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价值观对不对
之前《甄嬛传》被人民日报批价值观歪曲,理由是此剧没有像《大长今》那样让正义战胜邪恶,反而让一个纯洁的女孩变坏了,然后这个变坏的人还似乎“得意了”。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又被很多人批宣扬错误价值观,原因是片子里纪录了一对母女在上海学琴,陪读妈妈为了女儿前途,长期不回家,忽视老家丈夫和生病的母亲。
为什么影视剧和纪录片时常会引起对价值观的这么强烈的争论?我觉得,依我个人之见,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官方媒体强制影视作品以引导教育民众为目的,电影电视不许有多样性,不许有思考性,必须告诉观众“我说,你听,你学习”。
事实上有些文学作品只是想冷静的描写一些人,一些事。比如《金瓶梅》,几乎就没什么情感流露,没什么价值评判,就是描写了一个社会。大部分正常人看了确实会脸红心跳,大概极少数人会马上揣着票子找寻那个失落的世界,但是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那个社会很不好,太难以生存了,更不要说什么幸福啦,然后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社会制度的进步,投身到的美好的工作中。
看,有直接告诉你正确价值观,也有让读者、观众自己判断的。而且好的作品往往不是简单直白的。
就从价值观来看《甄嬛传》也可以算得上部好剧。里面只是有人一时赢了,但是没有人能安心快乐,什么位子上的人都不能。所以我认为这是部好剧,说的生硬点就是它很好的说明了制度强于位子。
不是把坏的人消灭掉,让他倒霉,人性的恶就不存在;不是坏的事过去了,假装把它遗忘,或者掩藏,它就没有对今天造成伤害。
所以,咱们的老话里有“近朱者赤”,“出淤泥而不染”,也有“近墨者黑”,“以史为鉴”。
再说远一点,评价一部作品是不是黄的,也不是搜索一下里面有没有几个关键词能决断的。有的作品没什么“过份”的描写,却猥琐的很。有的什么都写了,却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而且,什么人眼里看出什么,可以这么说,有时候人评价不了作品,作品却可以区分人。
对儿童剧的标准,当然要严格,这个我非常同意。哦,我们的剧是没有分儿童还是大人看的,我忘了诶,那,前面算没说,该审审,该批批。
为什么影视剧和纪录片时常会引起对价值观的这么强烈的争论?我觉得,依我个人之见,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官方媒体强制影视作品以引导教育民众为目的,电影电视不许有多样性,不许有思考性,必须告诉观众“我说,你听,你学习”。
事实上有些文学作品只是想冷静的描写一些人,一些事。比如《金瓶梅》,几乎就没什么情感流露,没什么价值评判,就是描写了一个社会。大部分正常人看了确实会脸红心跳,大概极少数人会马上揣着票子找寻那个失落的世界,但是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那个社会很不好,太难以生存了,更不要说什么幸福啦,然后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社会制度的进步,投身到的美好的工作中。
看,有直接告诉你正确价值观,也有让读者、观众自己判断的。而且好的作品往往不是简单直白的。
就从价值观来看《甄嬛传》也可以算得上部好剧。里面只是有人一时赢了,但是没有人能安心快乐,什么位子上的人都不能。所以我认为这是部好剧,说的生硬点就是它很好的说明了制度强于位子。
不是把坏的人消灭掉,让他倒霉,人性的恶就不存在;不是坏的事过去了,假装把它遗忘,或者掩藏,它就没有对今天造成伤害。
所以,咱们的老话里有“近朱者赤”,“出淤泥而不染”,也有“近墨者黑”,“以史为鉴”。
再说远一点,评价一部作品是不是黄的,也不是搜索一下里面有没有几个关键词能决断的。有的作品没什么“过份”的描写,却猥琐的很。有的什么都写了,却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而且,什么人眼里看出什么,可以这么说,有时候人评价不了作品,作品却可以区分人。
对儿童剧的标准,当然要严格,这个我非常同意。哦,我们的剧是没有分儿童还是大人看的,我忘了诶,那,前面算没说,该审审,该批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