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媒体观
今天,黄海波嫖娼被抓,评论里、广播里.....各种伤痛欲绝,各种看破红尘时顺便看破男人。
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暗念一声“有伟大的作品,不代表有伟大的人格”,更何况作品伟大与否,还得另当别论。
想起了冬吴相对论中,有几期,这两个老男人谈论到了媒介、明星的两面性,以及朋友圈、微博等各种晒,我就把这些都统称为“自媒体的晒病”吧。
这两个老男人说,朋友圈中是各种“美食、美景、美事”,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暴力”,吴伯凡借用了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进行了剖析:美好的时刻虽然短暂,但把这些放到一个固有的、人为设定的框架之中,就会产生百分之百的效力……你就会出现错觉,别人都是活在各种幸福中,只有自己如此苦逼。
反观自己的自媒体史,年少无知时,有时候,故意在空间设个密码;有时候,想发东西却故意按捺住不发;有时候,明明屁事没有,却发了一堆东西。
在这,我也谈谈我的“晒病”心得。
心理学上认为,人内心都极其渴望被他人关注,所以晒各种东西就是渴望被关注的具体行为。
有人会说,我从不发东西或者很少发东西,但我基本上可以猜测,不,是断定,这一类人比经常发东西的人会更加频繁的刷屏。因为任何一种欲望被过度压抑后,便会折射回自己的内心,愈演愈烈。所以“频繁刷屏”也就变成了这类人压抑“渴望被关注”的反弹行为。
更有甚者,经常拿着说教的口吻,对比自己年轻的人说,当哪天你不发各种状态时,你便成熟了。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成熟?或许,可以让这类人对黄海波说:当哪天你不嫖娼时,你便长大了。
这样说,好像我支持嫖娼似的。不,我反对任何没有基于情爱的性爱,那是对“性”的亵渎。
但我同时也反对过分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因为这样迟早会出事。
遇到上述者,解决方法:不理,远离他,心中说一句:脑残,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啊!
跑远了,接着聊“晒病”。
人确实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自身渴望被他人关注,但在关注他人时,又会变得“非常吝啬”,我想,这就是为什么QQ空间中,有隐身访问功能的原因,并且还是需要付费的。一部分是出于一些特殊原因,但更多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自视甚高的高贵情结。为了这份高贵,你愿意埋单。
很多时候,晒,其实只希望心中某些特定的人看到。
有时候,他人的点评与互动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以前很多想写的东西没有及时写,过了就过了。现在借助网络平台,虽然看我文字的人不多,喜欢的人就更少了。但却是激励我把心中所想所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最佳动力。
我也为自己定了个目标,我希望3-5年后,在散文、随笔写作方面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真要说有一点野心的话,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温暖有缘见到它的人。
明白这些后,我不会再压抑自己的这种渴望被关注的内心需求,但同时我也不会让它泛滥。慢慢地我将他调试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为自己晒的东西,根据自己的爱好,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偏文艺、个人思想成长方面,基本不提工作,绝不抱怨。
久而久之,晒的这些东西会成为你心中的一个“愿”,慢慢地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愿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磁场”。从而会吸引到和你真正同类的人。现在我基本上已经知道,在我的朋友中,有哪些是真正的阅读爱好者、电影迷、音乐控、美食达人......在现实生活中,因工作与地域的原因,也许我和他们的交集并不多,但我知道,我心里已经把他们归类为真正的朋友,有朝一日,相聚时,定会倍感亲切。
不抱怨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有义务得成为你消极情绪的垃圾桶。哪怕是被动的成为。
我实在要抱怨时,也是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平台,发泄几句。因为在那里发泄,就好比跑到一个空旷的山谷,大喊几声,自己宣泄了,但也不影响他人。
也许好事者会说,你这不是虚伪吗?人哪能没有悲观的情绪,人怎能不去宣泄不满?我个人的感受是当你有悲观情绪出现时,这种在熟人面前的“晒”只会加剧“病情”。于人于己都不利。
不痛快时,我的做法是独自观一出话剧,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电影,独自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发呆......这些都会是很好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做完这些事情后。当你再晒这些东西时,消极转换成了喜悦!
其实就是把不爽与不快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宣泄。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高兴,从而人为的强化自己的幸福感,给自己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内心便会拥有一个自动平衡与修复的机制,以后再面对悲观消极情绪时,甚至不再需要你强行启动。它便自己开始工作运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原因。
此外,我有一个怪怪的想法,其实这些晒的状态、写的文字,便是我人生的一个个节点。好像就是在谱写着自己的“编年史”。
将来,我会边刷屏边对我的小孩说:看,你老子我也傻叉过,所以,别急,慢慢来,人,一步、一步,总会长大和成熟。当然,自己回望来路时,也定会会心一笑。
还有便是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我会接触大量的95后,甚至00后,在看同龄人和他们的动态时,我会有一种仿佛身处两个网络世界的幻觉。我们和他们彼此关注的东西,思考及表达问题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我明白,这个没有谁对谁错,如果你看不惯,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老了,Out了!
所以,我发现在不同的平台,适当的参与互动,是延缓内心衰老的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豆瓣、天涯、知乎、朋友圈、空间、微博、穷游网、下厨房.......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我知道,成为一个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我希望它慢点到来。
27,一个奔三的年纪。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心境。既然活在互联网时代,索性做一个“装逼”的人。想晒就晒,晒出风格,晒出真我。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跻身“逼格高尚”的行列。
张三九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六日于武汉
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暗念一声“有伟大的作品,不代表有伟大的人格”,更何况作品伟大与否,还得另当别论。
想起了冬吴相对论中,有几期,这两个老男人谈论到了媒介、明星的两面性,以及朋友圈、微博等各种晒,我就把这些都统称为“自媒体的晒病”吧。
这两个老男人说,朋友圈中是各种“美食、美景、美事”,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暴力”,吴伯凡借用了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进行了剖析:美好的时刻虽然短暂,但把这些放到一个固有的、人为设定的框架之中,就会产生百分之百的效力……你就会出现错觉,别人都是活在各种幸福中,只有自己如此苦逼。
反观自己的自媒体史,年少无知时,有时候,故意在空间设个密码;有时候,想发东西却故意按捺住不发;有时候,明明屁事没有,却发了一堆东西。
在这,我也谈谈我的“晒病”心得。
心理学上认为,人内心都极其渴望被他人关注,所以晒各种东西就是渴望被关注的具体行为。
有人会说,我从不发东西或者很少发东西,但我基本上可以猜测,不,是断定,这一类人比经常发东西的人会更加频繁的刷屏。因为任何一种欲望被过度压抑后,便会折射回自己的内心,愈演愈烈。所以“频繁刷屏”也就变成了这类人压抑“渴望被关注”的反弹行为。
更有甚者,经常拿着说教的口吻,对比自己年轻的人说,当哪天你不发各种状态时,你便成熟了。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成熟?或许,可以让这类人对黄海波说:当哪天你不嫖娼时,你便长大了。
这样说,好像我支持嫖娼似的。不,我反对任何没有基于情爱的性爱,那是对“性”的亵渎。
但我同时也反对过分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因为这样迟早会出事。
遇到上述者,解决方法:不理,远离他,心中说一句:脑残,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啊!
跑远了,接着聊“晒病”。
人确实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自身渴望被他人关注,但在关注他人时,又会变得“非常吝啬”,我想,这就是为什么QQ空间中,有隐身访问功能的原因,并且还是需要付费的。一部分是出于一些特殊原因,但更多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自视甚高的高贵情结。为了这份高贵,你愿意埋单。
很多时候,晒,其实只希望心中某些特定的人看到。
有时候,他人的点评与互动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以前很多想写的东西没有及时写,过了就过了。现在借助网络平台,虽然看我文字的人不多,喜欢的人就更少了。但却是激励我把心中所想所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最佳动力。
我也为自己定了个目标,我希望3-5年后,在散文、随笔写作方面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真要说有一点野心的话,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温暖有缘见到它的人。
明白这些后,我不会再压抑自己的这种渴望被关注的内心需求,但同时我也不会让它泛滥。慢慢地我将他调试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为自己晒的东西,根据自己的爱好,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偏文艺、个人思想成长方面,基本不提工作,绝不抱怨。
久而久之,晒的这些东西会成为你心中的一个“愿”,慢慢地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愿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磁场”。从而会吸引到和你真正同类的人。现在我基本上已经知道,在我的朋友中,有哪些是真正的阅读爱好者、电影迷、音乐控、美食达人......在现实生活中,因工作与地域的原因,也许我和他们的交集并不多,但我知道,我心里已经把他们归类为真正的朋友,有朝一日,相聚时,定会倍感亲切。
不抱怨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有义务得成为你消极情绪的垃圾桶。哪怕是被动的成为。
我实在要抱怨时,也是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平台,发泄几句。因为在那里发泄,就好比跑到一个空旷的山谷,大喊几声,自己宣泄了,但也不影响他人。
也许好事者会说,你这不是虚伪吗?人哪能没有悲观的情绪,人怎能不去宣泄不满?我个人的感受是当你有悲观情绪出现时,这种在熟人面前的“晒”只会加剧“病情”。于人于己都不利。
不痛快时,我的做法是独自观一出话剧,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电影,独自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发呆......这些都会是很好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做完这些事情后。当你再晒这些东西时,消极转换成了喜悦!
其实就是把不爽与不快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宣泄。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高兴,从而人为的强化自己的幸福感,给自己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内心便会拥有一个自动平衡与修复的机制,以后再面对悲观消极情绪时,甚至不再需要你强行启动。它便自己开始工作运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原因。
此外,我有一个怪怪的想法,其实这些晒的状态、写的文字,便是我人生的一个个节点。好像就是在谱写着自己的“编年史”。
将来,我会边刷屏边对我的小孩说:看,你老子我也傻叉过,所以,别急,慢慢来,人,一步、一步,总会长大和成熟。当然,自己回望来路时,也定会会心一笑。
还有便是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我会接触大量的95后,甚至00后,在看同龄人和他们的动态时,我会有一种仿佛身处两个网络世界的幻觉。我们和他们彼此关注的东西,思考及表达问题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我明白,这个没有谁对谁错,如果你看不惯,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老了,Out了!
所以,我发现在不同的平台,适当的参与互动,是延缓内心衰老的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豆瓣、天涯、知乎、朋友圈、空间、微博、穷游网、下厨房.......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我知道,成为一个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我希望它慢点到来。
27,一个奔三的年纪。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心境。既然活在互联网时代,索性做一个“装逼”的人。想晒就晒,晒出风格,晒出真我。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跻身“逼格高尚”的行列。
张三九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六日于武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