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犯焉识》和《归来》
1、爱情
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回事
小说中,老几(陆焉识)是个花花公子,浪荡半生,坚持自己的道德审美,有着文人特有的天真,因此,多次得罪相关人事而受苦。
他娶冯婉瑜也是因为与继母周旋的结果,新婚后丢下冯婉瑜就留学海外,让其在家守活寡。即使回国后,也没对冯另眼相待,偶有的温柔也不过是与继母的暗里抗争,而这又为冯自己提供了给他辩护的借口。重庆期间,过上了婚外同居的甜蜜生活。(事实上,这位女子我觉得才是个妙人,忠于自己,守则,但不过分虐待自己,还有情有义)他在重庆入狱期间仍坚持给家里写信,我认为这也是在坚持自己的道德审美,他虽然认为冯婉瑜是继母强塞给他的,限制了他的自由,但他的道德审美也绝不会要求离婚,何况还育有一女一子。小女儿是他和冯婉瑜短暂脱离继母掌控后的结晶,所以深得他的偏爱。实际上,他很有一套对付继母的办法,他自认为的自由与不自由也多半和继母有关联。
他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爱着冯婉瑜的,在自己被抓判刑后,冯婉瑜坚持每周去看他,给他带各类吃食用品,转狱后,每季度去看他,最后前往大西北时,甚至向学校请假,跟着装满劳改犯的闷罐子跑。他在大西北孤寂的生活里,才一次又一次地咂么反刍出冯婉瑜的种种好,这时的他只有她了。我很难相信他真的爱着冯婉瑜这个人,在他落魄至此的时候,那些过往的露水姻缘什么都不是,这个继母塞给他的女人成了他唯一能够念想的人,是他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他对她的回忆,对她的雕琢是他的幻化。记忆能有多牢靠,他脑袋里那一封封默写的情书是他写给他想象中的那个她的。
同样地,冯婉瑜真的了解陆焉识,并爱着陆焉识这个人么。她对他的最初印象是从亲戚口中听来的,陆家那个少爷如何如何天才和出众。婚后是几年空白,等他留学归来,因姑妈(婆婆),两个人似亲非亲,她为他找到了好借口,理解他。她当然会明白他面临的困境,报纸她会读的嘛,局势好歹也清楚些嘛,她为了讨他欢心,当掉了姑妈给的祖母绿。事实上,她确如老几咂么的那样,是有几分野性的。但她确实会错了他的意,他们独处的时候多么不自在,只有在外力作用下,分别后,才能坦然,这在婚姻初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
最后,陆焉识回来,她已经失忆,不认得他,她记得为他做的事,受的苦,就是不认识这个人,任他如何陪伴也没用,她这最后的生活实在是与他这个人无关了。
电影中,没有前序铺垫,陆焉识对冯婉瑜的情体现在:他窝在铁路桥下,只能用毛巾沾湿地上的积水,擦擦脸,理理头发;冯婉瑜告诉他跑时,他仍旧倾尽全力地奔向她。三年后归来,他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看冯婉瑜。她失忆了,他变换着身份接近她,陪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情体现在:她仅从敲门声,就知道他回来了;她为他做馒头,卷铺盖,在铁路桥上叫他跑,奔向他。三年后,她记得他的琴声,不记得他的面容。最后,他陪着她站在接站口外,举着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等着不会归来的她想象中的他。经过创痛之后,人归来了,但那些被磨灭的永远不会回来了。
电影中膈应人的地方:冯婉瑜对陆焉识写信的纸在意了,后来却对新信的纸毫无疑问;如果说“三年后,文革结束”的字幕是为了交代确切时间的话,那“很多年后”不知道有什么必要打出来,观众就这么没有理解力吗?!
仍然在用最低级的手段煽情。大刀阔斧地改编后,成了老年清新爱情片。
钢琴前拥抱那场戏,巩俐脸上居然闪现了少女羞涩的神情,该是书中老几回忆冯婉瑜偶尔流转生色的一种吧。
PS:爱上爱情毕竟也是种爱情
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回事
小说中,老几(陆焉识)是个花花公子,浪荡半生,坚持自己的道德审美,有着文人特有的天真,因此,多次得罪相关人事而受苦。
他娶冯婉瑜也是因为与继母周旋的结果,新婚后丢下冯婉瑜就留学海外,让其在家守活寡。即使回国后,也没对冯另眼相待,偶有的温柔也不过是与继母的暗里抗争,而这又为冯自己提供了给他辩护的借口。重庆期间,过上了婚外同居的甜蜜生活。(事实上,这位女子我觉得才是个妙人,忠于自己,守则,但不过分虐待自己,还有情有义)他在重庆入狱期间仍坚持给家里写信,我认为这也是在坚持自己的道德审美,他虽然认为冯婉瑜是继母强塞给他的,限制了他的自由,但他的道德审美也绝不会要求离婚,何况还育有一女一子。小女儿是他和冯婉瑜短暂脱离继母掌控后的结晶,所以深得他的偏爱。实际上,他很有一套对付继母的办法,他自认为的自由与不自由也多半和继母有关联。
他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爱着冯婉瑜的,在自己被抓判刑后,冯婉瑜坚持每周去看他,给他带各类吃食用品,转狱后,每季度去看他,最后前往大西北时,甚至向学校请假,跟着装满劳改犯的闷罐子跑。他在大西北孤寂的生活里,才一次又一次地咂么反刍出冯婉瑜的种种好,这时的他只有她了。我很难相信他真的爱着冯婉瑜这个人,在他落魄至此的时候,那些过往的露水姻缘什么都不是,这个继母塞给他的女人成了他唯一能够念想的人,是他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他对她的回忆,对她的雕琢是他的幻化。记忆能有多牢靠,他脑袋里那一封封默写的情书是他写给他想象中的那个她的。
同样地,冯婉瑜真的了解陆焉识,并爱着陆焉识这个人么。她对他的最初印象是从亲戚口中听来的,陆家那个少爷如何如何天才和出众。婚后是几年空白,等他留学归来,因姑妈(婆婆),两个人似亲非亲,她为他找到了好借口,理解他。她当然会明白他面临的困境,报纸她会读的嘛,局势好歹也清楚些嘛,她为了讨他欢心,当掉了姑妈给的祖母绿。事实上,她确如老几咂么的那样,是有几分野性的。但她确实会错了他的意,他们独处的时候多么不自在,只有在外力作用下,分别后,才能坦然,这在婚姻初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
最后,陆焉识回来,她已经失忆,不认得他,她记得为他做的事,受的苦,就是不认识这个人,任他如何陪伴也没用,她这最后的生活实在是与他这个人无关了。
电影中,没有前序铺垫,陆焉识对冯婉瑜的情体现在:他窝在铁路桥下,只能用毛巾沾湿地上的积水,擦擦脸,理理头发;冯婉瑜告诉他跑时,他仍旧倾尽全力地奔向她。三年后归来,他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看冯婉瑜。她失忆了,他变换着身份接近她,陪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情体现在:她仅从敲门声,就知道他回来了;她为他做馒头,卷铺盖,在铁路桥上叫他跑,奔向他。三年后,她记得他的琴声,不记得他的面容。最后,他陪着她站在接站口外,举着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等着不会归来的她想象中的他。经过创痛之后,人归来了,但那些被磨灭的永远不会回来了。
电影中膈应人的地方:冯婉瑜对陆焉识写信的纸在意了,后来却对新信的纸毫无疑问;如果说“三年后,文革结束”的字幕是为了交代确切时间的话,那“很多年后”不知道有什么必要打出来,观众就这么没有理解力吗?!
仍然在用最低级的手段煽情。大刀阔斧地改编后,成了老年清新爱情片。
钢琴前拥抱那场戏,巩俐脸上居然闪现了少女羞涩的神情,该是书中老几回忆冯婉瑜偶尔流转生色的一种吧。
PS:爱上爱情毕竟也是种爱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