支配的资本提升了,使用了新的生产技术。前者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随着人口的下降,刘易斯拐点的突破,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另一点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员工获得的知识的提升,人力资本是一个在知识经济时代愈发重要的资本,可能是马克思所没有遇见到的。 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对研发的投入,林毅夫说过,西方经济每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都有技术进来来推动新一轮增长,没有技术进步,必然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这一切都导致了工人工资的提升,其归根结底,还是资本主义的功劳,如果没有资本积累,不可能有研发、资本量的提升、知识教育的推广。
但是似乎矛盾依然存在,贫富差距还是很大,只有财富越来越集中,消费就肯定跟不上。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如何解决固有矛盾呢?最主要的问题是谁掌握生产资料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剥夺了本来工人应该获得的财富,如果工人有了这些财富,也能成为“资本家”。于是,需要将“剩余价值”返还给工人,但如果将“剩余价值”返还工人,却又无法再生产和投资技术。
这里又是一个矛盾了,于是产生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工人集体所有企业,生产资料和所得是工人一起拥有。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理性的问题,工人的利益最大化是自己的收入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率最大化,这可能导致眼光不长远,无法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另一个方法就是所谓社会化大生产,由国家来掌控,国家只是个概念,真正掌控的是政府,更具体是政府的人。这种体制所导致的的问题想必已经知道了,依然是官僚理性和计划经济的问题。
虽然我不赞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但我在想沿着他的思路,用别的办法方法代替。既保证生产,又让工人获得生产资料中的收入。
这就是金融的方法,将利润返还于工人,工人再用金融的方法去投资,获得收入。
其实已经有了,就是员工持股。但员工持股也有一个矛盾,如果员工持股过多,就不可能有一个大股东以做出决定性的意见,股权的分散不利于决策。
况且,这种方式不适合资源配置最大化,金融的目的本来就是配置资源,但因为员工持股不能转让,只放在一家企业里,显然就无法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所以,可以让员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这里就要用到金融工具,不论是基金也好,或者其他创造力的工具,这种工具力图保证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员工既可以选择投入本企业,也可以投入其他的,企业运作不够的部分,通过其他金融渠道获得。
因此,通过资本分配,让每个人成为资本家,通过金融工具,让资源配置最优。
-
Bob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2 23: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