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进盘中
还是上次那个朋友,因为过敏只能吃素,偏偏最惨的是,她人在美国,能买到的蔬菜种类少得可怜。不过她倒是说,能买到的蔬菜里有一种特别喜欢,是秋葵。
秋葵进入中国时间不长,据说是20世纪初才引入我国,我第一次吃这种食物还是在日料店。后来惊喜的在家附近的菜摊上看见有卖,卖相喜人,买了回家也不过就会做做秋葵炒蛋。这位朋友教我做了一道凉拌秋葵,简单易行,味道也很不错,适合这种天热的时候吃一吃。
不过秋葵内里黏糊糊的,口感并不被许多人喜爱。与之相比,另外一些更早舶来中国的“前辈”明显更受欢迎。据说在明末清初左右,大规模的外来作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最终变成了中国人的“盘中餐”,这些外来作物就包括如今成为普遍家常的玉米、土豆和番茄。
好像极少听说有人不喜欢吃土豆,小孩子似乎更喜欢一些。小时候,最抵挡不住的就是街边的烤土豆和烤玉米,炭火烤出土豆和玉米的甜香远远飘来,撒上贵州的辣椒面,馋得人走不动道,非要叫老妈给买上两个吃吃。
可能因为土豆里含淀粉比较多,热量大,在高原湿寒穷苦的地方就很受欢迎。土豆在云贵的名字一点也不“土”,它被我们叫做“洋芋”。在贵州,关于洋芋的吃法不要太多,炸洋芋和洋芋粑粑就是两种非常经典的路边小吃。洋芋粑粑是我儿时的挚爱,如今想起来,最好吃的,还是姥姥亲手做的。
把洋芋煮熟,姥姥拿个钵钵把洋芋捻成泥,撒入盐巴、味精和葱花,再加少量的水和面粉搅拌,舀出一点放在纱布里,用手把它捏成一个个小小的圆饼型。平底锅里烧热了油,把圆饼形的洋芋粑丢进去煎带两面都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吃洋芋粑有两种调料任君自选,一种是甜酱加上贵州的烙锅辣椒面,另一种则是用折耳根、酸萝卜和莲花白加上干辣椒面、酱油和醋拌成的。我最喜欢的是两种调料各加一半,谁也逃不了。洋芋粑外焦里嫩,入口又香又甜,渗入点调料的辣味,想起来都馋得流口水。
土豆的家常菜很多。炒土豆丝、土豆烧牛肉、土豆烧茄子、土豆饼、土豆泥……做法难以穷尽。老家那边还能买到比鹌鹑蛋略大的小土豆,我们那边叫小洋芋,在北京的菜市场上倒是没有见到这么小的。我们家的人有晚睡的习惯,晚了就总爱吃宵夜,小时候,老妈就喜欢买这种小土豆夜里煮来当宵夜给我吃。白水煮,什么也不加,煮熟了捞出来直接蘸烙锅辣椒面吃,简直是淳朴到极致的美味。
但是老妈最擅长的是用小土豆做糖醋洋芋。做法和糖醋排骨类似,先把小土豆煮到七八分熟,然后下锅煎炸,煎到表面金黄后捞出。再把一碗混合了红糖、醋和少许酱油的料倒进锅中翻炒到起泡,倒入炸好的小土豆不停翻炒,直到酱汁都附着在土豆上就可以出锅。表皮酥脆、回味甘香,实在甚是想念。
跟土豆一样不得不说的,是番茄,也叫西红柿。这种食物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辅料。西红柿生吃也可、炒菜也可、煮汤也可,简直是厨房圣品。我有个反人类的同学,曾经是我的室友,她居然不吃番茄,简直不能更反人类,于是我就悲伤的跟她分手了【并不是】。总之错失了番茄,让我许多拿手菜都没有机会做给她吃呀。比如之前说过的家传青红椒炒杏鲍菇,就必须加一些番茄以提升这道菜的鲜香;又比如我爱做瓠瓜汤,清香解暑非常鲜美,番茄也是必须的配料;再比如我至爱的菌菇汤——菌菇加番茄简直是绝配。
西红柿切片撒一点白糖,糖拌西红柿是夏日解暑必备,我在老家的饭馆见过有人给这菜起了个挺妙的名字,叫“红日飘雪”,意境很是到位。还有一道经典却总在引发争议的菜——西红柿炒鸡蛋,关于它到底该是甜还是咸,简直要成为激烈的党派之争。我算是咸党,但甜的也不至于难以下咽,而在炒咸口的西红柿炒鸡蛋时,我还会多少加入一点点白糖提鲜。
其实,吃之一字,尤其在中国,最该包容。那么多外来的食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我们的盘中之餐、日常之食,都是包容、融合的结果。所以作为真正的吃货,好奇和包容是两大要务,甜的、咸的,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都是西红柿炒鸡蛋,就没有哪个是异端,当然可以有所偏好,但对于不那么爱的另一种口味,是不是就不要质疑别人喜欢它的心情啦。
秋葵进入中国时间不长,据说是20世纪初才引入我国,我第一次吃这种食物还是在日料店。后来惊喜的在家附近的菜摊上看见有卖,卖相喜人,买了回家也不过就会做做秋葵炒蛋。这位朋友教我做了一道凉拌秋葵,简单易行,味道也很不错,适合这种天热的时候吃一吃。
![]() |
凉拌秋葵 |
不过秋葵内里黏糊糊的,口感并不被许多人喜爱。与之相比,另外一些更早舶来中国的“前辈”明显更受欢迎。据说在明末清初左右,大规模的外来作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最终变成了中国人的“盘中餐”,这些外来作物就包括如今成为普遍家常的玉米、土豆和番茄。
好像极少听说有人不喜欢吃土豆,小孩子似乎更喜欢一些。小时候,最抵挡不住的就是街边的烤土豆和烤玉米,炭火烤出土豆和玉米的甜香远远飘来,撒上贵州的辣椒面,馋得人走不动道,非要叫老妈给买上两个吃吃。
可能因为土豆里含淀粉比较多,热量大,在高原湿寒穷苦的地方就很受欢迎。土豆在云贵的名字一点也不“土”,它被我们叫做“洋芋”。在贵州,关于洋芋的吃法不要太多,炸洋芋和洋芋粑粑就是两种非常经典的路边小吃。洋芋粑粑是我儿时的挚爱,如今想起来,最好吃的,还是姥姥亲手做的。
![]() |
因为没拍过洋芋粑,搜图来借用,拍摄制作者是@LilyYin_ |
把洋芋煮熟,姥姥拿个钵钵把洋芋捻成泥,撒入盐巴、味精和葱花,再加少量的水和面粉搅拌,舀出一点放在纱布里,用手把它捏成一个个小小的圆饼型。平底锅里烧热了油,把圆饼形的洋芋粑丢进去煎带两面都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吃洋芋粑有两种调料任君自选,一种是甜酱加上贵州的烙锅辣椒面,另一种则是用折耳根、酸萝卜和莲花白加上干辣椒面、酱油和醋拌成的。我最喜欢的是两种调料各加一半,谁也逃不了。洋芋粑外焦里嫩,入口又香又甜,渗入点调料的辣味,想起来都馋得流口水。
土豆的家常菜很多。炒土豆丝、土豆烧牛肉、土豆烧茄子、土豆饼、土豆泥……做法难以穷尽。老家那边还能买到比鹌鹑蛋略大的小土豆,我们那边叫小洋芋,在北京的菜市场上倒是没有见到这么小的。我们家的人有晚睡的习惯,晚了就总爱吃宵夜,小时候,老妈就喜欢买这种小土豆夜里煮来当宵夜给我吃。白水煮,什么也不加,煮熟了捞出来直接蘸烙锅辣椒面吃,简直是淳朴到极致的美味。
但是老妈最擅长的是用小土豆做糖醋洋芋。做法和糖醋排骨类似,先把小土豆煮到七八分熟,然后下锅煎炸,煎到表面金黄后捞出。再把一碗混合了红糖、醋和少许酱油的料倒进锅中翻炒到起泡,倒入炸好的小土豆不停翻炒,直到酱汁都附着在土豆上就可以出锅。表皮酥脆、回味甘香,实在甚是想念。
跟土豆一样不得不说的,是番茄,也叫西红柿。这种食物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辅料。西红柿生吃也可、炒菜也可、煮汤也可,简直是厨房圣品。我有个反人类的同学,曾经是我的室友,她居然不吃番茄,简直不能更反人类,于是我就悲伤的跟她分手了【并不是】。总之错失了番茄,让我许多拿手菜都没有机会做给她吃呀。比如之前说过的家传青红椒炒杏鲍菇,就必须加一些番茄以提升这道菜的鲜香;又比如我爱做瓠瓜汤,清香解暑非常鲜美,番茄也是必须的配料;再比如我至爱的菌菇汤——菌菇加番茄简直是绝配。
西红柿切片撒一点白糖,糖拌西红柿是夏日解暑必备,我在老家的饭馆见过有人给这菜起了个挺妙的名字,叫“红日飘雪”,意境很是到位。还有一道经典却总在引发争议的菜——西红柿炒鸡蛋,关于它到底该是甜还是咸,简直要成为激烈的党派之争。我算是咸党,但甜的也不至于难以下咽,而在炒咸口的西红柿炒鸡蛋时,我还会多少加入一点点白糖提鲜。
其实,吃之一字,尤其在中国,最该包容。那么多外来的食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我们的盘中之餐、日常之食,都是包容、融合的结果。所以作为真正的吃货,好奇和包容是两大要务,甜的、咸的,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都是西红柿炒鸡蛋,就没有哪个是异端,当然可以有所偏好,但对于不那么爱的另一种口味,是不是就不要质疑别人喜欢它的心情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