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究两则之一——若隐若现
作者:涂颖佳
留园入口至中部水院的墙上有一排漏窗,一般来说做”平面分析“讨论”先抑后扬“的人大概会忽略它们,而真正追忆现场的人常常会有文字记叙:
《In the Chinese Garden》 Florence Lee Powell:“Such windows not only lure us on and furnish light to the covered corridor, but are decorative medallions which stand out in bold against the light of the great outdoors.”
《中国名园》陈从周:“进入留园,那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几经转折,始现花墙当面,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
《苏州园林概述》陈从周:”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一鳞半爪”。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自敞廊向北透过漏窗看园的中部景区,由于隔着一重网格看,因而使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这一排窗子是不容易被忽略的,因为在此之前,进入留园的感觉似乎是一直在等待与找寻,这些漏窗就如汉赛尔的面包屑一样让人惊喜。
当然,文字的描写显然不能让记录者们感到满足,在同一本书中他们都为记录这列漏窗做过图像尝试,然而因为这个位置的特殊,他们通常不仅仅是通过图像记录漏窗,还试图记录这一经典园林元素之后的景象:
上文所述的包爱兰的描写在这一页的正下方,即是最西边的两漏窗。
旁边陈从周所配诗文为:”素壁写归来,青山遮不住。“
有趣的是,记录漏窗和记录漏窗之后的景象似乎不可兼得,哪怕是旁边的文字注脚在多么努力地唤起观者的想象——因为它面临一个摄影上的初级技术难题:当墙面处曝光合适,可以看清漏窗本身的细节时,洞隙外的景象总是过曝的;而当洞隙外的景象大概可以显现时,漏窗因为欠曝而黢黑的影子,又将这景象割裂开来。
包爱兰的照片和陈从周的照片就像是两个极端的例子。
然而对于人类的眼睛来说,因为我们拥有可以转换得比较快的明视觉和暗视觉,当我们站在留园的古木交柯前,慢慢地走向这个漏窗,并向外望去时的,脑中景象事实上是在不停地转化,对内墙面漏窗形态的识别与对外面景象的识别并未同时产生,而当我们再左转快步走向水院时,脑中已然有了“若隐若现”的综合感受。
大部分的记录者倾向于用一幅图像解决这个综合感受的表达——即便它们在时间上不是共同发生的,但却在空间上是同一个视角,这时如上文所说,并不专业的摄影会引发图象本身表意的缺失。
有人试图用绘画打破这一界限:
这张绘画出现在彭一刚书里关于留园入口空间分析的整页中,它清晰地表达了漏窗边缘的线角。而为了同时表现漏窗与其后的景象,彭一刚以对角线划分,左上绘制漏窗本身,右下绘制背后的景象。
这显然不是你真正用双眼能看见的样子,特别是充满漏窗方格的纵横结构线,而它的存在暗示了这双层景象的连续性:漏窗与景象都是布满整个窗格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图象尝试。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拉奥孔》里的一段描写:
”绘画要使我们了解构图中某某人物应该看作是不可以眼见的时间,它所用的办法就是画一层薄云把那个人物遮盖住,使和他在一起行动的那些人物看不见他……这并不是诗人的原意。这是越出绘画的界限;因为在这里云是一种真正的象形文字,一种单纯的象征符号,它并不是要把遇救的英雄变成不可以眼见的,而是要向观众打个招呼说,‘你们应当把他想象成为不可以眼见的。’“
因此,彭一刚这张绘图中的结构线似乎可以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园林中”若隐若现“的综合感受。当然,这个符号比附加文”青山遮不住“这类符号,要直接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团队的照片却相对比较专业:
在这张照片里,漏窗的室内暗部细节表达得很充分,可以读出窗框的两道线脚;远处可亭的顶部透过洞隙,位于构图的中心偏右上,非常显眼;与此同时,取景时微妙的偏转,在表现漏窗厚度的同时,用一个变化规律的亮灰面隔离开了漏窗本身与景象。
要拍出这样的照片这是一件需要点技巧的事情。首先是适当的曝光,目测照片的室内外照度比为1/3-1/4,而拍摄漏窗的廊并非靠墙,在它的南面有古木交柯小院,因此廊内会有来自院子的、变化的光照。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季节来完成这次拍摄。
其次是大景深,漏窗与可亭之间的距离如图可见。这样景深的完成,需要较小的光圈,而如果要同时保证曝光量来表现暗部细节的话,三脚架可能是必须的。很难想象包爱兰会带上三脚架,她整本书一页接一页的连续景象都体现了行走的速度感。当然陈从周是有这个工具的,他的女儿也形容过他悠然等待曝光时的影像,但可能不是这一次。
最后是暗房技术。如果说《苏州古典园林》团队里,照片的拍摄有可能还是由不那么专业的张步骞等人完成的话,进行暗房的朱家宝就已经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了,据说还可以称得上是摄影艺术家。
而1954年就开始通过调研摸索建筑摄影的张步骞,6、7年后的技术,或许也大大超越了文人与英文教师。
这张照片或许已经达到”从留园古木交柯漏窗望山池“ 所有的字面意思,但事实上它与彭一刚的绘画一样,仍然是不可见之景——当人眼与漏窗相距如图1000mm以内时,人眼总景深会在190mm以下。
因此这幅图景更像是眼睛的焦点来回切换而后在脑中叠加而成的。它是“我想我看见的”,而不是看见的。所以,它与之前欠曝或者过曝的照片与文字、抽象化的绘画,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似的:它们都在努力唤起观者站在园林那时那地的感受,如“若隐若现”——这种需要时间与视觉共同完成的综合体验,而单帧图像由于约去了时间的维度,所以必须增加超越人类视觉的东西来进行弥补。说到底,文字、结构线、摄影技术,都是超视觉的。
在好几个月前我曾经非常粗浅地思考过这个问题,那时候我这样写道:
“那么文字描写中的‘若隐若现’又是什么意思呢?那是对院中风景已经了然于心的人们,再次回到这里,看到由漏窗切割出的残缺风景,加上记忆的补完而产生的错觉。无疑这些学者已经在留园周游数次,记忆时时刻刻丰富着感受。在这个层面上,花草树木、漏窗等,就是薛定谔的猫,在设计的原初,便为了若隐若现,隐约可见”。
现在我研究了老半天,结论或许还是一样的。园林里“若隐若现”的感受更像一次脑补运动,而图像在这脑补的小宇宙里,与其说像断片,不如说像骨骸了。
------------------------------我是小贴士的分割线---------------------------------------
1、陈从周的视点
拍摄园林很少有室内的照片,这张勉强能算。但如图可见会发现陈从周的视点异常地低,大约只比椅子背高那么一点点。
陈从周不矮啊比梁思成高好多!
后来在其女为他写的后记中发现,陈从周一直用的是一台“德国双镜头120相机”。双反有特别的姿势你懂的。而这一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的事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陈从周的照片都是正方形。
2、彭一刚的树
除了上文中提到了漏窗,彭一刚还在他的书里画了好多漏窗,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因为这个漏窗的网格是斜向的,可能还有些不规则,彭一刚没有绘制网格线。不过重要的是,这张漏窗和上文漏窗的位置:
下图是本书另外一张。但如果真有如下图所示那棵枫杨树的话,彭先生哪怕把漏窗真的敲成如上图所示也没办法看到中部景区与明瑟楼啊……太调皮了。
3、谁的“若隐若现”?
《苏州园林概述》(1956年):”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
《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1959年)"中部自园门经小院二重至古木交柯,自漏窗窥北侧山池楼阁,仅见一鳞半爪”。
《苏州古典园林》(1957-1978年):“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一鳞半爪”。
第一句是陈从周写的,第二句是在刘敦桢古代建筑史团队里的陈从周写的,第三句按说是刘敦桢苏州园林团队里乐卫忠的工作,但刘先觉回忆道:“不过实例很多,他一个人管不过来,就分给其它人一些。”那么在文字上,就有可能在借鉴后做一些扩句练习。
而刘敦桢本人是这样写的:
“园门在中部南侧临街,经二重曲折小院,转折至木古木交柯,自漏窗可窥园中山池楼阁之大概。” 《苏州的园林》(1956年)
他们当年一起游园,讨论园林的前后与曲折,一同从漏窗向外窥看,而后啧啧称赞,想必很快乐。
不过“若隐若现”的事,陈从周显然会更敏感一些,因为他曾经拍了好多漏窗。
可这两张又欠曝了。
最后感谢在本文技术层面给予帮助的徐浪学长、吴晓帆学长和韩世麟同学, 里面很多技术细节、文献考查都是求助于他们。 当然所谓技术都非常基础,很可能有我自己的误解和错误,希望得到指正。
----------------------------------我是文青与GEEK的分割线------------------------------------------
文章许久没有更新,但思考内容已经有所变化。趁这次一起拿出来聊聊。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在跟韩同学聊。他认为,照片与视觉的差异的不仅仅在于曝光时长,人眼还存在一个摄影无法表现的东西,那就是双眼视觉。瞳距的存在使人在观察近景时,双眼所见有明显差别,在看远景时,则差别较小。然而在中国园林的漏窗前,人们是通过近景(漏窗)看远景(园林景色),人眼处理的方式颇为不同,因此值得提出来进行讨论。
当然,双眼视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觉过程,不仅仅是我们下文所讨论的内容。然而下文所述却至为基本。
首先他渲染了这样一张图,红光表示仅左眼可见,青光表示仅右眼可见,黑色为双眼不可见,白色为双眼可见:
苦于没有透过这面漏窗的全景,他没有做出实景模拟。于是今年的八月我又去了一次留园,透过那面漏窗中心的四个小孔向外拍摄了四张照,传给他photomerge了一下(关于这张全景图是否能代替真实的园林景象,我们争论了很久,最后达到共识这是一个在误差范围内可行的办法),于是回来他建立了这样的空间模型:
并渲染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最后他通过红青光那张图做了这样的统计。
“单眼透过本实验漏窗所能看到的景物约为漏窗面积的54.7%;
双眼配合透过本实验漏窗看到的景物约为漏窗面积的73.2%,比单眼提高18.5%。”
具体数据跟漏窗形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最适合双眼视觉的极端例子是监狱窗口似的竖条窗。
因为缺乏进一步统计,现在我们暂时还得不到这样的神妙结论:中国园林的漏窗是为双眼视力所设计。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方向。
东西写的有点急,回头补充。后半部分有啥问题也可以联系韩同学@Adonis 。
留园入口至中部水院的墙上有一排漏窗,一般来说做”平面分析“讨论”先抑后扬“的人大概会忽略它们,而真正追忆现场的人常常会有文字记叙:
![]() |
底图来源:《苏州古典园林》 |
《In the Chinese Garden》 Florence Lee Powell:“Such windows not only lure us on and furnish light to the covered corridor, but are decorative medallions which stand out in bold against the light of the great outdoors.”
《中国名园》陈从周:“进入留园,那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几经转折,始现花墙当面,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
《苏州园林概述》陈从周:”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一鳞半爪”。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自敞廊向北透过漏窗看园的中部景区,由于隔着一重网格看,因而使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这一排窗子是不容易被忽略的,因为在此之前,进入留园的感觉似乎是一直在等待与找寻,这些漏窗就如汉赛尔的面包屑一样让人惊喜。
当然,文字的描写显然不能让记录者们感到满足,在同一本书中他们都为记录这列漏窗做过图像尝试,然而因为这个位置的特殊,他们通常不仅仅是通过图像记录漏窗,还试图记录这一经典园林元素之后的景象:
![]() |
图像来源:《In the Chinese Garden》 |
![]() |
图像来源:《In the Chinese Garden》 |
![]() |
图像来源:《In the Chinese Garden》 |
上文所述的包爱兰的描写在这一页的正下方,即是最西边的两漏窗。
![]() |
图像来源:《苏州园林》 |
旁边陈从周所配诗文为:”素壁写归来,青山遮不住。“
有趣的是,记录漏窗和记录漏窗之后的景象似乎不可兼得,哪怕是旁边的文字注脚在多么努力地唤起观者的想象——因为它面临一个摄影上的初级技术难题:当墙面处曝光合适,可以看清漏窗本身的细节时,洞隙外的景象总是过曝的;而当洞隙外的景象大概可以显现时,漏窗因为欠曝而黢黑的影子,又将这景象割裂开来。
包爱兰的照片和陈从周的照片就像是两个极端的例子。
然而对于人类的眼睛来说,因为我们拥有可以转换得比较快的明视觉和暗视觉,当我们站在留园的古木交柯前,慢慢地走向这个漏窗,并向外望去时的,脑中景象事实上是在不停地转化,对内墙面漏窗形态的识别与对外面景象的识别并未同时产生,而当我们再左转快步走向水院时,脑中已然有了“若隐若现”的综合感受。
大部分的记录者倾向于用一幅图像解决这个综合感受的表达——即便它们在时间上不是共同发生的,但却在空间上是同一个视角,这时如上文所说,并不专业的摄影会引发图象本身表意的缺失。
有人试图用绘画打破这一界限:
![]() |
图像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这张绘画出现在彭一刚书里关于留园入口空间分析的整页中,它清晰地表达了漏窗边缘的线角。而为了同时表现漏窗与其后的景象,彭一刚以对角线划分,左上绘制漏窗本身,右下绘制背后的景象。
这显然不是你真正用双眼能看见的样子,特别是充满漏窗方格的纵横结构线,而它的存在暗示了这双层景象的连续性:漏窗与景象都是布满整个窗格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图象尝试。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拉奥孔》里的一段描写:
”绘画要使我们了解构图中某某人物应该看作是不可以眼见的时间,它所用的办法就是画一层薄云把那个人物遮盖住,使和他在一起行动的那些人物看不见他……这并不是诗人的原意。这是越出绘画的界限;因为在这里云是一种真正的象形文字,一种单纯的象征符号,它并不是要把遇救的英雄变成不可以眼见的,而是要向观众打个招呼说,‘你们应当把他想象成为不可以眼见的。’“
因此,彭一刚这张绘图中的结构线似乎可以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园林中”若隐若现“的综合感受。当然,这个符号比附加文”青山遮不住“这类符号,要直接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团队的照片却相对比较专业:
![]() |
图像来源:《苏州古典园林》 |
在这张照片里,漏窗的室内暗部细节表达得很充分,可以读出窗框的两道线脚;远处可亭的顶部透过洞隙,位于构图的中心偏右上,非常显眼;与此同时,取景时微妙的偏转,在表现漏窗厚度的同时,用一个变化规律的亮灰面隔离开了漏窗本身与景象。
要拍出这样的照片这是一件需要点技巧的事情。首先是适当的曝光,目测照片的室内外照度比为1/3-1/4,而拍摄漏窗的廊并非靠墙,在它的南面有古木交柯小院,因此廊内会有来自院子的、变化的光照。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季节来完成这次拍摄。
![]() |
图像来源:《江南园林图录》 |
其次是大景深,漏窗与可亭之间的距离如图可见。这样景深的完成,需要较小的光圈,而如果要同时保证曝光量来表现暗部细节的话,三脚架可能是必须的。很难想象包爱兰会带上三脚架,她整本书一页接一页的连续景象都体现了行走的速度感。当然陈从周是有这个工具的,他的女儿也形容过他悠然等待曝光时的影像,但可能不是这一次。
![]() |
底图来源:《苏州古典园林》 |
最后是暗房技术。如果说《苏州古典园林》团队里,照片的拍摄有可能还是由不那么专业的张步骞等人完成的话,进行暗房的朱家宝就已经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了,据说还可以称得上是摄影艺术家。
而1954年就开始通过调研摸索建筑摄影的张步骞,6、7年后的技术,或许也大大超越了文人与英文教师。
这张照片或许已经达到”从留园古木交柯漏窗望山池“ 所有的字面意思,但事实上它与彭一刚的绘画一样,仍然是不可见之景——当人眼与漏窗相距如图1000mm以内时,人眼总景深会在190mm以下。
因此这幅图景更像是眼睛的焦点来回切换而后在脑中叠加而成的。它是“我想我看见的”,而不是看见的。所以,它与之前欠曝或者过曝的照片与文字、抽象化的绘画,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似的:它们都在努力唤起观者站在园林那时那地的感受,如“若隐若现”——这种需要时间与视觉共同完成的综合体验,而单帧图像由于约去了时间的维度,所以必须增加超越人类视觉的东西来进行弥补。说到底,文字、结构线、摄影技术,都是超视觉的。
在好几个月前我曾经非常粗浅地思考过这个问题,那时候我这样写道:
“那么文字描写中的‘若隐若现’又是什么意思呢?那是对院中风景已经了然于心的人们,再次回到这里,看到由漏窗切割出的残缺风景,加上记忆的补完而产生的错觉。无疑这些学者已经在留园周游数次,记忆时时刻刻丰富着感受。在这个层面上,花草树木、漏窗等,就是薛定谔的猫,在设计的原初,便为了若隐若现,隐约可见”。
现在我研究了老半天,结论或许还是一样的。园林里“若隐若现”的感受更像一次脑补运动,而图像在这脑补的小宇宙里,与其说像断片,不如说像骨骸了。
------------------------------我是小贴士的分割线---------------------------------------
1、陈从周的视点
![]() |
底图来源:《苏州园林》 |
拍摄园林很少有室内的照片,这张勉强能算。但如图可见会发现陈从周的视点异常地低,大约只比椅子背高那么一点点。
![]() |
图像来源:《陈从周画集》 |
陈从周不矮啊比梁思成高好多!
后来在其女为他写的后记中发现,陈从周一直用的是一台“德国双镜头120相机”。双反有特别的姿势你懂的。而这一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的事例。
![]() |
图像来源:谷歌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陈从周的照片都是正方形。
2、彭一刚的树
除了上文中提到了漏窗,彭一刚还在他的书里画了好多漏窗,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 |
图像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因为这个漏窗的网格是斜向的,可能还有些不规则,彭一刚没有绘制网格线。不过重要的是,这张漏窗和上文漏窗的位置:
![]() |
底图来源:《苏州古典园林》 |
下图是本书另外一张。但如果真有如下图所示那棵枫杨树的话,彭先生哪怕把漏窗真的敲成如上图所示也没办法看到中部景区与明瑟楼啊……太调皮了。
![]() |
图像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3、谁的“若隐若现”?
《苏州园林概述》(1956年):”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
《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1959年)"中部自园门经小院二重至古木交柯,自漏窗窥北侧山池楼阁,仅见一鳞半爪”。
《苏州古典园林》(1957-1978年):“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一鳞半爪”。
第一句是陈从周写的,第二句是在刘敦桢古代建筑史团队里的陈从周写的,第三句按说是刘敦桢苏州园林团队里乐卫忠的工作,但刘先觉回忆道:“不过实例很多,他一个人管不过来,就分给其它人一些。”那么在文字上,就有可能在借鉴后做一些扩句练习。
而刘敦桢本人是这样写的:
“园门在中部南侧临街,经二重曲折小院,转折至木古木交柯,自漏窗可窥园中山池楼阁之大概。” 《苏州的园林》(1956年)
他们当年一起游园,讨论园林的前后与曲折,一同从漏窗向外窥看,而后啧啧称赞,想必很快乐。
不过“若隐若现”的事,陈从周显然会更敏感一些,因为他曾经拍了好多漏窗。
![]() |
图像来源:《漏窗》 |
可这两张又欠曝了。
最后感谢在本文技术层面给予帮助的徐浪学长、吴晓帆学长和韩世麟同学, 里面很多技术细节、文献考查都是求助于他们。 当然所谓技术都非常基础,很可能有我自己的误解和错误,希望得到指正。
----------------------------------我是文青与GEEK的分割线------------------------------------------
文章许久没有更新,但思考内容已经有所变化。趁这次一起拿出来聊聊。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在跟韩同学聊。他认为,照片与视觉的差异的不仅仅在于曝光时长,人眼还存在一个摄影无法表现的东西,那就是双眼视觉。瞳距的存在使人在观察近景时,双眼所见有明显差别,在看远景时,则差别较小。然而在中国园林的漏窗前,人们是通过近景(漏窗)看远景(园林景色),人眼处理的方式颇为不同,因此值得提出来进行讨论。
当然,双眼视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觉过程,不仅仅是我们下文所讨论的内容。然而下文所述却至为基本。
首先他渲染了这样一张图,红光表示仅左眼可见,青光表示仅右眼可见,黑色为双眼不可见,白色为双眼可见:
![]() |
使用软件: SU,VFS |
苦于没有透过这面漏窗的全景,他没有做出实景模拟。于是今年的八月我又去了一次留园,透过那面漏窗中心的四个小孔向外拍摄了四张照,传给他photomerge了一下(关于这张全景图是否能代替真实的园林景象,我们争论了很久,最后达到共识这是一个在误差范围内可行的办法),于是回来他建立了这样的空间模型:
![]() |
使用软件: SU |
并渲染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 |
左眼可见,使用软件: SU,VFS,PS |
![]() |
右眼可见,使用软件: SU,VFS,PS |
![]() |
双眼重叠,使用软件: SU,VFS,PS |
最后他通过红青光那张图做了这样的统计。
“单眼透过本实验漏窗所能看到的景物约为漏窗面积的54.7%;
双眼配合透过本实验漏窗看到的景物约为漏窗面积的73.2%,比单眼提高18.5%。”
具体数据跟漏窗形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最适合双眼视觉的极端例子是监狱窗口似的竖条窗。
因为缺乏进一步统计,现在我们暂时还得不到这样的神妙结论:中国园林的漏窗是为双眼视力所设计。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方向。
东西写的有点急,回头补充。后半部分有啥问题也可以联系韩同学@Adon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