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的死亡——从画像石谈开
山博之行本来是去年的事了,不过最近整理照片,又翻检了一下资料,算是补上一个简略的总结。
画像石(砖)是墓葬的一种装饰素材,其繁盛于两汉,所以多以汉画像石直接指称,之后又逐渐湮没不闻。汉代的艺术形式比较有限,绘画还比较原始,虽然有一些画师的记载,比如那位出了名的把王昭君画丑的毛延寿,也开始兴起在墙壁绘画的模式,但成就似乎有限,从少见的汉墓壁画以及汉代之后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雕塑比较质朴,书法也仅仅兴起不久,还很少为人所重。器物的工艺尚可,虽然瓷器还没有边,不过宫灯呀,博山炉呀,镜子呀,已经做的不错了。综合以上的情况,大量出土的画像石其实是难得的汉代装饰艺术的遗存。并不是说之后便没有这些东西,南朝也出产不错的画像砖,但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之前,到了唐宋,彩绘壁画,这种更为表层,却有更为强大表现力的形式占据了更多的装饰空间。
画像石存在的前提是墓穴中有足够的空间,在西汉以前,墓葬形式多为竖穴墓,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丧葬形式,这种形式留出的空间十分窄小,基本都用来装陪葬品了。大概只允许在材料上有所选择,所谓的“黄肠题凑”就是一个变种。不过,在西方电影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
西汉中期之后,横穴墓室流行,不管是砖室墓还是洞式墓,都由正常生活中的屋宇化生而来,衍生出正室,耳房等等。这样就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便是画像石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图是一个例子。
从石室的构建中可以窥得当时建筑的一些风貌,比如下面的构材
可以清楚地看到枋柱的穿插结构,栌斗十分硕大,上面是一斗二升的结构,由两个小斗承接更上方的檐部。在枋间还有零星的垫木,可以看到这时的建筑也呈现出一种古拙的形式,斗拱之间没有复杂的空间关系,跟之后的仿木结构墓室有很大的差别。
墓室样式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起比较重要作用的的有两个,一个是土地兼并,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积聚,私营经济之发展可从《盐铁论》中窥得一般,二是独尊儒术下重孝、厚葬风气的兴起。汉人重孝到了什么程度呢,且不说二十四孝里有约三分之一来自两汉,就拿墓葬的花费来说,也是十分可观的。比如有记载武氏石阙值钱十五万,根据邢义田老师估算,约值十头牛或一区上等的房屋[1],这还只是一对柱子的价格,这样的豪奢,估计只有李春城几千万的道场能与之媲美了。
汉人应该是有一套关于死后世界的理论,其中应该有一条,即是是死后世界和现世是类似的,即所谓的“事死如生”。这不仅体现在墓室的设计参考正常的房屋上,更体现在门类齐全的随葬品上,不论到处可见的陶楼(大概相当于如今的烧的纸别墅),很多陶器非常有生活气息,比如陶猪圈,陶囷,还有我个人最喜欢的陶狗等等,最雷的是还有陶水田模型,结合之前中国人种菜的段子,不由得感叹炎黄一脉啊。
如果说各种随葬品构成了汉人死后生活的物质空间的话,那么画像石所能表达的是更为超越性的要求,从日常的娱乐,到求仙问道到与诸子圣贤并列,构成了精神空间的完整追求。从处处可见的神话,怪异题材中便可窥见一般,容之后再谈。画像石中也有现实行为的写照,包括宴会图,杂技图,胡汉战争图,甚至,野合图。。
有些具有摄影一般的现实感,比如山博所见的如下
图中可以看到一个二层楼阁(由于没有举折,所以屋顶线条都很直,这一情况直到隋唐才得以改善),一层的檐上站着两只凤鸟,一个人(很难分清性别)半打开门,似乎正在向外张望或是回应宾客,另一侧门上有着巨大的辅首,两边甚至可以看到有人拿着长杖,似乎是看门人。就刻工而言,该石还是比较粗糙的,说实话,展中大量的人物刻画看起来都像是狗头人身。不过这幅图画十分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态,在启门的动作中,墓主的形象仿佛又鲜活了起来。右图是宋墓中的图画,刻画的更为细致,活泼了不少,但颇有一脉相承之处,表明了这种母题长久的延续性。
如下这张图也很有生活气息,拍照的时候我没有太注意,现在细看,分明是老鼠在偷米。。很有卡通的趣味。
我个人认为艺术程度较高的当数这种高浮雕的动物,这头鹿头上有某种标记,似乎代表一种神性。
说回到神怪题材,在汉画像石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有一种九头人面兽,十分多见,在山博所展的画像石中就有三例,如下
最后一个形象已经有些异化。基本可以看到这种怪兽,根据李发林先生考据,应为开明兽[2],按《山海 经 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墟, 在西北, 帝之下都。 昆仑之墟, 方八一百里, 高万初。 上有木禾,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 百兽之所在。在八隅之岩, 赤水之际, 非仁翼莫能 上之岩。 ” “ 昆仑南渊, 深三百 初。 开明, 兽身类虎, 而九首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之上。 ” 可以看到和图中形象高度吻合,基本可以认定。另有说法认为其为人皇,甚至是龙舟,就显得有些离题了。
还有很多题材,比如西王母东王公等等,不过再说就太多了。我们以一段话作为结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毛主席说: “ 阶级斗争, 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 这就是几千的文明史。 ” 任何一种阶级社会中产 生的事物或是社会现象, 或是社会思想, 总是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的。[2] 汉画像石也是一定社会条件和阶级关系的产物,帮助我们了解那么久远的年代。
[1]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
[2]李发林,汉画像中的九头人面兽,文物,1974
画像石(砖)是墓葬的一种装饰素材,其繁盛于两汉,所以多以汉画像石直接指称,之后又逐渐湮没不闻。汉代的艺术形式比较有限,绘画还比较原始,虽然有一些画师的记载,比如那位出了名的把王昭君画丑的毛延寿,也开始兴起在墙壁绘画的模式,但成就似乎有限,从少见的汉墓壁画以及汉代之后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雕塑比较质朴,书法也仅仅兴起不久,还很少为人所重。器物的工艺尚可,虽然瓷器还没有边,不过宫灯呀,博山炉呀,镜子呀,已经做的不错了。综合以上的情况,大量出土的画像石其实是难得的汉代装饰艺术的遗存。并不是说之后便没有这些东西,南朝也出产不错的画像砖,但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之前,到了唐宋,彩绘壁画,这种更为表层,却有更为强大表现力的形式占据了更多的装饰空间。
画像石存在的前提是墓穴中有足够的空间,在西汉以前,墓葬形式多为竖穴墓,如下图所示
![]() |
from internet |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丧葬形式,这种形式留出的空间十分窄小,基本都用来装陪葬品了。大概只允许在材料上有所选择,所谓的“黄肠题凑”就是一个变种。不过,在西方电影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
![]() |
蝴蝶效应剧照 |
西汉中期之后,横穴墓室流行,不管是砖室墓还是洞式墓,都由正常生活中的屋宇化生而来,衍生出正室,耳房等等。这样就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便是画像石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图是一个例子。
![]() |
from internet |
从石室的构建中可以窥得当时建筑的一些风貌,比如下面的构材
![]() |
山博 |
可以清楚地看到枋柱的穿插结构,栌斗十分硕大,上面是一斗二升的结构,由两个小斗承接更上方的檐部。在枋间还有零星的垫木,可以看到这时的建筑也呈现出一种古拙的形式,斗拱之间没有复杂的空间关系,跟之后的仿木结构墓室有很大的差别。
![]() |
from internet |
墓室样式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起比较重要作用的的有两个,一个是土地兼并,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积聚,私营经济之发展可从《盐铁论》中窥得一般,二是独尊儒术下重孝、厚葬风气的兴起。汉人重孝到了什么程度呢,且不说二十四孝里有约三分之一来自两汉,就拿墓葬的花费来说,也是十分可观的。比如有记载武氏石阙值钱十五万,根据邢义田老师估算,约值十头牛或一区上等的房屋[1],这还只是一对柱子的价格,这样的豪奢,估计只有李春城几千万的道场能与之媲美了。
汉人应该是有一套关于死后世界的理论,其中应该有一条,即是是死后世界和现世是类似的,即所谓的“事死如生”。这不仅体现在墓室的设计参考正常的房屋上,更体现在门类齐全的随葬品上,不论到处可见的陶楼(大概相当于如今的烧的纸别墅),很多陶器非常有生活气息,比如陶猪圈,陶囷,还有我个人最喜欢的陶狗等等,最雷的是还有陶水田模型,结合之前中国人种菜的段子,不由得感叹炎黄一脉啊。
![]() |
陶猪圈 to be replaced |
![]() |
陶水田 from internet |
如果说各种随葬品构成了汉人死后生活的物质空间的话,那么画像石所能表达的是更为超越性的要求,从日常的娱乐,到求仙问道到与诸子圣贤并列,构成了精神空间的完整追求。从处处可见的神话,怪异题材中便可窥见一般,容之后再谈。画像石中也有现实行为的写照,包括宴会图,杂技图,胡汉战争图,甚至,野合图。。
![]() |
四川画像石from internet |
有些具有摄影一般的现实感,比如山博所见的如下
![]() |
山博 |
![]() |
宋墓,妇人启门图, from internet |
图中可以看到一个二层楼阁(由于没有举折,所以屋顶线条都很直,这一情况直到隋唐才得以改善),一层的檐上站着两只凤鸟,一个人(很难分清性别)半打开门,似乎正在向外张望或是回应宾客,另一侧门上有着巨大的辅首,两边甚至可以看到有人拿着长杖,似乎是看门人。就刻工而言,该石还是比较粗糙的,说实话,展中大量的人物刻画看起来都像是狗头人身。不过这幅图画十分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态,在启门的动作中,墓主的形象仿佛又鲜活了起来。右图是宋墓中的图画,刻画的更为细致,活泼了不少,但颇有一脉相承之处,表明了这种母题长久的延续性。
如下这张图也很有生活气息,拍照的时候我没有太注意,现在细看,分明是老鼠在偷米。。很有卡通的趣味。
![]() |
山博 |
我个人认为艺术程度较高的当数这种高浮雕的动物,这头鹿头上有某种标记,似乎代表一种神性。
![]() |
山博 |
说回到神怪题材,在汉画像石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有一种九头人面兽,十分多见,在山博所展的画像石中就有三例,如下
![]() |
山博 |
![]() |
山博 |
![]() |
山博 |
最后一个形象已经有些异化。基本可以看到这种怪兽,根据李发林先生考据,应为开明兽[2],按《山海 经 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墟, 在西北, 帝之下都。 昆仑之墟, 方八一百里, 高万初。 上有木禾,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 百兽之所在。在八隅之岩, 赤水之际, 非仁翼莫能 上之岩。 ” “ 昆仑南渊, 深三百 初。 开明, 兽身类虎, 而九首皆人面, 东向立昆仑之上。 ” 可以看到和图中形象高度吻合,基本可以认定。另有说法认为其为人皇,甚至是龙舟,就显得有些离题了。
还有很多题材,比如西王母东王公等等,不过再说就太多了。我们以一段话作为结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毛主席说: “ 阶级斗争, 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 这就是几千的文明史。 ” 任何一种阶级社会中产 生的事物或是社会现象, 或是社会思想, 总是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的。[2] 汉画像石也是一定社会条件和阶级关系的产物,帮助我们了解那么久远的年代。
[1]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
[2]李发林,汉画像中的九头人面兽,文物,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