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
每日花在路上的时间大约来回两个小时。包括走路、转换两次地铁和搭上一辆公交车。
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是发发微信,唠嗑两句。戴个耳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说起来,MP3里的曲目也许会隔断时间变化一下,然,喜欢听的风格或类型却是一直未变。
最近在路上听的歌,大约如下几类。
“世界风”。
匈牙利的知名的女神级别的歌手,名字太难拼了。
人长得很有韵致,身形颀长,五官轮廓雕塑般清晰。有一次看她的个人专场,舞台上的她赤足仰颈,及腰卷发,一袭黑色长裙穿了全场,就是一只黑色的高傲的天鹅。带有沧桑感的极具韵味的声音曾演绎了著名电影《英国病人》的片头曲。室内交响有其宏达的气势,叙事般的开场缓缓而来又骤然听下。一把苍凉的声音在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漠上低吟徘徊,唱游诗人一般呻吟着梦幻般的奇境,又似梦游的歌者,独对苍穹,渭然叹息。我是从这首歌爱上她的。
在我收藏的俄罗斯专辑里,有熟悉的vitas。纯净的眼神,孩童般时时绽放的迷人的温暖笑容。然而他的歌好像最好在雄伟、辉煌的大殿里才能自如游走,躺徉其中,雍容高贵。另一名始终不知名的艺人,不知名的歌以执着又坚定的方式自始而终在我的MP3里存在着,不曾剔除。音乐在这个时候纯碎得只需辨别歌者的韵腔与旋律本身交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些奇妙的时刻,心底的共鸣因此而产生。他唱什么呢。我不知道。好听吗,那是。
加拿大的老诗人、老哲学家、老作家,老歌星……光环太多了。他的人生颇负传奇,却甚少坠入低谷。辗转各国,过的是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多姿多彩生活。他的歌有意思的地方是歌词蕴含的诗意和禅味以及旋律的寥寥几笔组合方式。人生经历太多的他故事同样太多,苏珊的故事烙印深刻,都唱进歌里去了,求之不得的距离感散发出暧昧又疏离的气息。他这长长的又精彩的一生至今还没有打算划上一个句号。迈入老年的他褪掉年轻时候的形骸浪迹的浪子不羁形象,站在舞台上越发优雅、从容,风轻云淡。这可与他多年前与日本禅宗大师结缘有关?当年的他长发依旧过耳垂,白色衬衫,微喇牛仔裤,瘦削又清晰的轮廓,又深又长的法令线。他坐在石阶上,带着茫然之感,禅师在旁倚立,气定神闲。他们既像亲密无间的知己关系,又像需要得到慰藉的小孩,终于坐在了“父亲”旁边。
“每当你抓住爱情,就会失去一小部分记忆……
放下自我,才能体验大千世界……
小马奔驰,女孩正年轻,运气总是难以预料……
世界万物皆有裂痕,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偶尔我曾回想过去,我们曾誓言永不分离,小小的窗子,空白的墙壁……
我是一位诗人,但在过往的梦境里,匆匆来去……
留着我的房间,但不要流泪……
在背叛中坚持自己无罪……
我看见你站在对岸,不知河怎会变得这么宽,我爱你,宝贝,在昔日困顿时;或许我们走过的桥都在燃烧,我感到失去的一切如此真实,我们永远不必再失去……”
“戏剧”
京剧、越剧和昆曲都喜欢,作为广东人,粤剧只是还好吧。
有听戏的习惯始于少年。
每年回乡下一趟,在年末之时。清理、打扫家里的新旧房子,学堂以及祖屋。
隔壁仅隔一条窄小的小巷,时常放些歌曲,在我家的瓦房和他家的新楼里来回飘荡,悠游自在。我不知他们为何喜欢听戏,来回那么几段,耳熟能详。我在除草、用瓦片刮台阶上的绿苔,这戏就咿咿呀呀地往我耳里钻。
我叔叔的第一个妻子,也就是以前的婶婶,广西人,喜欢听戏。家里一套小音箱,不是那种山歌就是戏。年少的时候哪里知道都唱的是哪一出戏,后来去她的新家,很小的房间,两母女挤在里面,一张床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桌子挨着床,她们还是有音乐,声音似有若无,我再未去过,从那次以后。
以前的电视是黑白,每次去奶奶家,开着的基本是戏曲频道,电视里的他们长衫长袖,水袖一甩,走小碎步,有时两眼瞪得溜圆,有的开始翻跟斗,连续好十几个,有的肩上插满了“大旗”,两个武生手拿长矛或大刀,绕上好几个让人头晕眼花的圆圈,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画面切换到观众席上,电视外的我与电视内的他们齐声叫好!
初三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女孩,发育得特别早,腰细腿长,典型的鹅蛋脸。她的学习始终不好,不爱上学,初中毕业前两个月,去了我们那边的粤剧团“上学”,天天吊嗓子,回来几次,给我们看她的照片,花旦的妆扮,一脸妩媚。
年少的启蒙都是潜藏的意识,直到有一日终被唤醒,或一直在成长过程里被接受。
昆曲曲词典雅、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完美的舞台置景,加上今日一流的音效和细节完美细腻的华服,所有的环节拼凑出来的腔调让人欲罢不能。
京剧唱、念、做、打,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区别于昆曲的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旦、生、净、丑的明确细分和动作、唱腔上的严格要求,武戏上的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的精巧和绝对的亮嗓功架说服戏迷,此又是略胜昆曲和越剧之处。
越剧呢。同样了解不多。只觉得越剧亦是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又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茅威涛的戏却爱极。一出《陆游与唐婉》是唱得一个百转千回,宛转悠扬,听来却黯然神伤。女扮男妆的英气又不失秀美实在给她拿捏得形神具备,从里到外。
“其余”
齐豫的歌喜欢。声音清澈,声线饱满。
阿黛尔是这两年比较喜欢的歌手。天赋的嗓子,很会诠释感情的叙事型歌手。
胡德夫的沧桑感我喜欢。太平洋的风一样抚过海岸线。
杨宗纬的歌喜欢,画面感很强,不动声色哀而不伤。
或者这么说,像这种类型的歌手或歌都喜欢。
爵士和民谣是一直都喜欢的。
纯音乐类的也喜欢,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
至于古典、交响等,只能说是这几年慢慢地就很喜欢了。
一个人,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喜欢的音乐好像也是这样。
类型更多了,似乎也更挑剔了,因为喜欢的那个“味”都一样。反正就是那么一种感觉,渐渐地成了一种特别敏感的习惯和感情。
有它们相伴,在人生的路上,在精神的共鸣和交流上,给予了我许多心灵的慰藉。
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是发发微信,唠嗑两句。戴个耳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说起来,MP3里的曲目也许会隔断时间变化一下,然,喜欢听的风格或类型却是一直未变。
最近在路上听的歌,大约如下几类。
“世界风”。
匈牙利的知名的女神级别的歌手,名字太难拼了。
人长得很有韵致,身形颀长,五官轮廓雕塑般清晰。有一次看她的个人专场,舞台上的她赤足仰颈,及腰卷发,一袭黑色长裙穿了全场,就是一只黑色的高傲的天鹅。带有沧桑感的极具韵味的声音曾演绎了著名电影《英国病人》的片头曲。室内交响有其宏达的气势,叙事般的开场缓缓而来又骤然听下。一把苍凉的声音在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漠上低吟徘徊,唱游诗人一般呻吟着梦幻般的奇境,又似梦游的歌者,独对苍穹,渭然叹息。我是从这首歌爱上她的。
在我收藏的俄罗斯专辑里,有熟悉的vitas。纯净的眼神,孩童般时时绽放的迷人的温暖笑容。然而他的歌好像最好在雄伟、辉煌的大殿里才能自如游走,躺徉其中,雍容高贵。另一名始终不知名的艺人,不知名的歌以执着又坚定的方式自始而终在我的MP3里存在着,不曾剔除。音乐在这个时候纯碎得只需辨别歌者的韵腔与旋律本身交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些奇妙的时刻,心底的共鸣因此而产生。他唱什么呢。我不知道。好听吗,那是。
加拿大的老诗人、老哲学家、老作家,老歌星……光环太多了。他的人生颇负传奇,却甚少坠入低谷。辗转各国,过的是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多姿多彩生活。他的歌有意思的地方是歌词蕴含的诗意和禅味以及旋律的寥寥几笔组合方式。人生经历太多的他故事同样太多,苏珊的故事烙印深刻,都唱进歌里去了,求之不得的距离感散发出暧昧又疏离的气息。他这长长的又精彩的一生至今还没有打算划上一个句号。迈入老年的他褪掉年轻时候的形骸浪迹的浪子不羁形象,站在舞台上越发优雅、从容,风轻云淡。这可与他多年前与日本禅宗大师结缘有关?当年的他长发依旧过耳垂,白色衬衫,微喇牛仔裤,瘦削又清晰的轮廓,又深又长的法令线。他坐在石阶上,带着茫然之感,禅师在旁倚立,气定神闲。他们既像亲密无间的知己关系,又像需要得到慰藉的小孩,终于坐在了“父亲”旁边。
“每当你抓住爱情,就会失去一小部分记忆……
放下自我,才能体验大千世界……
小马奔驰,女孩正年轻,运气总是难以预料……
世界万物皆有裂痕,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偶尔我曾回想过去,我们曾誓言永不分离,小小的窗子,空白的墙壁……
我是一位诗人,但在过往的梦境里,匆匆来去……
留着我的房间,但不要流泪……
在背叛中坚持自己无罪……
我看见你站在对岸,不知河怎会变得这么宽,我爱你,宝贝,在昔日困顿时;或许我们走过的桥都在燃烧,我感到失去的一切如此真实,我们永远不必再失去……”
“戏剧”
京剧、越剧和昆曲都喜欢,作为广东人,粤剧只是还好吧。
有听戏的习惯始于少年。
每年回乡下一趟,在年末之时。清理、打扫家里的新旧房子,学堂以及祖屋。
隔壁仅隔一条窄小的小巷,时常放些歌曲,在我家的瓦房和他家的新楼里来回飘荡,悠游自在。我不知他们为何喜欢听戏,来回那么几段,耳熟能详。我在除草、用瓦片刮台阶上的绿苔,这戏就咿咿呀呀地往我耳里钻。
我叔叔的第一个妻子,也就是以前的婶婶,广西人,喜欢听戏。家里一套小音箱,不是那种山歌就是戏。年少的时候哪里知道都唱的是哪一出戏,后来去她的新家,很小的房间,两母女挤在里面,一张床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桌子挨着床,她们还是有音乐,声音似有若无,我再未去过,从那次以后。
以前的电视是黑白,每次去奶奶家,开着的基本是戏曲频道,电视里的他们长衫长袖,水袖一甩,走小碎步,有时两眼瞪得溜圆,有的开始翻跟斗,连续好十几个,有的肩上插满了“大旗”,两个武生手拿长矛或大刀,绕上好几个让人头晕眼花的圆圈,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画面切换到观众席上,电视外的我与电视内的他们齐声叫好!
初三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女孩,发育得特别早,腰细腿长,典型的鹅蛋脸。她的学习始终不好,不爱上学,初中毕业前两个月,去了我们那边的粤剧团“上学”,天天吊嗓子,回来几次,给我们看她的照片,花旦的妆扮,一脸妩媚。
年少的启蒙都是潜藏的意识,直到有一日终被唤醒,或一直在成长过程里被接受。
昆曲曲词典雅、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完美的舞台置景,加上今日一流的音效和细节完美细腻的华服,所有的环节拼凑出来的腔调让人欲罢不能。
京剧唱、念、做、打,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区别于昆曲的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旦、生、净、丑的明确细分和动作、唱腔上的严格要求,武戏上的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的精巧和绝对的亮嗓功架说服戏迷,此又是略胜昆曲和越剧之处。
越剧呢。同样了解不多。只觉得越剧亦是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又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茅威涛的戏却爱极。一出《陆游与唐婉》是唱得一个百转千回,宛转悠扬,听来却黯然神伤。女扮男妆的英气又不失秀美实在给她拿捏得形神具备,从里到外。
“其余”
齐豫的歌喜欢。声音清澈,声线饱满。
阿黛尔是这两年比较喜欢的歌手。天赋的嗓子,很会诠释感情的叙事型歌手。
胡德夫的沧桑感我喜欢。太平洋的风一样抚过海岸线。
杨宗纬的歌喜欢,画面感很强,不动声色哀而不伤。
或者这么说,像这种类型的歌手或歌都喜欢。
爵士和民谣是一直都喜欢的。
纯音乐类的也喜欢,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
至于古典、交响等,只能说是这几年慢慢地就很喜欢了。
一个人,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喜欢的音乐好像也是这样。
类型更多了,似乎也更挑剔了,因为喜欢的那个“味”都一样。反正就是那么一种感觉,渐渐地成了一种特别敏感的习惯和感情。
有它们相伴,在人生的路上,在精神的共鸣和交流上,给予了我许多心灵的慰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