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呼唤/炼金文库]灰飞烟灭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新生
[恶魔呼唤/炼金文库]灰飞烟灭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新生
First
炼金文库是最世文化去年开始的运作的一个关于国际图书版权引进的项目,已经出版了《往事》系列和《巨灵》系列,出书速度不免觉得有些快,一个系列快速出版或许并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今年的《恶魔呼唤》算是一个新的尝试,除了小说,还原版引进了小说的配图,配着原版插图阅读小说,有一种在阅读原版书的很棒很高端的感觉。虽然《恶魔呼唤》的字数不多,但是在同类青少年小说的也不失为一个翘楚,再配上极富个性的插图,以及装帧的精细,这是一次成功的引进。接下来出版的两本摄影文集同样作为炼金文库的一种创新值得期待。
我先前以为炼金文库的项目是最世拓展读者群的一个途径,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引进的仍旧是一些青少年类别的小说。但是,虽然在《恶魔呼唤》的封底写着的“适合阅读人群:青少年”,可这不失为一本全年龄阅读的好书,之前的两个系列亦是如此。小说的类别并不拘泥阅读人群,不同的年龄段阅读自然会收获不同的东西。
最小说的“ZUI SHARE”每一期都有阅读,在这个栏目中不仅罗列了很多奖项,同时也介绍了很多和书相关的内容,这是极为有新意的地方,只可惜版面太少,想要了解到更多关于一本书的制作过程还是太过困难。
这一次的台版翻译较先前的《巨灵》系列应该是大有改观,翻译都很贴近我们熟悉的中文的语言表达,导致阅读时很少出现因为翻译不贴切而卡壳的现象,感谢陈盈瑜让我们更好地去领悟这个故事。
Fomal
在故事开始前,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
人们总说,年轻不会重来。
但年轻难道不会太久了吗?
久到让人受不了。
——希拉里•曼特尔 《爱的考验》
我并未觉得从这句话里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但是读完整个故事后,我发现,这整个故事里所存在的全部关键词都包含在这句话里了。“年轻”“爱”“考验”。
所以我说“年轻本身就是一场考验,我们在这场考验中明白了什么是爱。”
但是“考验并不一定就是做出对的选择,因为路其实有很多条,每一条都是通向想去的地方”
我原先以为那个噩梦只是单纯地和噩梦有关,而那双“无论怎么努力都握不住的双手”是康纳的。
Patrick Ness不仅在情节的处理上显得十分娴熟,对于场景的刻画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具备的兼具文学的可读性和生动性。那样静默的氛围让人心生恐惧。
我在脑中构架出月光下的景象,朦胧里还带着一点神秘
但那不停呼唤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恐怖
适时的插图能够把阅读一本小说的氛围烘托得再浓厚一些。
那只是一个梦吗?那不是吧。只是从字句中踩着紫杉树的叶子并不能确定些什么啊。可是Jim Kay真实的还原那双脚踩在数不清的紫杉树的叶子上的跨页场景让我确定恶魔他来过,甚至不自觉地就看着地板上是否也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紫杉树叶子啊。
第一个故事读罢,我才明白了为什么Patrick Ness要续写一个已故作者的故事。因为已故作者Siobhan Dowd提供的故事实在带着耐人寻味的精彩。可读的东西很多,但是从情节来分析,虽然是童话故事,可故事走向却与一般的童话故事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加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价值观的定位,已经超出了一个青少年类型的童话故事应该承载的内涵,是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去阅读的好故事。这应该是全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惊喜了,我很久都没有被这样的一个故事打动,甚至说是震撼和改变了某些价值观念里深存的东西了。
我一直觉得惊讶,为什么康纳对于哈利的攻击不予以反抗,甚至还予以默许和“共识”,甚至在老师面前需要用谎言去隐藏事实而伤害到了他人。
但我从未觉得“康纳是个坏孩子”,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这么做或许是出于某种说不出的苦衷。他或许是觉得这不是老师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这么做会让哈利瞧不起自己,又或是对于自己变本加厉的攻击。
他只是在保护自己不受更多的伤害,不管是身体上的伤,还是他所认为的,心里虚假的关心。
康纳在这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他总觉得别人的关心都是同情和可怜,他不需要。要强的自尊心并非都是好事,有些时候学会接受别人的关心也是一种成长,你要给亏欠自己的人一个弥补的机会,若是连关心都不能给予你,心中的愧疚又会多加深几分,倘若你是爱他的,就不应该这么去做。
但这也是让我很惊讶的一个地方,自尊心能让一个孩子明白这些。后来我才反应过来,并不能全部归结于自尊心,而是康纳所处的环境给他的重压,给他的流言蜚语,让一个单纯的孩子不再愿意去相信朋友之间的友情,老师给予的关心,和父母给予的爱。
受伤之后要再去原谅一个人,一件事,是怎么也做不到心安理得的啊。
外婆家
外婆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里的形象看似是不大讨喜的,严肃而又正经,让人觉得很奇怪。直到阅读到了这一部分,我好像有一点能够理解外婆的心境了。
不是不想脆弱,而是生活不允许,孤身一人被苍老打败。所以只能让自己看起来坚强,才能扛过生活的重压。
固执地坚守,是更害怕失去的表现。
妈妈一定是知道些什么的吧,关于那颗巨大的紫杉树,是午夜后现身的恶魔一事,才会一直在康纳面前提及。或许妈妈知晓了康纳内心深处的那个矛盾的噩梦,所以一遍一遍看似不经意的提及无非也是让康纳学会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啊。
Final
他的爸爸应该是这本书里最值得身为孩子的父母去阅读的部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表象,孩子的内心已学会去思考些什么,这应该是成长里最痛的伤口之一。而对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作法在爱情里是应该被批判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若是两个人相爱,哪怕到了最后的关头,陪在对方的身边是最好的药,是人这一生为数不多的渴求啊。
对于插画作者Jim Kay的插画的喜爱已经不能够用一两句就说清楚的。因为他的画,不是局限于“某个细节刻画得很细致”“某个场景描摹地很逼真”,而是那种“黑暗却有些温暖”的意境和氛围,就好像恶魔第一次出现时带来的那阵风般,契合地集合到了一起,又如此契合地搭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构成了一种单独属于Jim Kay的风格。很多时候,黑白的静默或许远比色彩的调和更为让人印象深刻。
不管是小物品的精细刻画,还是一幅大场景用不同的材料特别作画方式完成,都是有如艺术品的存在,每次看都觉得能够察觉出一些作者细致刻画又或只是自然之美的地方。
紫杉树的叶子让我最印象深刻。因为好像作画之时作者就是用了紫杉树的叶子刻画上去的,所以画面的搭配显得真实而不凌乱,细致而不密集。
因为阅读书籍的时间有在临睡之前,所以不免还是能够体悟那种恐怖的氛围。
所以我说“那不是化不开的黑,那只是有恶魔在夜里呼唤。”
康纳其实已经比很多孩子都做得很好了。是生活的变故让他学会用大人的方式隐藏自己一部分的冲动,而终究是孩子的他还是会拥有哪些不能见光的有些许邪恶的想法。
每个人本性里都有着善与恶,善良包容着邪恶,而邪恶的肆意横行终究会在像故事结尾的那场不存在的大火里,灰飞烟灭。
而灰飞烟灭不代表着结束,相反的,这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新生。
没有结局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这个故事,放到每一个人成长的开头,都是合适的。
虽然是恶魔,却从未做过我们印象中恶魔应该做的事情。“你看起来像棵树”或许正是因为紫衫树是恶魔的本体,恶魔秉承了一种树的沉稳和饱经风霜,在做着一些和紫杉树的治愈作用一样的事情。
想起古代中国的一个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恶魔所为不单是为了不公的救赎,而是一种能够陪伴故事中的人物、康纳,直面内心,一直走下去的力量。
这就是我觉得这本小说最值得去体悟的一个地方,也是写得最为生动最富想象力的那个点子啊。直截了当地把大道理说出来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而生动的故事可以体悟到的却不只有那些大道理,因为故事就是一个世界,它巨大的包容性会让你学到很多没有亲身经历过却知晓的观念啊。
这不是一个黑暗的故事,因为它直面的是你内心深处的,黑暗。
这不是一个幻想的故事,因为它生动真实地让人动容,其实恶魔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从未召唤。
这是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故事。我不过读了一半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到结局了。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我无法忍受会是这样的结局,我无法直面康纳心中的那个矛盾的想法——一方面是欺骗着自己“不治之症”的奇迹会降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痛苦的煎熬而希望尽快结束这一切
——但我那么爱你,我怎么会想要放弃你呢?
——可我真的好想要放弃你。
我想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心里忍耐程度都有一个极限,更何况一个孩子。
是人就不能够避开错误。
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赎罪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地只爱自己。
我想,假如一个谎言要通过欺骗自己得以圆满,那么我愿意一直被这个谎言欺骗。
就好像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不会希望一个人死去,哪怕他死去的代价是换来我逃离被痛苦包围的地方。因为在自私和生存之间,我会奋不顾身地选择生存。
因为生存是建立在一切事物之上的东西,只有继续活着,才能学会不那么自私地,去爱一个人。
“并不是一直都有好人,也并不是一直都有坏人。大多数人都介于两者之间。”
First
炼金文库是最世文化去年开始的运作的一个关于国际图书版权引进的项目,已经出版了《往事》系列和《巨灵》系列,出书速度不免觉得有些快,一个系列快速出版或许并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今年的《恶魔呼唤》算是一个新的尝试,除了小说,还原版引进了小说的配图,配着原版插图阅读小说,有一种在阅读原版书的很棒很高端的感觉。虽然《恶魔呼唤》的字数不多,但是在同类青少年小说的也不失为一个翘楚,再配上极富个性的插图,以及装帧的精细,这是一次成功的引进。接下来出版的两本摄影文集同样作为炼金文库的一种创新值得期待。
我先前以为炼金文库的项目是最世拓展读者群的一个途径,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引进的仍旧是一些青少年类别的小说。但是,虽然在《恶魔呼唤》的封底写着的“适合阅读人群:青少年”,可这不失为一本全年龄阅读的好书,之前的两个系列亦是如此。小说的类别并不拘泥阅读人群,不同的年龄段阅读自然会收获不同的东西。
最小说的“ZUI SHARE”每一期都有阅读,在这个栏目中不仅罗列了很多奖项,同时也介绍了很多和书相关的内容,这是极为有新意的地方,只可惜版面太少,想要了解到更多关于一本书的制作过程还是太过困难。
这一次的台版翻译较先前的《巨灵》系列应该是大有改观,翻译都很贴近我们熟悉的中文的语言表达,导致阅读时很少出现因为翻译不贴切而卡壳的现象,感谢陈盈瑜让我们更好地去领悟这个故事。
Fomal
在故事开始前,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
人们总说,年轻不会重来。
但年轻难道不会太久了吗?
久到让人受不了。
——希拉里•曼特尔 《爱的考验》
我并未觉得从这句话里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但是读完整个故事后,我发现,这整个故事里所存在的全部关键词都包含在这句话里了。“年轻”“爱”“考验”。
所以我说“年轻本身就是一场考验,我们在这场考验中明白了什么是爱。”
但是“考验并不一定就是做出对的选择,因为路其实有很多条,每一条都是通向想去的地方”
我原先以为那个噩梦只是单纯地和噩梦有关,而那双“无论怎么努力都握不住的双手”是康纳的。
Patrick Ness不仅在情节的处理上显得十分娴熟,对于场景的刻画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具备的兼具文学的可读性和生动性。那样静默的氛围让人心生恐惧。
我在脑中构架出月光下的景象,朦胧里还带着一点神秘
但那不停呼唤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恐怖
适时的插图能够把阅读一本小说的氛围烘托得再浓厚一些。
那只是一个梦吗?那不是吧。只是从字句中踩着紫杉树的叶子并不能确定些什么啊。可是Jim Kay真实的还原那双脚踩在数不清的紫杉树的叶子上的跨页场景让我确定恶魔他来过,甚至不自觉地就看着地板上是否也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紫杉树叶子啊。
第一个故事读罢,我才明白了为什么Patrick Ness要续写一个已故作者的故事。因为已故作者Siobhan Dowd提供的故事实在带着耐人寻味的精彩。可读的东西很多,但是从情节来分析,虽然是童话故事,可故事走向却与一般的童话故事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加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价值观的定位,已经超出了一个青少年类型的童话故事应该承载的内涵,是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去阅读的好故事。这应该是全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惊喜了,我很久都没有被这样的一个故事打动,甚至说是震撼和改变了某些价值观念里深存的东西了。
我一直觉得惊讶,为什么康纳对于哈利的攻击不予以反抗,甚至还予以默许和“共识”,甚至在老师面前需要用谎言去隐藏事实而伤害到了他人。
但我从未觉得“康纳是个坏孩子”,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这么做或许是出于某种说不出的苦衷。他或许是觉得这不是老师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这么做会让哈利瞧不起自己,又或是对于自己变本加厉的攻击。
他只是在保护自己不受更多的伤害,不管是身体上的伤,还是他所认为的,心里虚假的关心。
康纳在这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他总觉得别人的关心都是同情和可怜,他不需要。要强的自尊心并非都是好事,有些时候学会接受别人的关心也是一种成长,你要给亏欠自己的人一个弥补的机会,若是连关心都不能给予你,心中的愧疚又会多加深几分,倘若你是爱他的,就不应该这么去做。
但这也是让我很惊讶的一个地方,自尊心能让一个孩子明白这些。后来我才反应过来,并不能全部归结于自尊心,而是康纳所处的环境给他的重压,给他的流言蜚语,让一个单纯的孩子不再愿意去相信朋友之间的友情,老师给予的关心,和父母给予的爱。
受伤之后要再去原谅一个人,一件事,是怎么也做不到心安理得的啊。
外婆家
外婆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里的形象看似是不大讨喜的,严肃而又正经,让人觉得很奇怪。直到阅读到了这一部分,我好像有一点能够理解外婆的心境了。
不是不想脆弱,而是生活不允许,孤身一人被苍老打败。所以只能让自己看起来坚强,才能扛过生活的重压。
固执地坚守,是更害怕失去的表现。
妈妈一定是知道些什么的吧,关于那颗巨大的紫杉树,是午夜后现身的恶魔一事,才会一直在康纳面前提及。或许妈妈知晓了康纳内心深处的那个矛盾的噩梦,所以一遍一遍看似不经意的提及无非也是让康纳学会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啊。
Final
他的爸爸应该是这本书里最值得身为孩子的父母去阅读的部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表象,孩子的内心已学会去思考些什么,这应该是成长里最痛的伤口之一。而对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作法在爱情里是应该被批判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若是两个人相爱,哪怕到了最后的关头,陪在对方的身边是最好的药,是人这一生为数不多的渴求啊。
对于插画作者Jim Kay的插画的喜爱已经不能够用一两句就说清楚的。因为他的画,不是局限于“某个细节刻画得很细致”“某个场景描摹地很逼真”,而是那种“黑暗却有些温暖”的意境和氛围,就好像恶魔第一次出现时带来的那阵风般,契合地集合到了一起,又如此契合地搭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构成了一种单独属于Jim Kay的风格。很多时候,黑白的静默或许远比色彩的调和更为让人印象深刻。
不管是小物品的精细刻画,还是一幅大场景用不同的材料特别作画方式完成,都是有如艺术品的存在,每次看都觉得能够察觉出一些作者细致刻画又或只是自然之美的地方。
紫杉树的叶子让我最印象深刻。因为好像作画之时作者就是用了紫杉树的叶子刻画上去的,所以画面的搭配显得真实而不凌乱,细致而不密集。
因为阅读书籍的时间有在临睡之前,所以不免还是能够体悟那种恐怖的氛围。
所以我说“那不是化不开的黑,那只是有恶魔在夜里呼唤。”
康纳其实已经比很多孩子都做得很好了。是生活的变故让他学会用大人的方式隐藏自己一部分的冲动,而终究是孩子的他还是会拥有哪些不能见光的有些许邪恶的想法。
每个人本性里都有着善与恶,善良包容着邪恶,而邪恶的肆意横行终究会在像故事结尾的那场不存在的大火里,灰飞烟灭。
而灰飞烟灭不代表着结束,相反的,这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新生。
没有结局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这个故事,放到每一个人成长的开头,都是合适的。
虽然是恶魔,却从未做过我们印象中恶魔应该做的事情。“你看起来像棵树”或许正是因为紫衫树是恶魔的本体,恶魔秉承了一种树的沉稳和饱经风霜,在做着一些和紫杉树的治愈作用一样的事情。
想起古代中国的一个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恶魔所为不单是为了不公的救赎,而是一种能够陪伴故事中的人物、康纳,直面内心,一直走下去的力量。
这就是我觉得这本小说最值得去体悟的一个地方,也是写得最为生动最富想象力的那个点子啊。直截了当地把大道理说出来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而生动的故事可以体悟到的却不只有那些大道理,因为故事就是一个世界,它巨大的包容性会让你学到很多没有亲身经历过却知晓的观念啊。
这不是一个黑暗的故事,因为它直面的是你内心深处的,黑暗。
这不是一个幻想的故事,因为它生动真实地让人动容,其实恶魔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从未召唤。
这是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故事。我不过读了一半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到结局了。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我无法忍受会是这样的结局,我无法直面康纳心中的那个矛盾的想法——一方面是欺骗着自己“不治之症”的奇迹会降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痛苦的煎熬而希望尽快结束这一切
——但我那么爱你,我怎么会想要放弃你呢?
——可我真的好想要放弃你。
我想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心里忍耐程度都有一个极限,更何况一个孩子。
是人就不能够避开错误。
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赎罪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地只爱自己。
我想,假如一个谎言要通过欺骗自己得以圆满,那么我愿意一直被这个谎言欺骗。
就好像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不会希望一个人死去,哪怕他死去的代价是换来我逃离被痛苦包围的地方。因为在自私和生存之间,我会奋不顾身地选择生存。
因为生存是建立在一切事物之上的东西,只有继续活着,才能学会不那么自私地,去爱一个人。
“并不是一直都有好人,也并不是一直都有坏人。大多数人都介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