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就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周末,我蜷缩在睡椅里安静地读完了这本书。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好评如潮,便毫不犹豫买回来了,至今已有4个月了吧,总算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合书细细回味,心绪许久不能平静,为阿米尔、为哈桑、为家庭与友谊、为背叛与救赎……作者用平时的文字描述着爱的故事,爱中总是隐隐地透出巨大的悲伤,压的我似乎透不过气来。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以中东政治为大背景,描述了两个少年友谊的起始、发展、结束。当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两人的友谊及命运发生了转变,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之后的阿米尔一直活在愧疚与悔恨中,当其到了中年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那时的哈桑却已经远离了人世……
长达226000个字的故事被缩减成这短短几行,当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思,只有用心去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阿富汗离我太远了,起初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塔利班,更不了解这一段政治历史,却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哈桑对主人忠诚的爱最为让人感动了,为了阿米尔安全,他不怕强势力的欺压;为了阿米尔开心,他从未拒绝阿任何事情;为了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甚至苟且忍辱地生活,就像他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它是一句耀眼的承诺,以至于再看到这话时我内心还会有一种被石头击中的痛楚感。太虔诚了,太真挚了,我无法读懂这是不是因为受等级观念、血统地位的思想桎梏,还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奈,但这样的感情却是情真意切值得赞颂的,请抛开主仆关系,请脱离故事情节,我很愿意去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存在这样的真诚,也渴望遇到这样高尚的友情,无关金钱地位、无关性别年龄、无关距离时间,只要真心!
阿米尔的无尽追悔与全力救赎是每个读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对于这样的救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救赎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这样自私的“善”其实也是一种“恶”。不管像阿米尔这样的罪行是否可饶恕,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衡量标准吧,谁能说得定呢。不管如何,阿米尔的内心还是爱着阿桑的,只是出于年少时的懦弱不敢表达罢了,也或许是出于青春期的叛逆与面子。最后,阿米尔还是回到了故乡,为年少时犯下的罪去承受本应承受的罪去了,当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大笑时,我就理解,他解脱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十几年的纠结与愧疚感消失了,伤也是值得的。
当然,故事里还有阿里的忍耐、阿米尔爸爸的坚强、拉辛汗的热心、索拉雅的善良,我无法一一道来。写到这里,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一个故事。大概是三四年级,我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妹子,她随母亲改嫁到这里,后因种种原因,母亲服毒自杀了,剩下可怜的她和后爸一起生活。年纪尚小的我们总是喜欢闹别扭,每次有小矛盾都是靠同桌来化解,她会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与我分享,而经不住诱惑的我也能轻易被她的小恩小惠给降服。最后一次,我并没有接受她的小零食,这让她很伤心,我也因此觉得无法面对她无辜的表情。过了不久,她竟不来上学了,后来才听说是她继父没有钱再供她上学,甚至要她外出打工挣钱了(她继父是个赌徒,让她停学的原因兴许多半是赌输了吧)。这事情让我很难接受,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原谅她而让她一气之下退学了?我发誓这是自己当时最真的想法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辍学纯粹是别人的家庭原因嘛。可是不知为啥,自己内心还是很不安,为什么她小小年纪就要面临失学?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化解矛盾就要分别?往后这么长的打工岁月该如何度过?离开学校的她是否过得开心?直到大约10年之后,她通过其他同学联系上了我,并带着水果到家里来看我,当时自己正处于花一样的年纪,在念高中,而那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已经四岁多了。她着装成熟、言语稳重,俨然一个标准的已婚妇女形象,自己却还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呢。她开始向我诉说着辍学后的生活种种,打工被骗、在家被欺、过早结婚等等,我静静听她诉说,但没多少能体会,她的生活离我太远了。在学校里,我会时常想起她,要是她能有一个好家庭,应该就不会有这样悲苦的命运了,最起码也应该能念完初中吧,真是可惜!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往后我们因为通讯不发又达而失去了联系,现在对她只有惦念了,她儿子或许都已经长得比她高了。借着阿米尔童年的故事说出了我的童年故事,想表达的是:孩童时期的思想都是真诚无杂质的,那时结下的情谊也是最珍贵的,没有什么比那时的情感更真实的了。
看完《追风筝的人》我心波澜起伏,有好多话语想表达,有好多感概想抒发,我以为我能将自己的感情用文字描述出来,可最终却发现所有的文字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我内心还是被压得慌,不知该从哪里找出口。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令我难忘。
20140518晚上,于家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就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周末,我蜷缩在睡椅里安静地读完了这本书。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好评如潮,便毫不犹豫买回来了,至今已有4个月了吧,总算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合书细细回味,心绪许久不能平静,为阿米尔、为哈桑、为家庭与友谊、为背叛与救赎……作者用平时的文字描述着爱的故事,爱中总是隐隐地透出巨大的悲伤,压的我似乎透不过气来。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以中东政治为大背景,描述了两个少年友谊的起始、发展、结束。当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两人的友谊及命运发生了转变,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之后的阿米尔一直活在愧疚与悔恨中,当其到了中年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那时的哈桑却已经远离了人世……
长达226000个字的故事被缩减成这短短几行,当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思,只有用心去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阿富汗离我太远了,起初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塔利班,更不了解这一段政治历史,却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哈桑对主人忠诚的爱最为让人感动了,为了阿米尔安全,他不怕强势力的欺压;为了阿米尔开心,他从未拒绝阿任何事情;为了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甚至苟且忍辱地生活,就像他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它是一句耀眼的承诺,以至于再看到这话时我内心还会有一种被石头击中的痛楚感。太虔诚了,太真挚了,我无法读懂这是不是因为受等级观念、血统地位的思想桎梏,还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无奈,但这样的感情却是情真意切值得赞颂的,请抛开主仆关系,请脱离故事情节,我很愿意去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存在这样的真诚,也渴望遇到这样高尚的友情,无关金钱地位、无关性别年龄、无关距离时间,只要真心!
阿米尔的无尽追悔与全力救赎是每个读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对于这样的救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救赎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这样自私的“善”其实也是一种“恶”。不管像阿米尔这样的罪行是否可饶恕,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衡量标准吧,谁能说得定呢。不管如何,阿米尔的内心还是爱着阿桑的,只是出于年少时的懦弱不敢表达罢了,也或许是出于青春期的叛逆与面子。最后,阿米尔还是回到了故乡,为年少时犯下的罪去承受本应承受的罪去了,当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大笑时,我就理解,他解脱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十几年的纠结与愧疚感消失了,伤也是值得的。
当然,故事里还有阿里的忍耐、阿米尔爸爸的坚强、拉辛汗的热心、索拉雅的善良,我无法一一道来。写到这里,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一个故事。大概是三四年级,我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妹子,她随母亲改嫁到这里,后因种种原因,母亲服毒自杀了,剩下可怜的她和后爸一起生活。年纪尚小的我们总是喜欢闹别扭,每次有小矛盾都是靠同桌来化解,她会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与我分享,而经不住诱惑的我也能轻易被她的小恩小惠给降服。最后一次,我并没有接受她的小零食,这让她很伤心,我也因此觉得无法面对她无辜的表情。过了不久,她竟不来上学了,后来才听说是她继父没有钱再供她上学,甚至要她外出打工挣钱了(她继父是个赌徒,让她停学的原因兴许多半是赌输了吧)。这事情让我很难接受,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原谅她而让她一气之下退学了?我发誓这是自己当时最真的想法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辍学纯粹是别人的家庭原因嘛。可是不知为啥,自己内心还是很不安,为什么她小小年纪就要面临失学?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化解矛盾就要分别?往后这么长的打工岁月该如何度过?离开学校的她是否过得开心?直到大约10年之后,她通过其他同学联系上了我,并带着水果到家里来看我,当时自己正处于花一样的年纪,在念高中,而那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已经四岁多了。她着装成熟、言语稳重,俨然一个标准的已婚妇女形象,自己却还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呢。她开始向我诉说着辍学后的生活种种,打工被骗、在家被欺、过早结婚等等,我静静听她诉说,但没多少能体会,她的生活离我太远了。在学校里,我会时常想起她,要是她能有一个好家庭,应该就不会有这样悲苦的命运了,最起码也应该能念完初中吧,真是可惜!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往后我们因为通讯不发又达而失去了联系,现在对她只有惦念了,她儿子或许都已经长得比她高了。借着阿米尔童年的故事说出了我的童年故事,想表达的是:孩童时期的思想都是真诚无杂质的,那时结下的情谊也是最珍贵的,没有什么比那时的情感更真实的了。
看完《追风筝的人》我心波澜起伏,有好多话语想表达,有好多感概想抒发,我以为我能将自己的感情用文字描述出来,可最终却发现所有的文字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我内心还是被压得慌,不知该从哪里找出口。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令我难忘。
20140518晚上,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