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三寺游记
两京三寺游记
5月前后两周之内去了北京、南京两地,抛开公务不谈,最值得回味的是游玩了三座佛寺:北京法源寺、南京毗卢寺和鸡鸣寺。三座寺庙都是声名显赫的道场,游而不记,难免不够敬重,且作笔记。
法源寺之所以有名,远者因为大督师袁崇焕,近来得归功于大作家李敖,李大作家是两岸的名人,向来是喝佛骂祖的人物,以敢于发声著称。他对于自己的小说《北京法源寺》甚是自得,但说实话,文中议论多、描绘少,代古人发言,抒自家胸怀,读起来只能算作佳作,离传世名著还有不少差距。自从前年读过这本书,去瞻仰一下沉重厚实的法源寺一直是我的心愿。所以,尽管是第一次到伟大首都,我抛开无数景点,特地按图索骥去一探究竟,满足这么个心愿。从前门出来,步行不知跨过几条马路,终于在一片街心花园的掩映之中发现了题有“阿弥陀佛”的照壁墙。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双腿顿时有了新的动力,虽然已到傍晚,游客不多,但香客不少,大殿传来的梵呗之声表明一场法事正在进行。虔诚的僧侣、居士时颂念时咏唱,人人一副入定无我的模样。身临其境,我也垂首合掌肃立于其中。聆听了一会儿,对法源寺的好奇压过了修行礼佛的心愿,于是悄然退身,继续参拜古寺。和传统的中国寺庙规制一样,前后几进殿堂,左右两路厢房,古树花草、回廊照壁、水缸石凳、残像断碑,处处安排似不经意,又别具韵味,余音袅袅。如果形诸文字,反而越写越失真。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姑且容许我偷懒,只放上几张照片,各位自己去体味吧!
关于悯忠阁,还是提上一笔吧。这是袁崇焕和谭嗣同两位大英雄的魂魄萦绕的去处,虽然单独一间房,又与佛教没有关联,但在寺庙中并不突兀,抬头的匾额和两边的楹联明白无误的告知后人,这里的历史浓得化不开。
说实话,我很惊讶于法源寺的古色古香古风古貌,也惊讶于老北京的那份淡定自如、大气厚重,整个法源寺,不特地突出什么,不把任何理念想法用展板介绍之类的形式强加给你,要体会自己去,要感受自己来,这座寺庙一点也不像是旅游景点,或者说老北京人不准备把此地开发成供外地游客唏嘘的地方,这是人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绝不做讨好别人的事儿。让游客去天安门故宫排队吧,去天坛前门拥挤吧,去八达岭颐和园扎堆吧,我们自有地方安放老北京的韵味。
说到“一亩三分地”这个词,也是我在北京道听途说了它的由来,据天坛里面某个旅行图导游的只言片语,古时候皇帝每年春天要装模做样搞祭天仪式,必须带领文武百官耕种农田,为天下人做榜样。种多大的田呢?面积太大了不把皇帝老儿给累着?就种一亩三分地,一和三都有讲究。一者,一统天下,三者,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您瞧着气势,全出来了吧。还值得一提的是,法源寺隔壁就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容我武断,法源寺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和政府主导的佛学院也有一定的渊源。
法源寺的梵呗之音尚未散去,时隔不久,我又参访了古城南京的两座寺院,毗卢寺和古鸡鸣寺。
毗卢寺不怎么为人所知,因为不远处的总统府、江宁织造府、南京图书馆、国立美术馆、梅园纪念馆等等遮蔽了他的香烟和佛号。门前的小马路和相邻的老街巷正在改造,更加阻断了外地游客的脚步。寺庙的山门因修路而关闭,但山门之上的四大金刚和跪伏守护法轮的两只小鹿仍俯视着三三两两的香客。从边门进入寺院,锈迹斑斑的香海烟雾缭绕,因为天下小雨,愈发的氤氲朦胧。拾阶而上大雄宝殿,见佛祖塑像不同寻常,介乎汉藏佛教之间。佛祖的面目接近汉地,莲座和宝顶又是藏传佛教的规制。没有采用汉传佛教常见的藻井华盖,而是西藏样式的弧线宝顶。大雄宝殿位于建筑的二层,有回廊经钟亭通向后院。这样就在平地之上有了起伏。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院,经回廊走过一处影壁(上面题有中国佛教会创始地),便来到后院,赫然可见一尊二层楼高的观音菩萨坐姿像。和常见的手持杨柳净瓶的立像不同,这尊观音右腿盘于地面,左膝立于身前,左手搁在膝盖上,姿态自然随意,双目似睁似闭,神情似笑非笑,虽然高大,但极其传神。下方的石碑刻有孙中山之孙所题的“祖父中山先生常静思处”几个字。原来当年的毗卢寺是大总统常来享受清净的地方。观音坐像的后面,乃是雄伟的万佛楼。有四五层高,一层正中是讲堂,是高僧为徒众讲法开示的地方,各式红木家具散发出穿透时空的阵阵檀香。讲堂左右分别是普贤殿和文殊殿,绕道后侧,有木楼梯通向楼上,左右分别是观音阁和地藏阁,灯光忽闪暗淡深幽,气氛有点耸怖。三层是藏经阁,可惜无法入内一窥。四层楼顶是万佛楼主殿,有佛祖塑像居其中,圆锥状的两顶佛像灯塔一左一右,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排布在四周墙壁。除此之外,还有四样文物被庄重的供奉在大厅里。分别是古罄一座,木雕童子头像一枚,青花大缸一只,观音铜像一尊,各有来历,不一而足。站在木楼之上,远眺市内高楼林立,凭栏远望,感慨于世事变幻的迅速。下得楼来,禅堂里法师正在讲法,不敢贸然打扰,只在走廊上的书架上取了三两本小册子结缘。
和毗卢寺的深藏不露相比,鸡鸣寺则要显赫得多。位居南京城核心区域,紧邻市政府和玄武湖。名声也大,是禅宗初祖达摩居留之地,更是佛徒皇帝梁武帝萧衍舍身为僧的同泰寺原址。其他的历史传说还包括陈朝帝王妃后藏身的胭脂井(甘露井)。名声大自然香火也盛,依山傍水而建的寺庙层次分明别具一格,药师塔苗条、毗卢殿端庄、达摩像古朴、心经石刻潇洒,总之步步是景观,处处有典故。只可惜巧舌如簧的售货员多过僧侣居士,铜臭味盖过了香火气。但即使这样也不妨碍个别清净之处的存在,我就信步走到了偏于一角的图书馆,惊喜的在窗台上找到几本供人取阅的小书,其中一本竟然是繁体字的扬州高旻寺的简介,他乡遇故知的遭遇,也颇说明自有缘分。
南京、北京,两座帝京,法源、毗卢和鸡鸣三座不止跨越千年的古寺,与之结缘,与我堪称殊胜。
5月前后两周之内去了北京、南京两地,抛开公务不谈,最值得回味的是游玩了三座佛寺:北京法源寺、南京毗卢寺和鸡鸣寺。三座寺庙都是声名显赫的道场,游而不记,难免不够敬重,且作笔记。
法源寺之所以有名,远者因为大督师袁崇焕,近来得归功于大作家李敖,李大作家是两岸的名人,向来是喝佛骂祖的人物,以敢于发声著称。他对于自己的小说《北京法源寺》甚是自得,但说实话,文中议论多、描绘少,代古人发言,抒自家胸怀,读起来只能算作佳作,离传世名著还有不少差距。自从前年读过这本书,去瞻仰一下沉重厚实的法源寺一直是我的心愿。所以,尽管是第一次到伟大首都,我抛开无数景点,特地按图索骥去一探究竟,满足这么个心愿。从前门出来,步行不知跨过几条马路,终于在一片街心花园的掩映之中发现了题有“阿弥陀佛”的照壁墙。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双腿顿时有了新的动力,虽然已到傍晚,游客不多,但香客不少,大殿传来的梵呗之声表明一场法事正在进行。虔诚的僧侣、居士时颂念时咏唱,人人一副入定无我的模样。身临其境,我也垂首合掌肃立于其中。聆听了一会儿,对法源寺的好奇压过了修行礼佛的心愿,于是悄然退身,继续参拜古寺。和传统的中国寺庙规制一样,前后几进殿堂,左右两路厢房,古树花草、回廊照壁、水缸石凳、残像断碑,处处安排似不经意,又别具韵味,余音袅袅。如果形诸文字,反而越写越失真。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里姑且容许我偷懒,只放上几张照片,各位自己去体味吧!
![]() |
![]() |
![]() |
关于悯忠阁,还是提上一笔吧。这是袁崇焕和谭嗣同两位大英雄的魂魄萦绕的去处,虽然单独一间房,又与佛教没有关联,但在寺庙中并不突兀,抬头的匾额和两边的楹联明白无误的告知后人,这里的历史浓得化不开。
![]() |
![]() |
![]() |
说实话,我很惊讶于法源寺的古色古香古风古貌,也惊讶于老北京的那份淡定自如、大气厚重,整个法源寺,不特地突出什么,不把任何理念想法用展板介绍之类的形式强加给你,要体会自己去,要感受自己来,这座寺庙一点也不像是旅游景点,或者说老北京人不准备把此地开发成供外地游客唏嘘的地方,这是人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绝不做讨好别人的事儿。让游客去天安门故宫排队吧,去天坛前门拥挤吧,去八达岭颐和园扎堆吧,我们自有地方安放老北京的韵味。
说到“一亩三分地”这个词,也是我在北京道听途说了它的由来,据天坛里面某个旅行图导游的只言片语,古时候皇帝每年春天要装模做样搞祭天仪式,必须带领文武百官耕种农田,为天下人做榜样。种多大的田呢?面积太大了不把皇帝老儿给累着?就种一亩三分地,一和三都有讲究。一者,一统天下,三者,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您瞧着气势,全出来了吧。还值得一提的是,法源寺隔壁就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容我武断,法源寺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和政府主导的佛学院也有一定的渊源。
法源寺的梵呗之音尚未散去,时隔不久,我又参访了古城南京的两座寺院,毗卢寺和古鸡鸣寺。
毗卢寺不怎么为人所知,因为不远处的总统府、江宁织造府、南京图书馆、国立美术馆、梅园纪念馆等等遮蔽了他的香烟和佛号。门前的小马路和相邻的老街巷正在改造,更加阻断了外地游客的脚步。寺庙的山门因修路而关闭,但山门之上的四大金刚和跪伏守护法轮的两只小鹿仍俯视着三三两两的香客。从边门进入寺院,锈迹斑斑的香海烟雾缭绕,因为天下小雨,愈发的氤氲朦胧。拾阶而上大雄宝殿,见佛祖塑像不同寻常,介乎汉藏佛教之间。佛祖的面目接近汉地,莲座和宝顶又是藏传佛教的规制。没有采用汉传佛教常见的藻井华盖,而是西藏样式的弧线宝顶。大雄宝殿位于建筑的二层,有回廊经钟亭通向后院。这样就在平地之上有了起伏。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院,经回廊走过一处影壁(上面题有中国佛教会创始地),便来到后院,赫然可见一尊二层楼高的观音菩萨坐姿像。和常见的手持杨柳净瓶的立像不同,这尊观音右腿盘于地面,左膝立于身前,左手搁在膝盖上,姿态自然随意,双目似睁似闭,神情似笑非笑,虽然高大,但极其传神。下方的石碑刻有孙中山之孙所题的“祖父中山先生常静思处”几个字。原来当年的毗卢寺是大总统常来享受清净的地方。观音坐像的后面,乃是雄伟的万佛楼。有四五层高,一层正中是讲堂,是高僧为徒众讲法开示的地方,各式红木家具散发出穿透时空的阵阵檀香。讲堂左右分别是普贤殿和文殊殿,绕道后侧,有木楼梯通向楼上,左右分别是观音阁和地藏阁,灯光忽闪暗淡深幽,气氛有点耸怖。三层是藏经阁,可惜无法入内一窥。四层楼顶是万佛楼主殿,有佛祖塑像居其中,圆锥状的两顶佛像灯塔一左一右,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排布在四周墙壁。除此之外,还有四样文物被庄重的供奉在大厅里。分别是古罄一座,木雕童子头像一枚,青花大缸一只,观音铜像一尊,各有来历,不一而足。站在木楼之上,远眺市内高楼林立,凭栏远望,感慨于世事变幻的迅速。下得楼来,禅堂里法师正在讲法,不敢贸然打扰,只在走廊上的书架上取了三两本小册子结缘。
![]() |
![]() |
和毗卢寺的深藏不露相比,鸡鸣寺则要显赫得多。位居南京城核心区域,紧邻市政府和玄武湖。名声也大,是禅宗初祖达摩居留之地,更是佛徒皇帝梁武帝萧衍舍身为僧的同泰寺原址。其他的历史传说还包括陈朝帝王妃后藏身的胭脂井(甘露井)。名声大自然香火也盛,依山傍水而建的寺庙层次分明别具一格,药师塔苗条、毗卢殿端庄、达摩像古朴、心经石刻潇洒,总之步步是景观,处处有典故。只可惜巧舌如簧的售货员多过僧侣居士,铜臭味盖过了香火气。但即使这样也不妨碍个别清净之处的存在,我就信步走到了偏于一角的图书馆,惊喜的在窗台上找到几本供人取阅的小书,其中一本竟然是繁体字的扬州高旻寺的简介,他乡遇故知的遭遇,也颇说明自有缘分。
![]() |
![]() |
![]() |
![]() |
南京、北京,两座帝京,法源、毗卢和鸡鸣三座不止跨越千年的古寺,与之结缘,与我堪称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